无危机增长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  页数:445  

前言

自1978年至今,中国的经济改革已经整整走过了30年的历程。平均每年接近10%的经济增长速度、跻身全球三甲(位列美、日之后)的经济总量以及已逾2万亿美元关口的外汇储备,等等,这一切都在书写着世界经济史的一段神话和传奇。于是乎,世界纷纷将目光投向东方这个曾经一度衰落的神奇国度: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如此?这种势头还会持续多久?一时间,有关中国经济奇迹的各种报道不胫而走,而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更是吸引着各国经济学家好奇的“眼球”,进而刺激着他们新的学术探究欲望。不少人已经围绕中国问题“安营扎寨”,打算在这千载难逢的机遇面前一试身手,期望拥有新的理论发现。面对如此机遇,中国的经济学家自然没有“袖手旁观”,作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进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理应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发言权。《无危机增长——“中国模式”中的财政金融因素》便是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部分学者长期观察思考这一进程点滴收获的汇集,是目前国内学术界专门探讨中国改革以来经济增长过程财政金融因素特殊作用机理的第一部学术著作。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国经济增长中财政金融因素的作用多有议论,但深入的理论分析则显不足,本书的推出无疑填补了这一学术领域的空白。

内容概要

本书首先确定中国30年经济的“无危机增长”基调,进而探讨形成这种增长奇迹的财政金融原因。在财政原因方面,主要关注了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增长以及税收能力、税收努力、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宏观金融层面,集中讨论了中国国家禀赋与现代金融体系的重新解读、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货币政策传导与效应、银行体系的特殊结构与中国的高货币化之谜等问题。在微观金融层面,主要关注了“股经背离”现象以及与中国无危机增长的关系、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等问题。此外,基于开放金融背景,考察了人民币均衡汇率形成的理论溯源与汇率改革的政治经济学机理,以求破解中国经济增长的汇率原因。

书籍目录

1  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增长  1.1  引言  1.2  财政分权水平的历史演变  1.3  财政分权的经济增长效应  1.4  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模式及其经济增长效应  1.5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2  中国税收高速增长:税收能力和税收努力框架下的解释  2.1  引言  2.2  税收能力和税收努力:一个分析框架  2.3  征税能力和税收努力提高的动力:税收分权  2.4  间接税纳税能力的放大器:税制设计  2.5  纳税能力不断提高的源泉:“增长红利”  2.6  结语3  中国税收负担之谜:多视角的分析  3.1  引言  3.2  名义税率分析  3.3  宏观税负分析  3.4  税基税收负担分析  3.5  资本边际有效税负分析  3.6  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的税负判断  3.7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动:税负转嫁的角色作用  3.8  结论4  重新解读现代金融体系:理论诠释及基于中国国家稟赋的现实选择  4.1  引言  4.2  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不同国家金融体系的现实选择?  4.3  不同的金融体系是否存在比较优势?  4.4  现代金融体系的发展趋势:混业经营与基本功能实现  4.5  中国现代金融体系的建立:国家禀赋约束下的现实选择5  中国货币政策效应与传导之谜——基于结构VAR的分析  5.1  引言  5.2  关于货币政策效应的实证研究  5.3  对中国货币政策效应与传导的检验:1996—2008  5.4  结语6  中国的高货币化之谜  6.1  引言  6.2  “货币化路径”与货币化“高差”:证据与问题  6.3  最优货币化的决定  6.4  内生货币扩张与高货币化  6.5  结论性评论7  中国国有银行的资本金谜团  7.1  引言  7.2  国家退出的不对称、金融剩余与国有银行角色  7.3  资本金对于国有银行之不重要与重要  7.4  国有银行资本金:一个意味深长的等式  7.5  国家的低资本金偏好、股权回报与退出路径  7.6  结论8  中国农贷制度之谜  8.1  引言  8.2  诠释农产:经典理论  8.3  “拐杖”逻辑与中国农产收入结构的特殊性  8.4  农户、国家及其信贷联系:另一视角  8.5  小农家庭的功能与金融偏好:贝克尔理论及其修正  8.6  农贷的供求结构:一种尝试性解读  8.7  结论性评论9  人民币均衡汇率:理论溯源与汇率的政治经济学视角  9.1  引言  9.2  古典经济学的汇率迷思  9.3  现代均衡汇率理论的逻辑演进  9.4  人民币汇率有多重要  9.5  寻找人民币均衡汇率:并非谜底  9.6  人民币汇率:国际舞台的政治博弈  9.7  结论性评论10  中国的农民究竟讲不讲信用?  10.1  农产的个人信用:道德化的社会资本  10.2  农户的社会信任:难以扩展的合作意愿  10.3  农产与政府:弱势心理与强依赖  10.4  农户的风险承担:技术革新需要“示范”  10.5  社会转型中的农户信用:改变可能正在酝酿11  “股经背离”:理论及基于中国的实证证据  11.1  “股经背离”:国际和国内证据  11.2  中国“股经背离”原因的实证检验  11.3  小结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12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证据与解析  12.1  引言  12.2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特征  12.3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决定因素  12.4  股权融资偏好的经济影响  12.5  结论、研究的局限性及政策含义13  中国债券市场发展滞后之谜——基于企业债券的分析  13.1  引言  13.2  中国债券市场滞后性  13.3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供给分析:成本视角  13.4  债券需求分析  13.5  企业债券市场滞后的制度分析  13.6  结语

章节摘录

插图:从模型1a和1b的估算结果可以看出,在引入财政收入分权变量后,总支出分权及其时间和地区哑变量的回归系数以及统计显著性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意味着单纯考虑收支分权的某一方面很可能会割裂二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影响,从而导致估算偏差。当进一步校正了序列相关性问题后,估算结果同样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意昧着财政收支分权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较为长久的影响。依据模型1c的估算结果可知,总支出分权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间总支出责任安排不尽合理,地方政府总体上承担了过多的支出事务。具体到不同地区,情况又有所不同,东部省份的支出责任安排较全国而言较为合理一些,体现在总支出分权地区哑变量的回归系数虽然为负值,但绝对值较小且不具有统计显著性。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这种不合理的状况总体上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体现在总支出分权时间哑变量的回归系数为正值。收入分权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则较为模糊,体现在模型1c和2c中收入分权变量的回归系数分别为正值和负值且都不具有统计显著性,而且也不存在显著的跨时和跨地区差异。就各类支出项目分权而言,由模型2c的估算结果可以看出,经济性支出和维持性支出分权有助于地区经济增长,其中维持性支出分权的促进力度更大且具有很好的统计显著性,社会性支出分权则不利于地区经济增长且不具有统计显著性。这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性支出特别是维持性支出分权水平较为合理,社会性支出责任安排则不尽合理,地方政府承担的社会性支出事务偏重。

编辑推荐

《无危机增长:“中国模式”中的财政金融因素》讲述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的系列研究报告集合了中心专家研究成果的精粹,内容涵盖了财政货币政策、农村金融改革、风险投资、财政管理与经济发展、公共财政框架的设计、商业银行治理结构、资本市场开放等诸多重大现实问题,相信它的出版可以推动契合我国特点的现代财政金融理论发展,并促进国内学科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无危机增长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