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十论及外五篇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汤一介  页数:198  
Tag标签:无  

前言

  1947年,我选择读北大哲学系,是想做一位“哲学家”,能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探讨一些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但到1949年,一切都改变了,我很快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但严格说来接受的是苏联式的教条主义,开始虽然还有点怀疑,很快在各种运动中我真的把那些教条主义当成真理。在“文化大革命”前,我写过不少文章,大概有两类:一类是批判所谓的“资产阶级学术观点”,例如我参加了批判冯友兰、吴晗的“资产阶级学术观点”;另一类是对中国哲学史中的哲学家的研究。在50年代末与60年代初,曾经举办过几次“孔子学术讨论会”、“老子学术讨论会”、“庄子学术讨论会”等等,我都参加了,并且写了文章.这些文章几乎都是武断地给那些哲学家扣上“唯物”或“唯心”、“进步”或“反动”的帽子,算不得什么学术研究,只是把“学术”作为“政治”的工具而已。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80年代,也许我才做一点哲学研究王作。而开始,我还不敢奢望成为一个“哲学家”,只想做一个稍有独立思考精神的“哲学史家”。

内容概要

儒学自孔子起就自觉地继承着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从历史上看,它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子斩断。如果我们人为地把中华民族曾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子斩断,那么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没有可能了。因此,我们只能适时地在传承这个文化命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之适应变化着的社会新形势。本书对儒学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它不仅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历史的考察,而且注意到它的现实意义,故可以作为一种儒学读本贡献给读者。

作者简介

汤一介,1927年生于天津,湖北省黄梅人。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中心主任、中华孔子学会会长。著有《郭象与魏晋玄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在非有非无之间》等及学术论文二百余篇。

书籍目录

代序 我的哲学之路一、论“天人合一”二、论“知行合一”三、论“情景合一”四、论“普遍和谐”五、论“内在超越”六、论“内圣外王”七、论“道始于情”八、论“和而不同”九、论“周易哲学”十、论“儒学复兴”十一、论儒家哲学中的真、善、美问题十二、孔子思想与“全球伦理”问题十三、儒家伦理与中国现代企业家精神十四、读钱穆先生《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之贡南十五、关于编纂《儒藏》的意义和几点意见后记

章节摘录

  一、论“天人合一”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和“人”可以说是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天人关系”问题则是历史上我国哲学讨论的最重要的问题。司马迁说他的《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的书;董仲舒答汉武帝策问时说,他讲的是“天人相与之际”的学问;扬雄说“圣人……和同天人之际,使之无间”。魏晋玄学的创始者之一何晏说另外一位创始者王弼是“始可与言天人之际”的哲学家。唐朝的刘禹锡对柳宗元的批评,说柳宗元的《天说》“非所以尽天人之际”,没有弄清楚“天”与“人”的关系。宋朝的思想家邵雍说得很明白:“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学问如果没有讨论天人的关系,不能叫做学问。可见,自古以来中国的学者都把天人关系作为最重要的研究课题。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对天人关系问题有种种不同的理论,例如荀子提出“明天人之分”,他把“天”看成是和人相对立外在的自然界,因此他认为“天”和“人”的关系,一方面“天”有“天”的规律,不因“人”而有所改变,“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为不桀亡”;另一方面“人”可以利甩“天”的规律,“制天命而用之”,使之为“人”所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儒学十论及外五篇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条)

 
 

  •   儒学自孔子起就自觉地继承着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从历史上看,它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子斩断。如果我们人为地把中华民族曾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子斩断,那么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没有可能了。因此,我们只能适时地在传承这个文化命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之适应变化着的社会新形势。本书对儒学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它不仅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历史的考察,而且注意到它的现实意义,故可以作为一种儒学读本贡献给读者。
  •   在评论汤一介教授的《儒学十论及外五篇》之前,我先跟大家分享一下正在读的谷园先生的《人生四书》,绝对是五四以来最牛B的四书解读本,也可以说是最成体系的大众儒学读物。这本书里也有两处引用了汤先生对四书的分析,总之,很精彩。 言顺正传。汤一介教授是当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这本书是他对儒学体系的总结,太学术了,我看着有点吃力。 不行,来事了。转发一个汤教授的百科内容吧,算是支持了!汤一介,男,1927年2月16日生于天津,原籍湖北省黄梅县,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2011年4月,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3年3月14日,汤一介教授主编的《中国儒学史》获“北京市第12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Mc Master University)荣誉博士学位。1983年曾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Luce Fellow),曾任美国俄勒岗大学(1986)、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1995)、香港科技大学(1992)、麦克玛斯特大学(1986、1990)等校客座教授,纽约州立大学宗教研究院研究员(1986),1996年任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胡适讲座主讲教授,1997年任香港中文大学钱宾四学术讲座主讲教授。2011年4月,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化书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顾问、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际价值与哲学研究会(Research in Value and Philosophy)理事,第十九届亚洲与北非研究会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国际道学联合会副主席;曾任国际中国哲学会主席(1992-1994),现任该会驻中国代表。国内任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大学兼任教授。著有《郭象与魏晋玄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在非有非无之间》《汤一介学术文化随笔》《非实非虚集》《昔不至今》《郭象》《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汤一介卷》《佛教与中国文化》《生死》《Confucianism, Buddhism, Taoism, Christianity and Chinese Cul***e》《La Mort》及学术论文二百余篇。专著
    《郭象与魏晋玄学》

    《早期道教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

    《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

    《儒教、佛教、道教、基督教与中国文化》

    《在非有非无之间》

    《汤一介学术文化随笔》

    《非实非虚集》

    《昔不至今》

    《郭象》

    《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汤一介卷》

    《佛教与中国文化》

    《生死》

    《和而不同》

    《我的哲学之路》

    《新轴心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建构》(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主编
    《国故新知——中国文化的再诠释》

    《论传统与反传统》

    《影响世界的著名文献·哲学卷》

    《二十世纪中国文化论著辑要丛书》

    《道家文化研究丛书》

    《国学举要》

    《20世纪西方哲学东新史》

    《北大校长与中国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

    《一代名师:人文阐释》(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7月)
    论文
    略论郭象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2年02期)

    略论王弼与魏晋玄学(《学术月刊》1963年01期)

    略论早期道教关于生死、神形问题的理论(《哲学研究》1981年01期)

    论郭象哲学的理论思维意义及其内在矛盾(《哲学研究》1983年04期)

    中国哲学史与中国思想史(《哲学研究》1983年10期)

    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看两种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论《道德经》建立哲学体系的方法(《哲学研究》1986年01期)

    略论中国文化发展的前景(《理论月刊》1987年01期)

    论儒家的境界观(《北京社会科学》1987年04期)

    再论中国传统哲学的真善美问题(《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03期)

    论禅宗思想中的内在性和超越性问题(《北京社会科学》1990年04期)

    儒学的现代化问题(《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02期)

    论老庄哲学中的内在性与超越性问题(《中国哲学史》1992年01期)

    在有墙与无墙之间——文化之间需要有墙吗?(《中国文化研究》1993年01期)

    儒学的现代意义(《中国哲学史》1994年04期)

    在全球意识观照下发展中国文化寻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融合(《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古今东西之争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江淮论坛》1994年06期)

    华严“十玄门”的哲学意义(《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02期)

    读钱穆先生《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之贡献》(《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   很多人把天人合一看得很玄,或许是说的很玄。但什么是天人合一?又没有多少人说得清,或许是著书的以为说清了,但看书的看不懂。汤老的这本书,首先给我的感觉是为之一震,继而若有所悟,最后是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天人合一就是真,有了这个真,才会有民胞物与、万物一体的感觉。我们生长在这个世界,并不孤立的存在,人与万物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联,也许马克思所说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可以把它推得更远——人是天地万物关系的总和。当然,我们更应该把握的是“其发窍之是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这一灯能除千年暗的灵明之灯,是万物对人的托付,是人和人的纽带,是过去与将来的联结,只有这灵明之灯长亮,人才能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知行合一就是善,有了这个善,人才会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生活意志。知道什么?行些什么?诸善奉行,众恶莫作,这三岁小儿都知道的道理,落于人世间,却只有八十老人行不得的悲叹。我们到底是缺少了什么?网上老人摔倒了该不该扶的争论,药家鑫碾人后又杀人,这仅仅是对生命的莫视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如果这人生只是一个游戏,那么儒家有了自己的游戏标准,当没有更好的标准出现,那么打破一切旧有的价值规律,仅仅只是痴人说梦。
    情景合一就是美,有了这个美,人才会有窗前草不除的率真,才会有人心与山花一起灿烂的明亮。“万物并育而不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情景全一的美,才会让人感到什么是万物并育,什么是道并行,也只有用情景合一的眼光,我们才会去看诸子散文、魏晋玄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而不存先入之心,有此高彼低的计较,只有一味“同情的了解”。
  •   我是听了他学生的课买的好几本汤先生的书.此书对儒学做了纲领性的提炼,天人合一为真,知行合一为善,情景合一为美.好!!!快乐的人生就是赋予世界(物质的,精神的)以生命,而不是原子式的唯物论.当然,唯物带来的是科学.
  •   有观点,有思想,有价值
  •   老客户,没的说
  •   好书。亦读亦收藏。
  •   不愧为大师级作品,太炎先生纵览古今,
  •   汤先生这本书,言简意赅,基本上把儒学的主要精神都讲清楚了
  •   如盐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为不桀亡.
  •   慕名而买,看后一般。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