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出版时间:2007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苏力  页数:26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本书汇集了作者近两年发表的部分论文、学术随笔和读书笔记。有两篇曾收入早该出版但因出版社拖沓至今尚未出版的《阅读秩序》一书中。文章大致分成三编。 第一编主要是关注一些社会和法律的热点问题,诸如言论自由和隐私权、婚姻法修改、刑事诉讼法修改、送法下乡、科技与法律以及司法审查和制度形成的问题。当然都只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试图从一个角度切人进行学理的然而可能对社会实践有影响的讨论。第二编的文字是对于法学自身的反思。最后一编的五篇是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作者简介

苏力,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院长。祖籍江苏,生于1955年愚人节。少年从军,又当过工人。1978年恢复高考后,复转军人进了法学院。1984年读硕士期间赴美留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92年回北大任教。有《法治及其本土资源》、《送法下乡》、《道路通向城市》、《法律与文学》等独著,《法理学问题》、《超越法律》、《无需法律的秩序》等译著,以及论文、书评百余篇。

书籍目录

增订版前言 Ⅰ原版序 Ⅲ致谢 Ⅷ深深嵌在这个世界中 为什么“朝朝暮暮”?  我和你深深嵌在这个世界之中  罪犯、犯罪嫌疑人和政治正确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把道德放在社会生活的合适位置  这里没有不动产  家族的地理构成  法律与科技问题的法理重构  透视中国农村的司法需求  阅读中国市场经济中的秩序 “法”的故事 “法”的故事  反思法学的特点  法学知识的分类  法学教育随想  知识的互惠与征服  曾经的司法洞识  悼念费孝通先生  社会转型中的中国学术 阅读秩序 法律如何信仰?  认真对待人治  从政法的视角切入  民主与法治的张力  社群主义的挑战?  经济学帝国主义?  《新乡土中国》序  超越“不过如此”

章节摘录

  三  鉴于围绕戴安娜之死的社会心理,我们也就不难看出公众对传媒的指责很容易过分(因此,传媒并非无辜)。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传媒机构和传媒人士都以刺探戴安娜或其他名人的私隐为工作中心,骚扰戴安娜的主要是一帮自由摄影师和小报记者。大的传媒机构,即使有时也关心和报道了戴安娜的私隐,并在特定意义上参与了制造戴安娜的痛苦,但它们一般并没用令人反感的方式获得有关信息,也不渲染,而是有自我约束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戴安娜死后,有记者试图向某大报高价出售戴安娜奄奄一息的照片,就被该报拒绝;传媒界也有人对这几位狗仔记者行为的谴责和对新闻自由的反思。这都表明,就整体和就平均水平来说,传媒界的人不一定比普通人更缺乏道德感和道义感;当然,这也不意味或隐含着另一个判断:就整体和平均水平来说,传媒界的道德感比普通人更高。问题是并不存在一个铁板一块的传媒;那样的传媒是我们自己的创造,是“传媒”这个词实体化之后给人们的一个错觉。  事实上,在西方国家,报纸和小报有比较严格的区分,那些不择手段刺探和公布名人私隐的往往只是小报。一般说来,大报和电视台比较严肃,尽管有时也会有越界的或打擦边球的行为。将这些不同的传媒机构或不同的人放在同一个范畴来加以谴责是不公正的;这正如不能因为出了一个希特勒,所有的德国人就都得对希特勒的罪行负责一样。  我还想指出,尽管在戴安娜身上,无孔不入、毫不留情的传媒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她的痛苦,因此也加剧了热爱她的公众的痛苦,但不也正是这个传媒,曾给她带来幸福和光彩,给热爱她的公众带来满足和快慰?!而且,也恰恰是传媒无孔不入的能力和毫不留情的曝光也曾在另一些场合迫使另一些人,即使是非常有权势的人,不得不行为有所收敛,甚至揭露出了不少违法、犯罪和不公的现象,公众由此获益。因此,我们必须问一问自己,为什么当戴安娜春风得意之际,我们甚至欢迎那喜好刨根挖底的传媒;而当戴安娜陷入困境之刻,我们就要谴责那同样是穷追不舍的传媒?凭什么传媒对“坏人坏事”应当追查到底,而对戴安娜这样的美人或好人就应当“镜”下或笔下留情?而在刺探到个人隐秘予以曝光之前,传媒又何以可能事先区分好人和坏人呢?他们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替代公众的判断?只要我们保持一种严格的逻辑,其结论必然是严酷的。社会之所以容忍这种有时很过分的“新闻自由”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一个社会的选择。而一旦社会做出了选择,形成了作为制度的新闻自由,传媒拥有了作为一种权利的新闻自由,就不可能事先完全排除这种自由带来的某些压迫人的结果(又一个悖论),也不可能事先完全排除传媒界某些人滥用这种权利。如果要想彻底消除,除非是废除传媒的这种自由。但是,我们愿意走那么远吗?  四  即使对那些在我们看来滥用了自由的小报或记者,我们也不应仅仅停留于“道德化”的谴责。我们必须追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类令人讨厌的记者和小报?为什么在一个创造了“私隐”和“私隐权”概念的现代社会,会出现诸如戴安娜遭遇的那种侵犯私隐的境况?仅仅用某些人道德或职业道德的缺失无法解说。甚至我们无法笼统地说这是市场竞争和新闻自由的产物。新闻自由仅仅是一个概念,它并没有规定这种自由必定是戴安娜遭遇的那种自由;而市场需求也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的需求构成。因此,我们要问,是什么构成了这种状态的新闻自由,什么支撑了这一市场?我并不认为那些小报是某些人“低下——卑俗”欲望的产物。高尚与卑下读者群之区分也许是我们习惯的、简单的“善”、“恶”两分观念的产物。在我看来,这种令人讨厌的小报的存在和繁荣与“人性”的某些未必真是弱点的弱点有关。  ……

编辑推荐

没读过这本书,别说自己是法学专业。最懂中国的法律人,当代法学家苏力的经典之作,剖析中国制度的形成过程。《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增订版)》汇集了作者近两年发表的部分论文、学术随笔和读书笔记。有两篇曾收入早该出版但因出版社拖沓至今尚未出版的《阅读秩序》一书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1条)

 
 

  •   由苏力所作的《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修订版)》清楚的告诉我们制度的由来,这本书汇集了作者近两年发表的部分论文、学术随笔和读书笔记。仔细阅读,获益匪浅。道德、法律、制度、信仰到底是什么关系,读完这本书之后豁然开朗,希望能与朋友们分享,在这里简短的叙说一下自己的感受。
  •   从一开始的《送法下乡》至《本土资源》再至《阅读秩序》乃至现在的该书,对苏力专著的偏爱是我无法摆脱(拒绝)的无奈。由此,我也购买了不少苏力的书,有《送法下乡》、《本土资源》、《阅读秩序》及他主持的关于波斯纳的译著文丛。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体现的是苏力一贯的论文风格,其挑选的似乎与法律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件,然而就在这.....
  •   这本书汇集了作者这些年发表的部分论文、学术随笔和读书笔记。老师一贯的做法是从身边日常的&;ldquo;俗话、俗语或俗事&;rdquo;出发,分析出令人惊叹的学术意义来。本书亦是如此,对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些观点、看法或认为想当然的东西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比如对&;ldquo;法&;rdquo;字与《说文解字》不同的解说,比如对已经意识形态化的&;ldquo;人治&;rdquo;的重新审视,比如对&;ldquo;犯罪嫌疑人&;rdquo;和政治正确的剖析,比如对制度地形成并非平面化而是机缘巧合凑成的观点等等,这些出人意料又让人颇为折服的解说,常常让人耳目一新,掩卷沉思。尽管有时候我不一定同意老师的观点,但是他对问题的态度、对观点的论证过程、特别是他独特的叙述方式,足以让我们在阅读的同时感觉到思考的愉悦。让人感觉&;ldquo;原来文章可以这样写,原来理论可以这样表述,原来我们的周围还有这么多的理论素材&;rdquo;,尽管有的学者也对此提出了善意的批评
  •   这本书汇集了作者近两年发表的部分论文、学术随笔和读书笔记。
  •   第二编的文字是对于法学自身的反思。最后一编的五篇是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   从02年上大学,懵懂的过了大一。大二时候,开始阅读苏力老师的书籍。就缺这本《制度是如何形成的》。终于买到。苏力先生自己写的书,不包括书评,我这里算收集齐了。毕业两年,还能有这样的心境读书,只能看苏力的了
  •   1801年3月3日夜,华盛顿,美国国务院灯火通明,一片忙乱。已经就任联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一个多月但仍然担任着国务卿的约翰·马歇尔正忙着给法官委任状加盖国务院的大印。〔2〕这批法官是总统依据国会三天前通过的法律于昨天提名,今天白天参议院刚刚批准的。作为这种废寝忘食和效率的背景的是这样一个事件:联邦党人在去年底的总统和国会选举中全面失败。从法律上看,午夜之后,亚当斯总统就将离任,马歇尔也将卸去国务卿之职;而他们的对头,共和党(此共和党非美国今天的共和党,而是今天的民主党之前身;这一变迁也许是本文论点的另一种补证)领袖杰弗逊将继任美国第三任总统。作为撤退前的战略部属的最后一步,马歇尔必须赶在午夜之前送出这些委任状。?

     

      总体的战略部署从1800年末就开始了。由于行政权和立法权均已丧失,联邦党人唯一可能继续控制的阵地就是不直接受大选结果影响的司法领地。因此,当1800年年末联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因身体不佳而辞职后,联邦党人看重的候选人杰伊也以“身体不佳”为由谢辞提名,亚当斯总统立刻提名他的年轻力壮的(时年45岁)国务卿、坚定的联邦党人马歇尔出任首席大法官,得到了国会参院的认可。即将卸任的国会还采取了一系列动作,于1801年2月13日和27日先后通过了《巡回法院法》和《哥伦比亚特区组织法》,对美国的法院系统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前一法令将联邦巡回法院的数量从3个增加到6个,并因此新设了16名巡回法院法官;又在华盛顿这一对最高政治可能有重大影响的特区增加了5个地区法院,在每个地区还增加一名检察官和一名联邦执法官;最后,又将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数量从6名减少到5名。〔3〕后一法令则在人口稀少但邻近首都的各县设立了42名任期5年的治安法官,这一任期将跨越下一届总统选举,杰弗逊总统除修改立法外无法替换。随后,一大批忠诚的联邦党人就任了这些新设立的官职;其中治安法官是亚当斯离职前一天提名,离职前的当天参议院才批准的。而所有的委任状都必须于当天午夜之前由国务院盖印之后送出。否则的话,这批没有“文凭”的联邦党人法官将无法履行联邦党赋予他们的固守阵地的职责。就这样,在这新旧总统交接之夜,同时担任国务卿和首席大法官的马歇尔日理万机,有条不紊地指挥着这一撤退,整整工作了一个通宵。送交委任状之事,他委托给了其弟,刚被任命为新设立的华盛顿特区法官的詹姆斯·马歇尔。?

     

      一切都已准备停当,一个意外事件却打乱了撤退中的联邦党人的如意算盘——詹姆斯并未能将全部的法官委任状送出。当太阳再次升起时,有17份治安法官的委任状仍滞留在国务院。新上任杰弗逊总统对联邦党人的这些做法早就“义”愤填膺,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指令他的国务卿麦迪逊拒绝发送这些已经签署封印的委任状,并将这些委任状都“如同办公室的废纸、**一样处理了”。?〔4〕与此同时,共和党人为主的新国会也立即引入法案并于1802年3月8日成功地废除了《巡回法院法》,但没有撤销有关治安法官的《特区组织法》。为了防止马歇尔控制下的最高法院对国会的行为挑战,新国会还进一步以法令形式迫使最高法院从1801年12月到1803年2月关闭了长达14个月。当最高法院再次开庭时,已经是1803年了。?

     

      无法获得委任状的威廉·马伯利以及其他其他三位“亚当斯的午夜法官”万般无奈,他们依据1789年《法官法》第13款所规定的联邦最高法院的管辖权提出诉讼,要求最高法院向新任国务卿麦迪逊发出训令,命令他递交委任状。与此同时,联邦党人对共和党控制的国会废除《巡回法院法》的行为也在巡回法院提出了诉讼。案件到了马歇尔大法官的手中。

     

      马歇尔大法官所面临的局面非常微妙也非常棘手。他非常想利用这个机会来教训教训杰佛逊总统和共和党人;同时为了使联邦党人真正能够有效利用司法对抗共和党,最高法院的权威也必须提高,使其真正成为与国会和总统同等的机关。然而,马歇尔也深知,这个汉密尔顿曾认为“既无钱又无剑”〔5〕的最高法院的权威很有限,无法强迫政府和国会服从最高法院的判决。在此前,马歇尔就曾将马伯利的请求转告麦迪逊,要求麦氏就此问题给予答辩,然而麦迪逊毫不理睬。因此,即使最高法院作出判决,麦迪逊还会如此对付。这样一来,不仅判决毫无用处,更重要的是会“偷鸡不成反蚀把米”——马歇尔个人的和最高法院的权威都会进一步降低。但如果为避免这一尴尬而拒绝审理这些案件,则意味着——至少在他人看来——马歇尔在共和党人的猖狂“反攻倒算”面前屈服了,他和最高法院也将同样灰溜溜的。干还是不干(To be or not to be),这是一个哈默雷特式的问题,甚至更为哈默雷特,因为
  •   苏力老师的书是我们产权老师强烈推荐的,买回来后放在床头,睡前两个小时翻翻看,这本比较面向大众,专业术语不多,但是对于我这个法本孩子来说还是有些难懂,还是理论书籍看得少啊,很佩服他的思考能力。现在只看了一半儿,下来还不知道讲的什么,这种书还是得多看几遍啊。这本讲的都是社会上的一些事宜的法律评析,就是文章写的偏早了,基本都是00年左右写的。IN SUM,推荐!!
  •   苏力早期的一本专著,主要通过鲜明的案例剖析中国制度的逻辑结构和形成过程,对基层司法的研究有一定的价值,具体参见《送法下乡》。推荐。
  •   非常不错的书,由社会现象入手,深入剖析一些法律、制度、社会本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探索。深入浅出,启发思维,非法律专业亦能读懂。
    苏力常说,法律如果不能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切实解决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便没有意义(不是原话。。。)。本书也一定程度上探索了法律该怎样面对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比之那些每天将欧美某某法律或者辛普森案挂在嘴边捧若圣经的学者律师,苏力确实是最懂中国的法律人了
  •   我是最看不进学术论文的人,但这几天每天看两篇苏力的文章,很是喜欢,这本书大部分文章都是10年前的,但仍不过时,佩服他引用古今中外不管是专著还是文学作品时信手拈来的才情。
  •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启发了我,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制度往往并不是精心设计的结果,制度的产生背后必然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背景。这种认识可能会颠覆我们的长久以来的思维惯性。我们常常会认为,制度就是人为制定的,但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制度其实就是当时历史和现实要求的反映。好的制度从本质上来讲都是因"势"利导的产物。这个"势"就是当时客观的历史背景、经济状况、政治形势、社会形态以及百姓呼声所形成的环境和氛围,这种特殊的"势"呼唤着一种制度的产生,好的制度就是这种"势"进行的及时准确的回应。因此,优秀的制度设计者就是能清晰判断当时的客观环境和呼声的因势利导者。而蹩脚的制度设计者就是不顾当地实际情况,简单照抄照搬的生搬硬套者。
    二、制度的生成有其独特的土壤,要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宜的制度。我们常常认为制度就是一系列孤立的条文、规则或习惯,但却忽略了制度的产生必须依赖的土壤。以美国违宪审查制度为例,除了植根于美国宪法确立的三权分立的政治传统,还依赖于美国政治派别力量的平衡、政治家的克制与成熟、民众对分权制衡理念的熟稔和支持、普通法遵循先例的司法制度以及时代对于强化司法力量的要求。如果脱离了这些特定背景,简单复制移植,不是被立法和行政机关抵制而难以实施,就是司法机关滥用违宪审查权而酿成政治和社会危机。因此,制度的建立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发展阶段,选择适宜该地域、该阶段的制度。不能简单复制和照搬,只有这样,才能既顺应时代潮流,百姓期待,又符合自身实际,切实可行。
    三、制度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规律,不能依赖强力一撮而就。一项制度从初创到健全再到成熟,都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这样一段时空环境,制度得以为人们所了解、所熟悉、所遵行,也正是在这一段过程中,制度也经历了人们的质疑、修改乃至否决,但最终仍然会为人们所重视。美国违宪审查制度历经200多年的风雨洗礼,仍然焕发出勃勃生机,正好说明了这个道理。因为好的制度注定是有旺盛的生命力的,它会被人们重新发掘,并发扬光大,正如沉寂了一千多年的罗马法,会在重视工商业的资本主义时期全面复兴。制度的形成需要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并不能依赖人为力量揠苗助长,一撮而就,这就是制度形成的规律。
  •   这本书作者的语言浅显易懂,但蕴含的内容却很深刻。角度比较新颖,是很刚开始接触法学的人。了解与制度相关的概念和制度的起源,法律不仅仅是法条,更重要的是使其背后的习惯与社会。
  •   本书尽管是由作者在不同时期就不同问题与作的多篇论文而组成的,由于作者思的体系性和译编者的目的意识,本书的主题却具有明显的一贯性。贯串全书的主题可以说就是以下三个:程序与之前体法的关系、程序保障、以及诉讼制度各个领域中程序的技术构成。
  •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这样的一本书,让人更加关心当今一些社会问题!
  •   一本很不错的书,作者主要从理论的高度去抽象每一个历史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件,站在法律的理论高度去评论,让人受受益匪浅.如果哪个要学习现实生活中的法律理论,锻炼如何思考人生,口味法律,强烈建议读一下这本书.
  •   学法的很需要读一读,思考我们的法律制度
  •   素来都很喜欢苏力的风格言辞质朴没有什么大段的讲道理不知不觉中就把事理讲明白了竟还留有余味尤其对他的法律逻辑感到无比惊喜大赞!
  •   这本书非常适合初学者,可以好好学学法律制度
  •   好书,苏力教授的著作,堪称法学经典,当当运送速度也挺快,从下单到收到书只用了两天,书是用塑料薄膜包装的,纸张手感不错,
  •   看完对法律是如何形成的会有深入得多的理解!
  •   看此书是被其标题所吸引,一直以来都对制度很感兴趣,所以对之抱有偌大的想法。看了这本书,虽然作者没有直面这个问题,但是也对之从另一个侧面进行了分析,而且里面还有其他文章也显示了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值得一看。
  •   读完之后感觉作者文采很好,知识面很广,关于制度的形成说的很有道理
  •   和另外两本法律读物一起买的,相比之下,其他两本质量好些,这本边上切割有点不齐,然后感觉粉粉的,但是纸张质量还是不错的,应该是正版
  •   我不对书中的结论做任何评论,法学学术的探讨本身就是一件无法有结论,也不能有结论的事,难道不是吗?
    冷静观察,审慎分析,独到见解。勇于质疑,大胆批判,自有创建。
    这些难道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吗?
    苏力——一代学人应有之风骨!
  •   用平实通俗的语言和例子解说制度的形成,法学生值得看
  •   苏力老师的书值得一看。深刻分析了制度的基础和由来。
  •   作者对制度形成机理的探讨很有深度,值得
  •   书的质量可以 物美价廉 学法律的值得一读
  •   有些文章剖析得很好,做个理性的法律人
  •   说实话,苏力先生的文笔很好,但是深度不够。这也只能在中国法学理论中,瘸子里选将军。但是,他的成功,是一种对学术多元化的尊重,不仅仅是他的成功。
  •   苏力的这本书是法学必读书目,作者论证严谨,文笔柔腻,经典中的经典,值得细读、琢磨,亦适合藏书。
  •   对社会秩序重构,但是否适合中国国情有待考量。
  •   很好,书都很有深度,适合作为法律专业的课外读物。
  •   同学买的,考法律的书
  •   这是法学学生入门的书 作为法科学生读了苏力老师的书 能感受到很多知识
  •   法律的训诫,这本书上次订购脱销,这次如愿以偿购得后,一口气就读了100多页。以前的许多困惑,本书都予以解答。确实不错
  •   本书对于了解制度的形成非常有帮助,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   当老师推荐使用这本书做教材时,还真有点意外。按老师的布置已经阅读过几篇了,真让我思维换了个角度,也让枯燥的学习平添不少兴趣。作者文笔见真功,不过有些语句有点绕,可以简洁些。
  •   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所写
  •   内容真实,准确的写出了制度的形成。。。
  •   制度形成了好。我们就有希望了
  •   苏力先生的这本书是再版的,文章大多是九十年代末写得,但是今天读来仍受益匪浅。苏力的文字有一种魅力,个人认为能把道理用一种近乎完美的语言表达出来。文中观点我并非全部赞同,但是很佩服苏力的思想。
  •   第1次给你们评价,最近喜欢上了苏力老师的著作,其一贯通俗易懂的写作方式,让我一个法学初学者能有要一气读完的冲动,呵呵,。。。还没看完,看完再说
  •   苏力的书是绝对有质量保证的,我觉得这本书买的很值,就算你不是法学专业的,这本书也很有看头,深入浅出
  •   我是学法律的,这本书是专业课老师推荐的
  •   这本书看完之后我思考了良久,书中的每一段文字都让我们思考制度到底是怎样来建构
  •   有内容 是增订版的很好
  •   苏力的书通俗易懂,好书,法学好读本
  •   苏力老师的书,内容详实而又生动,值得每一位法学专业的学生品读。。。
  •   苏力老师的书,总是那么丰富和知性。即使这么枯燥的法学论述,也会让人意犹未尽。不能错过!
  •   有助于培养法律思维。
  •   法理学必读的书目,很喜欢苏力老师的风格,深入浅出,挺好理解的,观点新颖独到。
  •   社会科学学习应该多看一点苏力先生的书。能懂很多
  •   苏力,大家,好书,给学法学硕士的男友买的
  •   对自己的硕士论文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   作者通过一些社会现象,深刻揭示了创建法治社会所需要的细节。
  •   苏力教授的书贴近具体现状,观点相对温和,值得品读。
  •   感觉还可以。。现在还没翻,苏力老师的书值得一读
  •   苏力的作品,比较喜欢其中关于现在社会道德相对提高的认知,开头,引用博克的话“有过这样的时代?民众认为社会的道德水准在提升?”中肯而有逻辑的指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情况,由熟人社会的小农经济向陌生社会的市场经济转型中,社会道德水准的程度不是个人道德情况的总体反映,里面掺杂了其他具体因素。
  •   书的纸张和印刷都不错,不过我发现了一个问题:该书的66页最后一段第二路有个字错了,原文为:“清问谁有能力。。。。”,“清”字应该问“请”
  •   苏力的文章很好懂,总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说明了一个很深奥的道理
  •   是制度产生社会,还是社会产生制度,细细品味.
  •   在中国法学界,真正做学问的人没几个,而自己独独倾慕苏力教授,其著作更是本本必读!
  •   看过苏力的文章
  •   这是一本很值得的书!遣词方面不生涩,好懂!字里行间也可见作者文学涵养及功底。又不乏对法学的阐述,好书!!
  •   苏力老师的书值得一看。
  •   喜欢苏力老师的书,这本也不错,另外推荐给大家,苏力老师的走不出的风景。
  •   非常喜欢苏力的书,适合细读
  •   朱苏力的书,必读
  •   苏力大师的书,很好
  •   很喜欢朱苏力的书
  •   苏力老师很有文字功底啊!
  •   这本书应该是基础读物了,随笔中写出深层次的总结····
  •   苏力 也不是了解 只是老师介绍 说这个人好 我就看看
  •   一直很崇拜苏力老师,,这本书蕴含着深厚的思想
  •   才看了一半,这本书的内容不错,有许多都是论文,不过不算太难懂
  •   苏力老师的作品,文笔好的没法说
  •   苏力的思维真的很特别
  •   苏力先生的代表作,
  •   看过一遍,所以才决定买的,苏力先生的见解很独到。
  •   苏力老师的文笔和思想,大家懂的
  •   苏力老师不愧为大家,字字珠玑,句句锦绣
  •   苏力老师的又一佳作,观点、风格都值得学习
  •   制度是以个体突变为契机的整体推进。
  •   有制度 才能成方圆
  •   国内不太多的制度类作品
  •   作者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撷取了富有深意的细节,展开了详细的分析,让人读来受益匪浅。好书!
  •   能引发我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很不错的一本书
  •   非常有启发性,法学学生推荐阅读。
  •   没读完这本书,别说你是法学专业
  •   非常不错的书,个人看完感触颇受,不愧是法学名家。
  •   以前读过,是本值得花费一定时间的法学读物。趁着当当搞活动,买来收藏,有空再读读,会有不同的收获。
  •   此书采用论文集的形式,阐述法之哲学,值得一读,尤其是对于法学初学者!
  •   这书老师推荐看的。作者写的很好,蛮有吸引力。
  •   这个商品不错书很正。还没仔细阅读!发货很快!
  •   第三次买苏立的书,总的来说在当今中国法学家中,苏立的观点更为客观,有有些思想,好书
  •   质量挺好的,还没看完,有点学术
  •   作为一个法学初学者来说,很不错。是老师推荐我们买的,纸质我很喜欢,果然不负我的期望!继续支持...
  •   不论是文字功底还是通论强度都是一等一的书的质量也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