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华水木 鼎实春秋

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郝吉明 等主编  页数:186  

内容概要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养,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
  20世纪20年代,我还在读小学,学校有朝会之规矩,每日清晨必聚在一起,诵读这《大同歌》,大同是国父孙中山先生的一个理想,当时?师长父母言及,懵懂之年,不知其意,但是这大同与这《大同歌》却是已经深深地印在我的脑中了。孙中山先生常常把天下为公作为自己政治抱负的一个志向,最初的三民主义之核心,也即是以进大同,后来学识渐进,才有所明了。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后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把21世纪20年代实现小康社会作为中期可预期目标的愿景。我隐约感到,这小康与大同之间存有某种内在之联系,但欲讲出个所以然,反倒有失语之感,遂琢磨起来。小康之意何谓,这小康与大同如何之神似形异,事隔半个世纪,中国之走向、民族之前?的问题,便随之展开呈现于眼前。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乱中取静,故乡梦依依
 第一节 生于那个时代 
 第二节 父亲,李敬如先生
 第三节 母亲与家里人
 第四节 武昌,幼年的故乡
 第五节 蒙学
 第六节 乱世中,艰难成长
第二章 离家,漫漫求学路 
 第一节 动荡的高中生活
 第二节 第一次离家
 第三节 辗转求学
 第四节 初涉重庆
 第五节 背负“学历造假”包袱,继续求学
第三章  我的西南联大,我的家
 第一节 初识西南联大
 第二节 战火纷争的岁月,求学维艰
 第三节 复员之旅
第四章  几易专业,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
 第一节 我要把我的一生留在这里
 第二节 一易专业,建设新中国我要出一份力
 第三节 二易专业,砖要搬到最需要的地方
 第四节 三易专业,只为建设强大的祖国
第五章  环境工程系,梦想起航的地方
 第一节 崎岖风雨路,遥看我们自己的家
 第二节 亦步亦趋,梦想如何照进现实
 第三节 心愿终成,夕阳与青春交相辉映
第六章  师表筑仁风,笃行树学魂
 第一节 为大家服务好,是我的光荣
 第二节 争取入党,靠在组织的肩膀上我要更好前行
 第三节 在最艰苦的岁月里,我依然是我
 第四节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一种习惯
第七章  夕阳红,情更浓
 第一节 迟暮之年,唯爱永存
 第二节 梦犹在,心不走,路且长
 第三节 生命不息,豪情不止
附记:那些镌刻在生命中的名字
 战乱颠沛中的患难知己——刘令蒙
 亦师亦友亦相知——端木正
 缘之圆,牵起红线的月老——姚均先生
附1 李国鼎先生大事年表
 李国鼎先生简介
 李国鼎先生年表
附2 李国鼎先生指导的研究生名录

致谢
李国鼎先生不同时期珍贵照片

章节摘录

版权页:在那个年代,邻里之间的感情远胜过当下。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居住条件也大为改观,可是很多人为邻多年,互不相识,甚至从未说过话。在那个烽火硝烟的年代,虽然每个家庭都艰难为生,但远亲不如近邻,有个大事小情,邻里之间相互帮衬着,谁也不曾嫌弃对方出身低微,谁也不会计较谁付出多少,团结友爱,倒也其乐融融。儿时居住的那所宅子,周边的邻里可谓各式各样,既有卖早餐的小贩,又有接生婆与屠夫,各色人等,每天为生计奔波,让李国鼎从小就深切地感受到普通百姓生活的艰辛,也让李国鼎从小就学会不以身份待人,尊重他人便是善待自己,每一个人温暖的笑脸都给他的童年留下了最美的记忆。从家旁的小路走下去,就可以来到长江边上最为著名的黄鹤楼,从小就听大人们讲黄鹤楼的传奇故事,昔人已乘黄鹤去的梦幻想象,里面留下的历代名人的墨宝更是让李国鼎记忆犹新。在李家北面有一个小市场,李国鼎每天上学的时候都会经过,家中一些生活用品,也基本可以在这个小小的市场中买到。在整条街的尽头有个小城门,记得小时候,城里一旦遇到骚乱,就会关城门,虽然不甚雄伟,但在年幼的李国鼎心中,城门依然是一个神秘威严的所在,不知不觉间甚至成为某种规矩的代表。当然,除了划分区域,保卫安全,对于沿江而建的武昌而言,城墙还担负着一种特殊的功能——防洪。武汉三镇,鼎足而立,夹峙长江、汉江,最容易受到两江洪水的威胁,三镇城墙修筑的时代不同,但均有防洪作用。武昌城西北临江一带,城门特别少,就是出于防洪上的考虑。在武汉三镇中武昌是建城历史最为悠久、历经1700多年沧桑的古城,其往事跃然纸上。武昌有城,是从三国时期开始的。有一年,吴主孙权就在江夏山,也就是今天的蛇山东北筑夏口城,实为一座形势险要的军事堡垒,方圆仅二三里。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长沙、岳阳、贺胜桥先后被攻克,势如破竹,兵抵武昌城下,然而,军阀吴佩孚依靠坚固无比的武昌城墙顽抗,北伐军死伤无数而未获成功,只得改变攻城计划,采取迂回战术,先后攻克汉阳和汉口后,又攻克鄂豫边界的武胜关,使武昌变成一座孤城。吴佩孚军大部撤至河南信阳。在长期的封锁下,武昌守军弹尽粮绝,终于投降。北伐军在历经40多天的浴血奋战后,在10月10日人城。后来亲睹攻城艰难的郭沫若等,再次提出拆除武昌城垣这一“封建堡垒”的议案,并获得很多人支持。一批湖北籍人士虽不赞同,但围城之痛记忆犹新,也不好多说什么。

编辑推荐

《国华水木 鼎实春秋:李国鼎先生九十寿诞忆录(百年校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国华水木 鼎实春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