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的融合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清华大学  作者:张旭  页数:33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视界的融合:朱湘译诗新探》作者在东西文学发展的坐标系中,集中运用多元系统理论和现代翻译规范理论,深入地讨论诗人朱湘的翻译诗歌,阐述了他对中国翻译诗歌事业以及中国新诗创作做出的贡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诗人兼翻译家朱湘(1904-1933)的译诗和创作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视界的融合:朱湘译诗新探》文献整理工作扎实,论述严谨缜密,在学术规范方面值得借鉴。

作者简介

  张旭,中南大学教授,香港浸会大学翻译学博士;有著译数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中国比较文学》、《翻译季刊》(香港)、《翻译学刊》(香港)、《翻译学研究集刊》(台湾)、《中外文学》(台湾)等学刊发表论文40余篇。本书部分内容曾获2007香港翻译学会翻译奖。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朱湘译诗研究的目的与内容第二节 朱湘译诗研究的反思与启示第三节 朱湘译诗研究的方法与意义第二章 主体文化体系中的文学规范与西诗汉译理念的嬗变 第一节 翻译话语理念的转型与西诗汉译规范溯源第二节 汉语诗体形式的演进与主体诗学形式规范的嬗递第三节 汉语新格律体译诗理念的形成第三章 文化外求时期朱湘的译诗成就 第一节 朱湘译诗活动说略第二节 朱湘译诗的成构特色与源语梳理第三节 朱湘译诗细目钩沉第四章 朱湘译诗译入语的新探索 第一节 译入语的全面白话化第二节 朱湘译诗中遣词造句的相对欧化第三节 译者于翻译规范的初步自觉第五章 朱湘译诗“建筑美”的实验 第一节 译诗音顿整饬的实验第二节 译诗字数均齐的实验第三节 诗体外形整饬的实验第六章 朱湘译诗“音乐美”的实验 第一节 译诗音乐化节奏的实验第二节 形式多样的音乐化韵脚实验第三节 “多音齐鸣”的乐感手段之大观第七章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绪论  朱湘(1904-1933),现代诗人兼翻译家,字子沅,笔名天用,祖籍安徽太湖县,出生于湖南沅陵。父亲朱延熹,进士出生。外祖父为清末洋务派首领、军机大臣张之洞。朱湘自幼天资聪颖,6岁启蒙,7岁学作文,11岁入小学。1917年夏毕业于南京第四师范附属小学。1919年考入南京工业学校预科学习一年,开始接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同年插班考入清华学校中等科四年级,一年后再升高等科,从此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后加入闻一多、梁实秋等组建的清华文学社,并与诗人饶孟侃(子离)、孙大雨(子潜)、杨世恩(子惠)过从甚密,获得“清华四子”的雅号。自1922年起朱湘开始在《小说月报》上发表新诗创作和翻译作品等。1923年冬,因不满清华课程的死板安排,不守校规,被校方开除,随即离开清华来到上海,加入当时最大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并专心于诗歌创作和翻译。1926年他参与了闻一多和徐志摩创办的《晨报副刊·诗镌》的工作,提倡格律诗运动。同年在好友孙大雨及罗念生的说项下,终于获准回到清华就读。此后又创办了《新文》,专登自己的创作和翻译。1927年9月获官费资助赴美国留学,先后在威斯康辛州劳伦斯大学、芝加哥大学、俄亥俄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等课程。朱湘于1929年9月提前回国,旋即应聘到安徽大学担任外文系主任。1932年夏去职,漂泊辗转于北平、上海、长沙等地,以字诗卖文为生。

编辑推荐

  《视界的融合:朱湘译诗新探》为《翻译与跨学科学术研究丛书》之一,主要出自作者在香港浸会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后被确立为中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视界的融合:朱湘译诗新探》作者在东西文学发展的坐标系中,集中运用多元系统理论和现代翻译规范理论,深入地讨论诗人朱湘的翻译诗歌,阐述了他对中国翻译诗歌事业以及中国新诗创作做出的贡献。《视界的融合:朱湘译诗新探》读者对象:高校翻译系(专业)师生、翻译理论研究者、中文系师生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视界的融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