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就是孩子

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黄全愈  页数:294  
Tag标签:无  

前言

  再来一个20年,还是素质教育  10年前出版《素质教育在美国》时,我就引用了斯坦福大学的教务长(大学的二把手)马林科维奇博士于1998年表达的观点:亚洲大学(特别提到中国)需要20年才能赶上世界知名大学。  2010年在南京举行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斯坦福大学校长汉尼斯博士说:“中国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最快需要20年。”十多年过去了,还说再需要20年,而且是“最快”。他嘴里说“最快20年”,心里的时间就不止20年。至于多少年?他没说。他倒是说了:慢则50年……  又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20年!  不少房地产老板搞教育,大干快上建学校,个把月便能竖几栋雄伟壮观的大楼,气势怪吓人的。但真办教育,投进去三五年,连个回声都听不到,想抽腿,已成骑虎之势。用“百年树人”来形容教育,可能有些夸张,但搞教育的喜欢说“20年”,似乎搞教育至少得20年,不然不算数。就像修铁路,以亿为基数,不然拿不出手。斯坦福的前后两位校领导都以“20年”为计算单位,是信口开河还是有所依据?有趣的是,1976年中美双方的教育考察团互访后,都曾预言:“经过20年的教育,中国的科技将超过美国。”预言大错特错是一回事,为什么说的也是20年?这几个20年是否巧合?  我们来看看这个20年是怎么算出来的: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一共是16年,再加上研究生教育,大致是20年。我曾在《南方周末》上接连发表过两篇文章:《动一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础》和《一流的学生从哪里来》。后一篇是与当时的北大校长许智宏院士商榷:中国建世界一流大学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我以为,世界一流大学至少要具备四个一流: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学生。前三个“一流”,都可以通过举国的财力倾斜、世界范围的人才招揽于三五年,或者七八年内办到。但“一流的学生”则必须扎扎实实地从基础教育抓起,否则北大不可能有一流的生源。没有一流的生源,就根本不可能在四年内培养出一流的大学生,进而在短期内培育出一流的研究生。我们也可以说,前三个“一流”,可以从别处“搬”来。但建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打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这个基础就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这个基础是“搬”不来的,每一块“基石”都必须自己去奠定。迈阿密大学足球教练请我帮他在中国招一两个女足运动员。

内容概要

玩,是孩子的天性,不想玩的孩子就有毛病了、那么,不想让孩子玩的家长是不是也出了毛病?教育学家告诉你,孩子为什么要玩,应该怎么玩。  玩,是孩子发现自我的桥梁,是孩子情感发育的实践基地,是孩子走进社会的训练场,是孩子道德养成的摇篮,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工具……玩,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缺少玩,孩子无法完成社会化,孩子的人格个健全,孩子的思维和动作终生不协凋……  作者的写作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既叙事又论理,把“理”藏在字里行间,让你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领悟许多道理,反思许多问题。  当你合上本书,看看周围……你会顿悟:哦!还真是,哪个成功人士小时候不是一个“玩主”!

作者简介

黄全愈,旅美教育学家。生于柳州,1982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988年赴美国讲学。1989年获美国维拉诺瓦(Viliarlova)大学“人的组织与管理科学”理学硕士学位,1993年获美国迈阿密(Miami)大学“教育管理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迈阿密大学孔子学院院长、中山大学客座教授。在中、美

书籍目录

代序:“减负”的尴尬 一 IT IS FOR FUN:美国儿童世界的天条  “Have fun!”的意义  美国孩子怎么玩?  自由自在地玩——自由的选择   高高兴兴地玩——参与的满足  快快乐乐地学——寓教于乐  快乐人生 二 “玩”的学问  孩子为什么要玩?  研究“玩”的科学  在游戏场上长大  玩的分类  玩的中国特色——业余爱好 三 玩,是孩子对这个世界最大的贡献  孩子眼里的秘密  “无中生有”的世界  找回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前提  给孩子留下幻象世界  帮助孩子“异想天开” 四 玩,是孩子发现自我的桥梁——性格情感的发育过程  为什么美国孩子不怕丑?  自信从哪里来?能自己争来吗?  输了球,也过“凯旋门”  打球的目的 五 玩,是孩子情感发育的实践基地——自控情感的发育过程  情感,一匹不可捉摸的“马”  情感发育的六块基石  在玩中磨砺情感  地板时间  坐冷板凳的感觉  挫折教育的困惑 六 玩,是孩子走进社会的模拟训练场——人际情感的发育过程  在澡盆里学游泳  人际情感的内涵  球场上的磨陈  谁是最后的生存者?  游戏中的协商  “束之高阁”的孩子  交友饥渴症与网络忧患  虚拟的执行总监 七 玩,是孩子道德养成的摇篮——道德情感的发育过程  道德不值钱?  女人是老虎  道德的陷阱  “玩”的道德启蒙 八 玩,是孩子必需的“生长维生素”  四肢发达,头脑必然简单吗  运动能力的发展能放—放再说吗?  中国的“百事可托”妈妈  美国的“棒球妈妈”  寻找男子汉  “生长维生素”的处方 九 玩具,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工具  玩具枪的争论  人类与工具  孩子为什么需要玩具?  孩子玩具箱里的“情结”  中国人的传统玩具  需要什么样的玩具? 代后记:永远的奥远

章节摘录

  这就是孩子对“量”的情绪感觉。  同样,孩子对大小长短轻重的排列,也都是从一种感觉开始的。这种对基本的数字概念的情感记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对孩子数学能力的发育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有的孩子爱学习,有的孩子不爱学习,追根溯源,都与孩子成长过程中“学习”对他所形成的情感记忆有关。如果孩子感到学习是一件很愉快的事,他一定会学得很好。相反,如果孩子一想到学习、读书、写作就害怕,这个情感会大大地使他的学习行为打折扣。  不要说孩子,就是我也一样,心情好的时候,写作特别顺畅;情绪不好的时候,笔头特涩。  矿矿的社会研究课老师亨利克先生有个才出生三个月的儿子。他同儿子常做的一个游戏就是给孩子读历史课本。说起来很好笑,亨利克先生常常抱着儿子,一本正经地给他念美国国内战争的历史,念世界历史,什么恺撒大帝、秦始皇、天主教教宗、成吉思汗、林肯……孩子在父亲给他念书的时候,会很安静地听。有时爸爸累了想停一停,儿子还会咿咿啊啊地“抗议”。  亨利克先生的太太笑着给我们讲这件趣事。  这位初中社会研究课老师很认真地说:“孩子当然听不懂我在读什么,但至少他在听我念书时感到很愉快。让他知道读书是件愉快的事,这就足够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黄全愈的书给我一种举重若轻的感觉。他能够把许多非常沉重的教育话题,融合在轻松、自然,甚至有些诙谐的叙述和故事之中,让你情不自禁发笑的同时又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沉重感,乃至不得不辗转反思许多教育问题。  ——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张晓辉  黄全愈看问题独特、深刻,往往能在人们司空见惯的事情中生发出令人不得不深思、不得不反思的见解。比如,把“玩”提高到“素质教育的摇篮”的高度就非常发人深省。但当你一章一章读下去:“玩,是孩子发现自我的桥梁”;“玩,是孩子必需的成长维生素”;“玩,是孩子走进社会的模拟训练场”……你会豁然开朗:缺少“玩”,孩子的人格不健全,因为孩子的社会化必须在与同龄人玩的过程中实现;缺少“玩”,高IQ的孩子也会低EQ……原来,无足轻重的“玩”竟然是那样的举足轻重。  ——出版人 呼延华

编辑推荐

  缺少玩,孩子的社会化不完善,人格不健全,思维和动作终生不协调……哪个成功人士小时候不是一个“玩主”。一只桶的装水量,取决于最差、最短的那块桶板。中国的发展,取决于教育这块“短板”!玩,是孩子发现自我的桥梁,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孩子情感发育的实践基地,是孩子必需的成长维生素。北京101中校长郭涵;北大附中原校长赵钰琳;广西南宁二中校长何伟萍;广东深圳中学校长王占宝;广州市执信中学副校长张水平;中山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钟明华;北大附中副校长全国模范数师张思明;啥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沙洪浮;辽亍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张晓辉;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教授李宝贵;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刚平联合推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孩子就是孩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2条)

 
 

  •   孩子是未来,不能为了所谓孩子的未来,而苦了孩子的现在,童年也是孩子生命中的一部分,苦的童年未来一定快乐吗?这样的教育是短视的。还孩子原有应有的状态“玩”。会玩、引导玩、一起玩,在玩中成长,玩中的学问太多了,可现在研究的人太少。
  •   买的时候还没有评论,但是看完介绍就马上下单了。中国的孩子确实不知道怎么玩,玩些什么,我感觉很吸引我,已经看完了才来评价
  •   这本书的观点很好.很多论点我都很认同,唯一觉得不好的就是作者是个教育学家.某些论证比较学术了一点.还不是很通俗.希望能够更加通俗一点.
    看完了这本书真的是很羡慕美国的小朋友,在一个很宽松很愉悦的环境中长大.也为中国的教育体制悲哀,儿子3岁.上国内的幼儿园.这几天怎么都不去幼儿园,跟老师沟通了半天,连老师也觉得目前的体制他们也很无奈,一个班上2个老师一个保育员,有40多个孩子.如果真的都像美国幼儿园那样自由自在玩耍的话估计老师就忙昏头了都照顾不过来.每个小朋友都必须要被要求统一上厕所,统一听课,统一吃饭,小小年纪就被扼杀了自己的个性.你们说说我们这些国内的小朋友该怎么办.也不可能每个人都有经济条件到国外去.真希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看到这本书.能够为我们孩子的将来给个好的环境!
  •   这本书非常不错,值得家长静心去读,而且需要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非常有帮助。
  •   适合受双语教育的孩子的家长阅读
  •   写的不错,把现代的教育理念阐述的比较清楚,同时作者也不做作,通过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照了中西教育的得失。总之,看完此书,更加明白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素质教育的真谛是什么?
  •   向资本主义学习,看看别人怎么样孩子。
  •   真的希望孩子有个幸福的童年的父母都可以看看
  •   每天至少要给孩子留出一定自由支配的时间!
  •   昨天刚收到书,看了序言,就被深深吸引。数年前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过黄教授的部分文章,十分喜欢,认为所讲十分在理,并在实践中初作尝试。今天再读,依然令人心潮澎湃。中国教育就要这样的教育专家把脉指导,当然还要国内专家、学者、教师共同努力实践。

    提点小小的建议:我爱书,爱书的崭新如初。如果发货前的包装略略细心,保证书籍边角不被窝损,平展美观,就更好了。是不是我的要求太过苛刻了?

    顺便说一句:收到的这套文集中的这本纸张质量非常好,色白,硬实。
  •   以前就买过很多黄全愈的书,感觉都很不错,这本还没看,但一定也不错的
  •   大家都知道应该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在现如今的中国现状,都是功利心强盛时期,能做到吗?难呀!
  •   值得看看 。
  •   之前就看到有人说感觉像论文,果然,但是看看也有一定的好处,一目十行的看吧
  •   不错的书。应该会对我们有些作用
  •   买回来还没顾上看,应该不错吧
  •   思维挺新颖的,有亮点
  •   语言平实,举例详实,理论深刻,读后很受启发。
  •   以记录的形式讲述了中美在教育观念上的差距,美国良好的外部环境是中国小朋友所没有的,难怪现在很多父母要把孩子送出国门接受教育。所以大多数还只能呆在国内的小朋友们,父母观念的改变很重要,如果你正需要这一点,这本书可以帮助你找到方向。
  •   玩的教育在美国,一样可以。
  •   还是想借用别人的话来评价这本书——情不自禁发笑的同时又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沉重感。
  •   最为80后潮妈,思想上也一定要更新,感谢作者感谢当当
  •   这个系列的书都不错,好书啊
  •   之前在网上看觉得这个是教授级任务写的应该好不错吧,后来书到啦手上,看了一大半,让我没有很轻松看下去的欲望,感觉教授像在写分析文一样,而且这书我觉得不太适合生妹妹的妈妈们,讲的太过文笔了,不是特别通俗,后来我又卖了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我觉得这个确实比较时候有妹妹们得家长!
  •   读一读,很受启发!
  •   感觉一般,不是很有价值
  •   有些错别字也!
  •   质量很好,价格也不错·值得!!
  •   初级1(学生用书)(A1)(附光盘1张)
  •   孩子就是孩子
  •   专业的教育书籍
  •   嗯,不错的,满意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