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吴秀明 主编  页数:569  
Tag标签:无  

前言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迄今,中国当代文学伴随着时代社会的沧桑演进走过了五十多年的风雨历程。比之于绵延三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学来说,当代文学经历的五十多个春秋只是短暂瞬间。然而,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种全新的文学样式,它所具有的现代意义的文学特质以及内含的极其深刻丰富的历史经验,却是以往任何时代的文学都无可比拟的。因此,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理所当然地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国当代文学,也早已作为一门重要基础或主干课程列入高等教育内容之中。“文革”前17年,当代文学研究,附庸于政治的、时评式的居多。由于刚跨入新中国的门槛,时间短,缺乏丰富的文学实践和积累,当代文学一时没有也不可能修史;作为一门学科,它还没有独立出来,而是基本依附在当时并不那么发达的现代文学范畴。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积累的日趋丰富,才陆续产生了几部史著。尤其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新的文学观、史学观的推动之下,倏忽之间,文学史的编写蔚然成风,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先后出版了数十部质量不等的当代文学史著作。一向比较孱弱的当代文学学科迅速强大起来,并摆脱附庸的地位,成为高校新开设的一门独立的课程,以知识的形式在大学教育中产生很大的影响。国家教育部还将它与现代文学合在一起,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称谓,规定为大学中文系名下的二级学科。有条件的学校还设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硕士点和博士点,面向全国招生。凡此种种,不仅极大地改变了当代文学在各学科中的地位和影响,使其成为近20年来的一门显学,同时,当代文学研究也引起了国际汉学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当代文学毕竟是发展中的新兴学科,历史、现实和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制约,使其整体的走向和过程也充满了艰难、曲折和不稳定性。

内容概要

  《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简明读本)》是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在《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全本)的基础上做了精简。对1949年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以及重要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既有深入浅出的概括分析,又有充分细致的史科展示。所“写”之“真”,即在于论述分析的客观.和所收史料的丰富全面。此书在手,可免读者“海选”资料之累。

书籍目录

前言一当代文学的概念内涵与历史范畴二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与时代新质三当代文学的学科特点与本书追求的文学史编写目标上编 1949—1978年间的文学第一章 社会文化背景第一节 文化批判运动与文学的曲折发展第二节 政治调整与文学的迷茫第三节 拨乱反正与文学的新时期第二章 诗歌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郭小川、贺敬之的诗歌第三章 散文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第四章 小说(一)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茹志鹃的《百合花》、王愿坚的《党费》第三节 “山药蛋派”、“荷花淀派”的小说第四节 杨沫的《青春之歌》、梁斌的《红旗谱》第五节 柳青的小说第五章 戏剧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郭沫若、田汉的戏剧第三节 老舍的戏剧中编 1978—1989年间的文学第六章 社会文化背景第一节 改革开放与现代主义的冲击第二节 创作自由与审美意识的觉醒第三节 社会转型与文学精神思想的失调第七章 诗歌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朦胧诗及其有关诗人第三节 海子的诗歌第四节 艾青的诗歌第八章 散文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巴金的散文第九章 报告文学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徐迟的报告文学第十章 小说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刘心武、蒋子龙的小说第三节 谌容的《人到中年》、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第四节 王蒙的小说第五节 汗曾祺的小说第六节 莫言、马原的小说第十一章 戏剧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沙叶新、高行健的戏剧下编 1989~2000年问的文学第十二章 社会文化背景第一节 市场经济与文学三元格局的形成第二节 文化守成与作家边缘化的写作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与文学的世纪末重构第十三章 诗歌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于坚、韩东的诗歌第十四章 散文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余秋雨的散文第十五章 小说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陈忠实、贾平凹、高行健的小说第三节 王安忆、余华、苏童的小说第四节 王小波、王朔的小说第五节 陈染、林白的小说第十六章 戏剧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闲人三部曲》、《思凡》等戏剧结语走向21世纪的文学后记

章节摘录

在抒情诗中,诗人饱满的政治激情,还常常通过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表现出来。他的几部篇幅很长的政治抒情长诗中大量地出现了“我”,以“我”的热烈抒情来丰富主题,加强诗的感情色彩。这些诗中的“我”,有些既是“小我”——诗人自己,又是“大我”——革命者的代表、人民的代表,“小我”与“大我”结合得较好;它让我们从中看到了诗人自我的形象,窥见他心灵的一切感受,使人感到亲切,又能使人从中看到革命战士和人民群众的情怀,听到时代的声音。但也有一些诗作,并未处理好彼此的关系,个人-群体、个人-历史、感性个体-历史本质等方面出现了明显的裂痕,以至后者遮蔽了前者。这种情况,不能不给这些诗作的思想和艺术带来一定的损害。不过撇开这些不讲,就艺术风格而论,贺敬之诗歌的整个基调是雄浑、豪迈、高昂的,形象是高大、壮美以至飞动的。在语言形式和思维方式方面,贺敬之继承发扬了我国民歌和古典诗词的优秀传统,同时也放开眼光向外国诗歌尤其是苏联革命诗歌学习,冶中外传统于一炉,并有所创新。因此,他的诗无论在意境的创造、艺术手法的运用,还是在语言的锤炼、形式的表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诗人运用民歌的形式,努力追求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和形式美。如《回延安》、《向秀丽》和《桂林山水歌》这类短小抒情诗,就较多采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和“爬山调”这一形式,两行一节,惯以比兴、蝉联、夸张、复迭等手法,抒写了作者热爱人民、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让人读了感到细腻而朴实、婉转而自然、浓烈而清新。另一类如《三门峡歌》,像民歌又不似民歌,它较多运用了近似乐府歌行这种易于壮怀寄情的形式,加上注意诗行的排列组合、炼字炼意,包括引用诗人的诗句,点化神话传说和典故,以及创造意境等,体现出较为严谨、凝重的诗风。《放声歌唱》、《十年颂歌》、《雷锋之歌》、《八一之歌》等抒写重大题材与主题的政治抒情诗,基本都采用“楼梯式”的诗行来表达。在思维方式上,贺敬之的诗作也有着相当明显的特点。与同时期的政治抒情诗代表作家郭小川相比,贺敬之不再是重外展型的思维方式,转而追求一种内敛性的思维方式,重视含蓄美,注意炼字、炼句、炼意,用节俭、干净的语言表达出最丰盈的深刻的意味。句子的概括力很强,言简而情浓。

后记

本书是“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也是我主持编写的第一部中国当代文学史。在萌生编写念头之初,有个问题一直在脑子里盘桓:怎样编写一部具有独特个性的当代文学史,寻找一种自己叙述文学史的独特方式,使其与近些年来批量复制、大同小异的文学史区别开来?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慢慢形成了这样的想法:致力淡化个人的主观色彩,强化和突出“文献性、原创性、客观性”。这个想法得到了许多同行师友以及硕博研究生们的支持。于是在经过一番充分讨论、达成共识以后,便进入了具体的编写工作。整个过程是艰难的,它花费了编写组的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有关原始资料的收集和遴选,更是工程浩大,我们把在杭州的浙江图书馆、杭州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以及浙江大学中文系资料室有关当代文学方面的资料几乎都统统翻了一遍,复印的资料起码有几千万字之多。好在集体合作,大家积极性又高,所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如期完成了。考量一个时代文学的核心问题,不外乎人才、成果和流派三个维度,这也可以说是评价和总结当代文学的三个标准。本书基于这样的理解,突出和强调了当代的作家和作品,并以此为中心展开叙述,将主要的精力和篇幅投放于此。至于文学流派以及文学思潮、文学知识等有关情况,按实际情况只好相对简约,放在每个章节的开头稍加述及(“简明读本”在这方面就更少)。这样的处理,应该说是契合本书有关“文献性、原创性、客观性”的编写原则,同时也较好地体现了我们重视文本解读、倡扬培养学生审美体悟能力的思维理念。毫无疑问,文学史的编写是多样的,不能搞定于-或尊于-;但无论是哪种叙述方式,都不能置人才和成果即作家作品于不顾。偏离作家作品的叙述,恐怕是靠不住的,甚至逻辑基点和思考维度似乎都有问题。

编辑推荐

《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简明读本)》: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书质量挺好的,物尽所值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