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

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曹万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08出版)  作者:曹万生 编  页数:756  
Tag标签:无  

前言

现在觉得时间越过越快。初版时写下21世纪文学几个字尚觉得新,再版时发现,21世纪第一个十年倏忽而逝。不断记录延伸着的中国现代汉语文学,是我们这个学科的宿命。因此,再版本第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把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全部写入文学史,为此本书重写了47章即21世纪文学,吸收了学术界相关的研究成果。本书研究对象截止于2009年。第二个变化,是适应当下教育改革的需要。随着电子技术引入教学,多媒体课件成为教学必备。多媒体课件使用不意味着丢弃了人文教学精神,同时好处多多。一是利于学生学习,便于把书读薄且理解记忆;二是便于编撰写者清理自己的思路层次与轻重比例;三是利于教学节奏的掌握并计划教学;四是节约板书的时间。由于课件制作与21世纪文学的扩写,增加了成本与篇幅,所以其余49章分别有所删写(7、14章除外)。根据初版使用情况及学界同人建议,对相关章节有所修改,对新的研究成果有所吸收。为了控制定价,上下册合为一册。这些都是再版的第三个变化。由于少数作者已不再从事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因此对相关章节编写人员作了调整,这些章节由新作者作了重写。这是第四个变化。此外,对初版误植等处,再三作了校订。再版的写作分工如下。全书编写大纲,导论,后记,各编、章、节前的导言,第3、9、12、23章,由曹万生撰写;第1、2、8章,由谭光辉撰写;第4章,由刘莉撰写;第5、7、10、14章,由邓利撰写;第6、13、26章,由王方撰写;第11、16、18章,由唐小林撰写;第15章,由程丽蓉撰写;第17、19章,第27章第1-6节,第37章第4节,由张志云撰写;第20、21、22章,由刘永丽撰写;第24章,由段从学撰写;第25章,第32章第1、2节,由陈啸撰写;第27章第7节,第32章第3节,第42章,第46章第3节,第47章第5节,由张莹撰写;第40章由周逢琴撰写;第46章第1节由王启凡撰写;第28、33、34章,第50章1-3节,由李亚东撰写;第29章第1-4节由刘云生撰写;第29章第5-7节由汪双英撰写;第30章,由阳海洪撰写;第31章,由郑翔撰写;第35、38、39、43章,由李琴撰写;第36章,第47章第1-3节,第48、49章,由张文娜撰写;第41章,第46章第2节,由袁莉撰写;第37章第1-3、5-6节,第44章,由白浩撰写;第45章,第47章第4节,由杨四平撰写;第47章第6节,由余权撰写;第50章第4节,由徐江撰写;张志云加写了11章的相关内容。

内容概要

  现在觉得时间越过越快。初版时写下21世纪文学几个字尚觉得新,再版时发现,21世纪第一个十年倏忽而逝。不断记录延伸着的中国现代汉语文学,是我们这个学科的宿命。因此,再版本第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把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全部写入文学史,为此《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2版)》重写了47章即21世纪文学,吸收了学术界相关的研究成果。《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2版)》研究对象截止于2009年。

书籍目录

导论第一编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先导期(1898-1916)第一章 文学改良第一节 传教士、留学生、翻译与中国现代汉语文学之思想渊源第二节 从经学启蒙到文学启蒙第三节 晚清白话文运动第二章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诸文体之发端第一节 “诗界革命”及近代诗歌之语言困境第二节 “小说界革命”与现代汉语小说之滥觞第三节 梁启超的“文界革命”与现代汉语散文创作之勃兴第四节 王国维的“理论革命”与近代话剧之起伏第二编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成形期(1917-1927)第三章 “文学革命”与现代汉语文学成形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人道主义诸思潮第二节 “文学革命”与中国现代汉语文学成形第三节 西方文艺思想传播与初期革命文学倡导第四章 现代汉语文学文体的成形第一节 杂感的“热风第二节 “尝试”的新诗第三节 小说的“呐喊第四节 “难产”的话剧第五章 纯文学社团的蜂起和文学流派的产生第一节 文学研究会第二节 创造社第三节 新月社与现代评论派第四节 其他文学社团及刊物第六章 鲁迅(上)第一节 生平、思想和文学道路第二节 《呐喊》与《彷徨》第三节 《阿Q正传》第四节 前期杂文与散文第七章 郭沫若第一节 生平、思想和文学道路第二节 《女神》第三节 历史剧第八章 成形期的小说创作第一节 叶绍钧的小说第二节 郁达夫的小说第三节 文学研究会作家群的小说第四节 乡土文学及其小说创作第五节 创造社作家群的小说第九章 成形期的诗歌创作第一节 自由体诗第二节 象征诗派与李金发第三节 格律诗派第四节 闻一多与徐志摩第十章 成形期的散文与戏剧第一节 朱自清和冰心的散文第二节 周作人和郁达夫等人的散文第三节 成形期的话剧运动与创作第三编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成熟期(1928-1949)第十一章 成熟期的文学运动与思潮第一节 20世纪30年代左翼、右翼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第二节 20世纪30年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第三节 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解放区文艺运动与论争第十二章 鲁迅(下)第一节 鲁迅杂文的历史地位第二节 鲁迅杂文的思想成就第三节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质第四节 《故事新编》第十三章 茅盾第一节 茅盾的生平与文学道路第二节 《蚀》第三节 《子夜》第四节 《林家铺子》等短篇小说第五节 《霜叶红似二月花》等第十四章 巴金第一节 巴金的文学道路第二节 《家》第三节 《憩园》与《寒夜》第四节 《随想录》第十五章 老舍第一节 老舍的文学道路第二节 《月牙儿》第三节 《骆驼祥子》第四节 《四世同堂》第五节 《茶馆》第十六章 李劫人第一节 李劫人的生平和文学道路第二节 《死水微澜》第三节 李劫人其他小说及其文学史意义第十七章 左翼作家小说第一节 左翼作家小说概貌第二节 张天翼的小说第三节 沙汀的小说第四节 艾芜的小说第五节 丁玲的小说第六节 叶紫等作家的小说第七节 东北作家群的小说创作第八节 萧红的小说第十八章 沈从文第一节 生平与创作第二节 《边城》与《长河》第三节 短篇小说第十九章 京派小说第一节 京派第二节 京派小说作家及其创作第二十章 海派小说与20世纪30年代其他小说第一节 新感觉派小说第二节 其他海派小说第二十一章 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沦陷区、“孤岛”文学第一节 国统区、沦陷区、“孤岛”文学概貌第二节 张爱玲第三节 钱钟书第四节 路翎与师陀的小说第五节 徐訏与无名氏第二十二章 解放区小说第一节 赵树理第二节 解放区的其他小说第二十三章 现代派诗歌与其他诗歌第一节 左翼诗与乡土诗第二节 现代派诗歌第三节 戴望舒与卞之琳第四节 何其芳与其他诗人第二十四章 40年代的诗歌分野第一节 艾青第二节 七月诗派第三节 西南联大诗人群第四节 解放区的民歌体诗与国统区的政治讽刺诗第二十五章 成熟期的散文创作第一节 散文创作第二节 杂文创作第三节 报告文学的发展第二十六章 曹禺第一节 曹禺的文学道路第二节 《雷雨》第三节 《日出》和《原野》第四节 《北京人》第二十七章 成熟期的戏剧与电影第一节 左翼戏剧运动与夏衍的话剧第二节 田汉的话剧创作第三节 陈白尘的话剧创作第四节 吴祖光与其他喜剧创作第五节 国统区其他话剧创作……第四编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转型期(1949-1976)第五编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繁荣期(1976-1989)第六编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多元期(1989-2009)初版后记再版后记

章节摘录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明代开始已有西方传教士到中国传教。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门户大开,传教士在中国的自由传教使西学更广泛地在中国得到传播。对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学问包括“性理之学”(神学与古典哲学)、“格致之学”(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论)、“富国养民策”(西方经济理论)、“教民之学”(教育理论)、“安民新学”(社会政治理论)等,造成了早期“西学东渐”的蓄势,也加快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步伐。19世纪中叶,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提出“改科举议”、“改会试议”、“广取士议”、“采西学议”等一系列主张,要求把科举名额分一半给研习西方工业、科学技术的人才。后来,洋务派的士大夫也多次提出在八股进士以外“特设一科”以选拔精于西学人才的主张。在这些主张的推动之下,洋务派建立了一系列官方翻译机构①,创办近代企业,发展新式教育和洋务运动。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明显感到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明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于1872年派出了第一批“留美幼童”。到1875年,共派出4批120名官费留学生,到西方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开启了官派国人到外国留学的先例。至此,中国文化正式直面西方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开始被打破。但是,这个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往往片面地把西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代名词,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甚至到了戊戌变法时期,知识分子对西学仍抱一种较为审慎的态度,康有为也不例外。②文学变革起步就更晚,例如首先提倡新小说的人就不是中国人,而是外国传教士傅兰雅,他早在梁启超倡导新小说之前7年就已经举办过一次小说竞赛,提倡新小说创作,“傅兰雅的竞赛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晚清小说的总体方向”③。传教士大量翻译的西方书籍和留学生的活动对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在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改变之上。翻译文献使中国人长期以来形成的抱残守缺的思维习惯受到了冲击,使他们更具变革精神。留学生在国外受到更剧烈的刺激,在比较中,他们开始正视中国文化的弱点,反思传统文化、习惯、风俗、文学、思想诸问题,西学成了他们的方向和榜样。回国留学生在中国文学现代化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19世纪的翻译工作主要是由传教士来完成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和医学等方面。1898年至1909年,严复(1854-1921,福建闽侯人)先后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法意》、《穆勒名学》、《名学浅说》等8种西方社会科学名著,造成了中国思想界的“地震”。特别是《天演论》(1898)对达尔文进化论的介绍和对赫胥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思想的宣传,使中国人“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价值体系遭到毁灭性打击,一些人开始认识到社会是进化的,因而文学也应该是进化的,我们应该有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新的文学样式与文学语言,这直接奠定了近代以降梁启超、胡适、鲁迅等现代语言文学奠基者们的价值观。①在严复的带动之下,西方近现代思想混杂在各种翻译著作中,在清末民初大量进人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造成巨大冲击。这些未经中国化的思想顷刻之间使中国思想界觉得无所适从,但是也正是这些冲击才使中国固守了两千余年的儒家文化传统遭到了颠覆,使新文化运动毫不妥协的破旧立新精神得以酝酿并最终成为现代思想的生长点和导火线。几乎与严复同时,另一位著名的翻译家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又自署冷红生,福建福州人)的小说翻译对汉语文学的现代化转型产生了更为直接的影响。1899年,林纾与人合作翻译出版了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现译《茶花女》),小说的哀感顽艳加上林纾优美流畅的桐城派古文文笔使这部小说很快征服了中国读者,严复有“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之叹。自此以后,林纾一发而不可收,到1924年,这位不懂外语的翻译家借助他人口述共翻译小说160多部,例如《黑奴吁天录》、《迦茵小传》、《鲁滨逊漂流记》、《吟边燕语》、《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块肉余生述》等小说都对中国小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林纾的翻译并不准确,往往兴之所至,任意发挥,且夹以古典诗词,但其译述却酣畅淋漓,读来别有一番滋味。从晚清到“五四”,在多数人尚不懂外语的情况下,林译小说为中国人打开了外国小说的大门,让更多的中国人目睹了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小说叙述方式和价值观念,其功绩不可埋没。林译小说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但翻译小说并不是从林纾开始的。早在1873年,《昕夕闲谈》就开始在《瀛寰琐记》上连载。其后翻译小说屡见于报端,到五四运动之前大约经历了50年时间,据樽本照雄统计大约有四千多种。题材、内容也是五花八门,有包括历史小说、政治小说、教育小说等在内的十余种,影响深远。从销量上看,翻译小说比创作小说销量要好得多。从晚清到“五四”的很大一部分作家都从翻译小说中获得营养。这个时期出现的重要文学翻译家还有:梁启超、包天笑、周桂笙、吴祷等。翻译小说在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无疑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第一,它使中国小说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因为有了外国文学的参照,诗文为文学正宗的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小说成为了正宗的文学体裁。第二,它使中国小说由“教诲劝诫”向描绘社会人生转变,成为近代小说革命和五四“文学革命”的先声。第三,它使中国小说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变得多姿多彩,叙述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例如在晚清就开始出现第一人称叙述(《禽海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出现了侦探小说、科幻小说等从未在汉语文学史上出现过的小说类型等。第四,翻译小说与其他翻译著作一样在中国现代汉语的形成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翻译小说的语言总是要受到西方语言的影响,这就使汉语从词汇到语法都不得不因为翻译而自我调整①,从而为中国现代汉语文学之形成奠定了基础。第二节 从经学启蒙到文学启蒙“启蒙”是从晚清到“五四”甚至是整个20世纪思想界与文学界的一个关键词,英语为“enlightenment”,原意为照亮,即使人的思想从黑暗和混沌转向明朗和开化,“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②。中国人的“蒙昧状态”在晚清就已经被知识分子关注,他们试图通过各种途径使人民走向开化,摆脱愚昧。洋务派认为中国的问题在于“器”的落后,在于没有坚船利炮。维新派进一步认为其根本问题在于人才的缺乏,而要获得人才的唯一方法乃在变法维新。“吾今一言以蔽之日: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③所以,戊戌变法从本质上说是挽救中国人才的行为。维新派诸君很早就意识到了人才在改变中国命运进程中的重要性,因此认为对民众的启蒙是救国的根本。

编辑推荐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2版)》是用全新的现代汉语文学史观念撰写的一部中国现代、当代文学通史,含现行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两门课程,史料翔实,论述到位。第二版除了订正讹误外,还增删部分内容,对一些栏目内容作了相应调整。具体来说,《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2版)》有如下特点: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的概念,解决了中国现代、当代文学史命名的合法性问题。人文性、审美性、现代汉语文学性三者统一的文学史新标准,把1898年到2009年的中国文学分为先导期(1898-1916)、成形期(1917-1927)、成熟期(1928-1949)、转型期(1949-1976)、繁荣期(1976-1989)、多元期(1989-2009)。引入最新研究成果。在对大家名家做结论时没有一味拔高,而是同时保留一种质疑的眼光。将各家之言、论争以“重要命题”方式收录列出,便于读者做出自己的判断。重估、强调了一些本应但尚未给予足够重视的作家作品。下限时延至2009年,内容更切近时代,广度也有拓宽。比如纳入网络文学、影视文学、歌词文学、手机文学(少量)、旅外华人现代汉语文学等。体例上体现了教材特色,便于实际教学使用。章后附有阅读书目、本章涉及的重要命题之研究现状与历史分期论点、本章内容所涉之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文献、本章所涉内容之思考题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因为是考研用书,所以急着买。店家的发货速度挺快的,邮递也给力,算是挺满意的。
  •   考研用书吧。尤其是考文学类专业的,我看推荐书目里面是曹万生两本装的那本书,但是我仔细看了,那本书是1998年出版的,如果从囊括的知识来看,肯定是再编的这本书要有广度些。里面还有课件,免费的PPT,很实惠哟。当然,就是其中有一点,752页,有个错别字,作家应该是严歌苓(ling)吧,却写成了严歌芩(qin),还望纠正啊。
  •   拿来做教材的 是正品 纸张好 很好的购物体验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