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下)

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方立天  页数:全两册  字数:994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佛教哲学反映了中国佛教学者对宇宙人生和修持实践的看法与主张。《方立天文集·第5卷: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套装上下册)》是对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系统、整体研究的成果。作者从中国人的佛教著作出发,力图从中梳理出中国佛教的重要哲学问题,勾画出中国佛教哲学体系。全书通过总论、人生论、心性论、宇宙论和实践论五编的专题论述,阐明中国佛教哲学问题的滥觞、论辩、演变与发展的历史轨迹,并与印度佛教哲学以及中国固有的儒、道哲学思想加以比较,以显示其间不同观点之间的互动进程,进而总结中国佛教哲学思维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规律。

作者简介

方立天,浙江永康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助教、讲师,1984年特批晋升为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哲学系宗教学系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长。历任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顾问,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等。专著有《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佛教哲学》、《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下卷)等,其中《佛教哲学》获第一届中国图书奖荣誉奖,《中国佛教哲学要义》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200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书籍目录

绪论
上卷
第一编总论
小引
第一章中国佛教哲学的形成
第二章中国佛教哲学的历史演变
第三章中国佛教哲学的思想体系
第四章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
第五章中国佛教的神不灭论
第六章中国佛教涅槃观念的演变与发展
第七章中国佛教对于“佛”的涵义的转换与拓展
第八章中国佛教净土观念的类别与转型
第九章印度佛教心性论思想概述
第十章中国佛教心性论哲学范畴网络
第十一章南北朝时代佛教三大心性论思潮
第十二章天台宗的性具善恶说
第十三章华严宗的自性清净圆明说
第十四章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
第十五章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
第十六章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
第十七章荷泽宗的灵知心体说
第十八章石头宗的灵源皎洁说
第十九章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说
第二十章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
第二十一章儒、佛心性思想的互动
第二十二章道、佛心性思想的互动
第二十三章中国佛教的宇宙结构论
第二十四章中国佛教的现象论
第二十五章中国佛教的本体论(上)
第二十六章中国佛教的本体论(下)
第二十七章中国佛教的伦理观
第二十八章中国佛教的禅修论(上)
第二十九章中国佛教的禅修论(下)
第三十章中国佛教的直觉论
第三十一章中国佛教的语言观
第三十二章中国佛教的真理观
征引与参考书目
主要人名索引
后记
重印附言

章节摘录

版权页:   (4)相离的关系。中国佛教宗派中,有的主张一部分人不能成佛,多数宗派则主张人人都能成佛,这两种不同的观点,虽非绝对排斥,但实处于分离状态之中。禅宗一度主张呵祖骂佛,这与多数宗派的尊祖奉佛也是迥然不同的,是相互离异的关系。禅宗的“离经叛道”,实有转变印度佛教性质的明显倾向。禅宗成为区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的典型代表,也绝不是偶然的。 中国佛教哲学思想元素之间相容、相即的关系,不仅突出了佛教哲学内容的丰富性、广博性,而且也增强了佛教哲学体系的保守性、稳定性。至于中国佛教哲学思想元素之间排斥、相离的关系,则表明佛教哲学的开放性、多元性。应当强调指出,正是由于佛教哲学体系内部的矛盾、对立、分歧、斗争,最直接、最有力地推动了其自身思想的发展,从而不断地开拓、深化了这一哲学体系的内容,这为一部中国佛教哲学史所证明。 三、外部联系 中国佛教哲学体系不是孤立独存的,也不是封闭隔绝的,它和其他哲学体系(主要是儒家、道家和道教的哲学)相互冲突、融合、交流、影响,形成了多种外部思想联系。这些联系表现为相通与相隔、相容与排斥、互补与互拒的关系,主要是相通、互补和排斥三种关系。 (1)相通与相隔的关系。佛教舍弃家庭,否定现世,即在对待国和家的问题上,被儒家认为是无君无父,不忠不孝,这与儒家注重人伦关系,提倡忠孝道德,是一种相隔乃至相斥的关系。但中国佛教学者又逐渐地利用和改造印度佛教的道德观念,转而主张孝敬父母、效忠君主,和儒家伦理道德相沟通。佛教与道家相通之处颇多,如道家“以虚无为本”的观念与佛教的空观可以比附、贯通。道家抨击现实政治,批评儒家、墨家的道德和功利观念,这种批判意识也是和佛教的出世哲学相通的。 (2)相容与排斥的关系。在人生价值观和生死观问题上,佛教与儒家、道教存在着鲜明的对立。佛教认为人生是苦,儒家主张人生要“自乐其乐”,“乐知天命”。苦与乐是不相容的人生价值判断。又,佛教不重生而重死,宣传轮回转世观念,道教则珍惜人生,注重养生,并且主张长生不死,羽化登仙。儒家是不重死而重生,不讲来世而讲现世。这表现了佛教与儒家、道教又一重大的思想对立。但就佛教成佛和道教成仙的理想境界而言,它们又有相容之处。佛教天台宗就主张以成仙为成佛的先行阶段,把道教的神仙纳入佛国世界之中。 (3)互补与互拒的关系。佛教和道教作为宗教,存在着较多的互补性。首先是在宗教实践方式上,道教吸收了佛教的修持形式,佛教吸取了道教养生修炼的经验,以至两教的宗教实践活动颇多相似乃至相同之处。其次在神灵世界的组合上,佛、道两教的神灵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补共存,和睦相处。再次在思想方面,佛教与儒、道两家的互补关系,则集中表现在心性学说上。佛教倡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明心见性”,有着广博宏富的心性理论体系。儒家也强调心性修养,力主“存天理,灭人欲”。唐代以后道教也逐渐走上“修心”的道路,提倡“性命双修”,有的教派甚至不言羽化登仙之说,集中提倡道德性命之学。儒、道、佛三家在心性问题上互相汲取,互相渗透,以至形成了近于一致的心性学说。儒家还学习佛教的禅定方法,并改造和发展为“主静”、“主敬”的心性修养方法。但是,儒家学者强烈反对佛教的灵魂不灭、因果报应和鬼神世界等重要思想,形成儒、佛两家在这些哲学思想上的根本对立和长期的互相排拒。

编辑推荐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套装上下册)》编辑推荐:今年是方立天先生从教五十周年,明年即将迎来八十大寿,值此欣盛之时,结集以为纪念。方立天先生为人可敬,为学可信,毕生孜孜矻矻,专注于中国哲学、佛学与文化的研究,著作颇丰,影响非凡。文集共12卷,凝聚方先生一生心血之作,堪为集大成,在中国哲学与中国佛学研究领域,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关键意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深刻理解佛学的要义,从哲学的分析方法来剖析宗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