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研究(第二十五卷)

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袁行霈 主编  页数:418  

内容概要

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与国学、佛教的“中心观”对中国文化优越感的挑战、曹植黄初间获罪事件新探、又一座高峰的崛起——论束汉窦宪幕府文人及其文学活动、水嬉与漠唐乐府诗——以水嬉为中心的考察等等。

书籍目录

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与国学佛教的“中心观”对中国文化优越感的挑战曹植黄初间获罪事件新探又一座高峰的崛起——论束汉窦宪幕府文人及其文学活动水嬉与漠唐乐府诗——以水嬉为中心的考察元好问与咏史诗的传统唐代妇女的出行礼仪——兼谈严男女之防与等级秩序《登科记考》“进士科”补正《清史稿。儒林传》举正再论“十三经”的形成与《十三经注疏》的结集孔颖达“性情论”的美学考察僻音字的今音歧异问题《敦煌俗字典》读后记《汉书.艺文志》着“杂”于末体例论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2009年大事记(2009.7 -2009.12)征稿启事来稿书写格式

章节摘录

  堆积在一首诗中的一连串历史事件,显然需要一个共同的主题加以统摄。然而,这些受到篇幅限制而无法得到充分叙述的历史,很容易成为服务于一个主题而举出的例证,也因此存在使历史从诗歌的中心沦落为典故的倾向。例如,在《咏史八首》其七中,左思密集地引用了一系列历史人物的事迹:主父偃,朱买臣,陈平,司马相如,然后由此归纳出一种历史的观感。我们不能否认此诗是咏史诗,但这种堆积故实的方式,让每一位历史人物的事迹都只得到简约的描述,并且都因为指向共同的主题,而失去自身的完整和个性。这样的咏史诗,因为主题的突出,或者说诗人自我抒情的突出,被看成咏怀诗或许更加合适。  咏史诗通常采取第三人称的叙述,诗人以后来者、旁观者的姿态走近历史。这是咏史诗的一般视角。不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咏史诗采取了拟代性质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例如,晋代傅玄有两首《秋胡行》,一首为四言诗,以秋胡子的口吻讲述,另一首为五言诗,以秋胡妻的口吻讲述。我注意到这样的现象,魏晋南北朝时期拟代性质的咏史诗,通常具有乐府的题目,频繁出现的乐府古题是《班婕妤》和《昭君辞》。乐府诗的用于歌唱的性质,可能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毕竟第一人称的歌唱更适于表现抒情的效果。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  说到咏史诗与乐府诗的结合,在这一时期尚未出现“咏史乐府”的名称,但这种特殊的诗歌形式,是应该被承认并单独加以讨论的。后来元明清时期广泛流行的咏史乐府,并非明清人的创造,应该在此找到它的源头。这一点留待下文再说。  以上我们讨论了汉魏六朝时期咏史诗传统的构成情况,在此归纳几点结论:一、咏史诗以叙述为主,还是以抒情为主,形成两种表现的方式;二、咏史诗止取一事,还是堆积一串事件,形成两种叙述的方式;三、咏史诗允许虚构和想象;四、咏史诗的缘起可以是书籍、遗址或者一时的感触。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国学研究(第二十五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