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两万里

出版时间:2008-5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儒勒·凡尔纳  页数:406  译者:郑晓岚  

前言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旨在增强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基本理念及课程设置作了全新的阐述,同时对中小学的课外阅读量和阅读篇目作了较大调整,规定了学生各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并列出了不同年级段的阅读书目,这对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从而增强了阅读的科学性,减少了盲目性。这套“语文课程标准课外读物导读丛书”,每种书前均有导读文字,提供背景知识,有利于学生掌握所阅读的内容;另外,根据书的不同内容特点,附有阅读提示或评点内容,以便于开拓学生的阅读思路,加深阅读印象。希望我们这套丛书能带给广大中小学生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

内容概要

  《海底两万里》叙述了法国生物学家阿伦纳斯奇妙的环球海底旅行,展示了一幅幅变化无穷的海底景观。故事始于1866年海上出现的一头怪物,阿伦纳斯受邀参加追捕,不幸落水,却奇迹般泅在怪物的脊背上。事实上,这头怪物是一艘由尼摩船长建造的奇妙的潜水艇——鹦鹉螺号。于是,阿伦纳斯随着尼摩船长开始了神奇的海底旅行。他们从日本海出发,进入太平洋,途经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驶达大西洋,然后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沿着非洲海岸,径直驶向南极海域,接着又沿着拉美海岸北上,到达北极海域,最后阿伦纳斯不辞而别,尼摩船长和他的鹦鹉螺号却被挪威西海岸的大漩涡吞噬。整个航程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海底狩猎、参观海底森林、探访海底的亚特兰蒂斯废墟、打捞西班牙沉船的财宝、目睹珊瑚王国的葬礼,又经历搁浅、土著人围攻、与鲨鱼及章鱼搏斗、冰山封路等险情。此外,整部小说还动用大量篇幅,不厌其烦地介绍诸如海流、鱼类、贝壳类、珊瑚、海底植物、海洋生物循环系统、珍珠生产等科学知识,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科学启蒙小说。小说中的主人公尼摩船长是一位像谜一样的人物,他性格古怪,性情阴郁,身世神秘莫测,既有同情穷苦人民和受压迫民族的广阔胸襟,又怀着与人类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令人捉摸不定。阿伦纳斯是学者的代表,他知识渊博,见多识广,热爱科学研究事业。康塞尔是仆人的典型,他对主人忠心耿耿,遇事镇定自若。鱼叉手内德’兰德是一位富有戏剧张力的人物,他技高胆大,性格暴躁。这些不同性格的人物共同推动着悬念迭出的情节层层深入,直至高潮。  整部小说读来趣味盎然,扣人心弦,令人回味无穷,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科幻小说。

书籍目录

导读第一部分第一章 飞逝的巨礁第二章 赞成与反对第三章 悉听先生尊便第四章 内德?兰德第五章 冒险行动第六章 加足马力第七章 种类不明的鲸鱼第八章 动中之动第九章 内德·兰德的怒气第十章 海洋人第十一章 鹦鹉螺号第十二章 一切都靠电第十三章 几组数据第十四章 黑流第十五章 一封邀请信第十六章 漫步海底平原第十七章 海底森林第十八章 太平洋下四千里第十九章 瓦尼科罗群岛第二十章 托雷斯海峡第二十一章 陆地上的几天第二十二章 尼摩船长的雷电第二十三章 强迫睡眠第二十四章 珊瑚王国第二部分第一章 印度洋第二章 尼摩船长的新提议第三章 一颗价值千万的珍珠第四章 红海第五章 阿拉伯海底隧道第六章 希腊群岛第七章 四十八小时穿越地中海第八章 维哥湾第九章 消失的大陆第十章 海底煤矿第十一章 马尾藻海第十二章 抹香鲸和长须鲸第十三章 大浮冰第十四章 南极第十五章 事故还是小插曲?第十六章 缺氧第十七章 从合恩角到亚马逊河第十八章 章鱼第十九章 墨西哥湾流第二十章 北纬47度24分、西经17度28分第二十一章 大屠杀第二十二章 尼摩船长的最后一句话第二十三章 尾声

章节摘录

  发生这些事件的时候,我刚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贫困地区做完了科学考察回来。因为我是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客座教授,所以法国政府派我参加了这次考察。我在内布拉斯加州呆了6个月,三月底我带着珍贵的标本回到了纽约,并定于五月初动身回法国。斯科蒂亚号船只出事期间,我正忙于整理这次收集来的矿物标本和动植物标本。  对于时下这个热门的话题,我当然完全了解。我怎么可能不了解呢?我反复阅读欧美的各类报刊,却未能获得进一步的定论。这个奥秘让我困惑不已。我自己拿不定主意,只好摇摆于两种极端的看法之间。然而,这件事确实不容置疑;对此事表示怀疑的人,就请他们解释一下斯科蒂亚号船只的裂口是怎么回事吧。  我到纽约时,这个话题正传得沸沸扬扬。有些智商不高的人说它是浮动的小岛,是不可接近的礁石,现在这种假设被推翻了。事实上,除非这座礁石的腹部有一台机器,要不然它怎能如此迅速地四处移动呢?同样,说它是一只浮动的船体,或是一艘遇难的巨型沉船,这种假设现在也被推翻了,理由仍然是它移动得如此迅速。  那么,这个问题只可能有两种解释,由此分成了两个观点截然不同的派别:一派说这是一头力大无穷的怪物,而另一派说这是一艘动力超强的“潜水”艇。  然而,后一种假设虽然可以成立,但在欧美两洲所做的调查面前,就站不住脚了。要说私人拥有这样的一台机器,那实在是不大可能。他在何地何时如何制造了这台机器呢?他又如何保住制造的秘密呢?  当然只有一国的政府才有可能拥有这种破坏性的机器。在人们千方百计要增强武器威力的不幸年代,一个国家有可能瞒着其他国家制造这种可怕的武器。机枪之后有鱼雷,鱼雷之后有水下撞锤,然后又有各种对抗性的武器。至少,我自己是这么想的。  但是,这个“潜水”艇的假设在各国政府的声明面前又站不住脚了。因为这件事关系到人类的共同利益,既然越洋航行遭到了破坏,各国政府的坦诚态度就不容置疑。此外,又怎么能说这艘“潜水”艇的建造可以逃得过大众的眼睛呢?在如今这种情况下,个人要保守住秘密都很难,而对于一个行动时常受到敌对势力监视的国家来说,当然就更加不可能了。  因此,根据在英国、法国、俄国、普鲁士、西班牙、意大利、美国甚至在土耳其等国所做的调查,有关“潜水”艇的假设也终于被推翻了。  尽管当时的小报不断地嘲笑、挖苦这头怪物,但它又一次出现在海上。由此人们的想象力就迅速地转向鱼类学,并捏造出种种最荒诞不经的传说。  我一到纽约,就有好几个人特地跑来问我对这件怪事的看法。我曾在法国出版过一本名为《海底的奥秘》的书,8开本,共两册。这本书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赏识,也为我在这门相当奥秘的博物学分科中赢得了特别高的声誉,所以人们才询问我的看法。只要我能够否认某事的真实性,我总是给予果断的否定。但是,很快,我发现自己必须明确地解释我的看法。“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教授、可敬的皮埃尔?阿伦纳斯先生”,应《纽约先锋论坛报》的邀请,就此事发表了他自己的看法。  我只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开口了,因为我不能再保持沉默。我从政治和学术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讨论。下面我把发表在4月30日该报上的一篇内容十分丰富的文章节录如下:  “我逐一研究了不同的假设,推翻了所有其他的设想,我不得不承认确实存在一种力大无比的海洋动物。  “我们对海洋深处一无所知,就连探测器也够不着。在那些遥远的海底深处会发生什么事呢?海平面12000米或15000米以下的地方有什么或者可能有什么生物呢?这些生物的机体构造又是怎样的呢?这一切我们无法猜测。  “但是,摆在我面前的这个问题可以用二难推理法来解决。  “生活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的各种各样的生物,我们或者了解,或者不了解。  “要是我们不了解所有这类生物,而大自然又仍然对我们保守某些鱼类学的秘密,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在探测器不可及的海洋深处还有其他鱼类或鲸类甚至还有新品种的存在。而且,它们有一个‘不可漂浮’的生理构造,出于某种原因,或是一时高兴,或是一时固执,它们偶尔也会浮出水面。这种说法看起来比较令人信服。  “反过来,如果我们的确了解所有这类生物,那么就必须从已经分类的海洋生物中找出我们正在议论的这头动物;在这种情况下,我就会接受存在一种巨型独角鲸的猜测。  “普通的独角鲸身长通常只有60英尺。如果把这个长度增加5倍或10倍,并赋予这种鲸类动物与它的身材成比例的力量,再增强其攻击性武器的威力,就成了我们所说的这头动物了。也就是说,它有香农河号军官们所测定的长度,有能够刺穿斯科蒂亚号船只的触角,有能够穿破一艘汽船的船体的力量。  “实际上,根据某些生物学家的说法,这条独角鲸装有一把骨质的剑或一把骨质的戟。那是一根钢铁般坚硬的长牙。有人曾经在鲸鱼的身上发现过这种牙齿,说明独角鲸总能成功地用牙齿攻击鲸鱼。还有人曾经从船底费力地拔出过类似的牙齿。它能像利锥钻木桶那样钻穿船底。巴黎医学院博物馆就藏有一根这样攻击性的牙齿,它长2.25米,底宽48厘米。  “好吧!现在假定一下,那件武器的威力还要厉害10倍,那头动物的力量还要大10倍。如果它以每小时20海里的速度行进,那么用它的速度乘以它的重量,就能求出撞坏斯科蒂亚号船只所需的撞击力。  “因此,在获得更多的信息之前,我坚决认为这是一条独角鲸。这条独角鲸体形庞大,身上配备的不是剑戟,而是像铁甲船或战舰上所装备的真正的冲角,而且还同时具备了战舰的重量和动力。  “这样,这种费解的怪现象就得到了解释。或者相反,不管人们想到、看到、感到或体验到什么,这一切也可能什么都不是。”  最后一句话只能说明我自己还没有定论。但在某种程度上,我只想保持自己作为一名教授的庄严,同时又不愿让美国人笑话。因为美国人取笑起人来,是很厉害的。我为自己留了条退路。事实上,我承认这头“怪物”的存在。  我的文章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很多读者支持我这篇文章的看法,因为至少我在文中提出的结论可以给读者以想象的自由。人们总是喜欢沉湎于那些奇异怪诞的遐想,而海洋正是这些遐想的最好载体,也是这些巨型动物——相比之下,陆地上的动物,如大象或犀牛之类的动物,简直小得可怜——赖以繁殖和生成的唯一环境。汪洋大海里既然有我们所知的最大的哺乳类动物,因而说不定也有巨大无比的软体动物和令人生畏的甲壳动物,如100米长的大虾或200吨重的螃蟹!为什么不可能有呢?从前,与地质纪年同时期的陆地动物——四足动物、四手动物、爬行动物和鸟类等——都是按照巨大的模型创造出来的。造物主用巨大的模型把它们造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模型逐渐变小了。既然海洋永恒存在,而地壳几乎在不断地变化,那么在深不可测的海底深处,为什么就不可能藏有另一时代的巨大生物的模型呢?在海底深处,为什么不可能藏有那些以一世纪为一年、以一千年为一世纪的巨大生物的最后变种呢?

编辑推荐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著名的科幻三部曲的第二部。小说叙述了法国生物学家阿伦纳斯奇妙的环球海底旅行,展示了一幅幅变化无穷的海底景观。整部小说读来趣味盎然,扣人心弦,令人回味无穷,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科幻小说。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海底两万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