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界与融通

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何云波 张旭  页数:379  字数:40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以力图在跨文化视野中展开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把文学及其他学科放在人类文化知识架构中进行考察,梳理各学科知识体系的概念范畴、话语规则,考察文学、艺术体系在异质文化的冲击、融合中的变迁,以此建构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理论。同时,将理论研究与具体个案的深入剖析结合起来,通过具体的文本去讨论文学与艺术的关系,考察文学叙事话语与哲学、伦理学话语在言说规则上的相通与相异。
《越界与融通》对深化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作者简介

  何云波,湖南新田人,生于1963年,文学博士,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首届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主要著述有:《比较文学:跨文化的文学想象》,湘潭大学出版社,2011年。《黑白之旅》,山西出版集团·书海出版社,2008年。《弈境——围棋与中国文艺精神》(博士论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棋行天下》,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跨越文化之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对话:文化视野中的文学》,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年。《回眸苏联文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围棋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肖洛霍夫》,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俄罗斯文化精神》,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张旭,湖南邵阳人,生于1967年。香港浸会大学哲学博士。现为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香港浸会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荣誉研究员。著有《中国英诗汉译史论——1937年以前部分》(2011)、《湘籍近现代文学名人·翻译家卷》(2011)、《跨越边界——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充》(2010)、《视界的融合--朱湘译诗耨探》(2008)、《外辫文学翻译在中国》(台著,2003)等。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跨学科研究与比较文学 
 第一节 跨文化与跨学科的双向对话 
 第二节 跨学科对话的途径
 第三节 跨学科对话与科际阐发
 第四节 跨学科研究:方法论的思考
第二章 西方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回顾与思考
 第一节 西方学科发展史之回顾
 第二节 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在西方
第三章 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在中国
 第一节 中国传统知识分类与艺文之辨
 第二节 文学跨学科研究在中国的兴起 
 第三节 新时期的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
第四章 说“文”辨“类”:西方之“文”及其在中国的译介
 第一节 中西方知识谱系中的“文学”
 第二节 西洋文学观念在中同的传播
 第三节 “文学”门类下各文体译名的确立
 第四节 “文学”观念传播与跨文化语境中的翻译策略
第五章 虚实相生 
 第一节 中国哲学与文论、棋论中的“虚实”
 第二节 文论与棋论“虚实”范畴之比较
 第三节 虚实相生成境界
第六章 “气”之韵
 第一节 文之“气”
 第二节 棋之“气”
 第三节 文之“气”与棋之“气”比较
第七章 诗画一律与诗画之别
 第一节 苏轼:诗画本一律
 第二节 莱辛:诗画之别
 第三节 诗画之辨与中西诗学传统
第八章 川端康成与绘画
 第一节 川端康成与绘画的渊源 
 第二节 创作方法与绘画元素
 第三节 心理症结与绘画艺术治疗
第九章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叙事中的哲学
 第一节 作为“思想家”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第二节 《卡拉马佐夫兄弟》与“叙事哲学
第十章 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中的伦理叙事
 第一节 电影叙事思想家
 第二节 《十诫》:古老教义的现代诠释
 第三节 在文学与伦理之间
附录: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阅读参考书目
后记

章节摘录

  新古典主义的“寓意画”和“历史画”,多体现的是封建共同的人生与审美趣味,与资产阶级的理想自然格格不入。而苏黎世派所赞同的描绘自然的抒情诗(所谓“描绘体诗”),莱辛也对之颇有微词。在朱光潜先生看来,其原因在于“当时英德两国描绘自然的诗歌大半是带着阴郁气氛和感伤情调的,是偏重描绘事物静态的,而莱辛所要求的却是爽朗生动的气氛和发扬蹈厉的情感,而这些只有通过人的动作,通过客观世界的运动和发展,才能表现出来的。这里的区别骨子里就是静观的人生观和实践行动的人生观之间的区别。莱辛的理想无疑地较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发展个性和改变现状的要求。”①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也就可以理解莱辛尽力突出诗画之别的用意了。温克尔曼将希腊艺术的理想归结为“高贵的单纯和静默的伟大”,认为艺术的任务在于创造美而不在于表情。莱辛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在造形艺术上认可了温克尔曼的“静穆”观,认为“美是物体的绘画价值”,是“造形艺术的最高法律”,“美的根源在静穆”。但诗则不然。“诗人固然也追求一种理想美,但是他的理想美所要求的不是静穆而是静穆的反面。因为他所描绘的是动作而不是物体,而动作则包含的动机愈多,愈错综复杂,愈互相冲突,也就愈完善。”②诗与画的基本分别,在莱辛看来,在于画描绘物体静态而诗则叙述人物动态,因此画要静穆的美,而诗则要真实的表情,包括人的强烈的痛苦;画要表现美,诗却不回避丑。也就是说,诗能更真实地表现世态人生。莱辛所提倡的“行动的人生”,也使他对古希腊悲剧中的有“人气”的具有强烈情感和大无畏精神的英雄更为钟情。  莱辛讨论诗与画的界限,出发点还是在“诗”,以此表达他的诗歌理想,而画不过是个陪衬。这点倒是与苏轼近似。虽然苏轼强调文学与书画艺术的对话,强调诗书画的融通、渗透、互补互证。其实在苏轼眼里,诗与书画的地位并非完全相同,而是诗高于书画。  苏轼对书画的评价论述中,大多都是以诗人或是诗歌作为标准,并以此标准来评判书画作品的高下。苏轼强调诗与画的结合,其意图实际上更多的在于“引诗入画”。由于受到儒家正统诗教观的影响,苏轼认为文学与艺术功能与性质相去甚远。大致来看,书高于画,而诗又高于书画,呈梯形发展模式。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越界与融通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