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与草

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喻中  页数:33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尚书》,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历史文献,经典中的经典。自孔子编出“第一版”之后,就一直流淌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孔子以《尚书》为教材培养了三干弟子。从汉代开始,它就作为居于权威地位的教科书备受推崇,数千年间,一直充当着塑造中国心灵、中国固有文化的核心经典。
  《尚书》上起传说中的尧帝,下至春秋时期的秦穆公,反映了这个时期若干代表性君臣的代表性言论,偶尔也记录了他们的一些行迹。君臣们的言行虽然指涉甚广,内容宏富,但几乎都聚焦于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政治——政之道与治之术。
  《尚书》各篇反复论述的政治关系,其实就是风与草的关系:君主为政之德若风,小民从化之德如草,加草以风,无不倒伏;仿佛化民以德,无不追随。因此,“风与草”,实为“君与民”的隐喻。
  走进《尚书》所描绘的苍茫世界,在那里,回望华夏文明的童年与故园,想象一种文明秩序在初生时期的黑白身影。

作者简介

  喻中,重庆人,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哲学与思想史。著有《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等多部著作。在内地、香港、海外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及思想随笔多篇。

书籍目录

自序
虞书
 《尧典》——东方文明的“创世记”
 《舜典》——舜的政治生涯
 《大禹谟》——禅让的背后
 《皋陶谟》——尧舜时代的思想导师
 《益稷》——政治中的服饰与音乐
夏书
 《禹贡》——天下体系的形成
 《甘誓》——禅让制的终结
 《五子之歌》——最早的盛世危言
 《胤征》——枪杆子与刀把子
商书
 《汤誓》——革命的理由
 《仲虺之诰》——舆论控制与危机处理
 《汤诰》——德性政治与暴力政治
 《伊训》——思想导师与政治领袖
 《太甲》——能否驯服君主
 《咸有一德》——信念的力量
 《盘庚》——君主是政治的发动机
 《说命》——贤相造就圣君
 《高宗肜日》——国家与祭祀
 《西伯戡黎》——漂移的天命
 《微子》——政治败亡的路线图
周书
 《泰誓》——政治法律化的成功尝试
 《牧誓》——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
 《武成》——安邦定国的总章程
 《洪范》——占卜是一种统治技术
 《旅獒》——谁在宣扬“以德服人”
 《金滕》——被误解的周公
 《大诰》——政治动员的艺术
 《微子之命》——贵族精神与贵族气象
 《康诰》——德与罚的纠缠
 《酒诰》——政治生活中的理性与激情
 《梓材》——政权的伦理基础
 《召诰》——德的三张面孔
 《洛诰》——教父政治
 《多士》——决战岂止在战场
 《无逸》——模范君主的肖像
 《君爽》——圣君贤臣的诱惑
 《蔡仲之命》——恩惠政治
 《多方》——政治莲花寄生的那片淤泥
 《立政》——天下的所有权与经营权
 《周官》——西周政制体系
 《君陈》——风与草的隐喻
 《顾命》——政治就像戏剧
 《康王之诰》——旭日初生时
 《毕命》——政治的核心技术
 《君牙》——教化之治与法典之治
 《同命》——臣仆不能承受之重
 《吕刑》——周穆王的法治理念
 《文侯之命》——西周末年的五大矛盾
 《费誓》——方伯体制的利弊
 《秦誓》——为政在人的困境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禹回应道:“对于大臣,要善于使用,要善于分辨。要依据他们的言论接纳他们,依据他们的业绩考核他们,对他们的工作给予物质上的酬劳。”禹还说:“丹朱就很糟糕,既傲慢又懒惰,因此不能继承帝位。我则愿意全心全意投入到治水大业中。现在,各方面都很配合。只有三苗顽抗,不愿接受分配的任务。您可要考虑这件事。”舜说:“要宣传我们的德教,你安排的任务,三苗应当顺从。如果他们实在要违抗命令,可以请皋陶依法处置。”舜说完之后,在乐官夔的安排下,音乐响起,祖先的灵魂依次降临,各地诸侯登上庙堂,相互揖让致意,堂上的君臣或歌或舞,相互唱和。舜作歌祝愿“大臣欢悦,君主奋发,万事兴旺”。皋陶作歌祝愿“君主贤良,大臣贤良,万事兴旺”。以禹、舜之间的政治讨论开始,以君臣之间的歌舞唱和结束,这就是《益稷》的主要内容。通过他们之间的反复讨论,可以发现,禹主要是一个实践家,所承担的职责类似于后代的宰相。他奔赴四方治理水患,沿途安抚四方民众,致力于公共事业,使天下得到治理,功绩非常突出。在君臣关系这个政治主题上,禹也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见解。概而言之,主要有三点:首先,君主要选用正直的人作为助手;其次,君主要善于发挥大臣的作用;再次,君主要注意对大臣的考核与酬劳。这几点,尤其是第三点,体现了君臣关系的制度化趋势,因而具有一定的制度建设的意义。

后记

作为一册名副其实的读“书”笔记,现在有机会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首先应当感谢出版社编辑白丽丽女士的大力支持与精心策划。她的敬业精神和专业能力让我再次领略了“北京大学”这块金字招牌的含金量。    把本书做成插图本,也是白丽丽女士的建议。为了给本书配上合适的插图,我请西南大学图书馆的邱竹先生帮我找到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成书刊行的《钦定书经图说》,并从中复制了部分图片。本书中的插图,主要出自这部古籍。为此,我要特别感谢邱竹先生的热情帮助。当然,也要感谢光绪年间那些不知名的江南画师,是他们把尚书中的象形文字变成了您现在看到的精美插图。    做成插图本,当然是希望图文并茂。但我不敢奢求这样的境界。不是对江南画师们的图没有信心,而是对自己的文没有太大的信心。望“图”兴叹之余,只能退而求其次,希望我的文没有过分地糟蹋这些古朴典雅的图;如果这样的希望也不能实现,那就再退一步,把我的文字看做这些插图的注释吧。    喻中    2011年仲夏

媒体关注与评论

《风与草》从形式到内容均颇具房龙作品的风格:文思敏捷、见解独到、言辞优美、机智风趣,但与房龙自负但简拙的业余画笔不同,本书选取了光绪年间绘制的精美插图,文图并茂,相得益彰,因而取了房龙的趣韵,又少了房龙的粗疏,实在是阅读的乐事。——《信息时报》喻中教授对《尚书》的认识,让我们体会到了《风与草》的思想价值。“君主为政之德若风,小民从化之德如草,加草以风,无不倒伏;仿佛化民以德,无不追随。”作者关于风与草的解读,给了读者深刻的启示。——《广州日报》《尚书》者,上古之书。作为国粹之首,大凡敢言“读”者,必言之凿凿,非经注史学之大家莫属。汉有孔安国,著有《古文尚书传》;唐有孔颖达,著有《尚书正义》,皆为经学之大家。现代以来,再作注者寥寥,其他专业人士更是几乎不敢越雷池。此番景象,正应验哲言,当你打开一扇门的时候,也就关闭了另一扇门。《尚书》的其他专业解读之门的洞开一直是期待中的事,作为一种尝试,喻氏之《风与草》恰似填补了这一空白。且勿论作为世俗之学的“法学”之眼看“尚书”,将会如何给我们打开一个何等宏大的宽幕社会图景,也勿论法理如何引人入胜、丝丝入扣地解构当年的思想变迁与政治嬗变,就学术研究视角而言,仅凭敢为人先的勇者风范,也值得佳谕。——《南方都市报》

编辑推荐

《风与草:喻中读》编辑推荐:《尚书》,孔子以来的历代核心教科书,两千年来中国读书人研读不倦的经典,四川大学喻中教授为我们解读《尚书》中,自尧舜禹时代传承的中国社会文化基因:为什么官员要先有道德?为什么政治需要表演?为什么君主为风,民众为草?

名人推荐

面向文字的生近日的《资中筠自选集》发布会上,群贤毕至。此间,刘苏里回忆了一段轶事:七年前,资先生曾以主讲嘉宾身份出席由其主持的一场民间文化交流活动,讲谈当中,老派学人的一句话令这位“六零后”资深文化人如芒在背、感喟良多。资先生在那场名为“文明与野蛮”的主题演讲中说道:比起上一代,章太炎、胡适先生,自己是野蛮人,上一代学人才称得上文明人。此言一出,更晚一辈的学人如刘苏里等均五味杂陈,前辈典雅如斯,尚称自己为野蛮人,吾辈以及吾辈的后辈岂不愧不及野蛮人。今次《自选集》发布会上,资先生风骨依旧,谦和有度,听及此旧闻忙笑言:非也,苏里先生绝非野蛮人,因为“他看过很多书”,并坦言“对于他读书之多是非常敬佩的,他读书速度非常之快”。身处据说借大国崛起之势而得学术繁荣的大时代,任何一个晚生学人,面对长者如此谦谦之语的提携与勉励,如不感到身受棒喝心生惶恐,可能也不免赧然自忖。文明与野蛮的区别,固然可以用经济数字和财富规模来厘定,但本质上还在于精神层面的差异。文明之于个体,体现为辞章义理的教养、举手投足的气度和为人行事的品格;之于家国,则体现为政制的品位、心智的精妙和习俗的活力。文明必以文字为前提,因为文字承载着人生的记忆和人世的秘密,是探索真善美、寻找个体自我和民族自我的唯一道路;相反,野蛮的生活是脱离了文字的生活、是不在文字之中的生活。野蛮之所以意味着蒙昧、不开化,在于那是一种有待启蒙、也即有待于文字的滋养和洗礼的状态;野蛮是对文字传承的以及用文字探索的真善美既无意识、也无兴趣、更无经验,所以主体的自我意识无从萌发的状态。因此,文明与野蛮的对立,可能首先并非进步与落后的对立,而是对文字之依赖度的不同。这样,文明的失落,就不完全是指文治武功湮没于无闻或经济总量的锐减,而是有文字可载的典章制度、风尚礼仪和文士道统的消逝和被遗忘。对文字的疏离与漠视一旦成为一种常态,在某种意义上,也就等同于野蛮的复归。因此,物质丰沛、技术发达的现代世界,野蛮人依然可能随处可见。20世纪中叶,西方文明危机重重,政治哲人列奥•施特劳斯深感公民教养与政治命运生死攸关,在1959年对芝加哥大学毕业生那次著名演讲中,施特劳斯详陈青年的阅读品味与质量直接关乎宪政成败并大力倡导自由教育(或素养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以阅读为首要内容的自由教育(或素养教育)是向着文化的教育,而文化必须以文字为载体,素养教育就是在文字之中并利用文字来培养有德性、有教养的公民。“我们被迫与文字在一起,但生命太短暂,短到我们只来得及与经典为伍”。民族的伟大传统需要借助于文字在青年人的心灵中找到共鸣;原乡的路,由文字铺就。西方如此,中国亦莫能外。在这个动荡无数、几经变革的国度,恢复阅读习惯、重新涵养特别是青年一代与文字的亲和力,显得尤为紧迫。近些年“经典阅读”的口号和行动,势所未减,不过读什么、怎么读,一直以来似乎都是个难以形成共识的大问题。经典作品数量有限,因此,读什么或许比怎么读要稍微好解答些。人们常戏言,书单就是开书单的人和被开书单的人都不会看的书目。因此,开书单容易,能看为难;看书容易,能懂为难;懂书容易,讲书为难。对此,喻中教授做出了最诚实、最直白的努力。卡夫卡在随笔中曾幽幽地丢下过这样一句话:“你是作业,举目不见学生。”上古典籍留下千余年的繁难作业,近六十年来都很少有人去做了,而喻中教授交上了一本清新而工整的作业簿,在《风与草》这本匠心独运的作品中完成了一份别具一格的答卷。《尚书》古奥艰深,年代久远,《风与草》虽是一份迟交的答卷,但任何渴求教养的善意而好奇的心灵都不会无视这部书中充盈着时代气息的坦白与真诚,不会错过那些妙趣横生的解白和柳暗花明的洞见。1921年,纽约前卫而知名的年轻出版商Horace Liveright独具慧眼,请一位初出茅庐的小记者撰写一本适合青年人阅读的人类发展通史,作品问世后,好评如潮,一时洛阳纸贵,一位高产作家的著述生涯也因此正式进入了鼎盛时期。人们惊异于沉重、复杂的主题在作家笔下竟能如此伶俐、清冽、轻缓宜人。这位作者就是亨德里克•威廉•房龙(Hendrik Willem Von Loon),一位喜爱为自己的作品手绘插图的著作家。房龙作品不仅成为Boni & Liveright出版社最为成功的出版企划之一,而且广受世界各地青年人的喜爱,其影响超越了地域、时代和语言的界限。近一个世纪以来,几代中国人对西方世界的最初理解也受惠于房龙显白活泼的写作。《风与草》从形式到内容均颇具房龙作品的风格:文思敏捷、见解独到、言辞优美、机智风趣,但与房龙自负但简拙的业余画笔不同,本书选取了光绪年间绘制的精美插图,文图并茂,相得益彰,因而取了房龙的趣韵,又少了房龙的粗疏,实在是阅读的乐事。沉浸于喻中教授别开生面的尚书解读中,读者在怡然忘我之际,或许能在上古的苍茫世界中找到大中华的民族自我。对于一个面向文字而生的学人来说,这应该是最大的欣慰。不拜神的书作者:杜社会因为长期的宗教虚无和神祗崇拜缺失,为解决精神寄托和心灵皈依而人为神圣化世俗事物,便成为我们东方古国中特有的治世手段和文化现象。所以,很多次我们反观历史时发现,世界进化时间最长的灵长类脑颅中太多的沟回并非用于发明创造,而是痴情于用文字编织一个又一个的世俗神明,以享受一次又一次集体崇拜和自恋所带来的快感与癫狂,迷惑别人,同时也迷离自我,世界便大同了。 前段时间看纪念辛亥革命100年图片展,看到大清王朝正在为那拉氏六十大寿高歌盛世普天同庆的时候,战场上真实的图景却是弓箭刀枪与坚船利炮的对决,这更加坚定了我对某类书籍敬而远之的决心———我是灵魂上的戒毒者,或者说思想上的洁癖者,怕被欺骗后灵魂掏空的感觉。 不过,当喻中先生《风与草》一书置于案头时,不经意地翻弄之间已为之陶醉,长久以来的顾虑与禁忌却已一扫而空,一种阅读饥饿感和获知的原始冲动突袭而至。 喻氏在《风与草》开篇即申明,这是“一系列‘读书’笔记,写下关于《尚书》的点滴体会”,似乎在有意无意地告诉读者,“尚书”是治国之篇,但本书却远离神坛,不过是读书人笔记、杂记、闲说之类的休闲文化而已,不可当回事。如若读者顺此而入,则就滑入了一个巨大的陷阱,我姑且称之为“喻氏幽默”的陷阱。 说到此,需要对喻中先生的背景做一个交代。喻氏早在高考恢复不久的八十年代,就选择法律作为终身衣钵。离开学校后,从基层检察院调到党校再到高校,从执行者到教化者,从形而下到形而上,检察院的两进两出,学院派人士的苦心积虑,所有的这些经历,凝聚成某种通透感与圆融性。重庆有一位干部告诉笔者,喻氏在重庆市委党校工作时,是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他的课堂堂爆满,干部群众都爱听,他把深奥的国家政策和法律道理讲成了身边的锅碗盆瓢,笑过之后也就明白了事理”。这话或许能够概括“喻氏幽默”的本质和特征。《风与草》秉承了“喻氏幽默”的一贯做派,通篇读来,话里话外,不觉作者在对某些严肃问题进行探讨或试图引导我们进行探讨,倒像一个家庭宴会之后的围炉夜话。 也难怪乎,该书面世以来,许多读者仍坚信是又一本闲话天下之类的读物。将神圣的事情世俗化,将学术研究生活化或娱乐化,这中间无不体现了作者高人一筹的心性修养和幽默智慧,如此而论,喻氏是一个不拜神的人,《风与草》是一本不拜神的书。《尚书》者,上古之书。作为国粹之首,大凡敢言“读”者,必言之凿凿,非经注史学之大家莫属。汉有孔安国,著有《古文尚书传》;唐有孔颖达,著有《尚书正义》,皆为经学之大家。现代以来,再作注者寥寥,其他专业人士更是几乎不敢越雷池。此番景象,正应验哲言,当你打开一扇门的时候,也就关闭了另一扇门。《尚书》的其他专业解读之门的洞开一直是期待中的事,作为一种尝试,喻氏之《风与草》恰似填补了这一空白。且勿论作为世俗之学的“法学”之眼看“尚书”,将会如何给我们打开一个何等宏大的宽幕社会图景,也勿论法理如何引人入胜、丝丝入扣地解构当年的思想变迁与政治嬗变,就学术研究视角而言,仅凭敢为人先的勇者风范,也值得佳谕。 然而法眼视角下解构《尚书》的行为美学,作为创新带来的另番洞天,确是不得不提。“尧的政绩到底有哪些呢?———首先是主持制定历法:他让羲氏与和氏,小心地记载天象,推算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编成历法,昭告天下……在这里,‘历法’就是‘立法’,主持制定历法就是主持立法。如果没有历法,任何政治秩序和社会生活秩序都无法形成,时间不能测度,历史不能记录,意义也无法凝聚”:“祭祀类似于现在的宪法序言,主要在于为政治提供正当性基础或合法性依据,舜在继位之初,还为宪法的正文规定了基本的条款:通过规定礼仪及其他象征性的贡物,确立了舜的政权与各地诸侯之间的权力关系”。“历法”就是“立法”,祭祀就是立宪,通过喻氏法理解构之手,恍惚之间,《尚书》的文字世界鲜活起来,我们理解周太子东迁之纠结,也明白走下神坛的周公,在各种政治利益之间寻求利益平衡的焦灼与无奈。当然,对各帝王侯臣对治国之道的探讨和实践,更是有着犹如隔日的感觉。“眼见你建高楼,眼见你宴宾客,眼见你楼塌了”,在纵观了“法学解构主义”的朝代兴衰之后,喻氏仿佛意犹未尽。抑或是担忧你真把该书当成了一本闲话天下读本,抑或是想多少告诉你点什么,不拜神、不信神的喻氏再一次上演了黑色幽默,不过这次是给这本读本“开光”,他最后喃喃:“君主为政之德若风,小民从化之德如草,加草以风,无不倒伏;仿佛化民以德,无不追随。”风是什么风,草是什么草,喻氏没有多说,想必你是懂的。——苏婉儿(大学副教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风与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5条)

 
 

  •   读尚书的时候从来都没有如这般,总是从文的角度去看,却极少深入的看史方面的问题,只是单纯的去体味尚书的文采,那个时代的一种气势,一种大势,但极少深入到历史层面去剖析,风与草,却从君民的角度去看,仿佛让然豁然开朗。
  •   今天这个商业气息浓厚的年代,真正有见地有启发意义的书并不多见,这本《风与草》算是其中之一。此书文字朴实细腻,而且有着许多深刻洞见,作者以尚书为引子,古今中外触类旁通,为我们在今夕对比,中西对照中阐释了古代中国的一种超越一般人理解的又深深影响着每一个现代中国的政治智慧。郑重将此书推荐给大家。
    当然,读者在阅读之前,需要有一定的人文知识背景,以及必备的理解力和批判力。唯有此,才能真觉其中韵味。
  •   本书乃大学教授所写,之前拜读过很多他的文章,写作水平是无庸置疑的,本书虽没有对古代的话语进行解释,但分析恰到好处,没有顶礼膜拜,也没有吹捧,只是中肯地对尚书中记载解释自己的观点。对于了解尚书及了解中华的古代文明不如裨益。总之,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
  •   用法理学、政治学原理解读尚书,有新意,有见解!但感觉论述的不够深入,有隔靴搔痒之感
  •   正如作者所言这仅是一本读书笔记,但因法学专为一,作者写出了不同的味道,没有索骥于片言只语,而是于字里行间读出其中的思想史与法学史意识,而其中关于政权合理性与合法性的论述,正值得关注。用于观照现在,我们会发现当下的政权仍处于传统当中,因为他不是用民选民赋给予政权合法性与合理性的阐述,而仍是从德,从历史的必然性来阐述的,包括我们的宪法也是如此。
  •   喻中老师的书 不错
  •   大义大理,会反复读研。
  •   认真读过之后真的感觉非常不错的一本书
  •   封面很喜欢,感觉内容也很好,希望读完有所收获
  •   印刷质量、内容都属上乘
  •   帮别人买的,貌似不错
  •   还没仔细阅读,找不到了
  •   好看,很值得买。
  •   在书店里翻过,设计挺精致,写的很不错,有些观点很有启发。我已经推荐给单位领导看了!
  •   这个囤书,没看过呢,希望有用
  •   很给力,包装也很好。
  •   不错不错,但是要是附上尚书正文就好了。对着看累。
  •   一篇一篇讲解得挺细,但需要配合着一本比较详细的尚书解读类的书一起读。
  •   研读《尚书》的入门佳作
  •   君主为风,民众为艹,风吹艹动,艹随风摇。塑膜保护,质量不错。
  •   略翻了一下 内容还行,具体的评论等读完了再说,现在说一下装订方面的问题,书刚打开,就听见“嘶”的一声,仔细一看,书脊上部的胶开裂了,幸好下部的还结实,要不然内页就要和书皮分开了。
  •   因为喜欢就买了,内容正在看以后再说
  •   还没有看。以后接着评论。
  •   很喜欢这本书,写作上很有特色
  •   还没看。不过从之前看到前部分内容,作者还是相当有水平的
  •   就象作者后记所说就当是他选用的插图的注释。
  •   这本书写的确实不错,有质量,有水准。一般谈论语,庄子之类的比较多,但讲尚书的书很少,这本我个人认为无论从装帧还是内容上都不错。尤其是有一些对尚书的解读,很新鲜。象这本书封面上写的,为什么官员要先讲道德,为什么政治需要表演,为什么君书为风,民众为草,能引起很多的思索。如果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对中国现在的社会,以及官员道德这些感兴趣,确实值得看看。
  •   文章写的很好,至少对一般读者能产生兴趣,最好能配上每篇文章的一些原文最好了。易记好懂,更深刻的认识远古的社会政治,文化。
  •   这是一本读书笔记,写的很好,是一本喜欢历史,政治,哲学,法律的人值得一看的书,他的包装很美,内容新颖,我正在看!
  •   书很精辟,有些看头,推荐。
  •   我们教授的力作,很有内容。
  •   这是一本很喜欢的书,
  •   非常好的一本书。尚书之难读众之所知。风草之喻形象。
  •   很好呀,要是有原文更好了
  •   既不精装也不平装的摸上去真不怎么样而且送来的时候虽然有塑封,但还是有点点损毁。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