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实践的文化

出版时间:2009-04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英】齐格蒙特·鲍曼  页数:292  译者:郑莉  
Tag标签:无  

前言

  自晚清曾文正创制造局,开译介西学著作风气以来,西学翻译蔚为大观。百多年前,梁启超奋力呼吁:“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子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时至今日,此种激进吁求已不再迫切,但他所言西学著述“今之所译,直九牛之一毛耳”,却仍是事实。世纪之交,面对现代化的宏业,有选择地译介国外学术著作,更是学界和出版界不可推诿的任务。基于这一认识,我们隆重推出《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在林林总总的国外学术书中遴选有价值的篇什翻译出版。  王国维直言:“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所言极是!今日之中国已迥异于一个世纪以前,文化间交往日趋频繁,“风气既开”无须赘言,中外学术“互相推助”更是不争的事实。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愈加迅猛,文化交往愈加深广。全球化和本土化两极互动,构成了这个时代的文化动脉。一方面,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文化上的交往互动;另一方面,文化的民族自觉日益高涨。于是,学术的本土化迫在眉睫。虽说“学问之事,本无中西”(王国维),但“我们”与“他者”的身份及其知识政治却不容回避。但学术的本土化决非闭关自守,不但知己,亦要知彼。这套丛书的立意正在这里。

内容概要

本书是当代社会学大师鲍曼的代表作之一,文化研究和社会理论领域的经典之作。    书中关注文化这个为难了无数社会学家的主题。鲍曼将文化的意义分为三类:作为概念的文化、作为结构的文化以及作为实践的文化。鲍曼研究进路的中心是认为,文化是内在矛盾的。因此,文化既是失序的动力,也是秩序的工具;既是老化的因素,也是不朽的条件;它是创造性的温床,同时也是规范法则的框架。

作者简介

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1925-),波兰裔英国社会学家与思想家。现为利兹大学和华沙大学社会学荣休教授,当代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研究最著名的理论家之一。
  译者简介:
 郑莉,1973生于哈尔滨。北京大学博士,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现任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

书籍目录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总序导言  作为现代社会自我意识的文化  系统还是基质(matrix)  文化与认同  文化的相对性与人性的普遍性第一章  作为概念的文化  作为等级概念的文化  作为区别性概念的文化  文化的一般性概念第二章  作为结构的文化  结构的概念  结构的本体论与认识论地位  结构主义的规划纲要第三章  作为实践的文化  文化的与自然的  文化与社会学

章节摘录

  第一章作为概念的文化  文化这个概念所具有的根深蒂固的模糊性已是人所共知。而不太为人所知的是如下观念,即文化的模糊性与其说源于人们对文化的定义方式,不如说源于历史上以文化术语聚合起来的众多思想线索的不相容性。睿智的学者们一直明白,术语的相似不足以作为判断概念间相同或相异的依据。何况,方法论的自觉性是一回事,而语言的魔力则是另一回事。对于很多人来说,往往无法摆脱的一种倾向就是把相似的术语牵强地解释为同一个概念,这种倾向相当草率,但相当普遍。这种做法对于科学的人工语言或许有效,但如果我们所探求的术语比如文化术语本身已经具有相当长的前科学和世界历史的特征,那么这种方式就很难奏效了。此类术语几乎总是被不同的学术团体用来解答基于不同研究旨趣的形态各异的问题。一般说来,术语的固有特性不会太多地限制它最终的概念用法。然而即便如此,也不存在每当意识到需要一个特定的概念时就拿一个意义模糊的术语来搪塞这样的“自然的”必需性。  没有人比大西洋彼岸的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类学家更了解这后一个原则了。尽管他们也同样面临着把濒临消亡的异域生活“记录在案”的迫切需要,他们面对的却是两种迥异的情形。正如麦肯齐(W.J.M.Mackenzie)最近所指出的:“美国人必须花大量精力研究语言、人工制品以及个体幸存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作为实践的文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这本书对于我们了解消费文化,很有帮助。
  •   just ok
  •     作为一位社会学大家,给人类学写的一本文献书。
      要成为一位大家得读过多少文献资料,还要能精辟地归纳出文献作者的观点来,真是不容易。
      
      虽然鲍曼不是人类学家,虽然,在这本他70年代就写作的——2001年重印的——人类学著作当中,鲍曼的观点在现在看来已经有了很多延伸性研究和新的反思,但是鲍曼对人类学民族志方法的反思还是与之后的后现代人类学批判不谋而合。
      
      鲍曼的反思观点包括:
      1、在全球化时代的流动的现代性社会中,人类学对空间研究的关注不够,民族志学者没有很好的摆脱那种对封闭社区进行田野调查的局限(这个时代已经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封闭社区了);
      2、人类学缺乏对文化“他者”与“自我”的反思,谁是文化的“他者”?
      3、人类学如何摆脱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方法论的简单对应,寻找实践意义上的文化符号系统的解释?
      ……
  •   您认为这本书在他的学术历程诸著作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   貌似这本书还是很值得一读的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