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以为常”之蔽

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康敏  页数:258  
Tag标签:无  

前言

“到民间去”,曾经是一个世纪前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发生期所酝酿出来的口号。先有具备学术规范的社会调查,才有社会科学的出现。在少数人一段时间的尝试之后,一句凝结着共同体集体意识的“到民间去”成为1919年之后的知识界的运动,在中国促成书斋学问之外的社会调查之风蓬勃兴起。社会科学诸学科此前在中国主要是课堂传授的西方书本知识,“到民间去”的调查之风呼唤着以中国社会为对象的知识生产,这种知识生产逐渐造就了中国社会科学诸学科。今日的中国社会科学界则萌发着另一种冲动,一种积聚了很久、压抑了很久的求知之志,这就是:“到海外去”!曾经,在大家都不能出国的时期,我们在政治关怀上满怀豪情地、当然只是浪漫地“放眼世界”。今天,出国旅行在中国已经大众化了,“看世界”的欲望已如春潮涌动。中国的知识界要做的是以规范的学术方式“走进世界”之后“凝视世界”! 关于社会调查,关于经验研究,“到海外去”预示着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新机会。社会调查的眼界有多宽,社会科学的格局才可能有多大。几辈知识分子在“民间”、在本土开展调查研究,奠定了中国社会科学的当下格局。我们今天到海外去,到异国他乡去认识世界,则是为了中国社会科学明天的新格局。

内容概要

康敏博士的专著《“习以为常”之蔽》是一部很值得一读的外国民族志,很了不起。该书反映了近年来中国东南亚研究中一个非常可喜的重要转向:即中国大学的博士生开始走出国门,奔赴东南亚国家从事田野调查研究。在此之前,虽然不乏海外中国留学生也到东南亚实地调查,收集资料,但一般都是受国外大学的派遣与资助,专门为国外大学学位论文而准备;同样,虽然中国大学也有部分学者、甚至博士生,曾创造条件到东南亚国家进行这样或那样的研究,但一般或为短期肤浅粗放式的观光考察,或为长期交流学习式的进修访问;虽然中国前辈著名学者如人类学家林惠祥和社会学家陈达,也曾在东南亚从事过长期的实地考察,并有专门著作问世,但那毕竟是在战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就像台湾著名的人类学家李亦园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赴马来西亚柔佛州的田野考察一样,毕竟与内地大学和学者的境况不可同日而语。就社会科学在新中国半个多世纪来的独特历史遭遇和中国对外国地域研究的整体水平而言,像康敏博士那样从事为期近一年的专题田野调查,从学术的原动力到财物资助,完全靠自己筹措而不用依靠海外援助,其困难之大,可想而知;其闯劲之足,令人刮目。正因为如此,如果说北大社会学与人类学系高丙中教授麾下的博士生团队可谓开了风气之先,一点不为过。康敏博士论文的成功实践,从另一个侧面也展示了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包括学术交流)近士多年来突飞猛进的飞跃发展和广阔前景。

作者简介

康敏,籍贯福建,1975年生人。2006年取得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院。研究方向为文化研究、社会性别、穆斯林社群等,主要研究区域为马来西亚、东南亚和中国。

书籍目录

引子:不寻常的马来西亚第一章 “习以为常”之蔽(导言) 第一节 “常”的意味 第二节 “习以为常”与所谓“传统”   第三节 权力的遮蔽 第四节 去蔽行动第二章 仪村概况  第一节 马来西亚和吉兰丹州基本情况介绍 第二节 “传说”中的马来人  第三节 走进仪村第三章 日常生活中的时间安排 第一节 一天五次礼拜 第二节 一年两个节日 第三节 一生三次仪式 第四节 时间设置中的文化认同第四章 日常生活中的空间结构 第一节 住宅里的空间布局 第二节 甘榜里的公共建筑 第三节 居住在世界的中心第五章 关于性别的社会常识  第一节 驯服身体  第二节 马来人的日常服饰  第三节 服饰的变化  第四节  日常生活中的性别关系  第五节 性别平等与政党之争第六章 个人与社会  第一节 称谓  第二节 家庭关系  第三节 亲属、邻里与社区第七章 从教徒到国家公民  第一节 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与新常识的普及  第二节 当旧常识遭遇新常识  第三节 绝望的爱情:一个典型个案  第四节 穆斯林?马来人?马来西亚人?  结论参考文献附录说明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习以为常”之蔽(导言)第一节 “常”的意味如同马来语“biasa”,中文“常”字也有类似的多种解释。在本文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理解“常”字:首先,“常”具有量的规定性。只有在数量上占优,不断反复出现的事物我们才能称之为“经常”、“通常”。而由于某种事物多次出现过,我们就会对它产生熟悉感,从见怪不怪到熟视无睹,甚至会由于单调、平淡无奇而对它感到厌烦,就比如我们的日常生活。第二,“常”也包含有质的规定性。当某个事物因为出现的频率很高,形成了某种潮流、趋势或规律时,它就会从量变到质变,成为一种标准状态,符合这一状态的,我们称之为“正常”、“常态”,否则就是“反常”、“变态”。这种质的规定性使得“常”与法则、规范产生关联,因此第三,“常”往往涉及一个社会里的大多数人所达成的共识,蕴含着人们共同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追求。根据上述理解,“习以为常”这个成语在本文中与“日常”、“正常”、“平常”三者关系最为密切。一、日常这里的“日常”指的就是“日常生活”。自古以来,西方哲学家们把进行抽象的、超脱世俗的理性思维视为自己的崇高使命,而人们感性的、现实的日常生活则微不足道。西方哲学史上那个泰勒斯因夜观天象而掉到井里的故事就是经典的例子之一。

后记

这本书的出版既太迟,又太早了。说它迟,是因为我国学术界对马来西亚的研究可谓历史久远,成果丰硕,但遗憾的是,对马来西亚人数最多的主体民族——马来人的生活,我们了解得很少,至今也没有一部用民族志写就的关于他们的作品。但对于我个人而言,这部作品又似乎出版得有点早,因为里面有很多材料还没能好好消化,篇章结构和文字上也没来得及细细琢磨,我仿佛能闻到这本书中到处弥漫着一股不成熟的青涩味道。尽管内心充满了紧张和不安,但对于能将自己的阶段性成果呈现于世人面前,我不免还是有所期待。这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平常的变奏:一个马来村庄日常生活的民族志》基础上修改完成的,它能够最终得以出版,要感谢许多人,尤其是我的导师高丙中教授。从课题的申请、田野调查经费的筹措,到博士论文的撰写、答辩,再到出版的策划、编辑,他在每一个环节上都付出了大量心血。最让我感激的是,他对我们这些学生始终都严格要求,又不失亲切关爱。这些年来,正是在高老师的引领和鞭策下,我才渐渐接近了神圣的智慧殿堂,我的未来才出现了这样多的可能性。我还要感谢许多直接或间接为本书的写作和出版提供过帮助的人,包括我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的各位老师和同学,包括我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工作以后遇到的一些老师和学生,也包括我曾经就这一研究课题咨询过的很多其它单位的老师和朋友,当然还包括我至亲的家人。虽然无法在这短短的篇幅里细数他们的名字,但他们曾经给予我的支持、关心和帮助,我将永远铭记在心,也将以更加努力的工作,以更丰富、更令人满意的成果来回报他们!

媒体关注与评论

凝视世界的欲望需要走出去的意志来展现。人类学者是共同体的眼珠子——它们被用来看世界,看社会,看社会世界,看世界社会。有眼珠子就能够看,有心才能够凝视。人类学者也是知识群体的脚板子——它们要走很远的路,走很多的路,走陌生的路,也就是走没有路的路。有了这样的人类学者群体,一个共同体的社会科学才能走得够远,看得更远。  ——高丙中

编辑推荐

《“习以为常”之蔽:一个马来村庄日常生活的民族志》为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习以为常”之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对于想了解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概况是一本不错的书籍。
  •   只有真正到当地社区/研究群体的生活圈子里待上一段长时日,与他们共同生活、聊天、学习等等,学术人员或研究者方能去体会在地的问题。现今的学术圈子,真正去进行田野的“学者”并不多,即使有,也只是区区一两个月的时间,根本难以与研究的对象或群体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深入了解。
  •   很好,值得好好研读。
  •   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增长了了解,还是蛮好的。但写得比较学院派,便缺了些许趣味,另外,如果插图能多些,可能更好。
  •   田野调查确实太重要 出国或者国内 都有许多值得关注的民族学问题 我以为国内国外兼做都是需要的
  •     作者在马来西亚的一个村庄进行了为期约一年的调研生活,通过对该村村民日常生活的细致描写和讨论,反映出伊斯兰教对当地村民生活的巨大影响已经超过了国家对当地村民的影响,认为这使得马来西亚国家在建构民族国家时遇到了比较大的困难。作者认为正是这种对自己身为伊斯兰教教徒的身份的“习以为常”,才导致了这个难题的出现。最后,作者再次强调,从日常生活中观察社会与生活——即人类学家的方法——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法。
      作为一个人类学家,在其民族志作品当中不仅能够尽到对日常生活的完整描述,还能够将作品与政治学的理论“民族国家”理论进行对话,我觉得已经可以了。值得推荐。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