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丛书

出版时间:2010-02-01  出版社: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作者:范文贵  页数:190  

内容概要

  《反思性教学丛书:小学数学反思性教学》从理论和案例两方面对小学数学反思性教学进行探讨:  在理论方面,我们首先,介绍小学数学反思性教学概论。基于相关文献阐述小学数学反思性教学的历史背景;探讨小学数学反思性教学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对小学数学反思性教学与经验性教学进行比较研究。在小学数学反思性教学的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基础上,确定小学数学反思性教学的目标--追求教学实践的有效性。  其次,介绍小学数学反思性教学体系构建。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这三个维度,探讨小学数学反思性教学的类型。基于自我总结性反思、观看录像反思、行动研究法反思,归纳小学数学反思性教学的方法;基于教学后记性反思、现场观摩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再反思,阐述小学数学反思性教学的途径。  第三,介绍小学数学反思性教师成长机制。在界定小学数学反思型教师的内涵的基础上,从认知、情感、意志、教育教学行为这四个维度,明确小学数学反思型教师的特征。以两位老师为例,开展小学数学反思型教师成长个案研究,认识小学数学反思型教师成长价值,揭示小学数学反思性教学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进而对小学数学反思型教师教学能力要素进行分析,提出促进小学数学教师反思能力提高的学校管理策略。  在案例方面,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作者对小学数学反思性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每一节的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思路;课堂实录;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学生对教与学的反思;同伴互评,专家点评(大学教授、特级教师等);教师再反思(经验总结、教学设计突破、理论链接)。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小学数学反思性教学概论第一节 反思性教学第二节 小学数学反思性教学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第三节 小学数学反思性教学的理论基础第四节 小学数学反思性教学的意义第二章 小学数学反思性教学体系构建第一节 小学数学反思性教学的类型第二节 小学数学反思性教学的方法和途径第三章 小学数学反思型教师成长第一节 小学数学反思型教师的界定第二节 小学数学反思型教师的特征第三节 小学数学反思型教师成长机制第四节 小学数学反思型教师成长理论分析第四章 小学数学反思性教学案例分析--数与代数第一节 《1000以内数的认识》的案例分析第二节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的案例分析第三节 《笔算除法》的案例分析第五章 小学数学反思性教学案例分析--空间与图形第一节 《锐角和钝角》的案例分析第二节 《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案例分析第三节 《体积与容积》的案例分析第六章 小学数学反思性教学案例分析--统计与概率第一节 《统计》的案例分析第二节 《平均数》的案例分析第三节 《摸球游戏》的案例分析第七章 小学数学反思性教学案例分析--实践与综合应用第一节 实践活动案例分析--“旅游中的数学”第二节 综合应用案例分析--水

章节摘录

  猜想--学生在给三角形分类的过程中,已经看到了三个内角的大小,老师的一句“怎样求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呢”又进一步引发了学生的猜想,甚至有的学生在课前就通过其他的学习渠道,模模糊糊地感受到可能是180°,这些都是学生的猜想。有的学生在测量和计算的过程中也发现,内角和总是180°上下(因为测量容易有误差),也会引起学生的猜想:会不会就是180°呢?猜想是数学上的一种方法,有许多著名的猜想对数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猜想不是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而是对问题经过分析或例证检验或所设想的答案。学生经历了猜想,必然会引起验证。  验证--学生的“量”与“拼”,都是验证的过程。通过验证,学生终于得出结论,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一定是180°学生的验证是全面的、缜密的。说“全面”,是指学生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即所有种类的三角形都进行了验证;说“缜密”,是指学生用了多种方法,即“量”“撕”“折”等方法进行验证,而且通过合作,实际上是多层次多角度地验证。验证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学生经历了验证的过程,对于进一步学习数学是非常有益的。  转化--如果说测量后计算的方法是直接求内角和的话,那么“撕”“折”后拼成一个平角的方法就是“转化”,是把三个角通过“撕”与“折”转化为一个角。课上还有一处“转化”更为生动,就是把长方形通过画对角线的方法转化为两个三角形,学生已经知道长方形的四个内角的和是360°,那么就推导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不仅仅如此,老师利用“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进一步转化,把一个三角形通过画高的方法转化为两个三角形,从而激发了新的思考:三角形的内角和岂不是360°了吗?“疑难是数学的魅力”,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转化的思想方法在数学的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阶段中就有许许多多的通过“转化”把新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已经学过的数学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例子。学生掌握了“转化”,就可以继续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通过“猜想”“验证”“转化”,学生得出了三角形内角和的结论。这个结论不是老师直接告诉的,而是学生经历了“再创造”的过程,即老师创设了探究的环境,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探究出来的。学生不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还知道是通过什么思想方法“知其所以然”的。这种教学的理念,正是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所以,我认为这节课给了我们课程改革的浓浓新意。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小学数学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丛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