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中国

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罗斯•特里尔  页数:356  译者:刘庆军,许道芝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毛泽东传》作者特里尔和中国有着不解之缘。  1964年他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从此与中国开始了一段激情澎湃的故事。《我与中国》正是他和中国故事的见证。本书既有对中国政坛风云人物的生动刻画,也有对中国普通民众生活的娓娓讲述,涉及的人物上至国家领导人、文化名流,下至工人、农民、普通知识分子。  全书时间跨越达四十余载,在一个西方人的眼中,展现了新中国一甲子的发展历程,为广大读者打开了另一扇了解中国之窗。作者还借助自己中外交流使者的身份,对作为时代背景的国际关系格局从紧张的冷战关系发展到世界一体的全球化时代作出了客观的、批判性的分析,并作为亲历者讲述了几十年间世界政治舞台的风云变幻,中美、中澳关系的峰回路转。  据了解,《我与中国》是特里尔专门为《毛泽东传》的授权出版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独家撰写的,此次出版乃是全球首发,中国读者可以近水楼台,抢先尝鲜。

作者简介

罗斯•特里尔,1938年出生于澳大利亚。1962年毕业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获得历史政治科学一级荣誉学位,后来他获得奖学金去哈佛大学深造,并于1970年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他的老师有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和著名历史学家、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等。
  特里尔已出版数十部著作,其中大部分有关中国。1980年《毛泽东传》出版,随即被翻译成德文、意大利文、保加利亚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和希伯来文等,在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自译介到中国以来,畅销一百八十万册。
  特里尔获得了美国重要的两项新闻奖,即美国国家杂志优秀报道奖和乔治•伯克纪念奖的最佳杂志报道奖。
  近年来,特里尔担任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客座教授,2008年被任命为华盛顿伍德罗•威尔逊中心公共政策学者。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澳大利亚镜像中的中国第二章  抵达北京第三章  哈佛镜像中的中国第四章  两个文化革命?第五章  经历“文化大革命”的中国朋友第六章  从越南、香港地区和东欧看中国第七章  历史的参与者第八章  热情高涨的华盛顿第九章  改变世界?第十章  见过的人,到过的地方第十一章  讲述中国的故事第十二章  通向中国第十三章  奇怪的朋友,移民及历史变化第十四章  惠特拉姆飓风第十五章  逆流:冲突与碰撞第十六章  哈佛眼中的新中国第十七章  中国城市的变化第十八章  过去与新生第十九章  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及发展的局限第二十章  讲学,研究,“毛泽东研究小组”第二十一章 里根与邓小平第二十二章 艰难历程第二十三章 友谊之树枝繁叶茂第二十四章 跨越崇山峻岭第二十五章 中国阔步向前

章节摘录

插图:1979年1月邓小平夫妇和卡特夫妇在白宫的合影1981年作者在澳大利亚60分钟电视节目中采访南京军区解放军军官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上亲笔签名周恩来和惠特拉姆在人民大会堂的合影作者在被介绍给周恩来之前给周恩来拍的照片

编辑推荐

作者延续了《毛泽东传》的叙事和行文风格,客观而又栩栩如生地讲述那些风云变幻的历史事件,让读者以沉静的心态来了解历史,了解在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模样,备受启发!《毛泽东传》的持续畅销,带动读者对作者新作的认可度! 作者独家授权人大社出版,中英文版全球首发! 一个中国通,再次以西方人的视角、客观之态度分析中国! 作为亲历者讲述了几十年间世界政治舞台的风云变幻,中美、中澳关系的峰回路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与中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2条)

 
 

  •   开始的时候,罗斯•特里尔只是在自我的感官世界里认识并亲近中国,于是有一缕来自东方的、社会主义的、中国的古老文明踏入现代文明的无限光耀始终照亮他的心房。当历经周折终于可以胜利抵达的那一刻来临,就迎来了被光耀提升或抑制着的认知透出的所有真实——这里是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澳大利亚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学者罗斯•特里尔先生曾经无比向往并欣喜地奔赴的这片土地,这里是我幸福生命的开端和民族徽茫的起点。在这个金色的九月,透过一本《我与中国》中西方人与我们之间的短短长长,一种沉潜的温暖与自豪情不自禁地被唤醒,就像窗外成熟的季节一样如约而至。

    不久前,我曾经在《毛泽东传》的字里行间触摸到一代伟人伴随了新中国的创立创建所有的疼痛与呼吸。我的视野和我的触须意外地获取到的讯息是长久以来的习惯阅读所不能够正常获取的。因为我不屑于看那些更多地侧重于主旋律的东西,甚至还因为对主旋律这三个字颇有微词而对那些稍微带点主旋律色彩的文字或作品而给予排斥…….可是在《毛泽东传》和《我与中国》中我不约而同地感受到特里尔字里行间对中国这个东方之古国与未来之强国的无限热爱与无比关注,他的真诚、他的探询、他的通过理性的文字带给世界的发现与呈现被藏匿或遮蔽的光芒。更多的时候,这是一种发现,这是一种能够对发现给予中肯地评说的品质,并已经成为罗斯•特里尔作品之所以被读者认可所拥有的基本写作品质。

    《我与中国》这是除了《毛泽东传》以外,我所接触他的第二部作品,我阅读过很多传记,确切地说我是在阅读了《毛泽东传》以后才开始接触其他传记作品的。这其中既有成长所带给我的阅读需求,更有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的祖国的发展历程的关注,还有我好奇于来自异域的生命所发出的声音,那些关于我的祖国、我的土地、我的家园…….因为这是西方人的视角,从某些方面讲也可以说是世界的视角。从后来的阅读中我发现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或者说是年轻一点的中国人并不比这样一个外国人更加了解自己的国度这片热土上的人们所拥有的过去。而特里尔恰恰用每一次一丝不苟的探访和研究,加之客观之态度记录并分析了中国,其实作为亲历者他所讲述的中国故事或许还是存在他片面的一面或者说皮毛的一面,不过,用独立的视角理性地辨析几十年来世界政治舞台的风云变幻,以及中美、中澳等关系“出于理想主义与乐观精神,美国相信,与中国重启对话能恢复过去两国的紧密关系,因此美国重视中国,但态度又常常暧昧不清。……美国人认为自己与中国,以及整个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对个人具有重大的意义。相比之下,澳大利亚人则更随意、客观公正和讲求实效。”及后来我们共同看到的峰回路转等,这些具备了客观理性的分析其本身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些。

    我想说每一个人都应该阅读一下这样的文本,并从中找到那个自己,“中国故事、人权、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阔步向前……”确切地说这里我们所看到的批评或者褒奖,真理或者谬误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世界人眼中的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面目,或者说中国让世界看到了什么?而特里尔的坚持让我们感动:一方面把中国这样一个渴望走向世界的大国推介给世界上任何一个对东方对中国有所期待的人,另一方面也让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能够通过这样的文本找到“中国影像”中自己的瑕疵,并得到不断自觉地修正。

    于是今天这所有的阅读都被期待被奖赏——认知在文本的光耀中升起。因为我们无法克制它们。
  •   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比较客观
  •   外国作者与中国写的很好使我受益匪浅
  •   从外国人的角度看中国,角度新颖。内容也挺不错,说出了很多中国人说不出来的话
  •   这本书在网上通篇打印下来看过,决定买一本收藏,真的很好。
  •   那是个红色的时代,也是充满激情热血,让现在的我们无比困惑和不断眺望的年代。那个时代,中国有个毛泽东。那个时代,东方红唱响了世界。那个时代,也是无数的历史影片书籍文章不断挖掘和不断反思的年代。人们总是试图用各种各样的方法留住关于那个时代的回忆。《我与中国》便是这样一本从外国人视角审视中国红色岁月的真实记录。几十年间世界政治舞台的风云变幻,中美、中澳关系的峰回路转,在这本书里,作者罗斯•特里尔以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甚至西方人眼中的那个中国,镜像中的中国。

    这种从个人的角度,个人的眼光、经历、立场出发阐释毛泽东和中国的方式,先不论对错,正误,这种角度的认识,就如同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的忽略,让我们受到启发,理解和认识一个更完整的中国。但是也要注意,“这是一部学者纯粹可靠的知识和新闻记者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得到结合的作品”(《太平洋事务》)。从大人嘴里对中国古老、辽阔,一片混乱的印象到终于获得进入北京的签证,作者见到真实的北京便是簇拥在天安门广场上穿着白衬衫和蓝裤子的人民群众、塞满自行车的长安街和缓慢蠕动的两节公共汽车,还有没有窗遮蔽的饭店,每天早上似乎有几百万只蝉在鸣叫的院子。。。看着作者笔下的中国印象,像看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让人面露微笑的怀念。作者甚至从汽车站的橱窗的宣传照片上看出:“中国似乎比苏联左,就像南斯拉夫比苏联右。中国似乎比苏联意识形态性更强烈,中国人更加消融在集体意识里面。中国在解放15年后,急于建立一个自信的新秩序。”这一次北京之行,也让罗斯走上研究中国之路,包括后来他在哈佛大学修费正清教授的中国历史研究的课程,包括史华慈的“研究中国的一个路径就是“极权主义””的观点。
    从真实的中国场景转入西方大学象牙塔里的争辩,以及各种切身的禁令,也让我们看到当时中国的困局,“美国人无法理解中国重新登上世界历史舞台”。

    作者在给《澳大利亚人报》写的最后一篇文章的结尾写道:“只有在中国,你才能领略到这个大国大而可畏的文明,体验到它古朴而优美的环境。只有在中国,你才懂得中国作为一个种族和民族,在未来的岁月中将日益意味着什么。在这个意识形态冲突和纷争四起的时代很久之前,中国就曾是地球上最强大的国家,所以,她将再度崛起。”我想通过阅读这份独特视角的记录,我们至少收获了更多民族自信心,至少还可以了解到他们在想什么,怎么看中国。
  •   正如本书的书名,这是一本个人“中国研究”历程回顾的书。作者长期研究中国,并在建国后多次亲身体验中国,参与了中美、中澳建交的设计,写过多篇介绍中国社会、中国领袖的论文和著作,引起过广泛影响。从整体来看,作者对中国关注比较集中,在全球格局和现代史变迁中的中国需要更广阔的视角和站位。
  •   洋人看中国,仅供参考。换个角度看问题,可以活跃思维,深化认识。
  •   不如毛泽东传好。
  •   这本书不值得购买。
  •   此书必火。超级畅销书《毛泽东传》(人大版)作者写的。那本书太棒了,相信对这个作者感兴趣的人一定很多。他还写了《江*青*传》,可惜没出书,一定也很好看。
  •   作者的名字让我很容易记住,不知道为什么?特里尔的语言里,有别于中国的政治哲学论道,特殊而且敏感,对中国严谨的社论深度分析。特里尔的身上兼备了西方脉搏和浓烈的中国气息,其研究多年的经验,感慨中国的政治政策变化,并挖掘出中国政治气味的成因和败笔。     他小时候从也没有想过,会走到政治学术这块领域上来。也许正是因为政治能影响家乡变革,更够左右战争的成败,让这位钻研好学的学生,开始觉得走向政治路线,可以转折、折射社会的趋势和方向。     特里尔是双重国籍的优秀政治家。他的书籍,具有一定的建设意见,有一定的个人立场和特殊观点涵盖其中。不过对于他个人的见解,个人评论的理念上,是在用西方主义的阶级立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溯源,进行得比对,我个人认为,特里尔在某些异议上面,存在矛盾主义上的偏执倾向,虽然说国家与国家之间,人民内部矛盾和阶级斗争不可永久的分离出来,但作为启发和疏导,对国家政治和个人政治的敏感神经调节,还是有一定帮助的作用。从特里尔个人观点中,有些言论没有用实践例证来证实结果,也没有兼顾长期深入性的考察,可靠的事实依据,来指导文路的推论,只是用短暂的旅游和感官上的崇敬,来评论中国。实际,中国每个历史阶段的都存在着严重和轻微的历史病状,特里尔用毛主义论著和领袖式的方向感来分析中国。并没有从多方资料的积累,史论史证的借鉴,看透中国走过的路程...。有多少坎坷的弯路,中国可以避免,但却发生了。有多少不得已而违之的困局,将中国双眼蒙蔽。现在来讲,中国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线。而走在这条路线上的当下中国。存在着许多与毛主义论述相悖的地方,特色主义,特色在哪里?特里尔能否找到答案?如果他想要找的话,应该可以找到的吧。     从作者20多岁首次赴中国旅行,对中国社会环境、地理地貌、经济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让这来自澳洲的小伙子,对研究中国和讨论中国政治,结下不解之缘。不但与中国的多位学者和党派人士友谊甚好,而且在美国和西方势力的打压之下,能够充分认识理解中国现状,做出正面积极的主观评价。使得中国形象,在西方国家的印象分值里面,获得些许的缓和。从特里尔个人角度来讲,他没有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扰和侵袭。     中国实力的不断壮大,影响到一些人的根本利益和国家权重利益的集合。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和国家,开始内部施压和打击中国的综合实力。将西方的激进派思想引入到中国的传统观念里面。将中国的理性观念发生转变改观。当中国从沉睡中醒来的同时,中国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内部外部政治压力。特里尔也发现了这其中的缘故,但对于中国的强势口吻和举动,让特里尔也弄不清楚中国为何走出这样一步棋。     特里尔用怀柔的视角,和温婉的描写方式,描述了中国人物和中国背景。中国深受近现代历史的传染,客观的描写出中国思想在毛主义、邓论的指导下,发生的转型和走出困局的决心与成果。中国在得到的同时,也在失去着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对文学学术上的停滞不前。     看过此书,让我不仅想到现在的许多年轻人、成年人、年长的人,只对新闻题材和简短叙事题材的文章感兴趣,对学术、学问上的知识点,不曾提及和懒得去接触。许多人为了考证而去考证,为挣钱而去挣钱。从量变到质变的中国特色。虽然中国收获了更多的尊重和超级大国的荣誉,但从另一侧面来看,中国也在失去,失去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洗礼。     长期以来,中国人的思想受到西方国家和开放式思潮涌动的熏染,中国人不再为了基础根基施肥浇水,而是更加看重果实的数量与收益。用时间和安逸打法掉生命的价值体系。人们开始对欲念和贪婪垂涎欲滴,长此以往下去,中国的文学,中国的传统,将成为博物馆里的陈列品,成为后人提起的故事话题。 阅读更多 ›
  •   书质量不错,内容也不错。有兴趣的话值得推荐。
  •   听了他的讲座就对他的作品感兴趣~看过《毛泽东传》,就买了这本,一部他与中国的历史也是中国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着实不错~
  •   作者本身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幽默风趣的语言,现实主义的睿智,娓娓道来一段并不遥远的历史。翻译还可以,值得阅读和收藏的好书。
  •   纸张质量很好,绝对的正版书,各方面都没得挑,还专门去新华书店看了下,一模一样的!!
  •   出于对《毛泽东传》作者感兴趣购得此书,不错。对于一个研究中国的专家能对中国有客观的了解和透析,难能可贵,可称得上当代的斯诺。特别是在文革时期的客观描述,推荐大家一读。
  •   对中美澳关系有一定不错的讲解与解说。
  •   谭若思对中国人用中文说话时倒是很会装样子,用英文写文章时却极其过分,只会用夸大其词、危言耸听和阴谋论的方式煽动对中国的恐惧和仇恨,我非常讨厌他
  •   这本书真情实感,主要是披露了《江青传》是咋写的,还有与唐纳的会面
  •   纸张非常好!跟《毛泽东传》的文字一样生动!
  •   罗斯·特里尔``这作者有点熟!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