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

出版时间:2010-02-25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富仁  页数:461  
Tag标签:无  

前言

这是王富仁同志博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大家觉得有出版的必要。要我写篇序,略为介绍。我开始感到有些为难,作为他的导师,较难说话。继而又想到:何不采用在他的“论文答辩会”上几位专家、教授对他的论文的“评语”和“答辩委员会”建议授予他博士学位的“决议”来写序呢?这比我个人的评价要全面和客观一些,同时也把我的“评语”写在最后,供读者参考。我就这样写下了这篇不像“序”的序。不过我要说明的是:他的论文共有四章,全文很长,按论文答辩规定,可以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进行答辩;我们选取的是全文第一章《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论的思想意义》,包括全书“内容概述”在内,一共约有47000字,可以由一斑而窥全豹。以下是“评语”和“决议”:《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是一篇很有深度的学术论文。它从宏观的角度准确地考察了《呐喊》和《彷徨》的历史内容和思想特质,科学地论证了鲁迅前期小说的重大价值首先在于它是中国思想革命的镜子。史料翔实,论述充分,角度新颖,分析精到,包含着很多深刻的独创性的见解,基本论断,令人信服。鲁迅小说研究原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一个水平较高的领域,本文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又有可喜的重要进展,澄清了过去一些论著从政治角度考察两本小说集所得到的与作品实际不尽相符的结论,从而带来了鲁迅小说研究上的某种新突破。不足之处在于:有些段落文字稍嫌粗糙,个别具体论断或提法尚可斟酌修改。

内容概要

本书明确区分了中国现代政治革命和思想革命,把鲁迅小说置于中国现代思想革命的历史进程中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认真的考察,强调文学是主客体互相作用的产物,强调鲁迅独有的思想个性与艺术个性。    本书是新时期鲁迅研究的标志性成果,观点独特,见解精辟,在鲁迅研究界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首先提出了区分中国思想革命和政治革命的不同规律和“回到鲁迅”的口号,曾引起学界的广泛讨论,对鲁迅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作者简介

王富仁,当代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新中国有学位制度后第一位文学博士。曾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鲁迅研究学会理事;现任汕头大学文学院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为鲁迅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国文化研究。主要著作有:《鲁迅前期小说与俄罗斯文学》、《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综论》、《先驱者的形象》、《文化与文艺》、《灵魂的挣扎》、  《历史的沉思》、《王富仁自选集——跨世纪学人文存》、《现代作家新论》、《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等。

书籍目录

引  论  第一章  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论《呐喊》《彷徨》的本体意义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第二章 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锐利武器——论《呐喊》《彷徨》的意识本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第三章 两种观念意识进行对话的基本艺术方式——论《呐喊》《彷徨》的创作方法 — 二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第四章 变动着的观念与变动着的艺术 ——论《呐喊》《彷徨》的艺术特征  一 环境与人物的两极对立 ——论《呐喊》《彷徨》的环境展现和人物塑造  二 两条因果链的辩证统一 ——论《呐喊》《彷徨》的情节和结构  三 喜剧与悲剧的复杂交织 ——论《呐喊》《彷徨》的感情格调附录 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第一版后记再版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第二章可以认为是《呐喊》和《彷徨》的抽象本质论。任何一部文艺作品,都不可能是社会现实的纯客观记录,而是作家、艺术家以特定的观念意识自觉或不自觉筛选、提取、集中化、立体化了的社会现实,在这种客观事物主观化或主观感情、主观思想客观化的过程中,在客观与主观的交吻、渗透、化合的过程中,艺术作品以各种明显的或不明显的、直接的或非直接的方式体现着作家、艺术家创作这件艺术品时的意识本质。在这一章里,我们将探讨鲁迅当时是以怎样的观念意识观察现实和反映现实的。这里的问题将非常明显:假若鲁迅的《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社会政治革命规律的深刻反映,那么它们的意识本质就将是对中国社会政治革命的特点和规律的深刻认识,而假若它们的意识本质只有在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中才愈见其超群绝伦、深刻警拨,那么也就能够证明《呐喊》和《彷徨》主要是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通过这一章的论述我们将说明,《呐喊》和《彷徨》所体现出来的鲁迅思想意识,与他在杂文中较为明确地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在整体上是一致的,这个思想观念深刻体现了中国现代社会思想意识的根本特征,是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锐利武器。这种思想意识的先进性、革命性和深刻性,赋予了《呐喊》和《彷徨》反封建思想内容以先进性、革命性和深刻性。形象可以大于思想,但必须以一定思想做基础;创作方法可以帮助作家超越某些世界观所造成的障碍,但它必须有更内在的意识本质做动力。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反映现实的深刻性,直接说明了鲁迅当时思想意识本质的先进性和深刻性,鲁迅前期以进化论、个性主义、人道主义为基本组成部分,以彼此制约、相互渗透的特定组合方式为基本构架所形成的独立思想观念,是与中国传统封建意识在各主要方面尖锐对立的现代中国的观念意识,否认这个思想的先进性和深刻性,必将导致对《呐喊》和《彷徨》杰出思想意义的否定。第三章是《呐喊》和《彷徨》的艺术方法论。多年来,我们都企图寻找一种绝对正确的、永远先进的、普遍有效的创作方法,但这种企图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和没有成效的。

后记

我出的第一本书是《鲁迅前期小说与俄罗斯文学》,是我在西北大学中文系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写的硕士学位论文,修改之后由陕西人民出版社于1983年出版。在写作那本书的过程中,我便接触到在当时看来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鲁迅的前期小说没有直接涉及“反帝”的内容,而更多地是“反封建”的主题。这个问题,对于当代青年,似乎已经不是一个问题,但在我们那个时代,却是一个大问题。中国的鲁迅研究者,自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就主要着眼于中国的政治革命,鲁迅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是从其与中国现代政治革命的紧密联系得到高度的肯定和热情的赞扬的。毛泽东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归纳为“反帝”、“反封建”两大任务,这在1949年之后的大陆鲁迅研究界,更成了一个不言而喻的指导纲领。当我感到鲁迅前期小说没有更多直接涉及“反帝”的内容时,这无疑是一个需要认真分析说明的大问题。当时的中国社会刚刚从“文化大革命”的废墟中走出来,连当时的政治领袖人物也大力倡导反对封建思想,这无疑也是支持我将自己的想法写出来的重要原因。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之后,樊骏先生代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向我约稿,我就将这样一个想法写成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综论》。

媒体关注与评论

王富仁有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但更多地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考察问题。他总是对研究对象作高屋建瓴的鸟瞰与整体把握,并对问题作理论上的思辨。不管最终赞同与否,他是这门学科最具有理论家品格的一位。  ——樊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年第2期,王富仁已经与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启蒙文化思潮深深地熔铸在了一起,他的整个学术活动已经成为了影响中国20世纪最后二十年这一磅礴思潮的最动人的图画之一。无论是“回到鲁迅”还是“思想革命”,都大大拓宽了鲁迅研究的发展道路,甚至可以说是从本质上显示了新时期文学研究如何在自我否定中回到文学自身的轨道。  ——李怡,《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6期

编辑推荐

《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帮朋友买的~~明史 而之古今~~
  •   看着挺深奥的!
  •   此书印刷很好,内空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