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出版时间:2002-1  出版社:北京师大  作者: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研制组 编  页数:271  

内容概要

  社会的全面发展、信息的快速更新,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前提、大背景。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直接成果就是教育部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应该说,面对新课程标准,面对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感到压力最大的还是直接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教师。他们不仅面临着如何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问题。还要面对社会、学生有关教改和课程教学的评价问题。因此,广大一线教师迫切需要理解新课程标准,迫切需要更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为此,我们编写了关于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以便对一线教师有所帮助。本解读是针对《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1)解读》而编写的。  本解读共五篇十六章。为了教师们使用方便,我们将主要笔墨放到了第三篇。即对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其它各篇都对标准有相应的解说。  第一篇第一章着重解说“社会课”的实施和发展的基本情况,即通过分析社会课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的发展演变情况,说明其设置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第一篇第二章着重说明《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1)解读》的性质和理念。  第二篇分析《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1)解读》的目标。分为总目标与分类目标两章。  第三篇是本解读的主体部分,依据课程标准的六项内容分设六章,每一章又分设若干节,每一章节都与课程标准一一对应。  第四篇是对实施建议的解说。主要是针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而设计,包括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实施建议,如何进行评价及具体操作方法的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如何开发利用、教材如何编写等建议。目的是帮助老师们明确课程标准实施中的一些细节问题,更好地把握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第五篇第十五章不是对课程标准本身的解说,而是针对课程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的分析。  解读的最后一章是对课程改革的前景和趋势的大致预测。目的是帮助教师们进一步理解课程改革的大趋势,希望大家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教改这一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改革必然会引出某些新的问题,甚至可能会出现某些“乱子”。对此,我们都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但改革必然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我们愿意同所有从事和关心基础教育的同志们一起,放下包袱,转变观念,研究新情况,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同心协力,为完成这次课程改革的预定目标而努力奋斗!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篇 社会课程研制的背景及基本思路第一章 社会课程研制的背景第一节 国外“社会课”的现状及改革趋势第二节 我国“社会课”的历史及现状第三节 “社会课”的心理学研究第二章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的性质和理念第一节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的性质第二节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的设计理念第三节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的编制思路第二篇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的目标设计第三章 总目标第四章 分类目标第一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第二节 技能、能力目标第三节 知识目标第三篇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的主要内容第五章 我们在社会中成长第一节 认识自我第二节 家庭生活第三节 学校生活第四节 社区(或家乡)生活第五节 大众传媒的影响第六章 我们身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第一节 经济生活第二节 政治生活第三节 文化生活第七章 我们生活的区域与环境第一节 人口、资源与环境第二节 区域发展第三节 文化生活第八章 中国历史与文化第一节 古史演进第二节 古代文明第三节 近代探索第四节 现代巨变第九章 世界历史与文化第一节 古代文明第二节 近代变迁第三节 20世纪的世界第四节 机遇与挑战第十章 社会探究技能与方法第一节 材料研习和运用第二节 体验与思考第三节 合作和交流第四篇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的实施建议第十一章 教学建议第十二章 评价建议……第五篇 问题讨论及其展望

章节摘录

  现实社会生活是本课程标准设计的基点。本课程标准不是从学科体系出发,也不刻意构造新的体系,而是强调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在原有学科基础上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整合。教学内容不是按照学科体系的逻辑加以展开,而是在学科知识和方法基础上进行跨学科的整合。在西方国家,社会课被称为social Studies,这个词是复数不是单数,也就是说,社会课的目的是探究社会,而不是一个社会课体系。历史、地理、公民、法律的学习内容都属于社会探究。从各国的经验教训和我国基础教育的现实出发,目前,综合文科课程宜在现有学科的基础上进行跨学科的整合,而不是在原有的学科之外再增加一门新的学科。因此,本课程标准并不是不要学科的概念、知识和方法。而是运用这些概念、知识和方法去了解人生、理解生活、参与社会。本课程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文明之间的互动作为知识整合的基础,因为只有在这种互动中学生才能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发现和建构新知识。  尊重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强调探究性学习是本课程标准设计的基本原则。本课程强调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课程编排贴近学习主体,强调体验和探究过程,尽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和社会现象出发切入主题,充分考虑初中阶段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获得的过程性。内容标准的许多要求是开放的和过程性的,活动建议不是硬性规定,而是为教学活动特别是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启示。  二、内容设置的构想.在内容标准中,由《历史与社会》统领着两大探究学习领域--“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探究”和“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探究”。在两大研究探究领域下又分别设置五大学习主题。其中,“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探究”分设三个学习主题:我们在社会中成长;我们身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我们生活的区域与环境。“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探究”由“中国历史与文化”和“世界历史与文化”两个学习主题构成。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