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

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霍韬晦  页数:203  
Tag标签:无  

前言

建国六十年,人间一甲子。中国走过了漫长的革命斗争的道路,如今正在开放,经济生活正在改善,国际地位正在上升,百年宏愿逐渐得成。中国文化则来迟一步,现在仍未得到全面复苏;她的通透的历史智慧与对生命意义的寻求尚未为国人所悉,大家仍然挤着登上由西方开出的全球化列车。但令人宽慰的是,中国文化复苏的条件已经出现:随着西方霸权没落,金融体系崩溃,人类在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轨道上迷失之后,必然要对自己的历史作出深刻的反省.经过了几千年的文明,由石器时代到今天的科技社会,由争夺猎物到今天的争夺市场,由以物易物到今天的竞相消费,人类究竟要往何处去?在地球资源日益缺乏的今天,如何应付资本主义的高速运转?更严重的,为了产品的销售,必须鼓吹享受和拥有,成功以财富衡量。背后的推动力,就是人类无限的贪欲和自我。这样下去,就不只是经济危机,而是文化危机和人类生存的危机。

内容概要

本书收录了霍韬晦先生不同时期的文章、演讲词等共十余篇。其中大部分内容是为纪念五四运动而作,主要探讨了中国文化自“五四”以来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的过程,试图发掘“五四”的深层动机和历史使命,并由此剖析了中国文化的特点,探讨了中国文化的走向。    中国如何才能新生?如何才能建立一个强大的新中国?是作者在书中带领读者思考的核心问题。回忆“五四”、纪念“五四”、继承“五四”、完成“五四”,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民族文化、民族命运的忧患意识和担当意识。

作者简介

霍韬晦,当代思想家、儒者、教育家、文化学者。现任香港东方人文学院院长、新加坡东亚人文研究所所长,并被北京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多所重点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亦为北京中国文化书院海外导师。
  霍韬晦早年从事哲学与佛学研究,成果丰硕。近二十年转向生命成长教育,提倡新人文主义,创立性情学。
在思想上,主张文化应该回归生命,先有生命实践才有社会实践;提倡生命儒学、生命佛学,批判当代以西方文化为基源的科学主义、自由主义、理性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思潮,以重建新人文主义,并为《“酉年儒学”会议宣言》撰稿人,影响巨大。
在教育上,提倡性情教育、生命教育,并身体力行,开设学院、研究所、出版社、企业培训公司、自然生态山庄,主持富有创意的对应性成长课程——喜耀生命,以提升人的素质。事业遍及香港、中国内地及东南亚。因其知行合一的理念与成果,被誉为王阳明后第一人。
 霍韬晦著书,立足原典,融贯中西哲学、历史、文化,视野广阔,学养湛深,思想敏锐,说理通透而语言精简,深受读者欢迎。

书籍目录

代序:无声的巨响——纪念“五四”九十周年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五四”八十八周年纪念讲话 一、“五四”的深层动机 二、穿过现实浪潮看到历史常道 三、“五四”的转向——从学生爱国运动、反帝国主义的民族运动转为新文化运动  四、盲目反传统——“五四”中人的卑弱与冲动  五、新文化运动下降为白话文运动  六、学步西方一——“五四”精神的夭折,  七、谁能掌握历史主题?  八、民族独立抑或民族自杀?  九、民族独立不能离其民族文化 十、真正的救亡——畅通中国文化的血脉 十一、国格——中国立足世界的真正根基 十二、历史正给予中国新生的机会 十三、回归中国文化,重建民间社会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五四”八十八周年纪念讲话新加坡场 一、“五四”的起点:反对强权,伸张公义 二、历史沉疴 三、“五四”的转向:从爱国运动、民族运动到文化运动 四、“五四”狂飙:非理性的“启蒙” 五、“五四”的虚无:文化上的无主孤魂 六、“爱国”即自我伤残? 七、中国新生靠什么? 八、从忧患意识到文化定位 九、中国再生的历史转机 十、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关键是人才 现场答问旋转乾坤,谁有力量?——“五四”八十八周年感悟纪念“五四”,认识“五四”——“五四”七十周年纪念忧患与担当——论“五四”精神 一、五四运动的性质 二、从忧患到担当 三、传统文化的滋养与对待异质文化的态度 四、永远的“五四”超越“五四”、超越中西文化的对立 可悲的重复 没有志气,中国入永远翻不了身 超越“五四”的思维方式“五四”八十周年纪念与再出发——继承“五四”,深化“五四”,完成“五四” 一、“五四”的定位 二、历史运命中的张力 三、八十年的回顾:“五四”成功了吗? 四、问题在哪里? 五、继承“五四”,深化“五四”,完成“五四”惨痛的历史和惨痛的现实——从日本人的侵略到日本人的心魔历史的真诚,良知的忏悔——抗日战争六十周年祭中日文化关系的回顾——兼论日本文化的特征 一、前言:日本人又来了 二、菊与刀 三、日本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吗? 四、和魂汉才中国人的中国史  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  历史是什么?附录:“五四”人物简介

章节摘录

“五四”的意义在哪里?其实,很多口号都是胡适未经深思熟虑而随意写成的,什么“重估价值”、“打倒孔家店”、“中国文艺复兴”,等等。胡适也是一个颇为激进的人,但相比起陈独秀、吴稚晖、钱玄同、李大钊等人,还差一截。胡适最先也是反传统,不过他的学术底子却是清代末年的乾嘉学派,即做考据。他去美国留学,多少学了些西方思想回来,所以回国后就介绍实用主义、杜威哲学,也赞成美国的自由主义。他可以算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但他的学问底子却是考据。他研究《红楼梦》、研究禅宗史、替神会翻案,全部都是考据。他本来是史学出身,他自己说:在他眼中,一切都是历史材料。其实,他不懂思想义理,也并不真懂禅学。不过他曾经越洋留学,视野比较开阔;正因如此,胡适的看法慢慢就与陈独秀等人不一样,没有陈独秀那么激进。胡适说,国家的羞耻不在于打败仗,“打败仗固然是国耻,但真正的国耻是我们没有图书馆、没有博物馆,这些才是真正国耻”(大意)。我们要把西方的文化搬过来,这和陈独秀相比,可以说是深了一步。不仅在观念上讲“德先生”、“赛先生”,还希望将西方文化的内涵也移植过来。胡适的最大贡献可能是白话文学,他希望“五四”变成中国的文艺复兴,这就首先该用白话文来写作。这文体的革新,就变成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因为反传统,连带反旧文学,许多人认为古书的文字难读,阻碍文化的传播。有些人甚至主张废除中国文字,如钱玄同,他的态度比胡适更为激进。为了推动新文学,胡适主张“我手写我口”,不必像传统诗词那么典雅,所以胡适自己也用白话文来写新诗,但写得非常浅,根本不像诗。他没有办法,只好叫做《尝试集》。胡适是个开风气的人物,所谓“但开风气不为师”。在这方面不能说胡适没有贡献,但他把“五四”的新文化运动理解为白话文学运动,这就大大削弱了“五四”的意义。新文化只着眼于语言,就不免捉错用神。语言当然很重要,写文章用土话、用俗话、用白话来表达,的确令人耳目一新。道理很简单,香港传媒已经深懂此理。香港的报纸,近年已经渗入大量的土话、俗话,但读者就是觉得很亲切、很传神,青少年尤其觉得有味道.但另一方面,文章的质量就会下降,社会文化就会愈来愈肤浅。凡事总有一个量度,过分就会走向极端,最后一定是整体受害.今天的问题已经不是如何使用白话文的问题,而是避免语言走向庸俗化、低级趣味化的问题了。语言作为载体,一定要顾及它所承载的内容,这就进入思想层次。有时意在言外,须要读者自己体认,意义亦随使用者的程度而加深,所以不是一般的语言能表达的。如“市井文学”、“街市文学”,无疑是浅白,但余韵不多。像拍黑社会片,你拍那类片,当然就要讲这些俗话,包括讲粗话、脏话。但“文化”不只是这些,文化有很多不同的层次,思想亦有很多层次,表达起来就有不同的概念,需要作细致的区分。白话文学不是不好,而是不能一味向下认同。文学是精炼的语言,没有思想怎能铸造新境?胡适的问题就是思想力度不足,但他毕竟是一个敢于创新的人物,能够率先提出白话文学,毕竟有解放语言之功。但若说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尚谈不上。

编辑推荐

《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回忆“五四”、纪念“五四”、继承“五四”、完成“五四”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把忧患化为担当,让“五四”有一个圆满的句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条)

 
 

  •   重新读五四,作者的观点或是正确的
  •   反思五四,当今独二三子可言耶?五四不死,国难不止。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的霍韬晦文化思想论集都非常好,书本本身的装帧、纸张、印刷、版面设计都非常好。更好的是内容,使我对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都有了非常清晰的了解,说理通透,深受启发。
  •   霍韬晦教授的书就是不错,发人深省,好好反省这个教育吧!
  •   对传统要理性认知,不能一味抛弃传统。
  •   书的质量的不错,书的内容更佳
  •   有点意思的书,不妨一读,
  •   3折,书的质量的不错,值得细读。
  •   孟丹梅推荐的这本书,看了几讲,确实不错
  •   这本书还没来得及看,不过朋友都说很好。我也凑个热闹
  •   反思的很有力
  •   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这个系列都买了
  •   这本书买的不错,实惠!内容也好
  •   便宜又好就是值便宜又好就是值
  •   演讲录之类的文字总是会有所夸张和过度批判,似乎把五四批得太狠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