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

出版时间:2006-4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嘉明  页数:35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经历了现代性的近3个世纪的构建过程之后,如今批判的锋芒转向了现代性本身。类似的问题重行开始。社会规范的基础来自何处?现代性的合理性以及合法性的根据何在?假如以“主体性”作为客体的价值之源,意义之源是错误的,那么主客体之间应当是一种什么关系?最后,也是最根本的,人是什么?对此类问题的新解答,构成了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思想态度的转变。    本书系由不同的作者撰写,这些作者都有不同的治学风格,但又都有共同的追求,既注意知识的相对稳定性,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又能适合接触学科前沿,引发跨学科的思考和学习的兴趣。    本书系大都采用学术讲座的风格,有意保留讲课的口气和生动的文风,有“讲”的现场感,比较亲切、有趣。    本书系的拟想读者主要是青年,适合社会上一般读者作为提高文化素质的普及性读物;如果用作大学通识课教材,教员上课时可以参照其框架和基本内容,再加补充发挥;或者预选指定学生阅读某些章节,上课时组织学生讨论;也可以把本书系作为参考教材。

作者简介

陈嘉明,1952年生于福建厦门。1989年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获哲学博士学位。1994年起为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为西方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厦门大学学报》编委会主编。曾在德国马堡大学.英国圣一安德鲁斯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加尔文学院从事访问研究或讲学。主要著作有《建构与范导—一康德哲学的方法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知识与确证——当代知识论引论轧《实在。心灵与信念----当代美国哲学概论》等。

书籍目录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本书系编审委员会 第一讲 “现代性”概念与启蒙精神  一 “现代性”概念的起源与界定  二 启蒙与现代性第二讲 现代性的性质与特点  一 “现代性”的主要内涵与特征  二 现代性与现代化第三讲 康德哲学:现代性的序幕  一 “现代性态度的纲领”  二 理性的批判及其建构  三 理性神学与道德的宗教  四 自由的权利与国家的理念第四讲 黑格尔:现代世界的理性与自由原则  一 “理性是世界的灵魂”  二 现代世界的“自由”原则  三 宗教是实践理性的需要第五讲 韦伯的理性化的现代性分析  一 现代性的特征:理性化  二 理性化的诸种表现  三 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冲突 四 现代性的冲突第六讲 后现代话语的产生与后现代性  一 “后现代”概念与后现代话语的产生  二 后现代话语的思想渊沥  三 “后现代”、“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性” 第七讲 尼采:后现代性的开端  一 现代性的虚无主义  二 “理性”与知识观批判  三 权力意志与价值颠覆第八讲 海德格尔:现代性与存在的意义  一 现代性的本质:世界成为图像  二 主体性形而上学的终结  三 追问存在:虚无主义的克服  四 “无家可归”与人的救渡第九讲 福柯:规训的现代社会及其主体  一 启蒙的意义与现代性的态度  二 “未崩溃的”现代性的合理性  三 规训的现代社会  四 权力造就的主体第十讲 利奥塔:现代性元叙事的解构  一 现代性与“元叙事”批判  二 知识与合法化问题  三 后现代的合法化模式及其悖谬逻辑第十一讲 吉登斯:晚期现代性的发展  一 现代性的性质与动力机制  二 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与全球化  三 现代性的“风险”  四 现代性的超越——后现代性第十二讲 詹姆逊:后现代性与晚期资本主义逻辑  一 现代性及其基本准则  二 晚期资本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三 后现代的文化逻辑第十三讲 哈贝马斯:现代性的重建  一 现代性话语的反思  二 现代性规范基础的重建  三 现代性的规范内涵第十四讲 哲学范式的转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  一 个体理性与主体中心的解构  二 “合理性”范式的变化  三 从认识论走向解释学第十五讲 消费社会、全球化与后现代性  一 消费社会与后现代性  二 现代性的隐忧与后现代性的悖论 后记

编辑推荐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系的拟想读者主要是青年,适合社会上一般读者作为提高文化素质的普及性读物;如果用作大学通识课教材,教员上课时可以参照其框架和基本内容,再加补充发挥;或者预选指定学生阅读某些章节,上课时组织学生讨论;也可以把《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系作为参考教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7条)

 
 

  •   是国内写现代性的一本好书,作者是该方面的大家!比较有哲学味道,以西方的哈贝马斯、尼采、马克斯韦伯 等为代表,书写了西方后现代性的和现代性的一些论说!@
    较好
  •   作者也不知道什么是现代性什么是后现代性,书中内容乱七八糟,乱了性!
  •   这是我看到的关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最好的书。内容十分详细
  •   不错,现代性的线索很清晰。
  •   北大出版社的这一套十五讲的书虽说是通识系列,但是因为都是出自名家或者研究一线的学者之手,所以颇具深度与严谨。如果具有了相当的人文基础,拿来作为一门学科的特定读物真的不错。书的装帧也挺好。
  •   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有些地方还是难懂,可能因为基础不够,但学哲学是个不断挣扎的过程。比起经典学术性原著,已经算比较浅显了。内容很有现实意义。
  •   关于后现代写的较好的一本书,同学推荐。
  •   现代与后现代都是因为所处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
  •   通俗易懂脉络清晰
  •   真的很不错的一本理论书籍,适合入门
  •   知识架构很全面,深入浅出,论点很新
  •   在同样题材的书中,这本书以浅显通俗的阐释脱颖而出。
  •   挺不错的书,还没看。先收着。
  •   胸怀时代
  •   真的好书!很喜欢
  •   信息量大,语言精练,又有一定的深度
  •   “囊萤映雪”实在得算是一种苦读,只是这种苦读指读的状态,与读的内容无关,而我这里说的苦读是指这本书如果想读通是需要吃一点苦的。好在“囊萤映雪”还可以接受,要是“悬梁刺骨”那彻底免谈,我是不干的,以肉体痛苦换精神愉悦,换不换得来且不说,就是换来也了值也不值还有待商榷。读书读到那种程度太恐怖了。这本书我只读了现代性部分,到了后现代性也许真的要“悬梁刺骨”了,所以,似乎可以预知(下)或将难产。在我看来,谈到现代性的时候,哲学已经完成了它自发的起源,而走入了自觉的阶段,开始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反思。所以在对于现代性具体含义的诸多定义中,最主要的三种意见中就有福柯的所谓“批判精神”说。陈嘉明的这本《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我应该已经看了几个月了,中间跟朋友说,一次大约只能看一两页,容量太大,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介绍都需要你集中精力用心去读,而且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有阅读难度。但是我要说的是,陈嘉明是一个好的哲学教师,这本书以及同时在读的他的另一本著作《现代西方哲学方法论讲演录》对我很有启发作用,虽然在此之前也读了一些现代西方哲学史之类的书籍,但基本是一头雾水,也如一个朋友所说,搞不懂这些所谓现代西方哲学家在研究什么,这些研究有什么意义。也许当初知识积累不够,好比有人说的,吃了两个馒头不饱吃到第三个饱了,就说前两个馒头没用,只有第三个馒头才顶用。这次的两本书,虽不能说是我的第三个馒头,但却有了充饥的感觉。到目前为止,两本书我都只读了一半,还有几本书同时在读,因为实在太费劲,中间需要调剂。也是经常一夜读一本几十万字小说的人,现在是几个月时间读不出一本书。有时候想,适当地读一些有难度的书,能起到一定的自我提升作用吧。曾经发誓,有朝一日,我一定用最感性的语言表达最理性的思想,现在看是有些孩子式的赌气的成分,因为实在恨透了那些所谓哲学家的抽象与晦涩,包括现在,还没有切实地理解形而上学的“超验”。这真的成了我的一个关口,如果这一关过不了,还读什么西方哲学呢?有些痛苦。长出一付形而上学式的思维的头脑,对于东方人也许真的是勉为其难?!说陈嘉明是一个好老师是觉得他的书逻辑关系清晰,概括性极强,真正把握了现代西方哲学的精髓,经过个人的理解加工,用自己的语言讲给你听。记得有一篇文章写易中天,说他在武汉大学读研究生期间看到了《美的历程》和《万历十五年》两本书,开悟到“原来学术也可以这样搞”。所以我一直很怀疑,那些讲着别人谁也听不懂的话看起来高深的人,实际上是自己没有搞懂。所以,在此,向陈嘉明老师以及那些致力于讲解大众能听懂的哲学的人表示敬意!言归正传。关于现代性的概念很多,吉登斯在一定意义上将其等同于“工业化世界”和“资本主义”;哈贝马斯认为它是用一种新的标准和模式来取代分崩离析的欧洲中世纪社会;还有就是福柯认为的一种态度,或者说是一种“批判的精神气质”。在哲学上它与启蒙密切相关,而启蒙又与这样一些基本价值与精神联系在一起:人的发现、主体性、理性、科学、自由等等。是康德把哲学带进现代性的,揭开了哲学现代性的大幕。有意思的是也是从康德开始,哲学走入“庙堂”,“登堂入室”,成为职业,成为“饭碗”,有人开始以此为生。在此之前,哲学就是有那么一些好事之徒,无论任何事情,非要追问个原因,问个为什么,而且不愿听信神的话,不愿听信大众所言,不愿人云亦云,非要自己想个明白才去干的事情。或者干脆就是些吃饱了没事干的人用来消遣打发时间的,没有任何现实的作用。自康德以后,开始有了“哲学教授”。康德的现代性思想表现在他对于“理性”的诠释。不依赖书本自己进行理解,不依赖牧师自己决定精神生活,不依赖医生自己决定饮食,即:不经别人引导,运用自己的理智。“人为自然立法”,其前提条件是“自由”——“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引导出的论点是“人是目的”,所有理性的人都必须以经由自由意志决定的道德立法与责任作为立足点,而到达一个“目的王国”,人人都把别人当作目的而不是手段。这一理论,凸显出了现代西方人文主义和个体主义精神。黑格尔现代性哲学的核心概念依然是“理性”和“自由”,所不同的是对概念的界定和关注点。黑格尔将理性赋予了本体论的地位,认为它是世界的本质和灵魂,这让我们联想起他的一句名言:“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它是将理性作为事物的真理,事物如果不符合它的理性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这一思想似乎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有一句话说“欲加之罪恶何患无词”,那么“欲付之以理”同样“何患无词”呢?其实细想想,有多少哲学被政治所利用,包括马克思,似乎哲学天生就逃不开被利用的命运,我说不清这种利用对于哲学来说是幸还是不幸。并且在事实上,又有多少哲学家等待着被政治利用,或者直接贩卖他们的政治理论。若说得好听的话就是他们都具有柏拉图的“哲学王”情结。康德和黑格尔都是“有神”的。康德的“神”源于他的“道德宗教”,是他“头顶上的灿烂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这两样至高东西当中的后者。黑格尔的“神”是他的“绝对精神”,是人类意识的最高层面。“世界的一切谜都已被猜破,比较深刻地思考着的思想之一切矛盾都已被揭露,感觉上的一切痛苦都已平息,它是一个永恒真理、永恒宁静、永恒和平之领域。”马克斯韦伯对于现代性研究的影响在于他有关现代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精神、现代性的理性化特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对立和冲突、现代性作为一个世界“祛魅”的过程,以及现代性导致的“诸神不和”与自由的更新丧失等结果的分析论断上。具体内容在书上划线吧,还是那个原因,容量太大。有时候其实很惶惑:作为一个中国人,天朝大国,究竟有多少必要去学习西方人认识世界的方法呢?学个一知半解,不如回过头来眼光向内,认认真真把自己老祖宗那些东西好好读一读,如果上天给得寿命比较长,没准搞个“国学大师”的封号玩玩也蛮不错的。嘻嘻,想到这里,忍不住在这个冬天的夜里捂在被窝里偷偷地笑了。
  •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这本书讲了哲学发展史,对我们理请哲学的思想脉络很有帮助.
  •   了解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启蒙之书,很容易理解。
  •   讨论现代性问题的书很多,这本书全面\系统,看完本书,对现代性问题有感觉了
  •   该书值得一读,特别对少有哲学功底而又想了解现代、后现代概念的读者。
  •   学习现代西方哲学的可以参照看这本书入门级的值得一读
  •   此书实际从康德开始讲,读者需要有哲学的底子。实际上,可以讲的更浅显一些的。需要有一定的毅力,来看这本书。
  •   深入浅出,由表及里,将深奥的知识用平实的文字娓娓道来。
  •   了解知识的好书
  •   暂时还没有读。
  •   推荐选修。
  •   第三天就送到了,书很好。
  •   书目是按人物思想点评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效果一般!通俗地讲就是叙述的各位思想家的思想!
  •   从中可以了解到一些基本的知识,但对于作者自己的观点还是慎重和批判地接受为好。
  •   需要一定的西方哲学史知识才能读懂。
  •   很好,好得很呀,可以买
  •   03年出的书,用的是油纸,切边光滑,手感好,这2011年第12次印刷的,感觉纸里油没那么多,没有滑腻感。
  •   对于专业外的人,这本书比较枯燥难懂。但还是从中了解了一系列哲学的发展史,只是很多内容没有弄懂。
  •   发现我不太适合学哲学之类的,上学期开了一门当代社会思潮的课,激情澎湃就买一本,结果到现在也没看完……
  •   偏难,需要一定的哲学基础才能读懂!
  •   语言不是很精彩,所以看后印象不是很深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