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与比较

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赵冬梅  页数:330  字数:302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溯源与比较——当代海峡两岸的小城小说》由赵冬梅编著。
在海峡两岸的当代文学中,有着一大批以小城为故事背景且不乏名家名作的小说作品,其独特性往往被乡土文学或地域文学的整体研究所淹没,或分散在某个文学流派和单个作家、作品的研究中。基于此,《溯源与比较——当代海峡两岸的小城小说》对当代海峡两岸的小城小说进行了整体研究,分析并比较了各自的发展脉络、同一文学现象在两岸的异同及原因、两岸当代小城小说同现代小城小说的关系、小城小说同两岸当代文学的关系等,拓展了当代海峡两岸的小说研究空间,提供了一个重新现照两岸当代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以及区域华文文学的独特视角。

作者简介

赵冬梅,河南南阳人,200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关注现当代中外文学关系、区域华文文学研究。

书籍目录

引论  都市文学、乡土文学、小城文学:地域的,抑或文化的
第一部分 发展脉络及溯源
第一章 当代大陆小城小说的谱系
第一节 作家与作品
第二节 时代与史
第二章 当代台湾小城小说的谱系
第一节 作家与作品
第二节 时代与史
第三章 小城小说:当代与现代
第一节 田园模式与写实风格
第二节 小城的特性与功能
第二部分 个案研究中的共性及差异
第四章 小城知识青年的理想与困境——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 小说模式或人生的轨迹
第二节 理想与困境
第五章 女性与空间:女作家的小城“史·诗”——女作家小城写作的独特性
第一节 她们的“史·诗”
第二节 她们与小城/空间
第六章 怎样讲述“小人物”的故事——小城小说的艺术问题
第一节 “拼的哲学!笑的人生!”
第二节 “直面人民在当下的苦难”
第七章 空间意象与小城文化——小城小说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大陆小城空间意象的变迁
第二节 从空间意象看两岸的小城文化
余论 关于小城小说的片断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与前述作品的写作年代相对集中不同,当代小城小说所描写的年代则跨度比较大,基本上包括了整个20世纪直到本世纪初的各个不同年代,只是不同类型的小城小说所描写的年代会有所不同。  比如“描写社会变迁、时间跨度较大或具有历史沧桑感”的一类作品,所涉及的年代便主要是整个20世纪的中国历史,如1949年之前的革命史,新中国成立后的土改、“文革”、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兴起等不同历史时期。与此相似的,是“描写日常生活琐事、见人情风俗或乡野传奇”的一类作品,这类作品的时间跨度大,并不是指单个的作品所涉及的年代,而是所有作品加在一起所描写的年代,如有反映民国时期生活的汪曾祺的《岁寒三友》、《鉴赏家》、《八千岁》等,迟子建的《秧歌》、《香坊》;有写“文革”时期的如陈世旭的《将军镇》;有反映改革开放初期生活的如林斤澜的“矮凳桥”系列、贾平凹的“商州”系列、雁宁的《小镇风情画》、何士光的《乡场上》等;也有反映90年代以后生活现象的如毕飞字的《哺乳期的女人》,魏微的《大老郑的女人》、《姊妹》,韩寒的《小镇生活》等。当然,也有一些作品虽然篇幅短小但由于内容涉及人或物的历史沿革,所涉及的年代因而也比较多,比如孙方友的“陈州笔记”、“小镇人物”系列。对于“描写昔日生活、具有成长小说特点”的一类作品来讲,它所涉及的年代通常与作家的年龄相关,如出生于五六十年代的林白、韩东、荆歌、姚鄂梅等人的往昔回忆,必然会涉及“文革”时期。而“对人性、命运、生存等进行探讨”的一类作品,无论是年代不详的陈染的《小镇的一段传说》等,还是具体反映“文革”时期的毕飞宇的《玉秀》,以及跨越年代比较长的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等,由于“人性、命运、生存”等问题并不仅限于某个时代或某类人,因此作品具体所反映的是哪个年代,对于作品的主旨而言有时并不重要。  此外,还有一些作品的写作年代与其所描写的年代是大致对应的,这主要是指那些及时反映社会现象、问题的作品,如前面曾多次提到的“改革文学”以及反映改革开放初期生活的作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溯源与比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