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起源

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作者:威廉·N·戈兹曼,K·哥特·罗文霍斯特  页数:440  字数:520000  译者:王宇,王文玉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从美索不达米亚利息的发明、中国纸币的使用,到共同基金、通货膨胀指数债券及全球金融证券的创立……《价值起源》将带你纵览世界金融史上一系列重要的金融创新活动,正是这些金融创新改变了世界。    由罗伯特·希勒、尼尔·弗格森、瓦莱丽·汉森等世界上最杰出的专家撰写,并配以100多幅重要金融文件的彩色图片加以说明(包括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价值起源》研究了人类4000年的金融发展史。通过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贷款、利率、股票、债券、共同基金、公司和纽约证券交易所等许多重要的金融工具和金融制度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为什么会产生。在书中,我们会看到,古罗马如何发展了与现代公司非常相似的早期股份融资形式;我们可以知道,第一家现代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及其融资工具,正是这些工具推动了欧洲人的全球探险和殖民扩张。我们还会接触到一些非凡的金融发明家,比如13世纪的意大利人斐波纳契,他在金融数学上的杰出贡献,成为西欧金融市场发展的基础,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在后期西方的金融发展超过了东方。我们甚至还能看到,从17世纪中叶开始一直到今天仍在支付着利息的、荷兰理性时代发行的“永久年金”。    《价值起源》向我们讲述了一个非同寻常的金融创新的故事,剖析了人类金融史上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片段,这将有助于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现代金融革命。

作者简介

威廉·N·戈兹曼(William N.Goetzmann)耶鲁大学金融和管理学的Edwin J.Beinecke教授,兼国际金融中心主任。他的写作涉及资本市场和投资史等广泛领域。

书籍目录

《价值起源》序导论 金融创新史导论第一章 利息的发明第二章 罗马股票第三章  中国唐朝丝绸之路上的商业活动第四章 中国纸币的起源第五章 用纸币支付第六章 从符木、债券设计到富兰克林的印刷机第七章 斐波纳契与金融革命第八章 意大利城邦的政府债券和政府债务第九章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风险股份第十章 历史上的永续年金第十一章 现代期货和期权交易的摇篮:阿姆斯特丹第十二章 早期现代欧洲年金第十三章 富有创新精神的理论家和实践者约翰·劳第十四章 美国通货膨胀指数债券的发明第十五章 共同基金的起源第十六章 大西洋票据和美国资本市场的诞生第十七章 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起源第十八章 第一只欧洲债券第十九章 二十世纪的德国债务第二十章 利奥波德国王的债券    Notes    索引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利息的发明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文明出现于今天的伊拉克最南部。从公元前5000年开始,经过长期演变,人类第一次发明了灌溉农业,实现了从游牧生活到定居生活的转变,于是,大约是在公元前3200年,真正的城市开始出现,并逐步发展起来。大量人口——具体规模无法准确估计,至少有几万人——开始集中居住在同一个地方。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人们的生产活动不断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比如,农业、牧业和渔业。同时,在城市中心还出现了一些职业群体,这些职业工人不再继续从事农业劳动,而是专门从事手工制造业。生产活动的专业化就意味着人们不再只是为自己生产,而是为别人生产、为市场生产,然后通过交换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当经济上的自给自足不复存在时,交换就出现了。  在这个由交换组成的世界上,文字与信贷相互依存、相伴而生。其理由是:第一,要管理如此大规模的交易活动,需要一个灵活的文字记录系统。在巴比伦王国,伴随着城市的诞生和发展,一个较为完善的文字系统被发明出来,当时他们使用的文字就是今天所称的“楔形文字”(wedge—writing),这些文字刻印在陶片上,因呈楔形而得名。最早期的文件语言是苏美尔语(Sumerian),在1500年里,苏美尔语是该地区最主要的语言,尽管当地居民也使用其他语言。……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被美国多家媒体评为年度最佳图书,学者们称它为“经济学家的咖啡伴侣”  易纲、王江、陈志武、黄明、贝多广、黄海洲、李祥林  《价值起源》对我们理解人类的金融历史做出了重要贡献。它使我们联想到跨越欧亚大陆的纽带,比如,中世纪早期欧洲人使用的符木可能起源于中国,意大利商人使用的数学公式源于古印度数学。它回答了一些重要的历史学问题,比如13世纪的东西方文化的分岔,包括中国与西欧国家的金融政策向着不同方向的发展。珍贵的文件和图片使读者有机会看到来自遥远过去的记录,它像今天的金融创新一样,也需要创造力。    ——《战争主办者:皇帝查理五世》的作者 詹姆斯·特雷西    一部精彩而深刻的著作,有助于理解当代金融体系演化过程。它的广阔历史背景使读者可以看到一幅金融史的全景图。    ——《经济学家》主编马修·毕晓普

编辑推荐

  陈志武倾情作序,易钢、王江、黄明、贝多广、黄海洲、李祥林鼎力推荐。  21位金融学大师,来自百年耶鲁的传奇之作。  让历史告诉未来,金融市场无尽财富的历史起源。  金融海啸中,华尔街精英们的心灵咖啡,东西方大分岔的金融动因,寻根中国大中国崛起的金融力量。  跨越四千年的回眸,诠释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创新背后的简单原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价值起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7条)

 
 

  •   书已经看完了,正版好书,支持当当出售的正版的公益之行!
  •   我一向认为,真正的好书,无须过度繁华的包装。
    一共440+4页的书,其中包括
    序言4页
    导论15页,也就是泛泛而谈本书的内容,其实很多就是重复后述的文章。
    NOTES+索引62页,我觉得这部分根本就可以删去。当然写这个NOTES和索引,也有其存在的必要。不过弄得和正文一样的排版,未免太有骗钱的理由。
    其实去头去尾,但从内容上说,这本书,一共是20章377页,字数52万字(估计也是包括了前后那么多废话后才有的)。
    总之,这本书,性价比非常不高。建议大家不要买。
    我们买书是为了其中好的内容,而不是买华丽的包装。
  •      这本书讲了一些金融创新
        不太明白书名是怎么回事,不太切合题意
        可以拿来当参考读物吧
        至少那个中国古代纸币史是我第一次看到完整的介绍
        北宋四川流通铁钱,创新出纸币这点,我倒是知道,不过很多有趣的地方还是头一次知道呢
        阿越【新宋】说的盐引原来早些年已经出现过,倒不也不算突鄂吧
  •     这本书讲了一些金融创新
      不太明白书名是怎么回事,不太切合题意
      可以拿来当参考读物吧
      至少那个中国古代纸币史是我第一次看到完整的介绍
      北宋四川流通铁钱,创新出纸币这点,我倒是知道,不过很多有趣的地方还是头一次知道呢
      阿越【新宋】说的盐引原来早些年已经出现过,倒不也不算突鄂吧
  •     需求是金融创新的推动力。无论从支付手段,信用工具等方面入手的创新,都是水到渠成的过程, 都是对现有模式的改进。
      
      虽然只是叙事,但是有了积累以后看到的事件都在点醒现在的自己。
      
      “在过去几千年里, 金融技术的很多发展都源于 如何证明权利的真实性 这一问题, 而这样的证明是作为金融工具的这种文件自由流动所必需的”
      
      这句话讲的是支付
  •     在大多数欧洲人心中,十字军东征的时代永远是一段充满英雄、梦想和荣誉的历史,而同时期的南宋王朝,流传给后来中国人的记忆,是屈辱、偏安以及“还我河山”的壮志难酬。毫无疑问,这些英雄人物,伴随着他们的传奇故事,还将继续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口口相传。然而同样在那个时代,同样是在威尼斯的城邦和宋王朝的市井,各发生了一件毫不起眼的事情。这两件事情或许早已被人们所忘记,但它们直至今日仍然在影响着整个人类文明史:威尼斯政府发行了第一支可交易的政府债券,而在南宋的四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币。   
      
      没有人会否认金融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但是“借贷清偿”这些东西太平凡太生活太枯燥太索然无味,远没有千军万马挥师南下那样令人热血沸腾。在对历史的记忆中,我们的理性败给了情感,这让我们心甘情愿地接受了一个有偏的历史。我们膜拜英雄,却从未思考过为什么会产生英雄;我们记住了战争,却忘掉了我们为什么要战争。   
      
      所以毫不奇怪的是,当《价值起源》一书把思考的中心转向这些琐碎的“借贷清偿”之后,为我们开拓出了理解世界文明史的一个全新的维度。来自耶鲁大学的二十一位学者用他们的理性而执着的努力,从看似偶然而平凡的金融工具入手,分析琐碎的借贷关系,从而深入到每个时代的经济状况和经济关系本身。其中的线索琐碎到某个陶片上记录下来的借贷合约、某个纪念碑上刻下的铭文,甚至是丝绸之路上的某座古墓的里的由废纸制成的小雕像手臂上的文字。然而,作者将大量此类琐碎的材料进行反反复复的辨别、整理、对比、分析,绝不只是为了完成训诂考据的任务。事实上他们雄心勃勃,他们试图回答的问题,有关整个人类的文明史。      
      
      东西方文明的分岔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曾在其15卷本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发出后来被称作“李约瑟之谜”的疑问:为什么中国的科技水平在历史上一直领先世界,但近代科学和科技革命发生在欧洲?为什么直到中世纪时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却在后来被欧洲迅速超过?   
      对于李约瑟之谜,至今没有权威的答案。而我们看到,《价值起源》一书的作者们,通过详实的证据和精细的考证,为该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东西方文明的“大分岔”的出现,与东西方金融分岔不谋而合。贷款最先出现在中东,纸币最先出现在中国宋朝,但资本主义却出现在西欧;国际贸易公司和资本市场最早出现在伦敦和阿姆斯特丹,却没有出现在上海和广东。作者详细论述了,在创造出通货膨胀融资工具之后,西欧政府如何找到了一条把公众需要变成自己优势的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发展和文明进程密切作用的思想并非仅仅是该书的观点。黄仁宇曾在其博士论文《明代的漕运》中就曾提出,明代的税收制度以地方税收供给当地军队,阻碍了远程运输发展和全国性金融体系的建立,从而又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制度的演进是偶然还是必然   
      
      倘若时光倒流一千年,世界历史的时间轴重新展开,政府债券会不会由中国发明?纸币会不会产生在欧洲?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公司有没有可能产生在东亚或者中欧的某个文明中?工业革命能否由中国发端?   
      
      杨小凯曾在《中国政治随想录》中不无调侃地说,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完成向虚君共和制度的转变,完成了“我心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这样的小概率事件,只不过是“运气”好而已。同样,本书的所有考证和推演最终都必然要指向一个问题:经济制度乃至整个社会制度究竟是一组经济因素的必然结果(或者说唯一均衡结果),还是只是由偶然的历史事件的碰撞形成?      
      
      是否存在永恒不变的历史演进规律   
      
      C.R. Rao在其著作《统计与真理》的首页写道:“所有知识,在终极的分析下,都是历史学。”C.R. Rao是一名数理统计学家。历史学关注过去,而统计学更是试图从中发现未来;能连接历史和未来的,只可能是存在不变的规律,而这也是整个统计学的前提。然而这些规律是否存在?   
      
      《价值起源》从金融的角度给出了答案。通过考察整个人类的金融创新史,归纳出支配金融发展的三大本要素。五千年来,尽管金融的形式已经从巴比伦陶片上的大麦借约变化到了今天令人眼花缭乱的整个衍生品世界,但这三大基本要素却从未改变:一是价值的跨时期转移,二是就未来结果达成契约的权利,三是可转让性。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工具演变,都由这三个要素构成。我们可以预料,随着文明的演进,今后还会有更多更复杂的金融工具被创造出来,但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和古巴比伦陶片上的小麦借贷契约,完全是一脉相承。
  •     推荐:4星
      纸币起源于中国宋朝,《价值起源》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让我们可以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这段历史,从而对当时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纸币起源
      宋朝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顶峰时期,经济、文化高度发达,从唐代传承而来的开放经济环境,让贸易自由流通。大量的贸易往来增加了对货币量的需求。商人携带大量钱币给交易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同时增加了遭劫风险。顺势而为,为了利于交易,商人之间发明了票据,平时通过票据结算。随着票据发行规模的增大,政府发现这中票据已经干扰到了社会经济市场,随即将票据发行权利收归国有,于是出现了纸币;
      宋朝发行纸币有2种类型:一种是可以与硬通货直接兑换的纸币,类似商人最初使用的票据,当需要铜钱时,可以随时兑换变现;但由于纸币的超发,大多时候政府储备根本没有可能兑换所有社会中流通的纸币。这样便带出了第二种类型,不能兑换硬通货的纸币,这种的纸币的发行完全是以政府权威做基础,依靠政府强加的信用在市场中流通。
      货币贬值
      相对与制造铜钱,制造纸币的成本大大降低;统治者由于种种原因,经常的超发货币,这样的现象在宋、元、明都可以看到,且屡次出现,又屡次造成货币危机和社会危机。统治者超发货币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国库空虚,而又有大量的财政支出需要(战争、工事),而发行货币能带来最显而易见的效果,就好像天下掉下来的馅饼,能有花不完的钱。其实,这就是变相的增加税赋,让全天下百姓买单。另一个原因就是当权者的贪心,经不住造钱的诱惑。想想看,是愿苦等一年,等百姓交税,还是转动印钞机,财源滚滚来?纸币只是实体交易货币的一种代表形式,若实体经济未有任何增长,单纯的增加纸币流通量,带来的只有是纸币贬值;
      践踏纸币
      最后,让我们看看统治者是如何践踏纸币的信用的。由于超发货币,到一定时期,当权者发现货币发的太多了,社会对纸币的信任度降低了。于是发行新的同类纸币,并规定新旧纸币的兑换比率为1:2。如此,旧币瞬间贬值50%。之后甚至出现新旧币兑换比1:5的情况。更有聪明人物,发现纸币确实发行太多了,于是宣布之前的纸币无效!自己发行的纸币过了一段时间再宣布无效,这真是视经济为儿戏,古今难出第二。
  •     这本书是从历史考据研究金融的起源,有意思也很有价值的成果。可惜很多金融术语不懂,一些细节不能理解,面向普通读者,应该多些注释。
      
      读史,让人明白任何事物都有起源。看上去很现代、很复杂的金融业,也有其深刻的背景和悠久的历史,任何金融工具都是为了满足一定需求而产生的,经历了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的发展过程而流传下来。
      
      观感之一,商业不仅推动金融业发展,也推动数学的发展,有关Fibonacci的一章说明了这一点。数学其来有自,不仅是中世纪修士们的游戏。商业在满足需求的同时也刺激需求,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之二,十二世纪的意大利非常繁荣。比萨斜塔也是那时建的。中世纪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糟糕,欧洲一直在进步,只是还没到拐点,不像后来的文艺复兴那么辉煌。
      
      之三,关于中国纸币起源的一章,有句话印象很深:欧洲人认为,货币有价值是因为作为货币的金属本身有价值,而中国人认为,货币有价值是因为皇帝赋予了它价值,所以货币一向是中国政府用来调节经济状况的手段。这句话真让人悲观,中国政府干预经济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大政府变成小政府的路程无限远啊。历史上,由于政府干预,特别是通货膨胀,推行纸币的历程乱七八糟,毫无章法,充分体现了政府低劣的管理能力和对经济学的无知。现在又如何?
  •     这本书是由十多位专家共同编写的,是从四千年的世界金融史中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主题,来叙述金融创新的缘起。其中前七章的议题具有世界性,后十三章仍然是以西方近现代的金融史为核心。第一章讲述有考古证明的古代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债务关系和利息。第二章讲述古罗马扩张初期私人联合体承包政府委托的业务,他们之间的财产关系已经具有“股份制”的性质。第三章,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墓葬中极为巧合地保留有唐代西域地方官府关于商业纠纷案的审判记录,从中可以看到唐朝法律对于中外商人不偏不倚的保护。第四章,纸币最早诞生于宋代川蜀地区,经过北宋、南宋、金、元、明这几个朝代,纸币在古代中国连续使用了四百多年。第五章,宋代是中国古代商业文明高度繁荣的一个时期,金融创新十分活跃,类似于支票的信用支付凭证已经出现。第六章,关于金融工具如何防止伪造的历史。第七章,中世纪后期意大利的数学家如何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商业、金融业。八章至二十章讲述西方在最近五百年里最典型的金融史案例。
  •     来源:金融界网站http://finance.jrj.com.cn/people/2010/07/0609247717973.shtml 
      
      《价值起源》这本书我们想要研究的题目就是说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证券、金融合约这些产品是什么时候在哪里起源的?他们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所以整本书就是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只是一个编辑,我们把很多学者的力量集中在一起,所以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我们的看法,所以这本书的作者包括各种各样领域的学者,包括历史学家、经济学家、金融学家等等,这么多教授共同合作创作了这本书。这本书最主要要解决的题目就是金融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我在后面会给大家讲几个主题,在金融历史发展过程当中这几个历史是永恒的,第一个主题是时间,任何金融离不开时间。第二个主题是机遇和风险,当我们讨论未来发生的事情,我们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有很多不确定性,所以我们才发明了对冲机制、发明了期货期权来对抗风险。第三个主题是市场,市场永远是金融的基础,当然也要提到市场的监管。第四个主题就是法人企业,现行公司制度是有历史沿革,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先来看一下“时间”这个维度,其实金融从本质上讲是价值在时间上的转移,我们提供贷款,我们在未来拿回来本金和利息,其实就是一个时间维度上价值的交换。所以价值在时间上往前或者往后进行时间的转移,其实就形成了今天的金融,今天我们拿一笔钱用,未来把本金还给贷款人,这样的过程就是价值在时间上的传递,通过时间传递价值就是金融的本质。我们看股票也是一样,股票就是未来的股息和红利,从这个角度讲也涉及到价值在时间上的传递。在讲期货的时候其实也是一样,通过一系列的机制,通过价值在时间上的传递来使我们的家庭银行、政府还有各种各样的金融机构以及各种其他的机构能在金融安排上更加平滑、更加顺利、更加顺畅,所以金融的作用就在于此。通过时间的维度传递转移价值的时候我们就有了金融。
      
        第二个主题就是“机遇和风险”,未来总是不确定的,我们可能会着火,市场可能会下滑,可能会有自然灾害,我们需要各种各样的机制。比如说签订一个,使我们未来的结果有一定的确定性,通过对冲的机制保证未来有一定的确定性。所以这样期权的制度或者是保险的制度使得我们能够分担风险,来控制不确定性给我们造成的影响,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是通过结构化的风险安排把整个风险分配给那些出价最高的人,所以整个结构性安排的本质就是分配风险,把风险分配给出价最高的人。那些愿意承担风险、愿意去参与风险分享的这些人他们就会参与到分配的过程当中来。所以机遇和风险主要是通过这个方式来解决,当然这一轮金融危机解决因为风险过于集中所造成的,而不是因为风险分配。
      
      
        第三个主题是“市场”,市场当然是给我们提供了金融技术的平台,同时也使得我们可以货比三家,有一个非常好的价格发现机制。所以市场在这个过程当中创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市场本身不是创造金融起源的东西,但是市场能够使金融更加具有活力,市场能够使我们有一个非常强大的流动性,使我们金融产品能够转让,然后能够提高分配的效率,而且这个市场有起伏、有波动,所以我们这个市场能够真正有一个价格发现的机制,使我们的市场能够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流动性,使我们的产品能够买卖。大家会根据预期来低买高卖。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企业法人公司”,这些制度是怎么发生的,公司最重要的就是分割了政府的职能和企业的职能,企业的制度是对社会分工的一个巨大的贡献和很大的进步,政府和企业的分工明确之后整个社会效率在不断提高,另外这种法人企业的制度使得我们能够真正有一个创新的平台,能够有一个风险吸收的平台。从这个角度来讲可以说法人企业制度或者公司的制度是人类天才的发明,当然这个制度产生很多好处的同时也有挑战,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监管。
      
  •      此次全球经济危机引发了许多国家对金融创新的怀疑和指责,一时之间,“金融创新”似乎成了“贪婪”、 “狂妄”的同义词,华尔街也被视作罪恶之源。对现世问题的关注以及由此产生的焦虑烦扰着无数人,而《价值起源》一书则将解决问题的视角投向历史的远方。
         关于历史的重要性,前人比我们认识得更为充分,如刘师培曾言: “六艺之道凭史而存,书数方术之学由史而生,综史儒之长,达政教之本。”这里强调的,是从历史中吸取养分,培养智慧。本杰明•拉什在其著作《站在历史的枝头微笑》中建议“赶紧寻觅到那片代表着生命绿色和人类希望的丛林,然后选一高高的枝头站在那里观览人生,消化痛苦,孕育歌声,愉悦世界!”这个建议虽然有超然事外、作壁上观的嫌疑,但其言下之意和刘师培大致相同。对历史的学习显然不等同于考证历史,更重要的是反思历史,以启未来。而这,也正是《价值起源》一书所要告诉读者的。
         诚如陈志武教授在序言中所言:“不仅没有哪一次危机卡断人类社会与金融的关系,而且每次都提升美国、中国以及其他社会对现代金融的依赖度。”并非所有的创新都会成功,但如果因为一些金融危机和风险障碍就否定甚至于抛弃金融创新,这无疑犯了因噎废食的毛病。《价值起源》提供了一种理性的思考路径:社会发展能否离开金融创新?金融创新自身能否创造价值?金融创新的发生和发展需要哪些条件?我们应如何合理运用金融创新?
         《价值起源》通过对美索不达米亚贷款合约的研究,得出“金融起源可以追溯到文明起源本身”的结论。金融创新可以提供跨越事物界限的价值衡量标准,也可以实现价值的跨时期、跨地域转移,试图寻求更广范围更长时期发展的文明都离不开金融。但《价值起源》也提醒读者:金融创新创造价值的唯一途径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已有资源的利用效率,脱离其所对应的生产活动,金融创新本身并不能单独创造价值,如中国宋朝纸币的退市;同时,金融创新的发生并不是孤立的,背后往往有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动因。 “模仿者往往只是关注和采用这些技术形式而完全忽视了那些进行金融创新国家的时代背景和实际情况,这必然会使模仿创新的国家也无法真正应用这些创新技术。”书中第十六、十七章都阐释了这样一个道理:具有充足流动性的纽约证券交易所是顺应历史潮流而发展起来的,其现有的一切制度安排都不是与生俱来,而是与美国的金融、法律和管理制度一起演变过来的。这个道理对于中国当下的金融改革,启发和参照意义显而易见。
        多维的视角和宽广的视野也是《价值起源》一书可贵之处。该书由多名富有创新精神的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撰稿,探索超越了金融学一家之言的局限,不仅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金融现象,也从金融的视角分析一些历史事件:如认为金宋之争既是军事战争,也是货币的战争。书中承接肯尼斯•彭慕兰对于东西大分流的研究,剖析了中西大分叉的金融动因:认为在12世纪和13世纪,大规模战争促使中西方都迫切希望充分地从经济中获得必要的资源,由于欧洲国家没有完备的官僚机构从土地上征税,所以总是尽力开辟新的财源,如“十字军”催生的政府债券;而中国政府则把纸币既当作货币政策工具,又当作战时融资工具,直接导致的后果即是政府的公信坍塌、纸币退市。不同的金融技术创造了不同的金融条件,而这些不同又推动者农业帝国的再生过程和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
         《价值起源》对于中国的关注和分析是中肯,也是深入的。作者完全摒弃“欧洲中心论”的偏见,指出金融创新的历史源头在东方,并在对金融创新的脉络梳理中兼顾东西,这种全球化的视野给全书带来了一种开阔的气度。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曾谈到为什么全球视野显得如此重要:“不仅在世界经济史方面需要这种全球视野,而且也是为了在全球整体的范围内给从属和参与世界经济的部门、地区和国际以及任何片断和进程定位,因为它们都不过是这个全球整体的组成部分。”贡德・弗兰克虽被视作激进的左派学者,但此言却可用作《价值起源》辩证客观的评语。
      
  •      对于一个学过四年金融学的学生来说,《价值起源》的阅读算是一次意外的补课。当各种金融产品的定价形成系统理论进入教材的时候,当大量的数学模型成为金融分析工具的时候,当我们努力开发研究金融创新产品的时候,回溯金融发展的历史向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带给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国际著名的统计学家C.R.劳曾经说过:“在终极的分析中,一切的知识都是历史。”学习着成熟的金融理论,也体验着日常的金融活动,我们总会觉得这一切是理所当然。不管是金融市场还是金融产品,不管是债券利息还是股票价格,仿佛它们是亘古存在的主题,不需要我们追问它们从哪儿来,为什么会延续至今,比较之中能否看出对于当下和未来的意义。这时候我们确实需要胡适先生所讲的“历史的态度”,追根溯源,看看这些金融产品和金融创新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如何变化跟发展,以及延续至今的意义所在。《价值起源》正是可以告诉我们这些的一本好书。
       这本书着重介绍了一些历史上出现过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创新,它们是现代金融工具的前身。这里面包括古代巴比伦的贷款合约、罗马的股票、中国宋朝的纸币、意大利的政府债券、最早出现的金融衍生品、早期现代欧洲年金等等。在金融危机之后,人们对金融创新颇有微词,但透析历史就可以知道,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金融创新是一直存在的,并且它们的出现并不是空穴来风,至少在当时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们或是能够满足普通老百姓的需要而自发产生,或是由政府推动最终被大众所接受。很多产品能够延续至今,这本身就说明了金融创新的价值。除此之外,法人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也在书中进行了介绍,例如第一家现代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以及人们更为熟知的密西西比公司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书中还引发了我们对金融创新和文明兴衰之间的关系的思考。中国在唐朝就有了完整的贷款契约,在宋朝就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可自由转让的纸质工具,却为何在近代的金融创新戛然而止?金融的创新与发展是否是文明兴盛繁荣的重要原因?这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的。
       这是一本具体而有趣的书。与传统的金融学课本不同,它没有太多气势恢宏的描述、高屋建瓴的分析,而是将一件件具体的金融产品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就像电影,波澜壮阔的史诗固然可贵,但在时代背景下具体人物的展现或许更耐人寻味。这样的叙述方式,配上大量彩色的图片资料,更能够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是作者带领我们穿梭于时间的隧道之中,驰骋于不同的文明之间。我们时而到了苏美尔人的世界,看到了他们用楔形文字写下的贷款合约;时而到了我国的唐朝,见证了一起由于信用违约引发的官司;时而到了17世纪的荷兰,拿到了东印度公司发放的股份;时而又到了18世纪的美国,目睹了通货膨胀指数债券的发行……这样奇特的旅行,让我们对金融活动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同时也深刻地体验到金融创新的魅力。
       最后我想提到的是,我特别佩服本书作者研究和写作的态度。能够对一个具体的史实考证如此之详细,能够搜集并提供如此丰富的图片资料,这是绝不可能靠一朝一夕的简单功夫达到的。书中的每一行文字,每一张图片都透露出作者耗费的巨大心血和对金融历史研究的热诚。这种严谨认真的学问态度,是我们金融学子需要学习的。
      
  •     古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历史的车轮滚滚,对我们讲述着一个个或简单或深邃的故事,但与此同时,这是不是也在暗暗地昭示着未来?
      解读金融的历史,可厚重,可轻松,可惊心动魄,可妙趣横生。而《价值起源》则以一种复合的视角向我们铺陈出的一段段壮丽的金融史画卷。
      或许不似正规教科书那般系统与正规,但是本书还是有着比较明晰的主线,基本以时间为序,截取历史长河中对于金融进步与创新有重要意义的点滴,对利息、贷款、纸币、同行货膨胀指数债券等金融产品探究起源与发展。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极强的历史纵深感。在这里,历史不再枯燥。全书不但具有详实的文献资料,更提供大量实物图表,让历史仿佛从书中走了出来,不再是干巴巴的文字,而是一件件触手可及的文物,一场场真实可见的事件。在这里,时空可以被穿越,读者可自由徜徉于上下四千年时光之中,穿梭在中西方大陆之间,见证一场场离奇、紧张又寓意颇丰的真实故事。战争、法律、宗教以及数学等因子的加入,更给人提供了更多更广的视角去思考金融的历史与未来。如若未曾想过金融的发展可能与某场战争,某本数学著作甚至是某个宗教信仰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你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著者保持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并未对于史料不完整或有争议之处进行妄自的揣度,只希望通过一些史料的介绍激发读者思考其背后存在的可能性与深意。如丝绸之路上一个国际争端的解决,细想之会发现这一看似简单的一起纠纷背后包络了政府对契约的保护与认同,法律体系的进步,中外交流的增加,唐人思想的包容与解放,经济实力的发展等多维空间,其含义绝非“唐朝时越来越多的外国商人沿丝绸之路来中国进行远途贸易”这么简单。
      纵观全书,“价值起源”这几个字很少被直接提及,却无时无刻不穿插其中。利息、贷款、契约、法人、纸币……若对这一个个目前耳熟能详的概念追根溯源,竟需将时光倒转千年。而那些残章断简便证明着当前那些纷繁复杂的金融创新与衍生工具,其源头或者本质竟如此简单与质朴。这些只为了让我们思考:价值当如何计量,又从何而来?
      或许吸引中国读者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本书中涉及到不少有关中国的内容。但是,细心地读者明显可以看出在十四世纪之后,金融创新领域几乎完全看不到中国的身影。这一金融领域内的“李约瑟难题”同样耐人寻味。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沉淀,在十四世纪以后仿佛一直无法为中国的金融发展推波助澜。文明的兴衰、科技的发展与金融的创新是否存在着某种联系?为何拥有古老文明的中国最早出现了可转让的纸质货币,却不曾在金融领域独领风骚?为何中国很早吸收了先进的数学知识,却终究没能运用于经济、金融的发展?作者尝试以一种“大陆的分岔”理论去解读这一问题,并引导读者思考其本质的“分岔”到底在哪里?历史无法假设,但我们仍欲做一个猜想:如若某些转折出现在中国而不是欧洲,那么整部金融史会不会完全重新写过?当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加快步伐,希望能够迎头赶上的时候,我们必须在历史中寻找可能的最优路径。历史,将不断重复,却又不会简单地重复。经历金融危机之后,更多的人在思考金融创新到底是国家崛起的必然路径,还是只是偶然产生的一种暂时性相关?没有人能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阅读本书之后,你会有属于自己的想法。
      一本书就像一个老师。好的老师会将深邃的内容讲解地浅显易懂却又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价值起源》便是这样的一位好老师。
      
  •      此次全球经济危机引发了许多国家对金融创新的怀疑和指责,一时之间,“金融创新”似乎成了“贪婪”、 “狂妄”的同义词,华尔街也被视作罪恶之源。对现世问题的关注以及由此产生的焦虑烦扰着无数人,而《价值起源》一书则将解决问题的视角投向历史的远方。
       关于历史的重要性,前人比我们认识得更为充分,如刘师培曾言: “六艺之道凭史而存,书数方术之学由史而生,综史儒之长,达政教之本。”这里强调的,是从历史中吸取养分,培养智慧。本杰明•拉什在其著作《站在历史的枝头微笑》中建议“赶紧寻觅到那片代表着生命绿色和人类希望的丛林,然后选一高高的枝头站在那里观览人生,消化痛苦,孕育歌声,愉悦世界!”这个建议虽然有超然事外、作壁上观的嫌疑,但其言下之意和刘师培大致相同。对历史的学习显然不等同于考证历史,更重要的是反思历史,以启未来。而这,也正是《价值起源》一书所要告诉读者的。
       诚如陈志武教授在序言中所言:“不仅没有哪一次危机卡断人类社会与金融的关系,而且每次都提升美国、中国以及其他社会对现代金融的依赖度。”并非所有的创新都会成功,但如果因为一些金融危机和风险障碍就否定甚至于抛弃金融创新,这无疑犯了因噎废食的毛病。《价值起源》提供了一种理性的思考路径:社会发展能否离开金融创新?金融创新自身能否创造价值?金融创新的发生和发展需要哪些条件?我们应如何合理运用金融创新?
       《价值起源》通过对美索不达米亚贷款合约的研究,得出“金融起源可以追溯到文明起源本身”的结论。金融创新可以提供跨越事物界限的价值衡量标准,也可以实现价值的跨时期、跨地域转移,试图寻求更广范围更长时期发展的文明都离不开金融。但《价值起源》也提醒读者:金融创新创造价值的唯一途径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已有资源的利用效率,脱离其所对应的生产活动,金融创新本身并不能单独创造价值,如中国宋朝纸币的退市;同时,金融创新的发生并不是孤立的,背后往往有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动因。 “模仿者往往只是关注和采用这些技术形式而完全忽视了那些进行金融创新国家的时代背景和实际情况,这必然会使模仿创新的国家也无法真正应用这些创新技术。”书中第十六、十七章都阐释了这样一个道理:具有充足流动性的纽约证券交易所是顺应历史潮流而发展起来的,其现有的一切制度安排都不是与生俱来,而是与美国的金融、法律和管理制度一起演变过来的。这个道理对于中国当下的金融改革,启发和参照意义显而易见。
      多维的视角和宽广的视野也是《价值起源》一书可贵之处。该书由多名富有创新精神的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撰稿,探索超越了金融学一家之言的局限,不仅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金融现象,也从金融的视角分析一些历史事件:如认为金宋之争既是军事战争,也是货币的战争。书中承接肯尼斯•彭慕兰对于东西大分流的研究,剖析了中西大分叉的金融动因:认为在12世纪和13世纪,大规模战争促使中西方都迫切希望充分地从经济中获得必要的资源,由于欧洲国家没有完备的官僚机构从土地上征税,所以总是尽力开辟新的财源,如“十字军”催生的政府债券;而中国政府则把纸币既当作货币政策工具,又当作战时融资工具,直接导致的后果即是政府的公信坍塌、纸币退市。不同的金融技术创造了不同的金融条件,而这些不同又推动者农业帝国的再生过程和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
       《价值起源》对于中国的关注和分析是中肯,也是深入的。作者完全摒弃“欧洲中心论”的偏见,指出金融创新的历史源头在东方,并在对金融创新的脉络梳理中兼顾东西,这种全球化的视野给全书带来了一种开阔的气度。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曾谈到为什么全球视野显得如此重要:“不仅在世界经济史方面需要这种全球视野,而且也是为了在全球整体的范围内给从属和参与世界经济的部门、地区和国际以及任何片断和进程定位,因为它们都不过是这个全球整体的组成部分。”贡德・弗兰克虽被视作激进的左派学者,但此言却可用作《价值起源》辩证客观的评语。
      
      
  •     读过这本书,感觉很好,下面是我抽时间的书评,希望对大家有用。
      《价值起源》一书中所提到的价值,毋宁说是交换的价值、信用的价值,归根结底都是人类文明的价值。该书以“金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文明自身的起源”为主线,为读者展现出一部辉煌、栩栩如生的金融发展史巨制。正如本书评语中所描述的,“这本书对如何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同时又不偏离社会发展的需要给出了异常清晰的思路。”这本书对于金融产品的起源、金融市场的塑造、金融服务的演化进行历史的追寻,并探究其对社会进步的作用,使人在历史的汩汩动听中探寻出当今金融世界的奥秘,理解各类金融工具存在的合理性和金融现象的演变规律。
      该书具有很强的历史可考性,从古巴比伦贷款陶片、美索不达米亚利息的发明、苏美尔利息的发明、中国古代纸币的出世、第一家现代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产生、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成立等等,金融创新不仅仅代表着人类文明的演进符号,而且是一种以历史为视角的人类智慧的积淀。《价值起源》摒除同类书籍仅仅以金融创新为对象的历史溯源,而是将社会文明、信用创造、金融衍生等维度结合起来,以一种独特的历史观去解读属于经济生活自身的属性和意义。
      两位作者并不局限于事件的图解和叙述,而是从跨越四千年金融创新史中深省出属于经济活动自身的价值规律和金融原理。正因为如此,这本书能在发挥道家“有容乃大”思想的基础上,将不同地理坐标的欧亚大陆、不同社会形态的金融政策、历史学与金融学等不同范畴都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把“将信用融入经济生活、将创新注入社会文明、将金融揉入历史洪流”的整个金融史的全景图展现给读者。
      结合当前的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几乎能断言,此次危机的最终平息只能由新一轮的金融创新来推动完成。正如《价值起源》副标题所描述的 “创造现代资本市场的金融创新”,每次危机不仅没能阻碍美国的金融创新,相反都促使其金融监管与风险控制体系的完善,使它整体资本化和应激性能力都进一步发展。由此可以预见,恰恰是危机深化了改革,使之从广度、深度、高度上都重新酝酿出创新的思路和措施,从而使美国一度横亘世界前列。这本书是在写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起源,同时也是在将人类文明的枝节进行串联,使之在时间维度、社会维度上达成统一,将“金融”的内核进行充分的剖析,诠释出令人目不暇接的金融创新背后的简单原理,因此必将“遂尽泄天地之秘藏,集古今之大成,学者宗之,天下风靡。”
  •     其实很早就对《价值起源》这本书垂涎三尺。今年7月6日,该书的两位作者William Goetzmann 和 Geert Rouwenhorst作客人民大学为该书中文版的发行做相应的宣传工作。依我看来,如果宣传工作只是为了向人们诠释该书的价值,那么这次宣传工作大可不必进行。因为这本记述金融发展史的著作早已超越了卓越的概念,势必将作为一部经典,成为每个对经济金融感兴趣的读者首选的必备读物。从翻开这部书的扉页起,我就无法平息内心的激动,迫不及待地要把它读完,深入了解一下以往不曾关注的一些细节。
      
      之于“价值”这个概念,以往总是肤浅地理解为价格。事实上,通读该书,作者想要灌输的理念并非仅仅是价格这么简单的理解。作者没有明确指出,但是从字里行间中我可以感受到,作者想要阐述的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技术的进步加上金融创新的发展。正是这些形成了价值。在此基础之上,作者深入浅出地为读者阐释了一个贯穿四千年文明,横跨欧亚美大陆的金融创新发展蓝图。从古罗马帝国的股票,到古老中国的纸币,从意大利、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兴衰,再到大英帝国的崛起和美利坚合众国的创立,金融创新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衍生,直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点滴。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生产力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演化推动了金融创新,促成了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的兴起。
      
      从《价值起源》中,我们可以看出,基本上在世界上一些生产力相对发达的地方都会有相应较为领先的金融创新。之于中国也不例外。该书用了将近三章的内容来讲述这个内容,大概是从中国唐朝时起,讲述到明朝。当然主要是从金融经济发展的视角来看待中国的发展。纸币,应该是古老中国对于世界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北宋时期的“交子”被看作是最早的纸币,产生于四川地区。作者分析了交子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当然主要是商人出于交易便利的考虑。在作者的论述中,我所思索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交子没有出现在经济相对发达、社会相对安定的唐朝或者明朝,反倒是出现在了社会相对动荡的宋朝。当然,可能四川地区一直是比较安定的,但是之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综合国力来讲,宋朝还是无法和明朝、唐朝相比。但是,就是在那样一种条件下,相对领先的金融创新发展起来了。可见,金融创新并不一定说要建立在成熟、稳定的金融市场之上。相反,可能不太成熟的市场反倒是能够促进金融创新的发展。一个直观的解释是说,当市场不够完善时,人们需要用丰富的交易方式来满足特定的要求,因而更加能够推动创新的发展。但是,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些冒昧揣测,并没有深入地推敲。
      
      由此出发,我觉得透过研究价值起源这本书中描述的金融发展史,中国可以得到一些启示。首先是,金融创新可能是对于市场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它古已有之,我们不应该因为金融危机之后的恐惧就因噎废食,抛弃所有金融创新的东西。有可能一些好的方面会促进整个市场的发展和国民福利的提高,这些可以为我们所用。其次,金融创新不是依赖于市场的成熟而产生的。无论是宋朝时期的“交子”创生,还是美国资本市场的诞生,可以清晰地感受出,金融创新的本质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交易需要。其本质上来讲是一种技术,是一种知识,是一种由交易需求催生的产品。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市场状况如何,只要人们的交易动机足够强,金融创新就有可能发生。最后,金融创新需要被合理地利用。从书中可以看出,金融创新一定是为了针对某一特定的问题所进行的金融方面改革。东印度公司的风险股份也好,约翰•劳的创新实践也好,都是为了针对具体的金融约束所进行的体制改革。但是,这种改革的力量需要被合理地利用。换句话说,需要合理的监管。联系当下的金融危机,人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金融监管的重要作用。然而,这种例子,历史上早都已经上演了,只是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而已。
      
      这是一本好书,从书中我们不仅仅得到了一些关于经济金融发展方面的知识,更能够引起人们对于金融创新的思索。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的:金融创新,它是一门技术,是一种知识,也是一种改革。想要催生它很容易,想要掌握它却很难。恐怕合理地利用它的潜能将会是一门更大更深的学问。
      
  •     To be or not to be, it is a question. 是与否,从来都是困扰人类的一个永恒的问题。场景不同,角度差异,答案会截然相反。就像地心说、日心说,很多被认为是真理的论断,终究摆脱不了被怀疑、被推翻的结局。经济学中的那些事,同样摆脱不了这一规律。“创新,或者灭亡”(Innovate or die)这句源于硅谷流行于华尔街的谚语,在近来良性金融创新的盈利已被那些有害创新的损失所吞噬的背景下,也渐渐被人怀疑。正如经济学中的短期和长期分析,短期的最优,往往达不到在长期的均衡。讨论存在的意义,研究金融的价值,体味创新的本质,需要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场景和视野当中,《价值起源》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
      
      历史如镜。“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或所谓的历史经验,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时代的经济现象。”(熊彼特语)《价值起源》一书以4000年来的金融工具为线索,围绕“金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文明自身的起源”的主题,悉数利息、股票、金属货币、纸币、政府债券、期货、期权、共同基金、通货膨胀指数债券等金融产品,从历史的视角出发,追寻那些金融产品的起源,探究它们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揭示看似复杂的金融创新背后所包含的金融原理。
      
      何为价值?它来源于哪里?关于价值的起源存在许多理论观点。有人认为,价值是人性的规定,是人的生物性质的一部分,是本能的而非后天获得的。有人认为,价值本身是一种虚拟的东西,主观感觉的东西,现实世界根本不存在。有人认为,价值的源泉在于情感。有人认为,价值起源于劳动。透过对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还原和再现,让我们对这一哲学性的问题,有了更为感性的触摸和深刻的理解。
      
      何为金融?它对价值有何意义?书中选择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熟悉的金融品种作为金融创新案例,包括货币、纸币、债券、股票、基金、期货、期权等,向我们娓娓道来每种金融证券发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经济背景,它们如何成为人类金融创新尝试中的胜出者,以及它们在经济进程的洪流中发展的必然性。仔细了解它们,不仅能把表面看似枯燥的金融工具、金融理论模型变活,加深我们对金融与价值整体知识,而且也为中国金融市场的下一波、下几波的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何为创新?它是否需要重估和反思?进入到20世纪以来,金融创新的重要性在全球范围内引起更为广泛的关注。自熊彼特(J.A. Schumpeter)1912年提出创新理论并用它来解释经济周期和社会过渡问题以来,一些西方学者面对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金融领域大规模和全方位的创新活动,开始把创新理论引入金融研究中,提出了金融创新的概念。有人认为,正是金融创新是经济危机的始作俑者。然而,经济危机没有阻止金融创新的步伐,相反每次金融危机,都促使金融法律与监管体系的改良,都进一步深化了经济的发展和金融的创新。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的伤害仍然在延续,我们不妨设想,或许化解金融危机还需要靠进一步的金融创新。或许正是一次次危机,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进行这些金融创新的初衷及其不可估量的影响,而且可以促使我们进一步思索和把握未来金融创新的方向。
      
      时空是多维的,价值是多维的,金融是多维的,创新也是多维的。多维才会立体,多维才会形象,多维才会真实,多维才会多彩。从五千年古埃及到新世纪的美国,从金融发达的欧美到不断追赶的东方,从尘埃中的交子到眩晕的金融衍生产品,《价值起源》为我们展开了浩瀚宽广多维的辉煌画卷。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站在历史的大背景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价值起源的复杂脉络,解读社会文化的不断变迁,洞悉金融创新的必然规律,感受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
      
  •      写一部关于历史的书应该是一件很头疼的事情。从时间与空间上庞杂琐碎的事件中挑选重要的材料并将之组织在自己的框架内,这个任务很有挑战性。比如当年的歌德等人为世界史究竟应该如何写纠结争论了很久。所以我一直对希罗多德们保持充分的敬意。
       有文字记载的世界史已经如此复杂,遑论缺乏资料的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史。可能考虑到这些,并希望尽可能地摆脱学究气,作者强调这本书不是一部全面而系统的金融创新史,它只是一些学者对金融史上一些特殊事件的反思和研究,主要由一些片段组成。这可能是一个缺点,但也恰恰可能成为一个优点:历史的大趋势往往就隐含在这些平淡的片段里面。
       历史是理解现实的重要参照系。记得以前有个关于金庸的八卦,有人问他为何经常可以猜中大陆时局的发展,他答道:因为我看二十四史比较多。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虽然现代社会中金融的发展远逾以前,正如作者所说,在现代金融发展中,历史可以告诉我们更多事情。
      本书的作者是Goetzmann教授等,作为美国学者,我很好奇他们是怎么看待中国的历史,尤其是金融史发展的。或许他们对中国历史不是特别的熟悉,不过作者举的几个例子实在是非常精彩。
       中国大陆的中学历史课本都会讲授一位具有悲情色彩的改革者——王安石,对于这次改革,教科书上使用了充满同情与赞赏的修饰词。摘引一些本书的描述:
       1069年,宋朝出现了一次扭曲的政治改革。两位幻想家——新继位的皇帝神宗和他的丞相王安石——发动了一系列激进的政治、经济和教育改革,其目的是要彻底改变国家和社会存在的各种弊端。按照他们的观点,是要彻底改变外敌入侵和国内日益恶化的分配不公这两大罪恶,就要实现伟大的国家复兴。
       经济层面,王安石将茶业、食盐、谷物和国际贸易在内的重要经济资源全部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在王安石新政中,国家取代了商人,政府获得了巨额利润。以国家需要,尤其是战争前线需要的名义,可以有效摧毁私人商业和私人企业。在王安石的统治下,政府允许企业家存在,但是企业家必须接受政府的控制和管理。王安石的改革是由理想主义驱动的,结局却是灾难性的。资源不是由市场分配的,而是由政府官员的开明之手来分配的。
       为了增加货币供给,将交子的发行量翻了一番。
       王安石为了解放劳动力,实行了货币化的税收改革措施。为了提供满足改革需要的充足的货币,在四川地区,纸币“交子”的发行量翻了一番。于是“中国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发生通货膨胀的国家”。
       这种通货膨胀是对农民的沉重赋税负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继任丞相张商英不得不宣布流通中的交子等纸币全部作废,这给经济运行带来了极大的混乱。
       1127年,北宋灭亡。北宋之亡,与这次通货膨胀有多大关系?从这个角度去分析,能发现很多平时被忽略的问题。
       另外,作者特意强调了明朝的纸币问题。明代朱棣年间,郑和下西洋。这是迄今仍然为国人骄傲的大事件。但是,下西洋以及同期的迁都北京都需要庞大的财政支出,最终造成了持续增加的财政赤字,这些赤字显然无法通过印制更多的纸币来解决:明初的纸币发行因为历史上的政府信用问题而遭遇了抵制,即使增发纸币也会引发通货膨胀问题。15世纪30年代,明政府终于被迫承认了白银的主导地位。对白银的需求上升,于是明代白银需要进口。明代中后期的银价与粮价波动、张居正的税制改革以及明末农民起义与货币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郑和下西洋带来的恐怕不仅仅是当期沉重的财政负担。
       西方货币理论一直强调在市场交换中商品公平价格的决定问题。而中国的货币理论则关注如何通过相关的政策安排使统治者可以熨平经济兴衰周期。面对财政危机,宋朝政府和后来的金国政府、元朝政府、明朝政府都未能抵御过度发行纸币的诱惑,都出现了货币贬值和物价飞涨。缺乏远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毁灭了一种又一种纸币。对于这些问题,作者在书中隐约表示了自己的意见:宋朝的两种主要纸币最初都是由私人放债人发行的。或许我们又要开始争论迄今扔在争论的问题:政府究竟应该在经济运行中发挥什么作用?中国先哲的思想与自由主义的一些思想非常契合,治大国如烹小鲜;以智治国国之贼;以无事取天下。
       当然,这些问题不是金融史讨论的问题。这本书结构上虽然有些散,不过书中讨论的琐碎的历史的细节,如果深入挖掘,我们可以从里面发现很多有意思的问题。作为一本面向大众的金融学的普及读物,做到这一点已经堪称优秀了。
      
  •     作为一名经济金融类专业的学生,自己对于市面上形形色色的描写金融史的书籍却持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并不是自己埋头于复杂的数学计量模型中无暇顾及现实的金融历史,而是现在流行的大多数金融史的书更像是一部部填满了纷繁芜杂的想象及噱头的小说,金融学家被描述成极度理性而冷血的动物,他们的智慧高于芸芸众生,政治家被他们玩弄于股掌之间,世界历史上的战争与和平都成了金融家们实现其贪婪的欲望的工具——这样的描述不仅让人想起《达芬奇密码》等悬疑小说对于共济会等神秘的阴谋组织的描述。在我看来(也许观点多少有些偏激),这种书籍在制造种种噱头提高其对于民众的吸引力的同时,却也无形中给金融家、金融体系、金融工具等一切与finance有关的名词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然而应该引起我们深思的是,这类无形中增大了我们与“金融”这个略带神秘色彩的名词的隔阂的书籍,为什么在市场上屡屡出现在畅销书榜单上?一个巴掌终究拍不响,我们大多数人对于30年代资本主义大萧条的关注也许只是带着隔岸观火的心态,但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让我们许多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金融系统崩盘的恐怖,而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则把这种恐惧无限度地放大,金融在许多人眼里仿佛成了洪水猛兽,人类处于贪婪而打开了这个潘多拉盒子,最终却给人类带来无穷尽的灾难——这种说法兴许夸张了些,但正是这种或多或少的恐惧,才最终捧红了对于金融市场与金融家悬疑小说式的解读。
      在这种背景下,耶鲁大学的两位学术大师William Goetzmann和Geert Rouwenhorst所编著的这本《价值起源》在国内的翻译出版,对于我们正确地理解金融体系与金融工具的作用,便多了一层正本清源的意义了。先从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始:如果把一个金融工程师流放到一个荒岛上(或者一个新兴市场上),仅仅给他少数工具,或者更具体来说,给他计算时间价值的手段、就随机结果签约的能力以及一个允许转让金融权力的法律框架,那么他是否能够具备把大多数现代金融工具建立起来的能力?在这个问题面前,我们大多数人——无论是否接受过系统的金融专业训练——极有可能要么将信将疑不置可否,要么自信满满地摇头否定——但事实上,答案却是肯定的;这个似非而是的答案,其实正是本书作者煞费苦心想告诉读者的:金融的起源很简单,是顺应着历史潮流产生并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它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上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但这个角色又不能被无限放大。
      更具体来说,这本书的亮点,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对于金融发展史客观而又生动的描述。撰写本书不同章节的作者们都是来自各个金融分支的学术名流,其中包括行为金融奠基人、因成功预测美国科技股泡沫破裂而名声大噪的罗伯特. 希勒、在金融学不同分支都留下杰出著述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詹姆斯. 波特巴等,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他们始终秉承着一种克制的客观的态度,这种态度使得他们即使在表达自己对于金融发展史的一些洞见时,也不会因为一些主观偏见扭曲了对于历史的解读——为了保持这种客观,他们甚至在论述重要历史事实时都会使用保存于耶鲁大学图书馆的原始文件。举例来说,与《货币战争》中对于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夸张描写不同,这本书第十八章提供了一个更加真实可信的描述,通过详实客观的文献、图表真实地表明了罗斯柴尔德家族及与之相关的欧洲债券的经济、政治与社会意义,也向读者传递了这么一个信息:金融活动对于历史和政治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金融家与金融一样,只是在历史长河中扮演其应有的角色,其作用决不能被夸大;也许一些金融学生看到这本书时会抱怨作者们并没有从现代金融的角度来叙述古代的金融合同,但这恰恰说明了作者们的苦心所在,正如两位编者在导论中所说“这么做的结果会使我们忽略掉这些金融工具演变的社会条件和历史背景,而这些恰恰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它们与现代金融技术的区别”。由于力求客观,这本书少了许多滔滔雄辩,乍一读也许多少有些不够“过瘾”,但作者们毕竟是以写金融论文为职业,殷实的写作基础使得他们在语言的运用上生动有趣,娓娓道来,亲切而自然,也加强了这本书的可读性。也许这本书由于作者繁多的缘故,框架不够坚实,乍一看散文性有些重——的确,这本书并不是一本旁征博引的金融史百科全书(作者们也没有试图这样做),但它让我们认识到了利率、通货膨胀、纸币、债券与股票等现代金融的核心概念的起源,让我们了解了货币与金融从古代到近代是如何以不同的形式促进了交易活动的顺利进行的。
      其次,本书对金融学的研究者都提供了观察问题的崭新视角。随着数学和计量工具在现代经济金融学的广泛应用,许多金融学生和研究者在醉心于越来越精美的数量模型的同时,似乎遗忘了金融工具本身的现实意义与作用,遗忘了复杂的金融运行体系背后的简单直觉,这本书的问世似乎是对于这种误区的一个善意的提醒:我们在学习研究金融工具的定价模型、金融系统的运行机制以及金融部门对于实际经济体系的巨大影响时,是不是有必要停一停,对历史做一个简单的回溯,了解金融体系与金融工具的产生与发展的原始动因,认识金融在一些历史大事件背后的消极与积极的作用?如罗伯特. 希勒这样的学术大师,并不是某些人所误解的那样,只会在利用数据时进行data-mining从而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在建模时通过隐蔽而精美的假设达到一些华而不实的结论的,他们对于历史的客观而冷静的解读分析,也许是他们深厚的学术功力与现实洞见的重要来源吧?
      当然,本书的亮点远不止这些,但仅凭以上两点,这本书就超出了很多人所认为的’wonderful coffee table book’的意义了,在我看来,这本书完全可以作为一本严肃的金融读物;当然,这本书生动轻松的行文、图文并茂的编辑风格,都表明它也非常欢迎想寻找一本轻松的金融史散文集的读者。因此,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对于金融存在真诚兴趣的所有人。
      
  •     其实很早就对《价值起源》这本书垂涎三尺。今年7月6日,该书的两位作者William Goetzmann 和 Geert Rouwenhorst作客人民大学为该书中文版的发行做相应的宣传工作。依我看来,如果宣传工作只是为了向人们诠释该书的价值,那么这次宣传工作大可不必进行。因为这本记述金融发展史的著作早已超越了卓越的概念,势必将作为一部经典,成为每个对经济金融感兴趣的读者首选的必备读物。从翻开这部书的扉页起,我就无法平息内心的激动,迫不及待地要把它读完,深入了解一下以往不曾关注的一些细节。
      之于“价值”这个概念,以往总是肤浅地理解为价格。事实上,通读该书,作者想要灌输的理念并非仅仅是价格这么简单的理解。作者没有明确指出,但是从字里行间中我可以感受到,作者想要阐述的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技术的进步加上金融创新的发展。正是这些形成了价值。在此基础之上,作者深入浅出地为读者阐释了一个贯穿四千年文明,横跨欧亚美大陆的金融创新发展蓝图。从古罗马帝国的股票,到古老中国的纸币,从意大利、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兴衰,再到大英帝国的崛起和美利坚合众国的创立,金融创新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衍生,直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点滴。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生产力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演化推动了金融创新,促成了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的兴起。
      从《价值起源》中,我们可以看出,基本上在世界上一些生产力相对发达的地方都会有相应较为领先的金融创新。之于中国也不例外。该书用了将近三章的内容来讲述这个内容,大概是从中国唐朝时起,讲述到明朝。当然主要是从金融经济发展的视角来看待中国的发展。纸币,应该是古老中国对于世界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北宋时期的“交子”被看作是最早的纸币,产生于四川地区。作者分析了交子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当然主要是商人出于交易便利的考虑。在作者的论述中,我所思索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交子没有出现在经济相对发达、社会相对安定的唐朝或者明朝,反倒是出现在了社会相对动荡的宋朝。当然,可能四川地区一直是比较安定的,但是之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综合国力来讲,宋朝还是无法和明朝、唐朝相比。但是,就是在那样一种条件下,相对领先的金融创新发展起来了。可见,金融创新并不一定说要建立在成熟、稳定的金融市场之上。相反,可能不太成熟的市场反倒是能够促进金融创新的发展。一个直观的解释是说,当市场不够完善时,人们需要用丰富的交易方式来满足特定的要求,因而更加能够推动创新的发展。但是,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些冒昧揣测,并没有深入地推敲。
      由此出发,我觉得透过研究价值起源这本书中描述的金融发展史,中国可以得到一些启示。首先是,金融创新可能是对于市场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它古已有之,我们不应该因为金融危机之后的恐惧就因噎废食,抛弃所有金融创新的东西。有可能一些好的方面会促进整个市场的发展和国民福利的提高,这些可以为我们所用。其次,金融创新不是依赖于市场的成熟而产生的。无论是宋朝时期的“交子”创生,还是美国资本市场的诞生,可以清晰地感受出,金融创新的本质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交易需要。其本质上来讲是一种技术,是一种知识,是一种由交易需求催生的产品。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市场状况如何,只要人们的交易动机足够强,金融创新就有可能发生。最后,金融创新需要被合理地利用。从书中可以看出,金融创新一定是为了针对某一特定的问题所进行的金融方面改革。东印度公司的风险股份也好,约翰•劳的创新实践也好,都是为了针对具体的金融约束所进行的体制改革。但是,这种改革的力量需要被合理地利用。换句话说,需要合理的监管。联系当下的金融危机,人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金融监管的重要作用。然而,这种例子,历史上早都已经上演了,只是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而已。
      这是一本好书,从书中我们不仅仅得到了一些关于经济金融发展方面的知识,更能够引起人们对于金融创新的思索。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的:金融创新,它是一门技术,是一种知识,也是一种改革。想要催生它很容易,想要掌握它却很难。恐怕合理地利用它的潜能将会是一门更大更深的学问。
      
  •     世界是如此的对立统一,金融领域当然也不能例外。人类享受着纷繁复杂的金融产品带来的便捷与财富的同时,金融创新也曾带给我们很多挥之不去的伤痛。时至今日,全球经济仍然尚未从上一次金融危机的阴影中完全走出,这场危机带来的强烈冲击,让人们不得不再次停下脚步,重新思考金融创新领域中的诸多问题。
      
      
      
      上世纪以来,由于金融创新而产生的问题已是“数度刘郎”频繁顾,每次都如马克·吐温所述,“过去不会重复,但会押韵”。“太阳底下无新事”,来自耶鲁大学的金融学家Goetzmann与Rouwenhorst教授正是该种理念的优秀践行者,两位教授既是现代金融研究的佼佼者,又以推动金融史的研究为己任,二者合力为我们贡献了一本极具思想冲击力的书籍——《价值起源》。
      
      
      
      这本浓缩了两人一生学术视野与追求的书籍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以其开放广阔的历史胸怀与严肃认真的思考荣获“美国最佳图书”,成为美国金融人士的必读之书,更被《经济学家》杂志称为“第一本专为华尔街的咖啡桌而创作的书”。《价值起源》全书通过对4000年金融创新历史的抽丝剥茧,为我们揭示了金融创新的背景和规律。
      
      
      
      在内容上,本书开篇明义,从一种开放而又思辨的角度向读者介绍金融创新发展的历程,通过剖析人类文明历史上发生的重大金融事件,探寻金融市场与工具兴起的背后逻辑,并管窥未来金融市场的前进方向。在作者的指引与理性思辨的前提下,对金融毫无概念的人都能轻松触及金融这个其实深不可测的世界。
      
      
      
      在风格上,本书的一个突出特色在于,在研究中尽量出示原始文件。经由二十个不同的历史片段,全书将一些珍贵而又重要的金融原始资料呈现在读者面前,并将金融创新的历史由远及近地娓娓道来。诚如作者之言,本书并不是一部全面而系统的金融创新史,其目的没有那么宏大,由于金融史还不是十分成熟,其学术成就仍然处在收集资料为主的阶段,还在寻求一个有意义的分析框架,仍然没有达到理论综合的阶段,在这个领域,最令人激动的事情在于调查与发现的过程。但无论如何,作者扎实的工作无疑使得金融史的相关研究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体系上,此书介绍了诸多东西方的金融发展事件,从3000多年前美索不达米亚的贷款合同到20世纪中叶欧洲国家关于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欠债务的最后调整,看起来像是大杂烩,但实际上是逻辑与视角前后呼应的整体。贯穿全书的核心问题重要而又关键:改变世界的金融创新是如何兴起的?金融创新与人类文明到底有怎样的关系?人们能够从金融创新的发展历程中获得何种启迪?
      
      
      
      全书的核心论点在于:金融创新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脚步而前进,又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每一种金融产品的出现,每一次金融创新的推进,都蕴含着人类社会与文明的发展。在这样一种内在的逻辑下,我们看到了,几乎每一种现代金融产品都能在历史上找到对应的影子;我们理解了,背靠当时的历史条件,人们是怎样以及为何做出这样或那样的金融创新选择。
      
      
      
      通读全书,我们或许会神奇于东西方文明早已在金融领域中做出的大量金融创新活动。在中国汉朝,为方便丝绸之路的发展,就已经出现了为个人提供的小额贷款;政府债券实质上起源于战争筹款,在荷兰与当时的欧洲,政府债券规模不仅十分庞大而且交易活跃,这极大推动了欧洲国家的建设与兴盛;中国人在宋朝11世纪不仅发明了纸币,而且还发明了法定货币;宋、元朝代的更替战争催生了通货膨胀工具的发明;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在很长时间内,人类文明对待放债和利息的态度是模糊的,尤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从13世纪到18世纪,罗马天主教的高利贷法一直反对收取利息,而这个时期恰恰是欧洲金融活动与金融创新最活跃的时期;世界上第一个共同基金发端于荷兰,其初衷是为了使中小投资者能够有机会参加金融证券交易,并解决交易中的阻力和困难;荷兰衍生品市场兴起的动力在于对公司股票估价波动风险套期保值的需求;公司及其股份的公开交易与股东的有限责任来源于荷兰东印度公司创新的融资机制,这项重大的金融创新帮助欧洲人在全世界范围内成功进行航海探险与商业扩张;17世纪发行的永久年金如今还在派发利息以及荷兰公司发行俄罗斯债券是如何通过“贷款担保支付债券”实现“证券化”的等等。
      
      
      
      除了对上述历史片段有一个直观了解之外,我们还能够获得许多有益的思考。著名的“尼达姆”问题仍然在拷问着我们:如果最早的贷款出现在中东,最早自由转让的纸质工具出现在中国宋朝,那么为什么现代资本主义却与西欧联系最为密切呢?为什么为国际贸易公司与相关殖民地扩张提供融资的资本市场出现在伦敦与阿姆斯特丹,而不是上海和广州呢?这个问题曾被问过多次,也可以看做“李约瑟之谜”在金融领域中的体现。
      
      
      
      在本书中,作者认为现代金融所依据的基本原理有三个重要基础,一是价值的跨时期转移;二是就未来结果达成的契约与权利;三是可转让性。假如把一个金融工程师流放到一座荒岛(或是一个新兴市场)上,仅给他少数工具,比如,计算时间价值的手段、就随机结果签约的能力、一个允许转让金融权利的法律框架,而不考虑具体的社会发展背景的话,那么,现代大多数金融工具也会被建立起来。但是金融创新并非空中楼阁,忽略了社会发展条件,不顾社会对风险的承受能力的金融创新行为无益于社会发展,反而可能对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正如作者反复强调的,“模仿者往往只是关注和采用这些技术形式,而完全忽视了那些进行金融创新国家的时代背景和实际情况,这必然会使模仿创新的国家也无法真正应用这些创新技术”。
      
      
      
      具有充足流动性的纽约证券交易所是顺应历史潮流而发展起来的,现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所具有的一切制度安排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与美国的金融、法律和管理制度一起演变过来的。没有金融制度的演进,这样一个框架能否出现?俄罗斯与中国私有化进程,莫斯科与上海的股票交易所是这个命题的真实检验,对于不同改革试验的国家,历史经验也许可以提供一些借鉴。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金融创新领域仍然处于相对靠后的位置,历史上我们已经失去数次金融发展的良机,面对后金融危机的时代机遇,我们应该如何审慎把握?
      
      
      
      金融市场繁花锦簇时,各种金融创新活动此起彼伏,人们往往会忽视潜滋暗长的风险。我们知道,金融创新活动而发明的各种衍生工具对应于基础产品,而基础产品又对应于实体经济中的物质产品。如何在金融发展与创新中避免金融市场的扭曲现象;如何避免过度关注短期盈利,忽视长期价值的行为;如何在复杂衍生品的管理与风险控制方面,始终高度重视标的资产的真实价值;如何避免“棉花糖金融”的产生与发展?等等,种种问题对我们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也给了我们向历史寻求借鉴的机会。
      
      
      
      是的,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这样一本向历史致敬,为未来沉思的重要著作。面对这样一幅波澜壮阔的金融历史全景图,我们除了细细品味之外,更能够从中获得智慧的水滴。正如作者所言,从历史的角度研究金融创新、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我们可以意识到,在现代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历史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事情。
      
      
  •     书包装很美,纸的质地也很有手感,插图也是我喜欢的类型。之前还写过一个比较正式的书评,贴过来和大家分享吧
      
       喜欢追根溯源是人类的本性之一,吾辈俗人亦不例外。从百家姓寻源、中国人寻源,到考古血型星座各种杂七杂八的书我都喜欢翻翻看,知道自己从哪儿来,虽然未必能对我到哪儿去有多大的指导意义,但总能给我一种强烈的归属感与安全感。对自己是如此,对自己所学之物更应是如此,想当年懵懵懂懂进了金融的大门,尚不知金融为何物,到如今眼看着研究生即将毕业,金融可以说是我每天挂在嘴边最多的词汇之一了,但对于金融或者说金融工具的产生与发展,我还是处于半知半解的阶段。想想每月看着大家用着方便快捷的信用卡潇洒购物,而到月底却一边掏钱还款一边咬牙切齿的骂着是谁发明了利息这项倒霉的制度,心里不禁暗暗好笑。金融工具的快捷与便利我们每个能都能感受到,但它们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或许在这里说和书的缘分之类有些矫情,但确实前些天去逛书店发现书架上一本名叫《价值起源》的书时,心里有着微微一动的感觉。且不说书的扉页上名人推荐有多么丰富(毕竟名人的品味有时候和咱们普通人有些不同),但从章节的设置来看,我就知道这本书是我的菜。没有通篇的定义与原理,数学与计算,这可以算得上是一本历史书,或者说是关于十多种种我们常见的金融工具或金融制度的寻根溯源。
       你可以看到古老的石板上的楔形文字,那是关于数千年前的一次大麦的借贷,尽管没有规范的利率,但债务人在归还时额外交纳了36粒大麦的利息;你可以看见丝绸之路上某个官吏的葬服,所用的布匹却是当时的刑事档案,记载着一段唐代的国际买卖纠纷;罗马政府把喂养一群雌鹅的权利外包出去,于是我们就有了最早的公司形式;劣币驱逐良币,铁币吞噬了铜币,千年前的益州(成都)知府踌躇满志的对当地的货币体系进行了改革,于是官方认证的纸币“交子”悄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1202年,斐波纳契完成了他的著作《珠算原理》(即算经),可能他自己也没想到这本书将会对未来的商业和金融业有着怎样的影响,从那之后,现值分析慢慢成为了大部分投资分析的主要方法;1262年的一场战争让威尼斯的金融市场开始活跃起来,政府债券第一次在二级市场上进行交易;后来的后来,风险股票、年金、通胀指数债券、共同基金和欧洲债券,各种各样的金融工具极大的丰富了金融市场。
       这些故事或者我们一无所知,或者我们略有耳闻,但就是这些淹没在历史中的小小创造,慢慢发展演变成了我们目前庞大复杂的金融系统。股票不只是红红绿绿涨涨跌跌的各种曲线,纸币不再是轻轻飘飘来来去去的支付工具,它们都是一段历史,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是厚重的,是沉默的,却也诚然是有故事的。这本《价值起源》让我们了解到了这些故事,让我们在读历史的过程中对金融体系的发展与演变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历史从来不是静止不变的重复,而是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挫折从来不是阻挡历史前进的高山,而是破旧出新的推动力。在思考历史的同时,站在全球金融危机过后重新选择道路的时刻,我们应该认识到,一味的否定创新是无法继续前进的,尽管复杂的金融工具为我们的前进道路带来了打击与挫折,但完全否定金融工具的价值与作用是绝对不可取的。或许品读历史可以让我们豁然开朗,找到未来前进的方向。
       又将月底,有信用卡的同学又开始一面筹钱,一面诅咒万恶的利息制度,或许在这时我可以笑着对她们说一句,嘿,古巴比伦人可要打喷嚏了呢。
      
  •     在大多数欧洲人心中,十字军东征的时代永远是一段充满英雄、梦想和荣誉的历史,而同时期的南宋王朝,流传给后来中国人的记忆,是屈辱、偏安以及“还我河山”的壮志难酬。毫无疑问,这些英雄人物,伴随着他们的传奇故事,还将继续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口口相传。然而同样在那个时代,同样是在威尼斯的城邦和宋王朝的市井,各发生了一件毫不起眼的事情。这两件事情或许早已被人们所忘记,但它们直至今日仍然在影响着整个人类文明史:威尼斯政府发行了第一支可交易的政府债券,而在南宋的四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币。
      没有人会否认金融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但是“借贷清偿”这些东西太平凡太生活太枯燥太索然无味,远没有千军万马挥师南下那样令人热血沸腾。在对历史的记忆中,我们的理性败给了情感,这让我们心甘情愿地接受了一个有偏的历史。我们膜拜英雄,却从未思考过为什么会产生英雄;我们记住了战争,却忘掉了我们为什么要战争。
      所以毫不奇怪的是,当《价值起源》一书把思考的中心转向这些琐碎的“借贷清偿”之后,为我们开拓出了理解世界文明史的一个全新的维度。来自耶鲁大学的二十一位学者用他们的理性而执着的努力,从看似偶然而平凡的金融工具入手,分析琐碎的借贷关系,从而深入到每个时代的经济状况和经济关系本身。其中的线索琐碎到某个陶片上记录下来的借贷合约、某个纪念碑上刻下的铭文,甚至是丝绸之路上的某座古墓的里的由废纸制成的小雕像手臂上的文字。然而,作者将大量此类琐碎的材料进行反反复复的辨别、整理、对比、分析,绝不只是为了完成训诂考据的任务。事实上他们雄心勃勃,他们试图回答的问题,有关整个人类的文明史。
      
      东西方文明的分岔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曾在其15卷本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发出后来被称作“李约瑟之谜”的疑问:为什么中国的科技水平在历史上一直领先世界,但近代科学和科技革命发生在欧洲?为什么直到中世纪时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却在后来被欧洲迅速超过?
      对于李约瑟之谜,至今没有权威的答案。而我们看到,《价值起源》一书的作者们,通过详实的证据和精细的考证,为该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东西方文明的“大分岔”的出现,与东西方金融分岔不谋而合。贷款最先出现在中东,纸币最先出现在中国宋朝,但资本主义却出现在西欧;国际贸易公司和资本市场最早出现在伦敦和阿姆斯特丹,却没有出现在上海和广东。作者详细论述了,在创造出通货膨胀融资工具之后,西欧政府如何找到了一条把公众需要变成自己优势的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发展和文明进程密切作用的思想并非仅仅是该书的观点。黄仁宇曾在其博士论文《明代的漕运》中就曾提出,明代的税收制度以地方税收供给当地军队,阻碍了远程运输发展和全国性金融体系的建立,从而又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制度的演进是偶然还是必然
       倘若时光倒流一千年,世界历史的时间轴重新展开,政府债券会不会由中国发明?纸币会不会产生在欧洲?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公司有没有可能产生在东亚或者中欧的某个文明中?工业革命能否由中国发端?
      杨小凯曾在《中国政治随想录》中不无调侃地说,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完成向虚君共和制度的转变,完成了“我心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这样的小概率事件,只不过是“运气”好而已。同样,本书的所有考证和推演最终都必然要指向一个问题:经济制度乃至整个社会制度究竟是一组经济因素的必然结果(或者说唯一均衡结果),还是只是由偶然的历史事件的碰撞形成?
      
      是否存在永恒不变的历史演进规律
      C.R. Rao在其著作《统计与真理》的首页写道:“所有知识,在终极的分析下,都是历史学。”C.R. Rao是一名数理统计学家。历史学关注过去,而统计学更是试图从中发现未来;能连接历史和未来的,只可能是存在不变的规律,而这也是整个统计学的前提。然而这些规律是否存在?
      《价值起源》从金融的角度给出了答案。通过考察整个人类的金融创新史,归纳出支配金融发展的三大本要素。五千年来,尽管金融的形式已经从巴比伦陶片上的大麦借约变化到了今天令人眼花缭乱的整个衍生品世界,但这三大基本要素却从未改变:一是价值的跨时期转移,二是就未来结果达成契约的权利,三是可转让性。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工具演变,都由这三个要素构成。我们可以预料,随着文明的演进,今后还会有更多更复杂的金融工具被创造出来,但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和古巴比伦陶片上的小麦借贷契约,完全是一脉相承。
      
  •     恩格斯曾说,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正所谓读史明智,以史鉴今,只有回归历史,探寻本源,以大历史观看金融创新,我们才可能透过表象而直达本质。
      
      那么,现在是时候让我们追本溯源,探索这些金融定理背后的意义,追寻这些定理的成因。而《价值起源》一书就是我们解惑的最好工具。通过阐释金融创新的背后隐含着的人类历史及社会变迁仔细了解每种金融证券发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经济背景,使我们理解复杂的金融工具、深奥理论模型背后的意义。
      
      从《价值起源》中,我们可以看到金融的发展是客观因素推动的,而非由理论推动。而金融理论的产生正式由于这些客观实践,并同时接受着客观实践的检验,只有实践才能解决这些争论的是非。
      
  •     郎咸平写下《为什么我们的日子这么难》,为什么这么难呢?
      也许金融工具和金融知识会我们抵御未来社会不确定的重要工具。
      在过去的几年,房产是我们的理财工具。
      现在国家,正在管制房产。未来我们依靠什么呢?
      80后,学点金融知识吧。
  •   太多的人解读历史,如同管中窥豹,盲人摸象。一千个读者有几个贾宝玉不知道。不过从不同的视角去解读历史别有一番风味。有人说历史是由一个个偶然组成的,既然如此,历史巨轮的方向会是何其多,要不咱也扇扇翅膀?说不定会改变点什么!
  •   你读书速度好快啊~
  •   现在也是政府以投资为主拉动经济,而不是刺激消费(老百姓没钱嘛),所以钱是不停的印,通货膨胀持续升温......它会破灭的吧?
  •   公司是市场的主体而不是自然人,市场上许多东西要以公司的形式来操作,不是任何一家公司的控制人的自然人,将泯然于市场。
  •    打搅恶劣。。想问问价值起源,价格贵的版本和价格便宜版本的区别,整本书都是胶版纸张吗?附赠光盘里有什么??o(∩_∩)o...有点啰嗦
  •   写得很好。看了这本书后,它给了我一个角度去思考为什么客户需要这种产品而不是那种。 对工作很有帮助。
  •   ==+看来你真的在做学问,太强大了!
  •   顶!写的真好!
  •   yao mark
  •   寫的好 條理清晰
  •   其实,不老看懂的,这两个家伙是介乎金融与历史之间的高手。
    从金融的眼光看,他们历史研究的不错;从历史的角度看,他们的金融功底很好。历史一句是瞎说,但是金融一侧看,作者虽然能够知道金融的伟大意义,如导论中所指出的几点意义,但是里面的事实罗列不能说明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如何。无论是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还是抽象金融理论,都没有很好的说明。
    我觉得他们给金融人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金融的机会。他们的东西这么不清楚,后人慢慢学习吧
  •   想问问价值起源,价格贵的版本和价格便宜版本的区别,整本书都是胶版纸张吗?附赠光盘里有什么??o(∩_∩)o...有点啰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