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与反腐败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任建明,杜治洲 著  页数:334  

前言

腐败既是一个历史性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根据考古发现,公元前13世纪亚述文明行政中心就有官员或王族成员贿赂腐败行为的档案记载。中国古代典籍《尚书·吕刑》记录的是西周时期的事情,其中“五过之疵”中的“惟货”,即指官吏接受贿赂。由此可见,腐败行为在人类社会已经存在了三千多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其后就从未被彻底根除过。根据透明国际组织(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2007年9月发布的最新一次腐败印象指数(Corruption Perception Index,CPI),在全球受到评估的180个国家和地区中,真正可以称得上反腐败成功(CPI得分超过8分)的国家和地区不过15个,而腐败严重(CPI得分在2.5~5分之间)或极端腐败(CPI得分低于2.5分)的国家和地区却有132个。这就是说,腐败不是部分国家的事情,而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尽管腐败现象存在了三千多年,反腐败的历史也几乎同样久远,但关于腐败和反腐败的学术或理论研究却不过二三百年的时间。由于腐败和反腐败的复杂性,研究还亟待在广度和深度上推进下去。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成立于2000年11月,是中国最早成立的纯民间的腐败与反腐败研究机构。该中心以“华政清廉”为使命,以期通过多学科交叉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并重的研究工作,为实现中国政府和社会的廉洁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本书以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中心自成立以来即着力创建的制度预防腐败理论框架为基础,分上、中、下三篇组织本书的内容体系。

内容概要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讨论了腐败与反腐败的理论问题、反腐败战略框架模型以及一些专门领域的反腐败实践内容。本书较为集中地收入了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的核心团队成员的主要研究成果,特别是制度预防腐败理论框架、预防腐败战略有效性模型、惩治腐败战略有效性模型,均为该中心成员的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本书可以作为高校廉洁课程教育与纪检监察、反贪工作人员培训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使用,也可供理论研究者和实际部门工作者参考。

作者简介

任建明,1965年10月出生,山西乡宁人。清华大学工学学士、工学硕士、管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丰要从事廉政建设、政府管理、公共组织领导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央纪委以及地方政府委托研究项日若干,在SSCl源期刊、国内核心期刊以及其他报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和评论文章近200篇;多次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政策咨询,是国内有影响的腐败与反腐败领域的研究专家。本书是任建明博十近年来从事腐败与反腐败研究的丰要成果之一。

书籍目录

上篇  腐败与反腐败概论  第一章  腐败的定义与分类    一、定义腐败的意义    二、理论定义    三、法律定义    四、腐败的分类  第二章  腐败的原因    一、国内外学者对腐败成因的研究    二、腐败产生的主观原因    三、腐败产生的客观原因  第三章  腐败的后果和特点    一、腐败后果的研究综述    二、腐败的经济后果    三、腐败的政治后果    四、腐败的社会后果    五、腐败行为的特点  第四章  腐败程度的测量    一、测量腐败程度的作用    二、腐败程度测量的数据来源      三、腐败程度测量方法的分类    四、国际上有关腐败程度测量指标    五、我国理论界对腐败程度测量的研究  第五章  腐败与反腐败理论概述    一、寻租理论    二、委托一代理理论    三、反腐败战略理论    四、透明国际组织的国家廉政体系框架    五、机制设计理论  第六章 制度预防腐败理论    一、 制度预防腐败理论及其理论基础概述    二、对于腐败的解释    三、对于反腐败的建议    四、重要推论中篇  反腐败战略与模型  第七章  反腐败战略总论    一、反腐败战略    二、反腐败战略的目标定位    三、反腐败战略的对策体系    四、转型中国的反腐败战略及其演进  第八章  惩治战略及模型    一、惩治战略有效性的理论框架模型    二、实施惩治战略的策略问题    三、惩治有效性模型与相关法律制度分析    四、中国惩治腐败战略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五、提高中国惩治腐败战略有效性的对策  第九章  预防战略及模型    一、预防战略的功能定位及其有效性模型    二、预防制度的类型及其机理    三、预防制度的层次分类    四、预防的特点与实施策略    五、中国预防腐败战略有效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改进对策  第十章  教育战略    一、廉洁教育战略的功能和地位    二、廉洁文化的本质及廉洁教育的规律    三、廉洁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四、香港廉洁教育的实践    五、中国内地开展廉洁教育的实践  第十一章  经济全球化与反腐败国际合作    一、经济全球化与腐败    二、反腐败国际合作历程    三、反腐败国际合作的形式    四、中国开展反腐败国际合作的历程与现状    五、反腐败国际合作的局限与展望下篇  专门领域反腐败  第十二章  建筑工程领域腐败及治理    一、建筑工程领域腐败的概述    二、建筑工程领域腐败的原因分析    三、治理建筑工程领域腐败的一些对策  第十三章  教育领域腐败及治理    一、教育领域腐败的定义和类型    二、教育领域腐败的原因    三、教育领域腐败的危害    四、治理教育领域腐败的对策  第十四章  医疗卫生领域腐败及治理    一、医疗卫生领域腐败的定义和类型    二、医疗卫生领域腐败的一般原因和危害    三、我国医疗卫生领域腐败的体制性原因分析    四、治理医疗卫生领域腐败和不正之风的对策  第十五章  商业贿赂及其治理    一、商业贿赂概述    二、商业贿赂的危害及原因分析    三、治理商业贿赂的经验与对策  第十六章  廉洁意识与技能    一、廉洁意识和技能的重要性    二、廉洁意识和技能    三、廉洁故事及廉洁建议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二)腐败促使政权进一步软化腐败是软政权的产物,同时它又会促使政权进一步软化。瑞典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认为,腐败从根本上讲不过是软政权的一个具体表现而已。它表现为,缺乏立法和具体法律的遵守与实施,各级公务人员普遍不遵从交给他们的规章与指令,并且常常和那些他们本应管束其行为的有权势的人们与集团串通一气,通行“权钱交易”原则。“软政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行政的随意性控制,那些掌握经济、社会和政治大权的人,利用随意性控制牟取暴利。即使制定了法律,也不被遵守、不易实施。在“软政权”中,制度、法律、规范、指令、条例等都是软约束,可以讨价还价,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有好处时执行,没有好处时不执行;有“关系”时执行,没有关系时不执行。“软政权”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一方面,在私人领域,引入理性的利润动机和市场行为是困难的;另一方面,在公共权力领域,抑制、消除个人利益动机也同样是困难的。这样,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难以确立或失效;社会收入分配机制扭曲,人们不是把精力放在寻利上,而是用在寻租上;降低政府的权威,影响经济和社会稳定;等等。一言以蔽之,“腐败行为对任何实现现代化理想的努力都是极其有害的。腐败盛行造成了发展的强大障碍与抑制”。软政权导致了腐败的产生,反过来腐败又降低了政府行为的效率,降低了政府的权威,使软政权进一步软化。(三)腐败导致政权合法性危机,危害政治稳定所谓“政权的合法性”,是指民众对于公共权威的认同和服从。合法性就相当于某种类型的价值。“政权的合法性危机”,则是指政权所赖以维系的社会价值体系出现的危机,它突出表现在人们政治信任感的丧失、政治信仰的动摇,对现有政权表现出强烈的离异倾向,因而成为引发政治不稳定的重要动因。腐败是导致古今中外一切政权出现合法性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

后记

本书的最终出版凝结了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的核心研究团队成员的集体劳动,也得到了许多方面的大力支持。任建明撰写了本书的中篇、下篇以及上篇的第六章以及第三章第五节和第五章第五节。杜治洲撰写了上篇的其他章节。本中心的硕士研究生张伟参与了第十三章有关教育领域腐败及治理的相关研究及文稿撰写。董晓燕参与了第十一章有关全球化与反腐败国际合作的相关研究及文稿撰写。本中心博士后段龙飞、研究助理王冠参与了部分书稿的校对以及出版事务工作。任建明最后对全书进行了审校。本书的一些创新性研究工作,特别是制度预防腐败理论框架、预防腐败战略有效性模型和惩治腐败战略有效性模型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有效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体制和机制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06&ZD012)的资助。本书作为国内第一本内容系统的高校廉洁课程教材,其开发工作还得到了香港法律教育信托基金、福特基金会治理项目的大力支持和赞助,福特基金会治理项目还支持了与该教材配套的8个教学案例的开发工作。另外,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人员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一并向上述各机构和人员表示诚挚的谢意。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腐败与反腐败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条)

 
 

  •   书快看完了
    内容有点杂,不过东西比较全。
    书不是一个人写成的,所以有重复的痕迹。
    不过看过还是可以对腐败与反腐败有比较深的了解的。
  •   对于腐败的理论分析、模型构建以及应对方法提出了很深的见地
  •   准备写篇关于反腐败的论文,正好能用到
  •   论证很严谨,其中有关惩治与预防的模型、影响因素、效果评价部分印象最深,是言之有物的好书。
  •   用来参考的,还好吧
  •   读后再说,学术水平应该不错的。
  •   反腐倡廉,任重道远,及时学习,增长才干。
  •   制定了比较全面的反腐模型
  •   反腐倡廉理论书籍,看不太懂
  •   还没开始看,不知道会怎样~看着内容还蛮翔实的~
  •   内容不是想想好。
  •   好书,呕心沥血之作,精微研究之果,智慧灵感之得。深表敬意。
  •   本书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结合,特别是建筑工程、教育、医疗卫生、商业贿赂等目前比较热点的专领域的反腐及治理很好。
  •   信息量还可以。一些引述值得注意。但谠校谠师的腔调比较重。
  •   我导师的著作,确实是花了心血的,值得读读。书才发表的时候,在这个领域中也算是国内顶尖的了。有兴趣的可以研究研究。
  •   很有创建的反腐模型,就是感觉体系有点零乱。
  •     
        清华大学孙道祥研究员、任建明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有效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体制和机制问题研究》(批准号为06&ZD012),最终成果为两部专著《腐败与反腐败:理论、模型和方法》、《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研究》和一个研究报告《惩治和预防腐败制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成员有:何增科、过勇、杜治洲、程文浩、孙小文、钱熙颖、王敏、赵庆刚、祝光英、王冠、耿道宽、孙继光、谢光辉、白丹、张伟、董晓燕、范瀚文、张文镝、徐焕。
      
        中国的反腐倡廉建设既需要广泛借鉴古今中外的反腐败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又必须根据中国的党情和国情进行新的创造,只有这样才能探索出一套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以及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探索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反腐倡廉作为整体中国议题的一个方面,理应具有这个基本特征。我国反腐败斗争实践表明,虽然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却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说明,仅仅总结已有的反腐败斗争实践是不够的,而必须要前瞻性地,以发展的思路进行理论和政策的研究与探索。
      
        本课题研究既注重建构一般的反腐败理论和模型,也重视提炼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理论;既重视理论研究,也重视政策研究;既总结已有的实践经验,也前瞻性地探讨未来实践的方向。在一般的反腐败理论和模型研究部分,创立了制度预防腐败理论框架,建构了预防和惩治腐败的两个制度有效性模型,此外,还基于理论分析和专家经验建构了一个评价惩治和预防腐败制度有效性的指标体系;在中国特色反腐败理论研究部分,首次对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对该理论的思想来源、基本框架和深化发展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在政策研究部分,提出了高度重视改革创新、逐步探索中国特色反腐倡廉成功道路的宏观建议以及提高惩治和预防腐败制度有效性的具体建议。
      
        一、制度预防腐败理论
      
        建构制度预防理论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弥补已有有关腐败和反腐败理论的不足,并能够给我国的反腐倡廉实践提供理论上的支持。该理论的主要内容、观点如下。
      
        1、和已有理论相比,制度预防理论对腐败问题特别是腐败行为的原因提供了更为全面和科学的解释。已有的理论都试图识别出腐败的唯一原因或根源。例如,权力腐败理论认为权力是腐败的根源,寻租理论认为存在的制度租金是腐败的根源,更多的理论则认为人性的贪婪是腐败的根源等等。大量的事实表明,并非所有有腐败动机的人都能腐败,也并非所有有权力甚至掌控有巨大权力的人都腐败。由此可见,腐败的原因不是简单的、单一的,而是复杂的、组合的。制度预防理论把腐败的众多原因划分为两大类:腐败动机和腐败机会。前者主要是人的原因,后者则主要是制度的原因。只有当这两类原因同时存在时,腐败行为才肯定地或普遍地发生。在腐败行为的因果链上,腐败动机是深层原因,腐败机会是直接原因,腐败行为则是结果。
      
        2、在有关反腐败问题上,制度预防理论对一系列重要问题给予了回答。首先,对反腐败的目标定位和反腐败成功的标准给予了回答。反腐败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目标定位,典型的有两种:工具性的和目的性的。正确的目标定位应当是目的性的,即把反腐败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把廉洁诚信作为一个重要的人类价值来追求。目的性的反腐败目标定位就是要取得反腐败的成功。反腐败成功应有两个标准:"低水平"和"可持续"。"低水平"中的"水平"是指实际的腐败程度,"低水平"就是实际的腐败程度被控制或治理到一个程度较低或很低的状态。"低水平"标准的设定意味着人类要彻底消灭或铲除腐败是很困难的,至少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做不到的,但腐败确乎是可以被控制或治理的,达到一个程度较低或很低的状态是可以做到的。"可持续"是说,低腐败水平能长期得以保持。"可持续"意味着必须要彻底摆脱"掌权-腐败-垮台"的历史周期率,廉洁价值得到人们普遍的认同。"低水平"是反腐败成功的低标准,而"可持续"是反腐败成功的高标准。如果仅就低标准来看,人类社会历来都有"成功"的范例,几乎每个刚刚兴起的政权都达到了这个标准。但这并非完全意义上的成功。只有同时达到两个标准,才是完全意义上的成功。而高标准是只有当人类社会进入到近现代,才在少数民主法治比较发达,且采取了科学的反腐败实践的国家和地区才达到的。其次,划分出了反腐败的三大基本对策,并对其边界和功能进行了较为清晰的界定。反腐败工具、手段、方法或对策有很多,但都可以划归到以下三类之中:惩治、预防和教育。三者的概念是不同的,功能定位或目标指向也不同。惩治指向事后的腐败行为,同时,有效率的惩治可以起到明显的威慑效应,从而对腐败动机发生作用--让人不敢腐败。预防指向制度上的腐败机会,此外,激励性的预防制度还可以影响人的行为选择,这也是对腐败动机的作用。科学的制度预防可以使人不能、不想腐败。教育对策的指向比较单一,就是人。通过科学的教育矫正人的有限理性,认知腐败的危害,提升廉洁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起到让人不想腐败的作用。惩治对策立竿见影、见效块,但并不能消除腐败的原因或减少腐败的机会,只能起到威慑的作用,仅诉诸惩治不仅不能取得反腐败成功而且成本高昂,过度使用还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教育是一项长期对策,对反腐败的最终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教育的效果要严重依赖于被教育者的自律,具有不可靠性和反复性的特点。预防具有制度技术上的复杂性,但预防可以减少制度上的腐败机会,可靠地改变人的动机,是反腐败的成功对策。三大对策各有优缺,应该相互支撑,才是最佳的反腐败对策组合。第三,分别针对惩治和预防两大制度性反腐败对策,建构了有效性模型。惩治和预防是否有效,直接决定反腐败的成败。有效性是指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各自的功能。预防有效性是指在多大程度上降低了腐败的发生率,而惩治有效性是指在多大程度上使腐败行为得不偿失进而发挥足够的威慑效应。无论是预防有效性还是惩治有效性,都主要是由制度的科学性来支撑的。
      
        3、制度预防理论研究对我国反腐败工作提出如下对策建议。第一,必须重新定位我国的反腐败目标。我国在过去20年的反腐败实践中,突出强调反腐败斗争的工具性价值:反腐败为改革、发展、稳定保驾护航,为中心工作服务。从科学的反腐败战略目标定位来看,这只是反腐败的一个副效果,反腐败更大的价值、更值得追求的目标则在于实现廉洁政治、廉洁政府和廉洁社会。我国未来的反腐败目标应当是目的性的,即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反腐败成功。第二,构建科学的反腐败战略体系,并以科学的组织结构予以支撑。在过去的若干年间,我国的反腐败战略经历了从"三项格局"到"惩防体系"的演进,科学化程度不断提高。但在"惩防体系"战略框架下,又包括六项"格局"或主要工作,彼此之间存在边界模糊、交叉重叠的状况。科学的反腐败战略体系应当只包括三大对策--惩治、预防和教育,并按照这三大对策或三大职能来安排反腐败工作机构。未来的反腐败机构改革,如果有条件实现横向整合,整合后的反腐败机构设置就应当在反腐败三大职能的指导下进行。
      
        二、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
      
        古今中外的反腐败理论可以为中国的反腐败实践提供重要借鉴,但不可能回答中国反腐败实践中的很多重大问题。中国的反腐败斗争实践需要中国自己的理论,这就是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开展反腐倡廉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通过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党风廉政建设思想,并借鉴古今中外反腐倡廉思想,立足中国反腐倡廉的特殊时空背景,探索出了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是通过不断总结中国特色反腐倡廉实践经验和基本规律、并适当借鉴古今中外优秀反腐倡廉思想而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以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江泽民反腐倡廉思想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反腐倡廉思想为思想内核的开放的、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1、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的思想来源。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具有开放性,是古今中外反腐倡廉思想的合理成分和优秀内容的凝练,其思想来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反腐倡廉思想为理论基石。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共产党执政下的社会主义国家腐败现象仍会滋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有效遏制腐败进行了科学设想,列宁根据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就共产党执政下社会主义国家腐败现象滋生的根源以及如何有效遏制腐败进行了探索与尝试。这些反腐倡廉思想对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反腐倡廉实践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二,继承中国传统反腐倡廉思想中的合理部分。反腐败是一个亘古至今的命题,传统中国历朝历代也都面临着有效治理吏治腐败的问题,并形成了中国传统反腐倡廉思想,这些反腐倡廉思想在一定意义上能够揭示反腐败的基本规律。虽然中国传统反腐倡廉思想存在根本的缺陷、难以跳出"历史周期律",但由于社会文化和制度文明的传承性,其中一些合理成分仍应加以合理继承并发挥作用。第三,合理借鉴西方有关反腐败思想的优秀成果。权力腐败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难题,虽然不同国家制度、文化等存在较大差异,但是权力腐败与反腐败工作仍有一些共性规律,因此国外一些有关权力腐败与反腐败的理论研究能够为中国反腐倡廉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借鉴,即国外反腐倡廉理论的优秀成果可以成为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的重要养分。
      
        2、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的基本框架。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作为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理论形态,主要是要回答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特殊时空背景下,什么是腐败与反腐败、怎样去反腐败这两个基本命题。对这两个基本命题的回答,构成了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的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特色反腐倡廉实践中,通过立足国情、把握时代特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对中国国情下如何认识腐败与反腐败工作、如何反腐败进行了科学探索。本部分就是要对中国共产党关于这两个命题的认识与实践做法进行理论总结和提炼,构建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的基本框架。首先,有关什么是腐败与反腐败工作的认识是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框架的基础。腐败现象与反腐败工作既具有共性特征,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的特点。我们立足于中国特色反腐倡廉实践,以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思想为指导,适当整合学界相关研究成果,概括了中国关于腐败与反腐败工作的基本认识。这些认识对中国语境下腐败现象的内涵、特征、类型与根源等基本问题进行了界定,并指出了中国反腐败工作具有的政治优势与光明前途,不仅使得反腐倡廉实践有的放矢,更能坚定反腐倡廉的必胜信念。其次,关于如何有效开展反腐倡廉的认识是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框架的核心。反腐倡廉工作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是否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取决于是否具有科学的战略模式,取决于是否具有有效的实施机制。通过对中国特色反腐倡廉实践经验与现行基本制度要求进行归纳概括,对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的政治方向、战略模式与实施机制进行了概括。
      
        3、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的发展深化。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必须随着中国特色反腐倡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积极回应反腐倡廉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面临的新问题。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的深化与发展,可以采取重点突破和全面推进相结合的方法。如何有效监控权力行使过程、如何合理选拔权力行使主体、如何完善反腐败工作体制,是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深化需要注重的三个核心理论问题。
      
        三、惩治和预防腐败制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在反腐败斗争实践中已经制定了大量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制度。虽然这些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有效性不足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因此,建构一个惩治和预防腐败制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性。本研究采用理论分析和专家经验相结合的办法,建构了该体系。
      
        有效惩治和预防制度特征指标结构包括三个维度,即:制度过程维度、制度本体维度、制度环境维度,其中制度过程维度又包括制度制定过程、制度执行过程、制度评估反馈过程三个方面。制度过程维度、制度本体维度、制度环境维度的权重系数分别为36%、39%、25%。在制度过程维度中,制定过程、执行过程、评估反馈过程权重系数分别为31%、45%、24%。制度过程维度包括24项二级指标,其中制定过程13项,执行过程6项,评估反馈过程5项;制度本体维度包括15项二级指标;制度环境维度包括3项二级指标。本指标体系的运用价值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可以对已经出台的制度的有效性做出评价;二是,可以对拟出台的制度在提高有效性上予以指导。
      
      (责任编辑:赵健)
      ······本文转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