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构成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易宇丹,张艺 主编,张笑非 等副主编  页数:119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在享用日用品的同时,个人的审美态度、审美情趣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生活化的设计与艺术化的设计,及其产品的立体形式、产品的材料肌理以及产品的时尚品位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主导。显然,立体构成的设计教育,对高品质生活和高品位艺术享受,正在起着非常独特的、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立体构成课程于20世纪70年代末进入我国,成为建筑设计、雕塑设计、舞台设计、室内外设计、产品造型设计、园林环境设计、展示与广告设计等专业的基础课程。立体构成应用范围广、实用性强,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环境与环境之间的效用传达和共融。它融美学、数学、逻辑学、物理学、材料学等多学科为一体,并通过设计形成理想的构成形态,是功能性很强的立体造型。立体构成是在一定空间内产生的立体形态。是由点、线、面、体、空间、色彩和肌理等基本造型要素,按照美的形式法则组合而成的。它是对形体、色彩、材质、心理有效研究基础上的综合,其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形体空间以及它们的三维活动规律。本书对立体构成的概念特征、起源发展,立体形态的线、面、块元素及综合造型构成,立体构成的材料肌理、立体构成的形式要素、立体构成的实际应用六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本书是编者在多年的立体构成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其结构和内容基本来自编者的教案及教学笔记,每一章节的知识点都结合案例进行了剖析,避免了传统教材中课程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的现象,同时参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在编写上力求内容全面,深入透彻、严谨丰富、新颖独特,同时选用了多种风格的优秀作品穿插其中,直观、形象、生动的阐述了立体构成的主旨,从而加深了读者对立体构成的全面认识。本书通过立体构成的理论讲述、创意思维及技能操作三方面的综合训练,旨在培养学生对立体空间的敏锐艺术感觉;培养学生灵活独创、弹性丰富的造型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掌握立体形态的艺术表现与制作技巧;培养学生对材料性能的认识和运用能力,并掌握物体的体量、空间、肌理、色彩等规律,从而把理想的立体形态体现出来。本书共分六章,易宇丹、张艺任主编,张笑非、刘珂珂、商亚敏、黄宗杰任副主编。易宇丹、张艺负责总体规划调整。其中,商亚敏编写第一章,张笑非编写第二章,张艺编写第三章,易宇丹编写第四章,刘珂珂编写第五章,黄宗杰编写第六章。以上编者均从事高校立体构成的教学多年,对立体构成的教学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与思考,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和体会。书中少数作品图片由于作者姓名或地址不详,无法与作者联系,在此表示歉意并致以谢意!本书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使用价值,可作为高等艺术设计院校立体构成的教材,也适合专业设计人员及设计爱好者学习使用。由于时间较为仓促,本书难免有遗漏之处,在此敬请广大读者多提宝贵意见。

内容概要

立体构成作为一门基础设计学科,专门于多学科交叉的立体造型研究,是现代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包装设计、展示设计、舞美设计、工业设计等;同时又关联着许多纯艺术门类,如雕塑、装饰、装置及陶艺等。  本书从造型的基本问题出发,关注形态的空间变化以及所产生的视觉与触觉、立体与造型的基本规律。通过对材料的了解及运用,分析立体的形式和造型规律:通过对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综合运用,剖析立体形态的本质,开拓创意设计的思路,并以全新的角度将立体构成的原理融人具体的设计之中。  本书共分六章:第—一章为立体构成概述,讲述了立体构成的概念与起源、发展演变与应用、立体构成的元素和基本特征;第二章主要介绍了立体的线材特性、线材的硬质造型与线材的软质造型;第三章主要介绍了面材构成、块材构成及线、面、块材的综合构成;第四章主要介绍了立体构成材料肌理,材料肌理的概念与发展、材料肌理的分类与选择;第五章主要介绍了立体构成的形式要素,包括对比调和与多样统一、对称均衡与节奏韵律、体量空间与色彩色调、夸张概括与联想意境;第六章主要介绍了立体构成的实际应用,立体构成在建筑环境与公共环境中的应用、在家庭环境与展示环境中的应用。本书大量选用了多种风格的设计作品,新颖独特、图文并茂,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  本书编者均为高校多年从事立体构成教学的教师,他们对立体构成教学有较多的经验和体会。本书可以作为艺术设计院校或设计专业本科或专科的立体构成教材,也可作为建筑工业、装饰设计、装潢设计、服装设计、展示设计、家具设计人员的学习参考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立体构成概述  第一节 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   一、立体构成的基本定义   二、立体构成的起源与发展   三、立体构成的演变与应用  第二节 立体形态的基本元素   一、立体构成的本质分类   二、立体构成的空间意识  第三节 材料的分类特性   一、立体构成常用材料分类   二、自然材料与工业材料   三、材料综合及现成品材料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课堂实训 第二章 线材构成  第一节 线材特性及节点构成  第二节 硬质线材造型   一、自由连续构造   二、框架构造   三、垒积构造   四、桁架构造   五、线层构造  第三节 软质线材造型   一、抻拉构造   二、线织面构造   三、编结构造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课堂实训 第三章 面材、块材及综合构成  第一节 面材构成   一、面材的加工与结合   二、面材构成的几种形式  第二节 小块材点立体构成   一、点立体构成的特征   二、点立体构成的应用  第三节 块立体特征与构成   一、块立体特征   二、块立体构成   三、块的积聚组合  第四节 线、面、块综合构成   一、线和面的加厚与体积   二、立体单元造型   三、基本造型与其他空间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课堂实训 第四章 立体构成的材料肌理  第一节 材料肌理概述   一、材料肌理的概念   二、材料肌理的发展   三、材料肌理的分类  第二节 材料肌理的作用   一、材料的选择与作用   二、材料肌理的表情与作用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课堂实训 第五章 立体构成的形式法则与要素  第一节 对比调和与多样统一   一、对比与调和   二、多样与统一  第二节 对称均衡与节奏韵律   一、对称与均衡   二、节奏与韵律  第三节 体量空间与色彩色调  一、体量与空间   二、色彩与色调  第四节 夸张概括与联想意境   一、夸张与概括   二、联想与意境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课堂实训 第六章 立体构成的实际应用  第一节 立体构成应用与赏析   一、立体构成与建筑设计   二、立体构成与建筑模型   三、立体构成与公共设施   四、立体构成与公共雕塑  第二节 立体构成在家居与展示环境中的应用   一、立体构成与家具设计   二、立体构成与灯具设计   三、立体构成与首饰、包装     四、立体构成与展示设计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课堂实训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插图:包豪斯设计学院成立于1919年,不仅设计理念和教育思想独树一帜,而且其校舍在建筑史上也成为设计的经典。可以说,构成实践与理论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欧洲的产业革命为它的产生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英国的产业革命在由手工生产转向机械化生产的过程中,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产品外观设计与产品的材料、工艺、结构、功能的矛盾急剧加深,因而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成为当务之急。包豪斯以它敏锐的视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统一;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设计要遵循自然和客观规律进行。这些原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对当时设计思潮的否定和批判。包豪斯构成理论是美学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包豪斯构成理论教育的成功在于:它的教育思想、教育审美产生了极大的凝聚力,吸引了许多在艺术上卓有建树的大师加盟,从而使其充满了生气和活力。在校长格罗佩斯旗下,先后有荷兰风格派代表人物杜斯伯格,现代抽象派大师康定斯基、保罗·克利、霍利·纳克、阿尔巴斯任教。他们建立了崭新的教学体系,其思想内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折射出包豪斯构成理论教育的光彩,成为教育思想的经典。包豪斯在教育实践中强调:要培养的教育主体(即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将动手和动脑的训练贯穿于设计的全过程。而在构成学框架内确定这些目的,具有深远的意义。这种指导思想强调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独立的设计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包豪斯对构成研究的成功还得益于它将材料作为创造形态的基础。产品不仅要造型美,还要材质美,二者有机地统一和协调才会产生设计的活力,只有这样的设计才能体现产品的美感。莫霍利·纳吉就是通过发现材料自身的美感,然后将它们重新组合设计成既有材质美又有构成美的艺术作品。无论是废弃的金属零件、机器,还是其他,他都会从中寻找出客体的美,通过主观的创造实现主客体的统一,并创造出真正的空间语言。马塞尔·布罗伊尔对材料的性能有着独到的研究,在材料的替代方面不断探索,并获得成功。他以钢管代替木材应用于家具,这样既可以进行大批量生产,又能体现现代设计理念。正是他的成功开辟了现代设计的道路,在材料与设计的结合上深刻地影响着设计师的观念,并对传统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另一位教育家伊顿致力于材料、肌理的研究,并将其运用于教学中。他让学生对形形色色的材料进行视觉和触觉的亲身体验,加强对材料的感性认识和运用。

编辑推荐

《立体构成》赠电子课件。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立体构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为什么说赠送电子课件,但是书里却没有盘
  •   放在公司里,有空了就拿出来看。和平面构成一样,很实用。非常适合和我一样的非科班人士。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