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概论

出版时间:2010-2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彭绪铭 编  页数:266  

前言

  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发明创造层出不穷,知识更新日趋频繁,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已经成为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8%迅速增长到2008年的23.3%,已经进入到大众化的发展阶段,这其中高等继续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高等继续教育作为“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对实现“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宏伟目标,发挥着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我国高等继续教育的发展规模已占全国高等教育的一半左右,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产业部门的改造以及新兴产业部门的建立,各种岗位上数以千万计的劳动者,需要通过边工作边学习来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以适应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可见,我国高等继续教育的发展,既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又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我国的高等继续教育要抓住机遇发展,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涉及多方面的工作,但抓好教材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中心环节。众所周知,高等继续教育的培养对象主要是已经走上各种生产或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这就决定了高等继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要求的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高等继续教育教材的编写“要本着学用结合的原则,重视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提高广大从业人员的思想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体现出高等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和职业性特色。  为适应我国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广大学员的学习需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邀请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对我国高等继续教育的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进行专题研讨,成立了教材编审委员会,联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武汉大学、山西财经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南昌航空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黑龙江大学等30多所高校,共同编撰了“21世纪高等继续教育精品教材”,计划在两三年内陆续推出百种高等继续教育精品系列教材。教材编审委员会对该系列教材的作者进行了严格的遴选,编写教材的专家、教授都有着丰富的继续教育教学经验和较高的专业学术水平。

内容概要

本教材综合了以往教材的体例并吸纳了教育科学研究的新材料,联系教育实际,归纳出教育学原理中的一般问题,分成十二个专题展开论述。在教材编写体例上,各章均包括“本章要点提示”、“本章内容引言”、“正文”、“本章小结”、“关键概念”、“复习题”、“讨论及思考题”七个部分。其中,“本章要点提示”以最简明的形式揭示本章学习要点。“本章内容引言”旨在引出各章将要讨论的主要问题。“正文”则是该章内容的主体部分,对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展开论述和说明,并插入大量知识或思考模块,以拓展章节内容。“本章小结”紧接正文,对一章内容作简要归纳和回顾,与引言部分相应。“关键概念”列出该章应掌握的基本概念。“复习题”就该章的基本内容进行提问,以供自我检测和复习。“讨论及思考题”则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或案例,引导读者综合运用本章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当中的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力求做到简明、全面、丰富、有代表性。由于本教材强调了教育理论的基础性和实用性,具有提纲挈领的特点,因此不但适合于院校在校学生使用,也适合于函授教育、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的学员使用。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教育的历史变迁与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任务  第三节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和文化  第二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  第三节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及其意义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第二节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第三节 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中的地位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确定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教师  第二节 学生  第三节 师生关系 第六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第二节 课程编制  第三节课程改革 第七章 教学  第一节 教学概述  第二节 教学过程和组织  第三节 教学原则与方法 第八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概述  第二节 德育的过程和原则  第三节 德育的内容和实施  第四节 德育的模式 第九章 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第二节 我国现代学制的历史沿革  第三节 各国学制改革趋势和我国的学制改革 第十章 教育法制  第一节 教育法概述  第二节 教育法基本知识  第三节 关于教师和学生的法律制度 第十一章 教育评价  第一节 教育评价概述  第二节 学生评价  第三节 教师评价  第四节 学校办学水平评价 第十二章 教育科研  第一节 教育科研概述  第二节 教育科研的选题与立项  第三节 教育科研方法  第四节 教育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3.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是与大生产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现代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要求的现代人的活动。它是和现代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的发展相伴而生的。随着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现代生产力的发展,现代教育相应地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从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中期约100年的时间为现代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这个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技术革命。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教育培养具有初步读、写、算能力,具有一定的自然和社会常识并能操纵机器的劳动者,当然也要求教育培养一定数量的中高级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政治统治人才。  现代教育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与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在各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的发展相适应的,时间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电气化提高了对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要求,要求一般体力劳动者有更广泛的科学素质和更高的智力水平。于是推动了初中教育的普及、中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现代教育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中期到现在这段时间。这个阶段和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相适应,它以信息技术在现代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在这个阶段,现代教育的变革非常迅速,各国先后立法,进行教育改革,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努力提高中等教育的普及率和质量的同时,高等教育也向着大众化的方向发展,短期大学、初等学院大量涌现。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发展迅速。  从宏观上看,现代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下述特点:  (1)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日趋结合。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突出了教育为政治服务的特点。而现代,现代化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并且日益广泛地运用于生产,要求进一步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加强学校与生产部门的联系,这就表现了现代教育为生产服务的特点。教育是培养各种劳动力最有效的途径。  (2)现代教育具有普及性。  现代教育打破了古代教育被统治者独占的局面。现代生产不仅要求培养各种专门人才,而且要求每个劳动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劳动资料的发展水平是与劳动者所具有的文化知识水平成正比的。劳动工具中所蕴含的智力的物化水平越高,要求劳动者的文化水平也就越高。为适应这种现代生产,要求现代教育不断扩大义务教育的范围,不断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所以普及教育是生产力的客观要求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教育学概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教材,好,没什么好评价的,课本嘛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