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史

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正明  页数:30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楚人以祝融为始祖,其历史的起点,原本在神话与传说之中。历经筚路蓝缕的岁月之后,楚国得以崛起于南方。楚人有着“蜚将冲天”、“鸣将惊人”的雄心,“抚有蛮夷”、“以属诸夏”的气魄,终于在春秋中期跻身五霸之列。然而在取得这样的成就后,政变与内乱让楚国招致了吴师入郢的巨大外患,实力大损。战国时代,楚国用吴起变法以求打破困局,为国家带来起色,楚国一度达到了强大和繁荣的顶点。但在怀王时代,遭遇连番挫折,势力顿衰。此后,郢都沦陷,半壁河山被秦人占领。楚人虽亡羊补牢,但已经无法改变“六王毕,四海一”的趋势。秦末起义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又给八百余年的楚国史留下了一个长长的尾声。    一部楚国的兴衰史,让人看得心情跌宕、目眩神离。

作者简介

张正明(1928—2006),著名历史学家、民族史家和史学教育家,先秦楚国历史文化研究专家,楚学的主要开创者和奠基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先后在国家民族工作部门和民族研究机构供职;1980年冬到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工作,历任研究员、副院长、学术顾问;2002年初受聘为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担任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楚国历史文化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湖北省屈原研究会会长等职务。 
一生勤于著述,成果丰硕,代表作有《契丹史略》、《楚文化史》、《楚史》、《长江流域民族格局的变迁》、《楚文化志》(主编)、《楚学文库》(主编)、《楚美术图集》(主编)、《长江流域古代美术(史前至东汉)》(主编)、《试论汉民族的形成》、《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先秦的民族结构、民族关系和民族思想》、《屈原赋的民族学考察》、《和亲通论》、《料器与先秦的楚滇关系和中印交通》、《地中海与“海中地”》、《楚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古希腊文化与楚文化比较研究论纲》、《楚与吴越文化异同辨》、《巫、道、骚与艺术》、《历史文化的多元复合与二元耦合》、《楚墓与秦墓的文化比较》、《古代中国版图成因试析》、《巴人起源地综考》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司天”、“司地”的远祖  第一节  祝融与古帝的世系和位次  第二节  祝融的功业  第三节  大巫·尊神·精灵  第四节  祝融八姓——陆终六子第二章  “筚路蓝缕”的岁月  第一节  鬻熊奠基,熊绎受封  第二节  栖于幽谷的雏凤  第三节  周昭王南征、周穆王东征与楚人  第四节  熊渠开拓“江上楚蛮之地”  第五节  动荡的时世  第六节  优越的环境  第七节  在阶级社会的门槛上第三章  暴力与文明  第一节  “芈姓有乱,必季实立,楚之常也”  第二节  灭权国,创县制  第三节  得志汉东  第四节  兼顾侧背  第五节  武王暮年的壮举  第六节  越汉水,出方城,入中原  第七节  文王与国人第四章  内聚国力,外争霸权  第一节  令尹子文与成王  第二节  齐楚争霸  第三节  会盟,交战,燕飨  第四节  令尹子玉  第五节  晋楚城濮之战  第六节  成王晚年的变故  第七节  走向繁荣第五章  蜚将冲天,鸣将惊人  第一节  转祸为福的庄王  第二节  问鼎周室  第三节  晋楚邺之战  第四节  霸业的顶峰和霸主的本色  第五节  令尹孙叔敖第六章  抚有蛮夷,以属诸夏  第一节  晋楚修好之盟前后  第二节  晋楚鄢陵之战  第三节  “知其惑者非大惑也”  第四节  劳掩庀赋  第五节  晋楚弭兵之盟前后  第六节  成熟的文化第七章  侈靡和虚荣,阴谋和暴行  第一节  灵王以政变始  第二节  游宫,细腰,巫音  第三节  灵王以政变终第八章  内乱导致外患  第一节  求安  第二节  招祸  第三节  吴师人郢与楚国迁都  第四节  等级和阶层第九章  中兴  第一节  和于内而慎于外  第二节  白公与叶公  第三节  吴亡、越兴与楚人  第四节  战国的大势和楚国的前景  第五节  渐臻全盛  第六节  老子与道家第十章  吴起变法与威王兴楚  第一节  变法前的困境  第二节  吴起变法  第三节  变法后的起色  第四节  威王兴楚  第五节  庄子与道家第十一章  从极盛到顿衰  第一节  秦人得计,楚人失策  第二节  怀王与张仪  第三节  怀王的末路和晚节  第四节  栽郢沦陷  第五节  科学和技术  第六节  美学和艺术  第七节  屈原和宋玉  第八节  庄趼的暴郢和入滇第十二章  灭楚必秦,亡秦必楚  第一节  顷襄王亡羊补牢  第二节  春申君始荣终枯  第三节  决胜阶段的秦楚国情  第四节  六王毕  第五节  四海一  第六节  伟业和暴政的顶峰  第七节  陈胜、吴广首义  第八节  秦亡  第九节  汉兴

章节摘录

  那么,楚人的始祖是谁呢?假如只追溯到祝融,那是众口一词,绝无疑义的。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中,都能找到力证。《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记楚国的别封之君夔子不奉祀祝融和鬻熊,楚王忍无可忍,兴师问罪,把夔子废黜了,把夔国灭掉了。鬻熊是楚国始封之君熊绎的曾祖,祝融则是楚人的始祖,不奉祀鬻熊已罪不可恕,不奉祀祝融则罪莫大焉。《国语·郑语》记周太史伯答郑桓公问,明确指出楚国的公族是祝融的后裔,这是述及楚人始祖为祝融的一则最早的记载,时在西周末。1987年发掘的湖北荆门包山2号墓,墓主是战国中期与晚期之际的楚左尹邵舵,墓中出土的竹简记录着墓主奉祀的祖先的名字,其中就有祝融,这是证实楚人的始祖为祝融的一个最新的发现。  假如不满足于祝融,而要上推到比祝融更早的颛顼或者高阳,似乎也不无线索可寻。屈原在《离骚》中自述家世说:“帝高阳之苗裔兮……”《史记·楚世家》的起句是“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屈原博闻强识,以楚人言楚事,其必有据。《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相传也是祝融的后代,而且治史如理丝,所言也绝非无稽之谈。那么,楚人的族谱似乎可以从别称高阳的颛顼写起了。无奈《离骚》的上述说法是附会,《史记》的上述说法是误会,附会加上误会,就失真愈甚了。这牵连到神谱的形成和变迁,不能不多费些口舌。  中国的民族是多元的,他们的神话和传说自然也是多元的。民族是在动的,是会变的,与此相适应,神话和传说也在动,也会变。民族的融合,国家的兼并,以及正统观念的形成,促使来源各异的诸多古帝实行纵向的整合,本来没有从属关系的有了从属关系,本来没有裔嗣关系的有了裔嗣关系,全不顾资历的深浅和神通的大小,总是强者为尊,后来居上。民族的流徙,国家的播迁,以及五行与五方、五色相配的学说的确立,促使先已整合的诸多古帝实行横向的改组,易位者有之,变姓者有之,升者、沉者亦有之。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中国古代的神谱,就是这么一个几经整合、改组的杂拌儿。这个神谱可以告诉我们许多饶有意趣的信息,但它所开列的古帝世系和位次的可信度是不高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如《楚史》作者张正明指出,楚国的文化建设之路,亦是楚国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之路。这条独特的道路,一方面得益于天然的地理环境,另一方面在于楚国君民顽强的图生存、求发展的传统。  ——荆璞,《寻根》,1997年第2期  以往史家论秦兴楚灭的因缘时,多从政治、经济、文化、人心等具体因素着眼,其言不可谓不对,但缺乏一种提纲挈领式的力度。张正明先生认为秦楚相争,事实上是高原文化与平原文化的较量。……此论是否持正公允,笔者不敢妄断,但纵观数千年来的中国统一战争史,南征成功者殊多而北伐成功者殊少,似可作此论的注脚。  ——孙作云,《民族研究动态》,1996年第4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楚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3条)

 
 

  •   通读过几个不同的作者所写的楚国史,以张正明的作品为最佳。语言生动、老道,叙史绝不落入俗套。堪称经典之作!
  •   资料丰富,笔法灵动,很好的一本楚国史
  •   很好的一本楚国史
  •   张正明先生的《楚史》等了很久,终于翻到了,就是不一样的心情与感觉,对于我的毕业论文写作很有帮助啊!!
  •   相较于现在风行的谈史系列,还是这类正经研究的历史类书籍更值得收藏,也更有内涵,此书考据严谨,算是楚史研究的入门书籍吧。
  •   一部介绍楚史的经典之作,内容详实,有理有据,值得拜读!就是正文生僻字如注上音义就更好了。此书像一杯醇酒,需慢慢品尝!
  •   出生于楚地,被楚先人所吸引。
  •   虽然还没有读完,但从中抽取了我选择的几篇阅读。感觉还是不错的,既有历史知识,语言也精妙,有自己的一定见解在其中。可读性很高
  •   先生论史,入木三分。然华年早逝,惜哉惜哉!
  •   不错正在阅读 很学术的一本书
  •   最近在关注这方面的内容,买了,还没看。
  •   评价晚了,抱歉!好书!
  •   大师的作品,值得拥有!
  •   用功无过其矣
  •   很不错,很透彻,很喜欢!热爱湖北,热爱荆楚。
  •   品味楚国历史,先秦时期南方中国的开发与创建
  •   先秦国别史,讲楚国比较全面的一本论著
  •   全面了解神秘楚国的好书,要是能碰上彩图就完美了
  •   阅完全书,对整个楚的历史有了比较简明、全面的了解,虽然史料不够详尽,但是整个脉络十分清楚,如是研究,还需要亲自阅读相关佐证之书籍。
  •   为什么北京老是缺货呢
  •   略略翻看,暂觉不错。
  •   还可以,冲着人名买的
  •   此书基本不错,但是有些内容缺少考证,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