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是个好东西

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曹尔阶  页数:524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有40多年讳言资本的历史,现在又赶上由美国次贷危机蔓延开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但是我仍然决定把这本书定名为“资本是个好东西”,虽然难免会引起某些敏感性话题的争议。我认为,无论是从资本对世界的贡献来看,还是从资本形成机制创新的历程来看,尽管资本的泡沫多次给世界带来灾难,但是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现代工业的无穷无尽的生产力”才是“解放劳动的第一个条件”。这里有一系列需要研究的问题:资本是怎么形成的?怎么看资本的效率与扩张?怎么认识资本运营和资本文化?怎么看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怎么加快金融改革,把过剩的资本引向资本市场?怎么看全球金融危机?怎么积聚金融力量,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和金融领域的大国博弈?怎么认识、警惕和防止各种“恐资病”?革命政党怎样让劳动者成为有产者?怎样塑造一个好的能够鼓励资本形成机制创新和持久地扩张资本即资本化的机制?如此等等。    此书的写作,是受了夏小军2006年一篇有关核心资本文章的启发。最初我写了一篇《拓宽资本形成机制创新的活动空间》,发表在《金融时报》和《建设银行报》上。后来深感资本形成机制内容宽泛,远非一两篇短文所能说透,而我的人生经历正应对此有更深入的探讨,遂萌生专著的愿想。此书的初稿写成于2007年,反复修改到了2011年,此时错过了中国改革开放的30周年以及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纪念活动。6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路漫漫其修远兮”。40多年,囫囵吞枣,语焉不详,我们讳言资本;后20年,柳暗花明,豁然开朗:资本是个好东西!这应该是对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最好的纪念。    马克思是伟大的。尽管马克思反对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但是他却以毕生的精力来对资本及其运动规律和矛盾的各个方面进行了透彻的研究。最后,他又着重地研究了股份资本,发现了这个可能是在“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已经发展到高度阶段”时,“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向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并且可能是“导向共产主义的”“最完善的形式”。    后世的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一些国家掌握了政权的马克思主义者,缺乏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这种敢于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研究资本运动的求实精神。他们以一种与无产阶级执政者不相容的偏执自大和居高临下的傲慢态度以及唯恐沾染了资本主义细菌而对资本不屑一顾,反对资本而又讳言资本,以致在经济建设中缺少资本文化,因而也缺少对资本运动的常识和应对的智慧。    邓小平是伟大的。他勇敢地提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这些话,成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指路明灯。    马克思逝世以后的100多年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又有了新的发展,资本形成机制有了不断的创新。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科学技术飞跃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飞跃发展,竟使资本主义逃脱了列宁称之为“腐朽”和“垂死”的那个预言。资本主义国家的执政者,尤其是那些民主社会主义政党通过议会竞选和平掌权的执政者,借鉴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注重职工福利和公共利益的做法,缓和了阶级矛盾,不但走出了“腐朽”和“垂死”的困境,而且竟把资本主义的经济和金融推上了一个新的繁荣发展阶段,而且在经济发展中进行人力资源投资,即提高对人的能力与素质的投资支出。这对经济发展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以至在当今社会中中高收人人群增加,出现了一个马克思当年没有能够预见到的庞大的中产阶级。    我们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一定要驾驭资本,推动资本形成机制的创新,响应中共中央提出的“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号召,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拓开更宽广的发展道路。    我毕生从事金融实践和研究。在我的80多年的人生中,有60多年同投资打交道的历史。现在,整理这一生在投资问题上经历或研究过的东西,无论是投资、贷款、“拨改贷”、资产的折旧和更新改造、融资租赁、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资本市场的资本融资和债券融资、企业的资产重组、企业兼并和收购、企业的破产或“债转股”,还是投资基金、资产证券化、金融衍生商品市场等等,原来都是在不同条件下创新了资本形成机制,成为扩张资本的手段。我从投资管理的实践中体会到资本的扩张天性,因而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遭遇到的诸多经济问题,都尝试着从资本形成机制的角度进行阐述,比如计划经济时期国家计委追求高指标形成的“生产压基建、基建压财政、财政挤银行、银行发票子”,地方政府的平调集体资金,企业的“基建挤生产、生产挤大修、大修挤成本”和乱挪乱拉贷款,地方利用“小措贷款”扩张资本来增加财政超收;改革开放以后地方部门和企业的承包经营,地方政府的“集资热”、“债券热”,地方办基金会,地方办金融,“假拆借”和“绕规模贷款”,“拨改贷”、“财政信用”和“债转股”,以及在境外闯出香港上市的红筹股,在境内出现的淄博交易市场和成都内部股交易的“红庙子市场”等等。当然,有些确实是创新,有些则属于邪门歪道的违规举措。回顾这60多年资本创新的历程,创新与违规,真理与荒谬,其实也就只是一步之差!问题在于金融管理当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善于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要善于从制度改革上理顺生产关系,激发、保护和驾驭一切资本的积极性,为资本形成机制的创新鸣锣开道,尽可能把一切闲置的社会财富转化为创造财富的资本,为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开拓道路,而不能总是当“摇头派”,动辄处分勇于探索创新的干部,更不能因噎废食,把婴儿和污水一起泼掉!    作者孤陋寡闻,迄今为止还没有见到对各类资本形成机制创新的系统论述,因而不揣冒昧,把过去涉猎过或研究过的东西梳理成章,同时也参考吸收了诸多名家近期的著述。虽不敢说看到了有关资本形成机制创新和资本扩张历程的“全豹”,但自以为应当从这里升华出一些东西,只是限于自身水平,平庸累赘,非常不得要领。我不是职业经济学者,深知自己的局限。这里并没有创见,都是些老生常谈的东西,有些可能是过了时的“老话”,有些则可能是对某些“冲闯红灯”举措的异见,而且在撰写上信手拈来,夹叙夹议,既非纯粹的理论探讨,又非大众化的叙说,搞得有点非驴非马!但我仍然有勇气把这些零散的珍珠串成项链,而这只是出于一种非职业经济学者的研究偏好,至于能不能成为艺术品,则寄希望于后之来者。    *    近3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平均每年增速超过9.7%,才完成了一半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今后,中国持续进行的后一半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必然要带动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我估计这可能还将再持续二三十年,其可以预期的平均增速将在7%~8%。前30年,我们满世界寻找资本,建设繁荣的实体经济。今后30年,我们要不遗余力地推动资本形成机制的创新,不但要把实体经济的基础做大做强,而且要致力于发展资本市场和虚拟经济,致力于经济的金融化,致力于驾驭这个经济金融化。我们可以在全球贸易失衡当中以合适的价格让渡我们的巨额储蓄,但必须力争在经济金融化方面获得较好的回报。    当今,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过程非常迅猛,金融的发展远远快于经济的发展。在最近的十年,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前五年里,全球的实体经济是以5%的速度在增长,而金融是以20%、30%的速度增长,金融衍生产品则是以70%~80%的速度增长。现在,由于美国货币当局不负责任,滥发货币,以致美元贬值,低息美元泛滥。由此造成了全世界的流动性过剩和金融资产的迅猛增长,金融市场的规模和它承担的风险已经大大超过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促进和调整的作用。但是归根结底,虚拟经济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毕竟人类真正的生活质量来自于实体经济即GDP的增长,而不是虚拟资产。而我们当前的问题正在于金融衍生产品和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脱离了实体经济,因而失去了基础。    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索罗斯把这次“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归咎于“市场原教旨主义”(Market Fundamentalism),即认为金融市场机制可自我均衡的观点。这话出自于索罗斯,很有教育意义。现实的问题是,人们对金融风险的防范、控制和驾驭的手段远远跟不上虚拟经济规模的扩展,金融的监管和全球的金融协调远远落后于现实金融市场和虚拟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对资本客观运动规律认识的加深,人们终将能够掌控和驾驭资本,犹如将一触即发的强烈的雷电驯服成电弧灯和电话那样为人类造福。    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对于像我国这样正在崛起的大国,既是一次机会,也是一次挑战,逼着人们必须紧跟它的步伐。面对全球的经济金融化,如果我国经济金融化的速度过于缓慢,不但有可能受制于人,也可能错失这一次在全球经济调整中发展的大好时机。所以我们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方面,要发展虚拟经济和资本市场,加速经济的金融化,以此同全球经济和金融接轨并从中受益。另一方面,要学会在金融的波动中防范风险、控制风险、驾驭风险,让金融市场和虚拟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而不是损害实体经济。要让经济和金融在中国的和平崛起中服务于改善民生,尤其是致力于民富,致力于实现中共中央“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号召,让劳动者成为有产者!    是为序。    曹尔阶    2011年8月

内容概要

  资本是怎么形成的?怎么看资本的效率与扩张?怎么认识资本运营和资本文化?怎么看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怎么加快金融改革,把过剩的资本引向资本市场?怎么看全球金融危机?怎么积聚金融力量,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和金融领域的大国博弈?怎么认识、警惕和防止各种“恐资病”?革命政党怎样让劳动者成为有产者?怎样塑造一个好的能够鼓励资本形成机制创新和持久地扩张资本即资本化的机制?本书对新中国60多年建设中在认识资本的作用,发挥资本的力量等方面的得失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对许多与投资相关的政策和重大改革举措的出台的内幕做了有意义的回顾,为下一步的改革、发展、创新提供了极具启发意义的历史反思,并试图探讨现实思路。

作者简介

曹尔阶,1929年生,江苏省东台市人。研究员职称。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在财政部、中国建设银行从事投资管理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先后任:中国投资咨询公司总经理;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高级顾问;中国建设银行投资调查部主任;他还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兼职教授,曾任中国投资史研究会理事长、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中国投资学会常务理事,是国务院有突出贡献津贴的专家。其主要著作有《新中国投资史纲》(1992)、《中国证券市场研究与展望》(1994)等;曾主编和参与主编《当代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中国建设银行40年》、《建设项目评估》、《投资学教程》、《投资项目管理学》、《项目评估学》等。

书籍目录

引言 资本是个好东西——兼谈资本文化建设、投资与国力、全球金融危机等问题
 一、资本是经济发展和人民富裕的必要条件
 二、资本运营:追求效率与扩张
 三、资本文化的建设任重道远
 四、小康时期的投资规模要同已经增长了的国力相适应
 五、保持较高的投资率,加快城市化进程
 六、放眼“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把过剩的资本引向资本市场
 七、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认识全球金融危机
 八、金融监管不容松懈
 九、警惕和防止各种“恐资病”
 十、让劳动者成为有产者
第一章 资本是怎么形成的——兼谈资本的形成机制及其扩张和创新的历程
 开场白:60年风水轮流转,从英镑、美元、日元和马克谈到人民币
 一、资本的初始形态:自有资本与信用
 二、资本扩张和创新历程:资本形成机制创新形式的发展变化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资本市场和虚拟资本的发展
 四、西方国家资本形成机制创新的特色
 五、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类投资膨胀是资本扩张的另类体现
 六、人是资本形成机制创新中最积极的因素
第二章 资本并不只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
 开场白:盲人摸象与“讳言资本”
 一、早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资本即已存在
 二、资本积累是社会最重要的进步职能
 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资本是一个仅仅保持着资本名称的社会主义要素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存在着两类资本
第三章 股份制——从生产社会化走向资本社会化
 开场白:烟台电厂股份制集资和纽约凭什么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一、生产的社会化要求资本的社会化
 二、中国在股份制实践上的曲折过程
 三、马克思:股份资本是“导向共产主义的”“最完善的形式”
 四、改革开放后股份制在意识形态的重重障碍中起步
第四章 国家投资、国家干预、国有化和私有化——兼谈中国国有经济在资本形成机制创新上的曲折历程
 开场白:中国最早的国家干预和经济杠杆的逆调节作用
 一、苏联的优先发展重工业开创了国有资本的新机制
 二、西方国家的国家干预、国有化和私有化
 三、“按部门归口切块分配投资”:初始的国有资本形成机制
 四、“小措贷款”:地方增产增收和资本创新的特殊工具
 五、资本形成机制的创新:各种包干和企业承包制
 六、“拨改贷”和信贷介入投资:银行职能的回归
 七、1982—1992年的投资膨胀:市场对“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初次较量
 八、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前哨战:金融宏观调控和改革税制
 九、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从解困和减负起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十、“假拆借”和“绕规模贷款”:货币领域市场经济同计划经济的最后一次较量
 十一、1998—2004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应对通货紧缩的国家干预
 十二、国有经济布局战略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
第五章 折旧基金是现成的扩大再生产的积累基金
 开场白:“捉鬼”的故事
 一、马克思:折旧基金也是扩大再生产的积累基金
 二、加速折旧:加快了垫付资本的补偿
 三、技术转让费:无形资产补偿和积累的机制
 四、我国在折旧基金和维持简单再生产资金上走的弯路
 五、投资双膨胀引起投资概念的大争论
 六、五种无形损耗
第六章 借鸡生蛋:借道融资租赁
 开场白:杭州公交车改造借道融资租赁
 一、融资租赁:工业用户选择设备和供应商,租赁公司筹钱买进来租给工业用户用
 二、融资租赁的发展历程
 三、政策扶持
 四、我国融资租赁的发展
第七章 绝处逢生:困境企业的重整和“债转股”
 开场白:冰鞋的故事
 一、西方国家破产法的革命:从重组方面寻找出路
 二、“入股信贷”(即视同入股的贷款)
 三、“破产风”:我国国有企业解困的一段弯路
 四、国有企业的过度负债是源于债本错位
 五、“债转股” 在我国资本形成机制上的创新
第八章 非公经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开场白:邓小平三保年广九
 一、我国非公有经济发展的曲折过程
 二、从温州模式看民间投资
 三、民营企业家没有“原罪”,党和政府却有“原错”
 四、多少个“36条”不如一条:限制央企
第九章 利用外资和“腾笼换鸟”
 开场白:我与利用外资
 一、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和利用外资
 二、中国利用外资的情况
 三、“腾笼换鸟”:劳动密集型工业城市与企业的“双转”
 四、利用外资和经济安全
第十章 从风险投资谈知识经济和人力资本
 开场白:风险投资握手苹果电脑和比尔?盖茨创建微软
 一、高新技术的发展突出了知识经济和人力资本的地位
 二、风险投资的运作迈出了重视人力资本的第一步
 三、扶植技术创新需要有一整套简便的金融服务体系
 四、中国风险投资的现状及对策
 五、计划经济容不得高新科技的创新
 六、对人力资本和提高人的能力的投资的一点探讨
第十一章 资本化和企业的股权、债权融资
 开场白:最早的股票、深圳“股市热”、100亿股票认购证和“红庙子”市场
 一、“资本化”具有从市场上“开发”出“资本”的机制
 二、证券市场具有迅速地扩张事业规模和资本规模的新机制
 三、直接融资对银行的替代
 四、我国股票市场的试点和股权分置的弯路
 五、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
 六、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是势所必然
 七、加快发展资本市场和虚拟经济,在认识上必须与时俱进
 八、资本市场和虚拟经济不发展,我们失去了什么
第十二章 “创造性的破坏”:企业收购与兼并
 开场白:微软收购雅虎
 一、“创造性的破坏”:企业兼并收购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
 二、杠杆收购显神威,米尔肯将垃圾债券点石成金
 三、中国企业兼并和收购:难以摆脱的行政主导
 四、通钢血案:要害是控制权之争和滋生腐败的“围钢经济”
 五、期待全流通时代的市场化并购高潮
第十三章 共同投资基金:在银行之外另起投融资炉灶
 开场白:投资大师菲利普?凯雷和“共同基金先锋”约翰?邓普顿
 一、证券投资基金及其在资本形成机制上的创新
 二、私募股权基金
 三、对冲基金
 四、主权基金的崛起
 五、基金专户理财与银行理财
 六、基金融资问题
第十四章 资产证券化:投资银行的“聚宝盆”
 开场白:美国住房抵押债券的缘起和“五头公羊”之一的路易斯?拉尼尔雷
 一、资产证券化在资本形成机制上的创新
 二、资产证券化向多种衍生金融商品发展
 三、美国住房次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以及次级债券为什么会带来危机
 四、资产证券化与全球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分析(上)
 五、资产证券化与全球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分析(下)
 六、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步伐只宜加快,不能因噎废食
第十五章 金融期货市场
 开场白:金融期货的先驱:米尔顿?弗里德曼和利奥?梅拉梅德
 一、金融期货市场的特点和功能
 二、正确认识1995年“327国债期货风波”的教训
 三、中国金融期货市场正在起航
 四、辩证地认识投机与投资
第十六章 投资银行的“投行思维”及其资本运营
 开场白:刘礼欣的“银行再分配”和他的十种筹资设想
 一、什么是投资银行及其业务领域
 二、谈谈投行思维
 三、资本运营:投资银行独特的金融服务
 四、中国企业在境外上市的资本运营上初尝禁果
 五、中国股市早期的资金环境不存在投资银行业资本运营的活动空间
 六、国内a股市场股权分置条件下的不公平资本运作
 七、大资金集团坐庄的不公平资本运作和操纵市场的过度投机
 八、投资银行独特的金融服务为市场提供高附加值
 九、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为什么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全军覆没
第十七章 高速铁路和都市圈的“时空压缩”把我们引向“城市时代”——谈谈资本积累与城市经济
 开场白:温州龙港镇:白手创建“农民第一城”
 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城市经济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中国60多年建设走了一段“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的弯路
 三、高速铁路和都市圈的“时空压缩”把我们引向“城市时代”
 四、城市化红利和中国农民工问题
 五、“二横三纵”的城市群规划加“四横四纵”的高速铁路:中国城市化迈向新的“城市时代”
第十八章 金融全球化:人民币面临“世界货币”的机会与挑战——谈谈金融革命、经济金融化与金融全球化
 开场白:日元升值是永恒的话题
 一、金融革命与金融全球化
 二、当前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的三大特点
 三、要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重新审视目前所谓的“国际经济失衡”
 四、金融全球化:人民币正面临“世界货币”的机会与挑战
 五、中国要确立金融兴国的方略,积聚金融实力,面对大国博弈
 六、在发展金融的同时,要加快发展面向生产的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现代物流业
第十九章 社会主义劳动者与资本
 开场白:一段野史——什么时候实行共产主义
 一、劳动者成为有产者
 二、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团结一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三、正确对待“按资分配”
 四、“他山”之鉴:西方国家如何造就中产阶级
 五、当前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状况
 六、提高居民劳动收入水平是提高财产性收入水平的先决条件
 七、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八、尊重和保护人民群众拥有资本和控制资本的权利
后记

章节摘录

◆我毕生从事金融实践和研究。在我的80多年人生中,有60多年同投资打交道的历史。现在,整理这一生在投资问题上经历或研究过的东西,无论是投资、贷款、“拨改贷”、资产的折旧和更新改造、融资租赁、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资本市场的资本融资和债券融资、企业的资产重组、企业兼并和收购、企业的破产或“债转股”,还是投资基金、资产证券化、金融衍生商品市场等等,原来都是在不同条件下创新了资本形成机制,成为扩张资本的手段。回顾这60多年资本创新的历程,创新与违规,真理与荒谬,其实也就只是一步之差!问题在于金融管理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善于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要善于从制度改革上理顺生产关系,激发、保护和驾驭一切资本的积极性,为资本形成机制的创新鸣锣开道,尽可能把一切闲置的社会财富转化为创造财富的资本,为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开拓道路。而不能总是当“摇头派”,动辄清查和“严禁”,更不能因噎废食,把婴儿和污水一起泼掉!◆计划经济时期国家计委追求高指标形成的“生产压基建、基建压财政、财政挤银行、银行发票子”;地方政府的平调集体资金,企业的“基建挤生产、生产挤大修、大修挤成本”和乱挪乱拉贷款,地方利用“小措贷款”扩张资本来增加财政超收;改革开放以后地方部门和企业的承包经营;地方政府的“集资热”、“债券热”,地方办基金会,地方办金融,“假拆借”和“绕规模贷款”,“拨改贷”、“财政信用”和“债转股”,以及在境外闯出香港上市的红筹股,在境内出现的淄博交易市场和成都内部股交易的“红庙子市场”等等。当然,有些确实是创新,有些则属于邪门歪道的违规举措。◆“十一五”期间服务业没能完成指标,与税费过高有很大关系。中国流转税的体系是两个税种并存,对制造业实行增值税,对服务业则实行营业税,以流转的全额为税基,最常见的是重复纳税。一个典型事例是,广州宏峰物流公司一单近千吨的钢材,从广州番禺货运码头运往海口,整体运费是19902元,发运时已经缴税688.34元。但在到达海口码头后,需要把涉及码头搬运的项目外包给海口码头,海口码头是独立法人,还得再重复缴付一次装卸税657.35元,但所有在码头产生的税款都不能抵扣。扣除运费、转包给码头的装卸费之后,实际毛利润只剩下216元。这当中,包括重复纳税的全部税额是1345元,重复纳税是全部税额的将近一半(48.87%),是利润的3.04倍。◆我不是职业经济学者,深知自己的局限。这里并没有创见,都是些老生常谈的东西,有些可能是过了时的“老话”,有些则可能是对某些“冲闯红灯”举措的异见,而且在撰写上信手拈来,夹叙夹议,既非纯粹的理论探讨,又非大众化的叙说,搞得有点非驴非马!但我仍然有勇气把这些零散的珍珠串成项链,而这只是出于一种非职业经济学者的研究偏好,至于能不能成为艺术品,则寄希望于后之来者。

编辑推荐

《资本是个好东西》编辑推荐:一位老银行家讲述资本在中国的曲折的发展历程,展现中国资本创新与扩张之路。一位资深的投行专家,见证和参与新中国以来一些重大建设投资项目的调研、论证、审批,以及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法规的亲身经历。一个83岁高龄的知识分子,反思资本和资本管理者的是非功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资本是个好东西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6条)

 
 

  •   向曹老致敬!看此书,让我对“资本”的兴趣更为浓厚。非常喜欢!
  •   没有资本就没有现在的我们的一切
  •   很系统的介绍了金融是什么!真的很不错,从中国的银行家的角度来介绍,中国人的这类书真的很少,尤其是既有实践,又有理论的作者!每一章都是一个专题,可以找对应的书再去展开,当然,不展开,本书介绍东也已经很详细的了!推荐给大家!!!!!!!!!!!!!!!!!
  •   书很不错,提纲挈领的介绍了中国金融的发展
  •   做金融行业的朋友可以看看,这本书将告诉你金融里面的全方面的了解啊
  •   这本书的作者不愧是中国的金融家,有理论深度、有实践案例。有国外的经济学理论,还有中国的经济发展轨迹。强烈推荐。比单纯的经济学著作好看多了!
  •   清晰的逻辑明确的改革道路值得一看
  •   从文化角度谈资本,为我所仅见。书中披露不少故事细节,极具价值。
  •   书挺好的,正版。快递包装有待提高
  •   河南的一个小城市,下单后居然两天就送到了,速度太快了!赞一个
  •   人好,书好,内容好
  •   因为工作需要,很想购买,图书馆闭馆借不到,当当上付不了款,很烦躁,决定从网上慢慢找些资料看。感觉这本书应该很不错。
  •   我发现自己买的书真的很多很多
  •   内容还没看,看了简介,挺吸引人的。
  •   精通的目的在于运用
  •   学经济的说很不错
  •   老公买的,看书目还行,有时间再看
  •   最近在做一些宏观经济方面的研究。一旦深入就离不开“资本”这个东西,小时候我们被教育说资本不是个好东西,比如“资本主义”,后来小平有了猫理论——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于是有关资本的争论暂停了(虽然心里还有左右之分)。

    看到曹尔阶的《资本是个好东西》让我眼前一亮,在曹老有60年同资本打交道的经历史,是红色银行家,先后任中国投资公司公司总经理,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高级顾问,中国建设银行投资调查部主任。参与新中国重大投资项目的论证、调研和众多行业的产业发展规划的投资论证。

    本书从一个新的高度讲述了资本在中国的来龙去脉,从资本的形成、股份制、私有化讲到融资、债转股、兼并与收获再到共同投资基金,再到高铁和都市圈,金融全球化,可算一本金融历史百科全书。让我受益匪浅。

    为什么说“资本是个好东西呢?”作者有很中肯的表述。

    首先资本是经济发有和人民富裕的必要条件。资本有对“剩余劳动时间”进行积累 的功能,而这种积累 是“社会最重要的进步职能”(恩格斯说滴),其次资本运营的目的就是追求效率与扩张,这从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最后,资本文化的建议任重道远。

    作者还提到了要特别警惕和防止“恐资病”一是忌讳剥削而讳言资本,乃至不敢放手引进资本,不敢放手发展私营经济;二是害怕资产流动,形成各种流通堵塞;三是平均主义。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敢讲得利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四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各种金融手段,唯恐沾染了细菌,往往因噎废食;五是心存戒备;六是宁左毋右,动辄搅动争论,自己不敢做,也不让人家做;七是口头革命;作是对国退民进实践中的缺点,不是爱护的心态帮助解决,而是全面否定;九是在国退民进的股权交易 中,不敢提企业控制权交易。

    本书的初稿成于2007年,经过反复修改,篇幅增加最终形成了19章、50多万字的结构,侧重论述实体经济、资本化和虚拟经验。虽然主题是研究经济活动中资本形成机制的创新历程,但其背景却主要是中国经济建议和改革开放的实习,对现实很有指导意义。

    打开书页,我们就会感觉自己走进了一所博大精深的殿堂,流连忘返。
  •   期待已久,值得阅读,挺好!
  •   书很厚,需要慢慢研究!
  •   内容很丰富,很有“技术含量”,因为这本书出自于一位经济学家的手。感觉书很有气势,大开大合,这本书适合真正想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人。
  •   我很喜欢,正在研读!
  •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史,并对主要资本运作方式都有阐述,对资本运作的思维也有讲!总的来说,内容丰富,对建立对资本的思维很有帮助,立足中国环境,非常适合国内市场!通俗易懂,适合各阶层读者! 就是前半段以马克思理论讲资本,感觉不伦不类,为了出版,可以理解! 想深入了解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历程建议买,没接触过资本市场的也建议买,专业人士建议可以买来做参考书!
  •      资本是个好东西,对于资本国人以往有着错误的看法,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割资本主义尾巴是个定位非常严重的词。而在今天资本突然成了一个非常流行的词语,在高铁车站和机场上都能看到资本运作专家口若悬河的发表对于资本运作的意见。在经过几十年的艰辛发展后中国的很多企业家都有了一定资本积累,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已经不是稀奇事。但是目前企业家对于资本运作有些操之过急,视为百试不爽的灵丹妙药。能否上市成为企业家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这急需对资本运作进行切魅,对于资本进行还原本质的追根溯源。
       这本书从作者的人生经历出发,对资本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他从建国以来对于资本的认识过程角度入手,将中国资本运作的进步过程徐徐展开,同时辅以美国同期的资本运作事例。作者对中国和欧美的资本运作事例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以前中国对资本运作有着不合理的认识,只要是经济建设就会积累资本,谈资本而色变最终会影响经济发展。而在美国类似米尔肯这样的人物虽然进了监狱,却在美国被广泛认为是探索者。可见在金融领域应该要有用于创新和鼓励失败的文化。从作者是中国金融界的重要先驱,对于资本运作有着深刻的心得,深知在中国开拓这个领域的不易。对于资本一直存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区别,目前中国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不协调,金融市场对于中小企业,新兴产业的支持不够,更加需要开拓者在金融领域进行创新。
       这本书的特征在于资本市场的介绍十分全面,通过这本书不但能够对于资本市场的体系有深入了解,对于实务工作也能有所启发。作者虽然年纪比较大,但在视角和知识结构上仍然保持旺盛的活力,这都处于作者对于国家的拳拳赤子之心,值得后生借鉴。
  •     最近在做一些宏观经济方面的研究。一旦深入就离不开“资本”这个东西,小时候我们被教育说资本不是个好东西,比如“资本主义”,后来小平有了猫理论——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于是有关资本的争论暂停了(虽然心里还有左右之分)。
      
      看到曹尔阶的《资本是个好东西》让我眼前一亮,在曹老有60年同资本打交道的经历史,是红色银行家,先后任中国投资公司公司总经理,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高级顾问,中国建设银行投资调查部主任。参与新中国重大投资项目的论证、调研和众多行业的产业发展规划的投资论证。
      
      本书从一个新的高度讲述了资本在中国的来龙去脉,从资本的形成、股份制、私有化讲到融资、债转股、兼并与收获再到共同投资基金,再到高铁和都市圈,金融全球化,可算一本金融历史百科全书。让我受益匪浅。
      
      为什么说“资本是个好东西呢?”作者有很中肯的表述。
      
      首先资本是经济发有和人民富裕的必要条件。资本有对“剩余劳动时间”进行积累 的功能,而这种积累 是“社会最重要的进步职能”(恩格斯说滴),其次资本运营的目的就是追求效率与扩张,这从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最后,资本文化的建议任重道远。
      
      作者还提到了要特别警惕和防止“恐资病”一是忌讳剥削而讳言资本,乃至不敢放手引进资本,不敢放手发展私营经济;二是害怕资产流动,形成各种流通堵塞;三是平均主义。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敢讲得利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四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各种金融手段,唯恐沾染了细菌,往往因噎废食;五是心存戒备;六是宁左毋右,动辄搅动争论,自己不敢做,也不让人家做;七是口头革命;作是对国退民进实践中的缺点,不是爱护的心态帮助解决,而是全面否定;九是在国退民进的股权交易 中,不敢提企业控制权交易。
      
      本书的初稿成于2007年,经过反复修改,篇幅增加最终形成了19章、50多万字的结构,侧重论述实体经济、资本化和虚拟经验。虽然主题是研究经济活动中资本形成机制的创新历程,但其背景却主要是中国经济建议和改革开放的实习,对现实很有指导意义。
      
      打开书页,我们就会感觉自己走进了一所博大精深的殿堂,流连忘返。
      
  •     为什么需要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意义何在?
      
      面对这个问题,许多人往往从感官经验出发,想当然地去“思考”。他们想不通,金融从业者为社会做什么贡献了?凭什么工资那么高?更有一些人,看到金融风暴大潮汹涌,为我们能置身其外而沾沾自喜。
      
      资本市场是投机商们制造贪婪的地方,是经济动荡的策源地。持这样误会的人,比比皆是。
      
      在中国古代,出现了很多科学天才,我们的工艺水平一度也很高,可始终没能诞生出职业科学家。
      
      职业科学家诞生的前提是要能养活自己,可从设计到产品,至少要10年的时间,谁会白养一个人10年呢?在发明的过程中,需要不同专业的人合作,可谁会把自己的智慧白给你呢?
      
      同样的问题,英国的瓦特当年也曾遇到,幸运的是,他找到了一个好老板,支持了他很多年,可他一直没能成功。随着公司的倒闭,蒸汽机几乎胎死腹中。
      
      然而,瓦特却意外地在资本市场上得到支持,投资人们认为,这是一个发大财的机会,所以他们宁可铤而走险。然而,瓦特依然没有成功,但很快,下一个投资商又伸出了援助之手。整整20年,瓦特先后和许多人合作过开过公司,花光了一个又一个投资人的钱,但最终,蒸汽机彻底改变了世界。
      
      如果,瓦特是一个骗子怎么办?不用担心,投资商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始终睁着警惕的眼睛,瓦特在技术上先后得到过三个人的帮助,正是他们的专业知识,让瓦特跨越了一个又一个门槛。
      
      历史就是这么吊诡,资本市场把人性的贪婪转化成伟大的力量,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商业越发达,社会分工越细致,专业程度就越高,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但没有健康的资本市场,即使你有了360行,有了几千年的商业传统,有了地动仪、浑天仪,你依然无法跨越到现代社会,这,是一条无比惨痛的历史教训。
      
      背向常识,只会伤害自己,面对金融风暴,当我们自以为得计的笑声响起时,谁想过我们为什么没发明出互联网、PC、iPad、手机、操作系统?为什么我们在信息化的浪潮面前,只是跟随者?这真的是教育的原因?真是创造力先天不足?
      
      也许,当我们为了安全,把资本市场的大门层层上锁时,一切已经注定。本书是位老银行家一生的回望与反思,感慨之深之痛,令人猛醒。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