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新编

出版时间:1996-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杨辛  页数:40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在《美学原理》的基础上重新编写而成,充实了作者近十年来在 教学科研中的成果。全书共17章(配有33幅体现美感的插图),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为指导,从真善美出发,穿插大量生动的资料,深入地分析美的本质特征及其在各个领域中的特殊表现(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并对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心理因素美感的个性与共性、美育等问题,以及现代西方审美心理学主要流派作了细致的阐述和介绍。适用于大专院校哲学专业人员。

作者简介

杨辛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杨 辛 (19225—) 别名傅全荣, 四川巴县人。 擅长美学。 19 47年肄业于北平艺专西画系。 1947年开始从事美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北京大学哲学系教 授、美学教研室主任。 论著有《美学原理》(合著)、《徐悲鸿美学思想初探》、《从故宫 、人民大会堂看不同时代美的创造》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什么是美学  第二节 为什么学习美学  第三节 怎样学习美学  第四节 教学基本内容的安排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  第一节 美的本质    一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和本质和关系    二 美和自由创造  第二节 美的真善  第三节 美和丑    一 什么是丑    二 美与丑的关系  第四节 美的主要特征第三章 美的产生  第一节 从石器的造型上看美的产生  第二节 从古代“美”字的含义看美的产生  第三节 从彩陶造型和纹饰看美的产生第四章 社会美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美  第二节 人和美    一 人的美和理想有紧密的联系    二 人的美重在内容  第三节 劳动产品的美与环境美第五章 自然美  第一节 美学中的一个难点  第二节 自然美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  第三节 自然美的各种现象及其根源  第四节 自然美在形式、自然特征的审美意义第六章 艺术美  第一节 美的艺术是一种重要特性  第二节 生活是艺术创造的基础  第三节 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第七章 意境与传神  第一节 意境  第二节 传神第八章 艺术的分类及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第九章 形式美第十章 优美与崇高第十一章 喜剧第十二章 美感的本质特征第十三章 美感的心理因素第十四章 悲剧第十五章 美感的个性与共性第十六章 现代西方审美心理学主要流派介绍第十七章 美育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    彩陶不仅是为了实用,而且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结合。陶器和石器比较有更明显的审美特征。由于陶器的发明体现了人类的创造和智慧,陶器的使用在满足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人们非常珍爱它。陶器上的各种纹饰流露了当时人们的这种珍爱的感情。石器上所体现的形式感是直接和物质生产的实用目的相联系的。而陶器是在实用的基础上更自觉地美化产品。这表现在:    (1)陶器的造型和装饰具有更多的自由和想象的成分。体现了人的精神特征,从形象中流露出当时人们在美的创造中的喜悦。例如石岭下类型罐:器形浑圆,图案用柔和的圆形和曲线组成。线条流畅、明快、疏朗,流露出一种喜悦的情绪,使人感到有一种性格的特征,仿佛创作者是带着微笑在描绘这优美的图案。    又如马家窑类型的尖底瓶,有一种流动的韵律感,瓶上画的是四方连续的旋纹,使人产生一些有趣的联想:好像雨洒在水面,涡点四溅,又好像枝叶交错,果实累累。这些纹饰和汲水瓶在使用中的旋动感很协调。再如大汶口的兽形器,表现一动物张口、竖耳、仰首,作狂吠状,脖子粗大,身躯前高后低,好像正向前冲。动物的口就是倒水的瓶口,背上是手把,设计很巧妙。这里面充满了想象和创造的喜悦。    (2)比较自觉地娴熟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如图案中的对称、调和、对比、变化、多样统一等等。半山类型瓮,图案装饰是由各种不同的线条组成,有粗线、细线、齿状线、波状线、红线、黑线。这许多不同的线,巧妙地组织在一起,运用重复、交错的方法,显得丰富多样,在变化中达到统一。线条的粗细随瓮的体形变化,上端体形小、线条较细,中部体形扩大,线条也随之加粗。一切变化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协调,下半部留出空白,显得有虚有实,更增加一种变化。这样美妙的图案仿佛是用线条奏出的交响乐。不少彩陶的图案已能熟练地运用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方法。(注:二方连续是带状图案向左右或上下连续,四方连续是一个纹样能向四方重复连续或延伸。)这些图案组织方法是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对事物的形式特征提炼、概括的结果。在许多彩陶上还体现了在整体上的和谐效果,如图案与器形的协调。    这些彩陶的制作过程和方法,也体现了人类在研究和掌握形式美上的巨大进步。雷圭元曾对庙底沟彩陶的图案作过深入细致的分析①,指出当时人们已能熟练地运用以点定位,用线联络成文的种种方法。(图3)他分析了彩陶上的植物文饰的绘制过程:    第一图先用点定位;    第二图以米字格联结;    第三图以弧作三点一组的联结;    第四图在钩线中填彩使风格明确。从这个作图的过程清楚地表明,当时在生产一件陶器时不仅有明确的实用目的,而且在美的创造方面,事先经过周密的思考、设计,完全是有计划进行的。    在美化产品中还注意到图案部位的选择。根据人们在使用器物时经常保持的视角来确定的部位。如有的器物经常处在俯    图  3视的角度,图案的位置多画在器物的上部。如半山类型瓮,在俯视器物时瓮口的图案纹饰如池水中涟漪渐开。俯视半山类型瓮时以瓮口为中心,四周的图案看上去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平视时则环绕瓮的腹部呈现出一种二方连续的图案。    原始人类最初是从器物的粗糙的实用形式中,直接看到自己的自由创造,在彩陶的纹饰上则进一步体现了人类对形式法则的自觉运用。这时候人类对产品形式的探索虽然仍以实用为基础,但已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实用需要,同时也是为了满足审美的需要。这里还需要谈一下彩陶的图案(也包括一些其他器物上的图案)的来源问题。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说明美的产生和劳动的关系。普列汉诺夫和格罗塞在分析艺术起源时都涉及这个问题。彩陶的图案的来源大体上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直接反映自然的形象,如鱼纹、鸟兽纹、花果纹,等等。这些图形大都和当时人们经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人们在劳动中经常关心、热悉和喜爱的对象。在图案中通过洗练的形式表现了这些自然形象的特征。在这些自然形象的图案纹饰中,有一部分形象可能是原始社会中图腾崇拜的标记。如1978年在河南临汝县纸坊公社自村大队出土一件仰韶文化时期的彩绘陶缸,上面绘有鹭鱼石斧,为什么把这几种形象组合在一起,这里面可能体现了一定的原始宗教信仰。有的同志分析这完整的石斧形象可能是代表临汝这个地方原始社会民族所崇拜的徽号。因为“石斧无论作为生产工具或作为战斗使用的武器,对于原始人来说都是与其生存有极密切关系的东西。人的生存离不开它,所以这种东西就容易被原始人奉为神物,赋予它灵性”①。白鹭是一种性情温顺能给人类带来吉利、祥瑞的益鸟,它嘴里衔着一条大鱼,面向石斧,是在向石斧奉献祭品。另一些同志对图像的含义和情节提出不同的解释,但大多认为这些图形可能与图腾有关。此外如甘谷县西坪出土的庙底沟尖型瓶上的人面鲵鱼纹,半坡期、庙底沟期到马家窑期的鸟纹和蛙纹都可能与图腾崇拜有关。    第二种情况是几何图形的纹饰。这些图形大都是从自然和生活形象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址的信,艺术与社会生活》中,曾引用了许多材料来说明这个问题:“艾伦莱赫在他给柏林人类学协会所作的关于恒格河第二次探险的报告中说,在土人的装饰图案上,‘所有一切具有几何图形的花样,事实上都是一切非常具体的对象的、大部分是动物的缩小的、有时候甚至是模仿的图形。’例如,一根波状的线条,两边画着许多点,就表示是一条蛇,附有黑角的长菱形就表示是一条鱼,一个等角三角形可以说是巴西印第安妇女的民族服装的图形,我们知道这种服装不过是著名的‘遮羞布’的某个变种而已。"①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写道:“荷姆斯(W.H.Holmes)曾用许多图形作比较,证明印第安人陶器上许多好像纯几何形的图形都是短吻罗塞还引用一些材料说明卡拉耶人装潢品上的图形(菱形、曲折线等)是由各种蛇皮斑皮演化而来的。据有的考古同志推测,我国半坡类型碗上有些几何图形也可能是从鱼形图案中演化而来的。(图4)当时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首先是注意从整体上掌握劳动中的观察才能办到。例如画鱼的图形首先要从整体上使人一看就能分辨出是一条鱼,而不是别的什么。要表现出鱼的特征就需要画出它的几个组成部分,如鱼头、鱼身、鱼尾、鱼鳍、鱼眼等。在图案中对这些组成部分都是用简略的几何形体(如三角形)来表现的。当两条鱼的图形组合在一起时,在空白处又形成一种新的菱形的图案,同时使画面上的黑白对比更加丰富。人们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反复接触这些图形,逐渐使这些几何图形具有了审美的意义,人们在欣赏这些几何图形时,无须想到它的来源。例如我们在欣赏半坡类型碗的几何图案时,不用考虑它表现的是什么自然形象,也能引起人们的美感。这说明几何纹饰和劳动之间的联系已经不是那么直接了,但是探索它的根源时,仍然离不开人类在劳动中所经常接触和熟悉的对象。……

后记

为了适应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员和高校本科生学习美学的需要,我们在原来教材《美学原理》、《美学原理纲要》的基础上,对内容作了较大的增删,改写而成现在的《美学原理新编》,体现了近年来我们在美学教学和科研中的新成果。《美学原理》、《美学原理纲要》自出版以来,受到读者的欢迎,他们给我们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1988年,《美学原理》被国家教委评为优秀教材。在这次修改中我们力求结合大量实例进行审美分析,深入浅出,使理论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本书为国家教委高校教材规划项目之一,由于我们健康的原因,至今才完成这项工作。现在我们已年逾古稀,十多年来我们在编写美学教材中,不分主次,通力合作,教材中凝结着我们的友谊,也寄托了我们对青年的期望。中央电视大学对本书的写作、出版做了许多工作,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北大出版社的严胜男同志为了本书早日出版,放弃了春节 的休假,审阅书稿,工作认真负责,在此一并衷心感谢。我们在写作、修订过程中,虽尽心尽力,但书中仍有不少不尽人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媒体关注与评论

绪论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门科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奴隶社会,古代的思想家对美与艺术问题所作的哲学探讨,对艺术实践经验的总结与研究,就是美学思想的起源与萌芽。第一节  什么是美学    人类社会生活中出现了美,并相应地产生了人对美的主观反映,即美感。随着美和美感的发展,出现了作为审美意识集中表现的艺术,在长期艺术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艺术的理论。首先是各个部门艺术的理论,如音乐有乐论、绘画有画论、诗歌有诗论、舞蹈有舞论、书法有书论等等。在这些部门艺术的理论中已经涉及艺术美的本质特征和根源等问题,中国古代乐论中就提出了美在和谐的思想。例如《左传》(昭公十二年)中提出“和”的范畴。“和”与“同”不一样,“同”是单一,“和”是各种对立因素的统一。如音乐中的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刚柔等的相反相成,带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中国古代的《乐记》,对音乐的根源、特征、作用都有较系统的论述。在《乐记》中写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①意思是音是由人的感情产生的,而感情是外界影响的结果。这里所提的“心”与“物”的关系就带有哲学意味,实际上就是讲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乐记》中的这些思想并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对长期的音乐实践经验的总结。《乐记》的著者和成书时间尚有争议,据有的学者考证不会迟于纪元前三世纪的战国末期。从我国出土的文物看在战国初期音乐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初期的曾侯乙墓文物,其中有一套编钟,由八组六十五钟组成,分上中下三层,音色优美,域很广,可以演奏一些现代的乐曲。中层的三组甬钟音色嘹亮,可充当演奏主旋律用,下层的甬钟形大体重,音色深沉浑厚,可以起烘托气氛的作用(上层的纽钟因音列不成音阶结构,作用尚在探讨)。同时出土的还有编磬,三十二件石磬,分两层悬挂,按大小次第排列。随县曾侯乙墓编钟、编磬等的发现,象征着中华民族古老而又辉煌的文化艺术。它不仅说明一种音乐理论是在长期音乐艺术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具体体现了古代音乐中以和谐为美的思想。    在绘画方面,东晋顾恺之就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理论,以后南齐谢赫又提出以“气韵生动”为中心的“六法”,这是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经验的系统总结。从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实物来判断,在战国时期人物画就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如晚周帛画《凤夔人物》(夔状如龙而无角,一足,凤夔象征善与恶的斗争),画中表现了人物祈祷的神态。在马王堆出土的帛画,表现了墓主生前雍容华贵、清静怡愉的神情。汉代画像砖“弋猎割禾图”中,表现了大雁闻声惊惶起飞,人物引弓待发,或仰射或平射,两臂平直刚健有力,人物和大雁的形象神态都很生动。画中所表现的情节是高潮前的一瞬间,能唤起人的丰富联想。顾恺之的绘画,如《洛神赋》具体地体现了他所提出的“以形写神”的理论。这幅画是依据曹子建所作的《洛神赋》中的诗意所作,画中表现的是:在一个傍晚日落的时分,曹子建在洛水河边和美丽的女神宓妃相遇,洛神在水面上飘忽不定,似去还来,体态婀娜,所谓“翩若惊鸿, 婉若游龙”,“若轻云之蔽日,若流风之回雪”,而曹子建站在岸边, 在恍忽中看见江面上的洛神,可望不可即,流露出一种迷惘和困倦的神情。这些作品说明“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是在丰富的绘画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为适应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员和高校本科生学习美学的需要,在原来教材《美学原理》、《美学原理纲要》的基础上,对内容作了较大的增删,改写而成的,体现了近年美学研究与教学中的新成果。本次的修改力求做到结合大量实例进行审美分析,深入浅出,做到了理论性与趣味性的完美结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美学原理新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给别人买的,还不错,同学很喜欢!
  •   正版书,价钱便宜
  •   大学人文素质选修课美学推荐教材!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