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11-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优秀学术论文选编-上.下册

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编  页数:全2册  字数:901000  

内容概要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优秀学术论文选编(2000-2011上下)》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编著,为迎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系)201
2年百年华诞,经济学院特从新世纪以来三百多篇国内外优秀学术论文中精选出五十多篇优秀学术论文集册出版。这些研究成果一方面体现了经济学院现有各个学科的学术研究水平;另一方面也是经济学院新世纪以来建设世界一流经济学科的主要学术成果的集中体现和展示。

书籍目录

上册
第一编 基础学科群
  论当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融合的趋势/王跃生
  中国房地产市场“限购政策”研究
   ——基于反需求函数的理论与经验分析/冯科何理
  社会资本转换与农民工收入
   ——来自北京农民工调查的证据/叶静怡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刘伟 张辉
  供给管理与我国现阶段的宏观调控/刘伟 苏剑
  资本结构研究中的控制权理论述评/刘文忻 胡涛
  发展中国家政府干预的制度结构/张鹏飞
  农村信贷市场“联保贷款”效应分析/杜丽群曹斌
  中国城镇贫困的变化趋势和模式:1988—2002/夏庆杰 宋丽娜
  我国企业信用指数评级方法初探/章政王大树
  企业与市场:相关关系及其性质
   ——一个基于回归古典的解析框架/黄桂田 李正全
  行为经济学中的社会公平态度与价值取向研究
   ——以新加坡、中国上海、中国兰州为例/董志勇
  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微观基础的转变/雎国余 蓝一
 第二编 传统优势学科群
  中国古代经济周期理论及其政策启示/张亚光
  孟子“迂远而阔于事情”的经济学解析/周建波
  中国建置经济制度的历史传承与当代竞争/曹和平 张博 叶静怡
  对中国历史上GDP研究的一点看法/萧国亮
  浮动本位兑换、双重汇率与中国经济:1870一1900/管汉晖
 第三编 特色学科群
  CEPA为港资对大陆投资带来的前景/孙薇
  “富人社区效应”还是巴拉萨一萨缪尔森效应?
   ——一个基于外生收入的实际汇率理论/唐翔
  “新经济”对欧盟经济增长的贡献/陶涛
  虚体经济周期理论与美国新周期/戚自科
  跨国企业集群在中国“二次成长时期”的特征性行为及
   市场规制途径/曹和平
  从国际经验看中国股指期货的推出与证券市场的演进/萧琛 艾馨
 第四编 新兴与交叉学科群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杜丽群
  全球价值链动力机制与产业发展策略/张辉
  外商直接投资与管理知识溢出效应:来自中国民营
   企业家的证据/袁诚陆挺
下 册
 第五编 重点学科群
  (一)风险管理与保险
  中国巨灾综合风险管理中保险的角色/刘新立
  “空账”与转轨成本
   ——中国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效应分析/孙祁祥
  市场经济对保险业发展的影响: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
   /孙祁祥郑 伟 锁凌燕何小伟
  中国非寿险市场承保周期研究/李心愉 李 杰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经济效应/郑伟 孙祁祥
  保险业增长水平、结构与影响要素
   ——一种国际比较的视角/郑 伟 刘永东
邓一婷
  社会安全网、自我保险与商业保险:一个理论模型/秦雪征
  (二)金融学
  通胀预期与货币需求:实际调整与名义调整机制的检验
   /王一呜赵留彦
  双重二元金融结构、非均衡增长与农村金融改革
   ——基于11省14县市的田野调查/王曙光 王东宾
  利率、实际控制人类型和房地产业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
   /宋芳秀 王一江 任颖
  中国资本外逃规模的重新估算:1982—1999/李庆云 田晓霞
  资本充足率是否影响货币政策?/S.G.Cecchetti 李连发
  汇率传递理论文献综述/施建淮傅雄广
  国际金融中心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兼及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能性分析/胡 坚 杨素兰
  货币化、货币流通速度与产出
   ——扩展的CIA约束与中国经验/赵留彦
  中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影响因素:一个新的分析视角
   /赵留彦 王一鸣
  结构扭曲与中国货币之谜
   ——基于转型经济金融抑制的视角/黄桂田 何石军
  股权分置改革对中国股市波动性与有效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谢世清邵宇平
  中小企业联保贷款的信誉博弈分析/谢世清 李四光
  (三)财政学
  中国工薪所得税有效税率研究/刘 怡 聂海峰
  间接税负担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分析/刘 怡 聂海峰
  中国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基于1952—2008年中国年度数据的研究/张 延
  取消燃气和电力补贴对我国居民生活的影响
   /李虹董亮谢明华
  中国公共财政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林双林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现代企业制度两权分离的基础是交易成本理论,该理论是新古典的。因此,要证明两权融合的当代企业制度具有合理性,仍然要在新古典企业理论的框架内,以交易成本为基础。 两权融合的当代企业制度具有经济合理性,首要基础是其符合当代企业产生的过程。经典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在这些契约形成过程中,货币所有者起着中心签约人的作用,并成为风险承担者和剩余索取者。人力资本所有者(包括经营管理者、技术所有者和工人)由于生产要素的专用性而不具有风险承担能力,只能充当被雇佣者,获取固定报酬。但是,由于前述各种生产要素稀缺性、相对价格和谈判能力的变化,货币所有者天然作为企业的中心签约人的情况至少是不全面的。实际上,在创业初期,企业的中心签约人是企业家(企业创意的所有者)而不是外部投资者。杨其静的研究表明,只有当企业家发现了某种形成企业的创意并由此发动创业活动之后,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才能发生。因此,企业家是企业的逻辑起点。同时,与企业家的创业活动和中心地位相联,企业家会选择一种融资安排吸引外部投资者,并将一部分产权让渡给货币资本投资者。当寻求外部资金来源时,企业家首先是希望获得债务资金。即使是寻求权益资本,企业家也将优先考虑各种形式的优先股权,而不是普通股权。而外部货币资本投资者投资于企业以企业家自有资金提供的担保服务为条件,否则,外部投资者就缺乏动力投资于企业。这些分析表明企业家持股的必要性,财产权和控制权在企业家身上的融合,是当代企业产生的条件。 从两权分离向两权融合的转变,作为一项制度变迁,是典型的诺斯式的,即以制度变迁的收益超过成本为条件。其收益是消除或降低既有代理成本(交易成本);成本则是新产生的代理费用以及监督机制的弱化。如上所述,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矛盾就是代理成本的不可克服,并成为该制度广泛适应性和进一步发展的自限性因素。两权融合的企业制度,依靠经营者与所有者某种程度的合一,可以明显增强所有权激励效果,显著降低代理成本。如果所有者与经营者基本上完全合一(如某些纯粹家族企业),代理成本就完全消失了。自然,在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化生产条件下,通常不可能由单个所有者(或家族)拥有企业的全部财产权。但是,只要能够达到经营者控股,或者持有足够份额的财产权从而拥有剩余索取权,代理成本的显著降低是可以实现的。 两权融合趋势与企业内部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是不冲突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委托代理关系是多层次的,除了财产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最重要的委托代理关系外,还包括股东与董事会之间的委托代理,以及各级经营者之间的层层分工和委托代理。但是,企业内部的委托代理关系与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关系具有不同意义,前者的存在不会成为两权融合制度有效性的制约。这里有两个因素起作用。一是,两权融合中经营者成为财产所有者的并不仅限于主要经营者一人,而是经营者团队(MBO中管理层收购都是一批管理者),产权激励同时发挥作用。二是,融两权于一身的企业家具有此前的所有者无法相比的信息优势,可以对代理者实现有效监督。由此的一点引申是,两权融合并不必然要求(当然也不必然排斥)普通员工的持股,因为管理者对直接生产者的监督是有效的。此外,近年来兴起的企业科层组织结构扁平化和企业内部市场化的发展,使企业内部代理关系趋向简单,大大降低了内部代理成本。

编辑推荐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优秀学术论文选编(2000-2011)(套装上下册)》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2000-2011-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优秀学术论文选编-上.下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写论文的。学经济的。挺多灵感来源。
  •   这些论文的确很是给力啊,值得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