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煮酒论领导

出版时间:2008-8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赵玉平  页数:248  
Tag标签:无  

前言

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历史不会重复它的事实,但是历史会重复它的规律。回头看一看,我们常常能看到将来的样子。我是一个喜欢读历史,特别是读思想史的人。少年时代,最早接触的历史故事是《三国演义》和《隋唐演义》,那个时候脑子里没有二十四史,没有唐宋元明清、上下五千年,有的只是十几个大英雄,什么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什么一杰李元霸二杰宇文成都三杰裴元庆,历史在我的心目中就是一群大英雄的上场下场打打杀杀。后来,又渐渐知道了诸葛亮、徐茂公、刘伯温,这时候,我知道了原来在武的英雄之外还有文的英雄,他们用智谋书写历史,而且他们的篇章愈加精彩。再后来,读了更多的书,听了更多的故事,发现居然在武的英雄和文的英雄之外,还有第三种人大放光彩,他们看起来都很平庸,但是却能调动和使用英雄。比如刘邦文不如张良、萧何,武不如韩信;比如刘备文不如诸葛亮、庞统,武不如关张赵马黄,但他们都能带领一班风云人物去纵横天下、成就大业。我想,这样的人应该算是历史中的第三类英雄,他们自身没有纵横天下的武艺,也没有精妙高深的谋略,但是他们却都能给英雄当领导,让他们自愿听令、心服口服。第三类英雄就是能当领导、调动英雄去成就事业的人,他们的才华是管理才华,在这些人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宝贵的东西。打开历史,篇篇章章都充满血腥,鲜血带来的沉重几乎让人透不过气来。在伴君如伴虎、人命如草芥,动辄满门抄斩的年代搞管理,真的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冒险事业。但是我们的先人们做到了,而且做得那样精彩。他们的智慧、勇气和忠诚,值得我们每一个后来人景仰。正是这份景仰,给我写作这个题目带来了最初的冲动。在写作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内容的取舍与材料的筛选。用简单的八次对话来描绘一幅思想史的画卷,这简直就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我自始至终都是在挑战自己。在选材方面,我坚持三个原则:一是追根溯源,坚持“早”的原则,针对一种管理思想的演变,尽量向上去追溯,从源头入手来写。二是引用经典人物、经典故事,坚持“显”的原则。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尽量选择耳熟能详、众所周知的。因为我相信,只有传播了,才能产生影响。一个众所不知的人物或者一段流传不广的事件,对后世管理思想的影响也肯定是十分有限的。三是从史料入手,坚持“实”的原则。人物和事件尽量从史书(主要是《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其次是诸子百家的典籍)中选。全书只有一章“和谁在一起”中“桃园三结义”的对话是从小说当中选取的材料。不过,尽管这段故事出自小说,但它在我们的心灵当中已经成了一段真实的事件。传统文化的精髓,应该不仅仅限于孔孟之道、八卦占卜、阴阳五行之类,它包含着更多的东西,等待我们这些现代人去探索。在读历史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能够清晰地感觉到,在卷帙浩繁的历史当中,有些声音是一脉相承的。中国管理思想的精髓在一个字上,这个字就是“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国式管理中,人和的精神一脉相承。“人和”两个字包含着建班底、带队伍、选才用才、激励人心等一系列问题,这些也恰恰是现代管理所关注的内容。从这一点上来说,古代管理思想史的内容,对于现代管理也是非常有借鉴价值的。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一是介绍常用的管理策略。例如,分析杀鸡儆猴策略,第二章里写道:“假如有个新来的领导要给一群大象当头领,为了震慑这些大家伙,这位新领导威风凛凛地从地上抓过一只蚂蚁,然后当着这群大象的面把蚂蚁狠狠地捻死了。这样会不会起到震慑的效果呢?当然不会。不但不会起到震慑效果,大象还会嘲笑他的软弱。相反,如果给一群蚂蚁当头领,上来就当众捻死了一头大象,那么蚂蚁一定会格外信服领导的威严。所以,我们应该捻死大象给蚂蚁看,只有处罚了有分量的人,才能起到震慑的效果。回过头来看,一般来说鸡是比猴子小的,所以如果真的想取得管理的效果,恐怕更好的方法是杀猴给鸡看。这个策略叫做‘罚上立威’。”二是对历史案例进行剖析。例如,第七章写张良给吕后出主意:“张良想了一个好办法,就是借助‘商山四皓’的威信和影响力来帮助太子说服刘邦。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从表面上看,是四个老先生说服了刘邦,其实完全是张良的谋略。一个有智慧的人,站在台前呼风唤雨比较容易,躲在幕后默默无闻做贡献比较难。站在台前,出名确实容易一些,但也很有可能因为一时不慎给自己招来意外的灾祸。做人要收放自如。一个有智慧有想法的人,放比较容易,但是一旦放得过火,就会有很多麻烦,所以该收还是要收住。放得开,是才华;收得住,是智慧。”三是具体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例如,第六章写如何对待责任意识不强的领导:“这样的领导最典型的特征就是遇事不做主、不拍板。比如,上级通知最近有工作组下来抽查工作,有可能查到本部门。于是你问:‘领导,要不要提前协调相关部门,准备一份书面的汇报?’领导说:‘别理他们。’等真的来了通知,工作组抽查要求提交书面汇报的时候,领导又来问你:‘你怎么没有准备书面汇报啊?’与这样的领导相处,基本的行为策略是‘当闹钟’。闹钟的作用就是提醒,不断地提醒,一直到行动为止。而且闹钟关键在于一个‘闹’字,只有提醒到对方有点不耐烦的程度,才算得上‘闹’。提醒的技巧是:一说要求,二说行动,三说后果。”四是领导理论的引申与管理思维的启迪。例如,第四章分析对能人的管理:“《西游记》里孙悟空戴着一个紧箍,为什么不给沙僧和猪八戒戴,偏偏要给孙悟空戴?这就是奥妙所在:能人需要戴紧箍,庸人不需要。因为庸人离不开团队,离开1ti队就到不了西天;但是能人一个跟斗就能到西天,即使离开团队,也可以自立门户,当个美猴王。而团队是离不开能人的。对于能人,没有约束就难以信任。信任不仅需要情感认同,还需要一种机制认同。给能人戴上紧箍,忠诚度确认了,做事情也有谱了,领导就可以放心了。可以不念紧箍咒,但一定要戴紧箍,因为紧箍是一种机制,是一种双方的承诺。”每章的结构是先有一个小的引题作开篇,然后追根溯源,展示具有开创性的一段人物对话,接着用相关的一些例证对这个话题进行展开。最后是一个全章小结,对重点内容进行归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博大精深,对这座思想宝库的每一次探索都让我浩叹不已。如果历史是一座山,当我们面山而坐,对着横亘在天边的这一段巍峨和苍茫,内心会腾起怎样的感受呢?对我来说,这份感受就是:除了想走进大山的怀抱,亲眼目睹神奇和精彩之外,还有一个想法,就是作为大山的儿子,去讲述那些山的故事,并把它们传给后人。赵玉平2008年3月于北京邮电大学

内容概要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可以鉴今。出类拔萃的领导者往往是中国传统文化深邃智慧的成功实践者。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当中,从宠大帝国的管理、跨洲际的远征,到浩大宏伟工程的组织实施,无一不体现着管理的思想和智慧。这些思想和智慧,散落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中,等待我们去传承和发扬。  管理是需要“品”的,而本书正是一盏上好的“管理龙井”,耐人品味。书中整合了古代典籍中耳熟能详的故事,以独特的视角和小说家的笔法,妙语解读历史背后的领导智慧,在领导如何定位、修身、观人、选人、用人、立威、授权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于平淡和细节处见真谛,处处展现了现代领导所需要具备的胸怀、眼界、智慧与韬略:树立权威:罚上立威,赏小取信。用人四策:分槽合槽,高屋低屋,分饼画饼,厚赏惜赏。宽严尺度:制严语宽,先严后宽,近严远宽,上严下宽。 用人如器:亲贤臣,治小人;用君子是人品,用小人是智慧。

作者简介

赵玉平,管理学博士,具有十年企业经营管理经验,潜心于企业管理理论、团队领导力、人力资源和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研究。受聘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等多所大学,主讲MBA和研究生班课程。担任央视《心理访谈》、北京电视台《科教观察》节目专家嘉宾。 曾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网通、诺基亚、核工业部、中石油、中石化、曲美、上海大众等单位提供团队管理、商务沟通、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力等方面的培训。经典课程《看水浒说管理》、《传统文化与现代领导艺术》、《成功职业经理人的塑造》、《部属有效激励与培养》、《博弈论与营销战》等受到学员广泛欢迎,反响强烈。  著有《比强者更强》、《梁山政治》等。

书籍目录

自序 追问第三类英雄第一章 问天下谁是领导一、弹琴的领导与熬夜的领导二、庸人当领导三、闲人的境界四、给下属上发条五、用人四策第二章 你凭什么说了算一、杀鸡还是杀猴二、只有一个圆心三、新来的领导是熟人四、荷花荷叶问的失落五、温柔一刀第三章 一路上追的原来是自己一、取天下从自己开始二、管理者缺什么三、领导算卦四、管住自己五、临事有静气第四章 “没用的人”有什么用一、用人如器二、小人的用处三、庸人的用处四、仇人的用处五、唱反调的人六、能力、岗位和待遇的匹配第五章 和谁在一起一、“兄弟连”的真谛二、也爱诸葛亮,也爱豹子头三、下一个人是谁第六章 能人如何不吓人一、千古忠诚说岳飞二、有这样三种忠诚三、五种不好相处的上级第七章 该做不该做一、不知钱粮的宰相与关心牛喘的宰相二、有些好事不能做三、责任感与有限解决第八章 借来慧眼看莲花一、大处看天下,小处看人二、基于胜任要素的选拔三、心智模式阻碍执行四、英雄从哪里来附录 老赵语录后记 我是这样一个写书的人

章节摘录

第一章 问天下谁是领导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诗歌的民族。诗歌可以保存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诗歌的民族,其灵魂是没有归宿的。我们这个民族的灵魂,有一个美丽的去处—《诗经》。在这本无邪(孔子对诗经的评价)的书里,开篇写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你看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有水鸟清脆的鸣叫,有河水和水中的小岛,有身姿婀娜的女子,有脉脉含情的爱情。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创造浪漫的民族,同时更是一个充满睿智的民族,对于《诗经》这样一幅美妙的画卷,我们的先人在读出浪漫和美丽的同时,还读出了更多更深邃的东西。汉代有一本跟《诗经》有关的书叫做《韩诗外传》,是当时的学者韩婴写的,虽然跟《诗经》有关,但是内容却不是关于如何做诗的。这是一本关于管理艺术的书。读诗歌能学管理吗?当然。如果把书比喻成建筑的话,《韩诗外传》应该是一栋西汉风格的华丽建筑,装饰精美,结构细腻,里面人来人往,比《论语》热闹了许多,而且这些形形色色的人个个都会吟诗,十分风雅。在这里住着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巫马期。这是一个貌不惊人的过路人,一副急匆匆的样子,像所有为工作奔忙的白领一样,他也是面容消瘦,两眼发直,显得比实际年龄老成,很有可能正在咳嗽,额头和眼角的皱纹让他显得有些疲倦。他的口袋里如果装着名片,上面应该印着“鲁国单父县令”的头衔和“孔子弟子”的身份。当你看到他的时候,就像当时他本人一样,你可能同样不会想到,他要去见的一个人以及他们之间将要开始的一段对话,将对中国管理思想史有深远的影响。巫马期要见的人是他的同学,名叫宓子贱,你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到至少三个关于他的经典故事,他是我们常说的那种有故事的人。宓子贱和巫马期在同一个地方先后当过县长。他们俩一个擅长弹琴,一个擅长熬夜,我们的话题就从这弹琴的领导与熬夜的领导谈起。

后记

这本书是我所写过的几本书里写得最艰难的一本,2004.年写管理学概论方面的书:《比强者更强》,三十多万字耗时一个半月。2005年写团队和人力资源方面的书:《梁山政治》,十八万字耗时三个月。2006年撰写博士论文,是关于领导者人际关系行为特征的研究,十四万字耗时五个月。而这本书则从猪年的春节写到鼠年的春节,整整写了一年,前后反复修改了6次。因为写书,成了夜猫子。2007年的教学任务非常重,特别是下半年,本科生、研究生、在职MBA,还有外部的培训班,以及咨询公司安排的课程,第三、第四季度差不多每个月讲课的时间都在二十天以上。原来计划每天半夜起床写三个小时,可是只要睡下去了就很难再起来,于是改成了先写再睡。还好,自己的睡眠质量很好,而且可以随时补觉随时醒,如同吃零食。某次在连续熬了两宿以后,出现在学校主楼前,迎面遇到一位教过我的老师,老先生端详了我半天,然后说:“你这两年老得真快啊!”熬夜催人老啊!因为写书,成了迟钝的人。无论走到哪个城市,无论讲什么课程,旅行箱里永远装着写作提纲,脑子时时刻刻想的是书的章节,美丽的风景常被浪费。夏天去了武夷山,在著名的九曲溪上漂流,两岸青山,一江碧水,在别人醉心美景的时候,我的脑子里搅成一团的是“该做不该做”和“能人如何不吓人”这两章的结构安排。夏末秋初,到了西湖和大凉山,两个地方都是湖光山色,风光旖旎,在烟水茫茫的湖畔吃着当地的特色美味,我的感觉却是如同嚼蜡。在生活情趣上,确实成了很没追求的人。因为写书,成了躲避熟人的人。喜欢和陌生的人在一起,因为不用招呼,不用应酬,也不用在乎别人的眼光,完全可以投入到书的世界里。导师曾经说过练习呆若木鸡的笑话,现在发现,这真的是需要一种境界才可以的。2007年的元旦前夕,从四川到上海,然后是北京、河北,再途经北京去广东。到达京城的时候已经是华灯初上,节前的北京城车水马龙张灯结彩。我则推掉了所有的热心邀请和朋友见面的提议,直接从火车站奔机场,然后在候机大厅的角落里陷入了写作状态。路遇一熟人,是白天打过电话的。对方很惊讶地问我,白天不是说在广东吗?我点点头说我现在是在广东啊。对方大笑。因为写书,成了吝啬鬼。所有的事情都忍不住斤斤计较时间。于是走路变得很快,说话变得很快,吃饭也变得很快。手边随时带着排得密密麻麻的日程,每天醒来就开始想,今天哪个时间段可以用来写书呢?因为写书,成了在飞机上撕报纸边的人。跟人开玩笑说自己过的是苍蝇一样的生活,主要特点是:到处飞,不择时不择地,不怕脏乱差,飞过去一落地就开始嗡嗡讲。一般来说,飞机上是我补觉的地方,也是娱乐的地方,在旅行途中会看看碟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不过,常有些挥之不去的牵挂在大脑的后台运行着,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就会突然冒出一个念头,于是就要赶紧找纸记下来,最常用的就是报纸的边角。本书八个章节的题目,是在海航飞机上在一张小名片的背面写下来的,全书的题目则是在国航航班上一个房地产广告的空白处划拉出来的。古人说灵感来自“马上、厕上、枕上”,确实有道理。因为写书,成了忧郁的人。和峨眉山很有缘,2007年下半年先后三次上峨眉山,每次都是在写书最艰难的时候。三到峨眉,都是放弃了游览计划,把讲课之外的全部时间用到写作上。宾馆依山而建,植物茂盛,曲径通幽,我的窗外是几丛修长的竹子,每天下课一直到深夜,都是在写了改、改了写中度过的,有时候一个晚上都毫无进展,只有望竹兴叹。后来,被陪同的老师拉着去山下品尝醪糟煮啤酒和大串烤肉,在浓香扑鼻开怀畅饮的酒桌前,我却是一副魂不守含的样子。走的时候,霜降已经来临。天上明月高挂,想起自己喜欢的那首关于峨嵋的诗: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我也愿意做一朵浪花,沿着山山水水奔流而去,去追寻那片属于自己的美丽月光。因为写书,成了见了策划人就心虚的人。本来预计2007年上半年交稿,一推再推,从4月到7月再到10月再到12月。其实书的很多内容都是自己平时讲课时讲过的,有些根据录音整理的文字也都是现成的。偏偏自己总想再好一些,再精一些。从语言到书面文字确实有一个艰难的过程。很多时候,口语表达得很准确很清晰的东西,一落实到书面上就混乱了,必须要重新组织语言。一重新组织又发现了,这个内容根本就不是核心,于是连内容也要重新创造。一想到自己的书在面见读者时有很多破绽和毛病,就浑身冒汗。路遥说:“写书的人和卖血的人其实是一个工种。”顶!我也有同感。因为写书,成了分裂的人。每时每刻都有两个自我在运转,一个在现实中,一个在书里。从西湖论剑的阮公墩,到讲传统文化与现代领导的岳麓书院,再到全球通大讲堂对着几千来宾讲水浒故事,每次讲,都会觉得自己也是一个宽袍大袖的古人,是自己所叙述的那些故事的一部分,故事里的那些人物正和自己生活在一起。书快写完的时候,接受了一次媒体采访。那是2007年的深秋。采访的地点在北邮学生食堂对面的茗香吧里。这是学校一个比较安静可以写东西和冥想的地方。话题谈到了我比较喜欢的两个人物,一个是三国里的军师诸葛亮,一个是水浒里名不见经传的副军师朱武。两个人都是读书人又都是智者,但是命运却如此不同。诸葛亮处于权力的核心位置,担大任,做大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朱武是小人物,在权力外围一个非核心的位置,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功成身退浪迹江湖。诸葛亮与朱武的价值观和性格倾向是完全不一样的。孔明先生以天下为己任,以做大事业为理想,有自己的政治抱负,凡事追求完美,事必躬亲;朱武先生以朋友为己任,以思想自由和生活快乐为理想,有自己的生活情趣,凡事从容收放,大而化之。真的觉得这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两种典型。一种向外求自己,向天下求成就;一种向内求自己,向心灵求成就。至于说哪个类型更好一些,那恐怕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不过我自己可能是朱武一类的人吧。这次谈话对我有很多触动,我因此思考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也思考了眼前这本书存在的意义。采访结束后便搭乘夜航飞机飞广州。虽然忙碌,但是这些思考却始终没有停顿。到达天河公园对面的广东邮校已是深夜一点半,广东还是一派夏末感觉,拉着拉杆箱走在安谧的校园里,抬头可以看到猎户座腰带上那三颗闪亮的星,在浩瀚的星空下一边揣摩着流传千年的思想,一边独自走一条黑暗的路,那一刻能感觉到某种来自苍穹的注视,古老而又神秘。

编辑推荐

《青梅煮酒论领导》是一本可以放在心上的智者之书。大处看天下,小处看人。私下提意见叫补台,当众提意见叫拆台。每天五分钟自虐叫锻炼,每天五小时锻炼叫自虐。历史不会重复它的事实,但是历史会重复它的规律。《青梅煮酒论领导》所要做的,正是剥茧抽丝,探寻隐藏在历史背后的那些领导智慧,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中倾听一脉相承的声音。历史不会重复它的事实,但是历史会重复它的规律。《青梅煮酒论领导》所要做的,正是剥茧抽丝,探寻隐藏在历史背后的那些领导智慧,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中倾听一脉相承的声音。大处看天下,小处看人。私下提意见叫补台,当众提意见叫拆台。每天五分钟自虐叫锻炼,每天五小时锻炼叫自虐。给老同志分饼,给年轻人画饼,和中坚力量一起吃饼。领导者只关注异常,不关注正常:只关注例外,不关注例行。在平常群体中关注出众的人,在出众的群体中关注平常的人。没有科学内助的权力是盲目的权力,没有权力支持的科学是孤独的科学。在正常情况下有超常发挥叫优秀,在超常情况下有正常发挥那才叫卓越。企业可以有闲事,但是不能有闲人。生命在于运动,管理在于折腾。有1件事情你能做得好,那叫合格:有10件事情你能做得好,那叫优秀;有50件事情你能都做好,那叫卓越;有100件事情,你还想努力把它们都做好,那就叫找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青梅煮酒论领导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