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识生活社会学

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史蒂夫·富勒  页数:201  译者:焦小婷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如今的大学已不再是展现心智生活最好的地方,如今的学者也不再是社会良知最好的代表,作者直面这样一个不容乐观的世界,通过追述大学的历史、大学的内容、大学的人群,从社会认识论角度深刻地反思了学者与知识分子之间的历史分歧,认为学界必须通过实际行动发挥其“教育引导公众思想”的作用,创造新的民众,才有可能引领社会行动;若是学界仍像现在一样不作为,不仅会使大学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也会使真正的智识生活随之消亡。书中对大学及大学教师所做的批判,值得学界中人深思。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史蒂夫•富勒 (Steve Fuller) 译者:焦小婷

书籍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智识生活的场所一一大学
第二章 智识生活的内容一一哲学
第三章 智识生活的人群一一知识分子
第四章 智识生活的即兴性
论点总结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相对较为遥远的过去的历史被叠缩了,自古以来像如今的知识社会一样以知识为基础的复杂而广泛的社会运动,都被瓦解成均匀分布式的理想型,比如“新教”、“启蒙运动”、“社会主义”(Wuthnow,1989),这些名称主要是因其独特性而非代表性而得来的。当理性的方法准则被首次用来帮助社会学在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构建具有普遍性的假设时,它已变成一种在充满档案的世界上使历史遗忘症合法化的策略。因此,任何对当代发展所做的预测,注定都是徒劳无益。另一方面,对于相对近一点的历史来说,事件则呈立体状,即挑拨两个紧密关联的事态的关系,使其处于一种编造的分界线的对立面。这方面最为清晰而恰当的实例可能是,如今欧洲科学界的政策专家(policy gurus)中颇为流行的,知识生产模式一与模式二之间的明显差别(Gibbonsetal,1994),它主要用于以实验室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领域,模式一代表以学科为基础的研究,模式二代表一种杂合意义上的探索,集学术界、国家政府及工业的兴趣和利益于一身。从立体角度来看,模式一的起源可被追溯到17世纪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的建立(如果不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的话),模式二则可以追溯到生产出第一颗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的初期(如果不是追溯到后冷战时期福利国家的权力下放的话)。然而,从历史意义上来看,直到19世纪后半期,这两种模式才几乎同时在德国出现。实验室由于一种智能化的阶级势利观(比如说,实验室工作需要灵敏熟练的手工,这与受过高等教育、无需动手的精英们的工作环境,有着质的差别),而被带有惯性地从大学中剥离出来(仅限于理工学院)。然而,实验室科学一旦落脚校园,很快就与政府和工业界人事结为联盟,这方面最著名的当属德国的威廉皇室社会。

编辑推荐

《智识生活社会学》是培文书系•社会理论新视角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智识生活社会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可以看以下
  •   还没具体看,但浏览了下目录……
  •   推荐购买,我看了!
  •   富勒的作品中译本不多,希望以后会更多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