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阎步克  页数:3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以成立于汉,并最终在隋唐演变为科举制的察举选官制度的七八百年变迁历程,作为研究对象。书中把官僚制理性行政、帝国政体下的特权分配与权力斗争,以及作为帝国官僚来源的知识群体的动态,作为制约察举制变迁的三个主要动因。由此出发,对大量相关史料进行了考订梳理,在此基础之上,对察举制中的“以德取人”、“以能取人”、“以文取人”及“以名取人”、“以族取人”因素的表现形式、相互关系及变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精到阐述。从而对这一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向科举制的演变,提供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解释。

作者简介

阎步克,1954年生,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专业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和政治文化史。著有《察举制度变迁史稿》、《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译著《官僚制》、《帝国的政治体系》,及论文90余篇,论文集3种。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部分 两汉时期 第一章 儒生、文吏与“四科”   一、察举诸科的渊源推测   二、儒生参政、“以德取人”与察举制之成立   三、“四科”之考析   四、察举与任子   附录 察举诸科杂考    一、尤异与高第    二、文无害    三、察廉、廉吏与孝廉    四、西汉秀才岁举的推测 第二章“授试以职”与“必累功劳”   一、“授试以职”考述   二、“以能取人”   三、儒生与文吏的冲突与融合 第三章 阳嘉新制   一、阳嘉新制考述   二、阳嘉新制的来源   三、等第与黜落   四、黄琼“四科”    五、“以文取人” 第四章 汉末的选官危机    一、选官的腐败    二、“以名取人”    三、“以族取人”第二部分 曹魏时期 第五章 曹魏察举之变迁   一、特科与岁科   二、“贡士以经学为先”   三、“四科”与“明法”   四、郎吏试经与学校课试 第六章 “名实”问题与“清途”的兴起    一、名实本末的对立    二、崇本责实之对策    三、从“黄散”看“清途”的兴起    四、“清途”与选官格局的变迁第三部分 两晋时期 第七章 晋代察举之变迁    一、察举特科    二、秀才对策制度    三、察举考试之等第和任用    四、其他科目    五、学校试经入仕制度   附录 魏晋的散郎 第八章 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   一、九品中正制与“清途”的配合   二、两种选官倾向的冲突  …… 第九章 察举的低落第四部分 南朝时期 第十章 南朝察举之复兴及其士族化 第十一章 南朝策试制度及科举制的萌芽第五部分 北朝时期 第十二章 北方政权对察举制的采用 第十三章 官僚政治的复兴与察举制的关系 第十四章 科举的前夜 第十五章 结语

章节摘录

  汉代察举制在成立之初,就已包含着多种发展因素与倾向了。在某一特定时期察举出现了某种变迁,这往往就是其中某个因素特别地得到了发展的结果。因此这也就成了我们分析的注目之点。这些倾向或因素之中的重要的一个,我们可以称之为“以能取人”。“能”指吏能、功能。在“试职”、“累功”制度之中,这一因素得到了鲜明而充分的体现。  《周礼·天官·大宰》:“三日进贤,四日使能”,郑注:“贤,有善行也;能,多材艺者。”对“能”的解释较为宽泛。 《荀子·王霸》:“故百里之地,其等位爵服,足以容天下之贤士矣;其官职事业,足以容天下之能士矣。”是“贤”为“善行”,而“能士”之“材艺”可为“官职事业”。这正与秦汉王朝对“能”的理解相同。例如汉武帝倚重文法酷吏,而酷吏正是以“能”为称的。据《史记?酷吏列传》所载,赵禹,“上以为能,至太中大夫”;张汤,“于是上以为能,稍迁至太中大夫”;义纵, “上以为能,迁为河内都尉”;王温舒,“天子闻之,以为能,迁为中尉”;尹齐,“上以为能,迁为中尉”;杨仆,“天子以为能,南越反,拜为楼船将军”。对这种吏能、功能的考察,“试职”、“累功”最为良法。《韩非子·显学》:“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当然,每一个王朝政府都不能不要求文官具备行政才能,但具体到选官这一环节上,那毕竟还有重大差别。例如科举制以诗赋八股取人,而诗赋八股与吏治政务并无直接干系,这就不能说是“以能取人”了。顾炎武《日知录》卷八“选补”条日:  汉时县令,多取郡吏之尤异者,是以习其事而无不胜之患。  今则一以畀之初释褐之书生。其通晓吏事者,十不一二;而软  弱无能者,且居其八九矣!东汉察举以功能,取人自郡吏;明清科举试八股,书生宰百里。二制之不同如此。至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选官先门阀,势族居上品,更不可谓“以能取人”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察》书的成绩与特点,可归结为新、全、精三个字。新,主要指该书分析问题的角度新。全,一指它探讨了察举制发展的全过程,二指《察》书对察举制研究的全面。《察》书的精,首先是其考证精当。再是指它大量使用了统计的方法。  ——《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5期  《史稿》以前的研究者,对于汉代察举已有很深入的探讨,但鲜见对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察举制度作如此全面的研究……足以说明《史稿》所具有的学术价值。……作者在委曲制度变迁轨迹的同时,其间充满智慧的思考,而非只是简单罗列材料,或者只得出后代制度对前代有继承有发展之类无待证明的结论,尤其值得制度史研究者学习。  ——《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6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条)

 
 

  •   全面介绍了整个古代的察举制变迁,很好的史学考证和分析著作。
  •   这是阎步克学术生涯初期的作品,已经很见功力了。要研究中华帝国官僚体制的演变,此书是必备参考文献
  •   科举不是八股文,但是形式僵化后如同明朝的太监一样,成为变态的古董,中国需要一个客观的冷静的眼光来看待这个脉络。阎步克先生的这部作品可以说是经典的文本,值得品读,也是一种大家的之作
  •   阎步克先生的成名作吧,以前在图书馆借过,后来找了很多年,终于再版了,拿到手真是幸福啊!
  •   阎先生的实力不必多说,在别人做烂的领域依然能翻新出花,只能是五体投地。先生的书快要集齐,很开心。
  •   内容近乎完美
  •   阎先生的书,多说无益,看就对了,相当扎实啊
  •   察举制度
  •   早年之作,依然经典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