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语言

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 爱德华·霍尔  页数:176  译者:何道宽  
Tag标签:无  

前言

经过20世纪初的酝酿、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发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传播学在美国加速发展。20世纪以后,人类学摆脱了博物学、殖民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羁绊,在经历了文化相对论和功能主义的“科学”发展之后,成为传播学的基石之一。爱德华·霍尔(Edward T.Hall,1914-2009)横跨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成为跨文化传播(交际)学的奠基人。不过,他紧守的重镇始终是人类学。霍尔创建了宏大的理论体系,提出深刻的忠告,这与他的学术履历和职业生涯密不可分。他是理论实践并重、书斋田野兼顾、学者顾问合一的多学科的横向人才和怪杰。几十年里,他从事教学、科研、心理分析和技术咨询,成为闻名遐迩的人类学家、文化学家、心理分析专家、政府和企业界的高级顾问。他的足迹遍布世界,他对原始民族和现代民族、东西文化都有实地考察和深刻的体验。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使他走出书斋,深入到美国西南部几个印第安人部落去做田野调查,去推行政府的援助项目,以缓和民族矛盾。他深入研究新墨西哥州的西裔美国人、拉丁美洲人、纳瓦霍人、霍皮人、特鲁克人、地中海西部的阿拉伯人和伊朗人。20世纪40年代战争期间,他应召服役,并到西南太平洋地区去研究土著民族。50年代,他又应召到美国国务院下属的外交讲习所培训援外人员。霍尔在哥伦比亚大学受业于拉尔夫·林顿(Ralph Linton)门下。此后的几十年间,他先后在丹佛大学、科罗拉多大学、佛蒙特大学、哈佛商学院、伊利诺理工大学、西北大学等大学执教,传授人类学和心理学,曾在华盛顿精神病学校进行研究,逐渐走出了不同于多数人类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的路子,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提出崭新的文化理论。他挖掘文化的生物学根基,解剖了文化的十大讯息系统,以此绘制了类似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文化教学示意图;借鉴并超越了精神分析和人类学的分层理论,按照知觉程度创建了显形、隐形和技术性的文化三分法;借鉴语言学的音位、词汇和句法三分法,用元素、集合和模式的概念来描绘文化的内部结构。

内容概要

《无声的语言》是跨文化传播(交际)学的奠基之作,视野宏阔,洞见深刻,理论崭新。霍尔按知觉程度将文化分为显形、隐形和技术性三个层次,按内.部构造将文化分为元素、集合和模式。他系统讲解直观而实用的“文化教学示意图”,解说文化变革,提出“文化即是交流”的命题,首倡“时间语言”和“空间语言”,并给予生动的解说,意在帮助人们挣脱文化枷锁,逃离文化囚笼。  跨文化传播(交际)学之父爱德华·霍尔筚路蓝缕的精心之作前无古人,达到了后人也难以企及的高度,魅力经久不衰。  《无声的语言》在传播学的发展中给人启迪,在“和谐世界”的构建中给人信心,它扫荡隐形障碍,提高文化觉悟,激励世界各国人民互相学习和尊重。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爱德华·霍尔(Edward T.Hall) 译者:何道宽爱德华·霍尔(Edward T. Hall,1914-2009),跨文化传播(交际)学的奠基人,研究领域广泛,是闻名遐迩的人类学家、文化学家、心理分析专家、政府和企业界的高级顾问。他的足迹遍布世界,对原始民族和现代民族、东西文化都有实地的考察和深刻的体验。他是理论实践并重、书斋田野兼顾、学者顾问合一的多学科的横向人才和怪杰。霍尔一生敏于创新,勤于笔耕,著述甚丰,著有《无声的语言》、《隐蔽的——维》、《超越文化》、《生活之舞蹈》、《空间关系学手册》等书。何道宽,深圳大学英语及传播学教授,政府津贴专家,曾任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副会长,现任中国传播学会副理事长、深圳市翻译协会高级顾问,从事文化学、人类学、传播学研究20余年,著译逾1,100万字。著作有《中华文明撷要》(汉英双语版)、《创意导游》(英文版)。电视教学片有《实用英语语音》。译作逾40种,要者有:《思维的训练》、《文化树》、《超越文化》、《理解媒介》、《麦克卢汉精粹》、《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麦克卢汉:媒介及信使》、《思想无羁:技术时代的认识论》、《传播的偏向》、《帝国与传播》、《手机:挡不住的呼唤》、《真实空间:飞天梦解析》、《麦克卢汉书简》、《传播与社会影响》、《新政治文化》、《麦克卢汉如是说:理解我》、《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模仿律》、《莱文森精粹》、《游戏的人: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与社会学同游:人文主义的视角》、《伊拉斯谟传:伊拉斯谟与宗教改革》。

书籍目录

导论第一章 时间的声音 1.1美国人的时间 1.2其他时间观念第二章 什么是文化?第三章 文化的语汇第四章 文化的三个层次 4.1显形的学习 4.2隐形的学习 4.3技术性的学习 4.4显形意识 4.5隐形意识 4.6技术性意识 4.7显形情感 4.8隐形情感 4.9技术性情感 4.10对变革的显形态度 4.11对变革的隐形态度 4.12对变革的技术性态度 4.13变革过程第五章 文化即是交流第六章 无所不在的集合第七章 难以捉摸的元素第八章 文化的组织模式 8.1模式的三种类型 8.2模式有序律 8.3模式选择律 8.4模式和谐律第九章 时间的语言:美国口音 9.1显形时间系统:集合、元素和模式 9.2隐形时间系统:集合、元素和模式第十章 空间的语言 10.1不同的文化如何利用空间 10.2文化接触里的空间因素 10.3显形的空间模式 10.4空间如何传递信息第十一章 挣脱枷锁附录一社会科学家的文化研究纲要附录二文化教学示意图附录三文化变革三例参考文献索引译者后记

章节摘录

为海外的执法者可能缺乏我们那种隐形的通融余地。我们在国外难以找到使法律容易忍受的变通办法,即使找到了,我们也踟蹰不前,不敢利用,因为这与我们自己的隐形系统相背。我们真正喜欢并通常坚持的是让他人改变系统,使其像我们美国人的系统那样“合理”。当然,万事都有一点隐形的通融。在海外旅行和工作的人感到困惑的是无从知道,通融的余地嵌入了什么样的情境中。更困难的是,当地人也无法描述这方面的规则。再者,数年之内,一个极少弹性的隐形系统有可能变得很灵活。例如,阿拉伯人对妇女的态度就变得很快,千百年来保有的观念已不复存在。4.12 对变革的技术性态度美国技术人员准备出国援助时,必须要提醒他们注意:避免引进那些违反显形规范的变化。他们也许会问:“那么,在哪些方面我能帮助当地人自立,同时又不触犯他们的显形和隐形规范呢?在哪些领域,我才能真正控制事情的进展呢?”回答当然是在技术性领域。在这方面,你可以轻而易举地引进变革,同时又不违背其余两个系统的规范。在设计并制造诸如汽车发动机、燃料、油料和金属、抗菌素和医药等产品的过程中,我们美国人不断前进,没有遭遇挫折;同理,那些技术进步不如我们快的国家也苦于实现类似的变革。引进的任何变化都必须是在技术性领域,否则,引进的变革就必须是全新的系统。例如,在许多拉美国家,飞行就走在马车和汽车的前头,马车和汽车尚未普及就有人乘飞机旅游了。在这些国家里,修建机场比建造公路网容易。这种跳跃式的技术发展也被应用于非洲。

编辑推荐

《无声的语言》是未名社科·媒介与社会丛书(翻译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无声的语言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2条)

 
 

  •   《无声的语言》在传播学的发展中给人启迪,在“和谐世界”的构建中给人信心,它扫荡隐形障碍,提高文化觉悟,激励世界各国人民互相学习和尊重。

    文化是什么?是流淌在人的血液中、深藏在人的心中并溶 化在人的骨子里的说不清道不明的一种东西,并指导人的一切言、行。
  •   霍尔博士是跨文化比较学的奠基人,他的书中有他多年研究的丰富例证,使文化理论简单易懂。这是对跨文化研究有兴趣的人起步的必读之书。
  •   跨文化奠基之作 必读
  •   跨文化交际必备书
  •   最初看到这本书的简介是在豆瓣上!感觉名字挺吸引人的。。还在读。。觉得很不错!对跨文化交流什么的很有帮助
  •   了解没有语言的交流文化
  •   跨文化交流与合作专业必备!
  •   建议读跨文化的都独独,还是有启发的
  •   是跨文化研究不能不读的一本书,虽然有些内容有些老,不过读来很受启发
  •   文化烙印深刻印记在个体身上,注重其影响人性化关注他者利人利己。
  •   这本书有一定深度,不容易懂,但感觉没有《超越文化》有趣,,,
  •   为读书会买的。结合《超越文化》一起看。颇有收获。
  •   学传播的人必读的著作!!!!!
  •   学有声语言的也来看看
  •   语言易懂
  •   传播学必读书目,只是我还不习惯老外的行文方式
  •   老公学习研究写作的参考书目
  •   伯明翰学派的力作 慢慢学习
  •   没有想象中的深奥,大致浏览下,理解下核心精神就够了
  •   书很好。。。不错,正版
  •   要是英文的好 不过翻译的还行
  •   看着很入味!那本FBI心理分析术强烈推荐的
  •   虽然内容有些老,但是经典,期待
  •   还没有看,是导师介绍的
  •   是冲着作者买的
  •   帮同学买的,同学的男朋友非常喜欢这本书~
  •   仔细读,很有收获。
  •   “文化传播”的奠基之作,尤其“时间语言”、“空间语言”的提出,确实为文化首创。
  •   如果是对外汉语的学生,这是一本应该列上阅读书单的书。但是,这本书值得每一个现代人去读一读,它传递的是如果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理论。尽管作者是以一个美国人的角度来写的,书中的大部分例子选取的也都是欧美、印第安土著和日本人。
  •   老师推荐的必读
  •   这是本一直很想读的书,希望能获得些知识,但书封面磨得很脏很旧了,不满意
  •   语言无声胜有声!!!
  •   都是些空洞的大道理,没啥可读
  •   好无聊的一书。。。不知所云。。。感觉乱七八糟不知所云。。没看下去
  •   作者的代表作,能突破文化交际学的局限,而拓展到其他学科领域,难能可贵。
  •   强烈建议,学传播的同学读这本书。
  •   书还不错,送人了,朋友需要!
  •   虽然贵,但为了写论文豁出去了
  •   很好的书 这书有阅读价值
  •   本来还担心书的质量问题,但一切都很好~
  •   书的质量很好 快递服务也很好书很值得读,翻译的较好
  •     笔者注:本文行文仓促,核心的著作与文献大致翻阅过两三遍,而非核心的只能通读一遍。如此囫囵吞枣必然会导致观点的偏颇。以此博君一笑,盼赐教。
      
      ====
      
      随着交通工具的诞生与发展,以及信息传递技术的高速发展,原本难以实现或成本颇高的地区间交流变得更容易进行,更是有不可缺少之趋势。跨文化传播理所应当地成为被热议、急需的领域。跨文化传播,看上去其中每个词每个字都展现出明确无误的含义,但是作为一个学科,或者说是传播学下一重要的分支,它究竟是怎样的?
      
      两周时间内,匆匆阅读了屈指可数的几本书与几篇文献,囫囵吞枣般理解了跨文化传播在谈论什么;却也不自量力地想在这篇文章里探讨一下,跨文化传播作为一门学科,它该谈论什么。
      
      跨文化传播学科奠基人霍尔认为文化即是交流,交流即是文化。同时,他将文化分为显形(formal)、隐形(informal)和技术形(technical)三个层次,三个层次同时存在,但总是其中一个层次占主导地位并且层次间可迅速转换;他将文化看成是一个由文化元素、集合与模式构成的层级系统,并对文化整个通讯系统分为十个基本讯息系统。
      
      霍尔的此番论述(1)将文化从宏观概念转入微观,使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结果更为实际化;(2)并将“传播”这个概念,视为具有规律性、可以习得、而且是可以加以分析的变项;(3)同时他还强调跨文化训练的重要性,着重跨文化传播学科的实用性;(4)以及确立了以叙述语言学为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模式。
      
      我们自然是要肯定霍尔在跨文化传播学科上的开创性贡献,但也不能因为他是学科开创者,就可以无视或粉饰其理论中的漏洞和欠缺:(1)由其对文化的微观分析而形成的学科研究的解释取向(the interpretive approach);(2)以及微观分析后对于文化宏观分析的忽视;(3)还有其对跨文化传播实用性有意或无意的着重导致后来文献著作对于学科理论整体建设的缺失。
      
      
      
      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中,借用语言学的研究模式,将文化解构为集合(sets)、元素(isolates)和模式(patterns),分别与语言学研究中的词语、语音、句法相比照:“集合是你最早感知到的单位。元素是构成集合的成分。模式则是将集合串联起来并赋予其意义的方式。”
      
      关于语言、思维、文化之间关系的讨论古已有之,霍尔认为文化即是交流,他强调“我们有关交流的知识多半来自对语言的研究。因为语言研究成就卓著,所以从中发现的相似性对描绘其他交流系统亦有用处。”
      
      在某种程度上,霍尔是认同沃尔夫假说的。但他却认为自己对于文化的这种解构足以使得我们跨越沃尔夫假设中不同语言使用者间交流的障碍。所以他将自己主要的精力投入到了元素-集合-模式的枚举与验证之中,并认为“跨文化研究领域最有前途的发展就是努力揭示文化模式,使隐形的模式为人所知”。
      
      这样的研究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科的发展一直得不到明确的定位,在中国大陆发展出了外语界“跨文化交际”和新闻传播界“跨文化传播”两条近乎平行的道路。但这又似乎不是霍尔本人的问题。他本人一直在人类学系任教,并且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这一表述鲜在其著作中出现,他也未曾直接参与建构后继者发展的“跨文化传播研究”或“跨文化交际研究”。这或许本身就是一个提醒,就像霍尔拿语言学的研究方式套用在文化研究上一样,将霍尔当做跨文化传播之父,虽然却有很多理论与实践上的贡献,但却仍在很多方面有着较大的不切合的。比如接下来要探讨的霍尔对于文化作为宏观分析的缺失。
      
      
      
      霍尔自己其实也承认,“对制度及其结构的研究、个人及其心理构成的研究,不在本书的研究范围之内”。由于时间仓促,未来得及看霍尔其他著作,他是否在后续著作中加入对于文化的宏观分析也不得而知。
      
      任何研究必然会分为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他们分别解释的问题不同。在跨文化传播领域的宏观层面上有这样一个问题是霍尔所进行的微观层面无法回答的,即我们为什么要关切不同文化的模式(如果我们认同霍尔所说的揭示模式是最有前途的发展)?如果说霍尔的本意在于可以使不同文化的人更好的交流,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让不同文化的人之间更好的交流,或者说优化过的跨文化交流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在这个方面,或许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能给我们更多的参考与解答。
      
      在沃勒斯坦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将文化作为意识形态工具而进行的思考无疑是尖锐而现实的。根据沃勒斯坦所勾勒出的世界体系,研究各个国家或文化不同的、待揭示出的模式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微观或个例的分析上,而是要判断和透析这个国家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从整体来观察这个国家的当代文化具有哪些世界特征或全球化特征,它对于维护这个国家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具有哪些功能和作用。
      
      沃勒斯坦认为,只有当我们在世界的整体背景下考察一种文化传播和发展的过程时,我们才能理解民族的和世界的辩证关系。在世界体系中看起来是排他主义的,很可能反映的是对真正多样的世界文化的保护。当社会中存在文化强者和弱者时,在传播与交流中过分强调平等的原则,则意味着让弱者以强者的方式继续生存,这是以表面的平等掩盖了实质上的不平等。
      
      当然,沃勒斯坦的理论本身也有着非常明显的缺陷,他将文化看做是完全由经济决定的因素,这是对复杂社会问题的过度简单化。但尽管如此,世界体系理论仍是目前最为有效的经典理论之一,并且在跨文化传播宏观研究角度上,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由于霍尔本身作为人类学家以及在美国国务院下属外交讲习所的经历,使其在建构理论的同时,非常重视实践的应用与印证。在《无声的语言》中,大量的实例让读者能够有效理解其对文化的解构分析,但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就是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形而下化”。例如关世杰主译的刘易斯的《文化的冲突与共荣(第2版)》,就已完全流于实用手册或者说是旅行指南了。
      
      根据前人对1990年至2006年间文献的检索,在总计671篇文献中,研究议题明确指向跨文化传播(交际)实践的共有362篇,涵盖商业与跨文化问题、跨文化交际问题、旅游与体育相关的跨文化问题以及教育与跨文化四个大方向;而着眼于跨文化传播交际相关理论问题的仅有50篇。
      
      尽管跨文化传播研究自诞生其就是一门从实际需要出发,为解决问题而做的学问。但是任何一门学科,即使是应用学科,如果没有坚实的理论根基,缺乏统一的、统摄性的理论框架,都将导致对于学科地位的衰弱,并直接影响学科对于现实的解释力。
      
      目前,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来源大致有三:一是传播学理论为基础,二是综合利用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三是新建以独立的学科。前两点是目前已经广泛存在的研究现象,而第三点则要求研究者基于经验、观察和调查,对已有的假设和理论进行验证,建立起一个独立的跨文化传播研究理论体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