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

出版时间:2002-5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肖川  页数:215  字数:214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和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科学研究(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这个道理同样也适用于一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于1983年开始博士学位授予工作。17年来,先后有839人在我校取得博士学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各级党政机关的业务骨干,其中一部分已成为本学科领域非常知名的学者,一部分同志则担任着非常重要的领导职务。他们都为我国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为了系统展示北京师范大学过去17年间(特别是近几年来)博士研究生培养所取得的成绩,全面总结我校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经验教训,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同时也为促进我国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决定,从公元2000年起,陆续出版《博士文库》。

内容概要

本书开篇就对主体性、道德、人格、个性、道德人格、主体性道德人格、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等概念作了厘定,在概念的厘定中,概念内涵明确,概念系统的逻辑严谨,显示了作者较高的理论思维能力。    本书从三个角度论述了“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市场经济作为社会基础,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理想,“人性本善”作为价值预设,使论文有较为深厚的社会历史文化的内涵。  在对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目标设定上,作者对过去德育目标过于功利化给予了否弃,从内在动机、现实途径、基本内容三个维度对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目标进行建构,很有见地,也很实在。    书中探讨了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过程,提出了教育的两个基本点:“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这个命题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它表明作者对教育本质问题认识的深化;作者还借鉴了“生活世界”这个概念,对生活、生活世界、价值冲突、活动、交往、对话等等问题的论述都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作者简介

肖川,原名赵福顺。河北深县人。1963年应征入伍,历任8048部队战士,银川某机床厂工人、统计员,宁夏《朔方》编辑部主任、常务副主编,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副主席、政协委员。1984年曾获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知识分子专业技术工作突出贡献奖。著有诗集《塞上春潮》、《黑火炬》、《与光同行》(合作)、《肖川歌词集》,抒情长诗《塞上的土地》、《垦荒者的后代》等。部分作品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中国散文鉴赏文库》等20余种选集。 教育名家简介:公共知识分子,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英国教育哲学协会会员,北京师范大学校课程中心“优秀教师与教育专家合作论坛”首席专家,曾兼任北京市第二中学副校长。 所著多本专著分别获得田家炳基金会教育研讨会2001年度“21世纪学校德育发展路向”优异论文奖、“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各类图书大奖。 肖川教授注重实际,深入学校,与广大中小学校长有广泛深入的交往,在多所学校开展学校管理和教学改革实验,取得丰硕成果;他学术根底扎实,视野开阔,对教育有全面、系统、深刻与细致的理解;他的讲授条理清晰,收放自如,语言凝练精致,极具冲击力和感染力。

书籍目录

序内容提要AbStract绪论  概念的厘定  一、主体性  二、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  三、个性、人格与道德人格  四、主体性道德人格  五、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第一章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必要与可能  一、市场经济呼唤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    (一)市场经济为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提供了社会基础    (二)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对人的物化的抗拒  二、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    (一)社会发展的目标与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确立与个人自由全面发展  三、“人性本善”: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价值预设   (一)“人性”与“人性本善”的内涵    (二)“人性本善”在理论上使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生成成为可能第二章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目标 一、目标建构的价值和依据    (一)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目标建构的价值    (二)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目标建构的依据  二、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目标体系    (一)目标Ⅰ:提升学生的需要层次    (二)目标Ⅱ:培养学生理性的、  自主性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    (三)目标Ⅲ:引导学生形成普遍化的道德第三章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过程  一、价值引导下的自主建构    (一)教育的两个基本点: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    (二)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对灌输的拒斥  二、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与学生的生活世界    (一)生活世界中的价值冲突与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    (二)交往与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生成主要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利益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根本原则,逐利是市场行为的根本目的。利益最大化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对于其他原则特别是道德原则的坚持和遵守。市场运行的正常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而要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行,人们除了遵守法律之外还必须自觉地遵守道德。如果每个人都惟利是图,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来竞争,就会造成市场的混乱,结果是每个市场主体都无法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这就是说,市场经济不仅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且要求市场主体通过正当而合理的市场行为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市场行为同时也必须是道德行为。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根本特征。在市场经济中,机遇与风险同在,利益与风险共存,只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抓住机遇,敢于冒风险,才能获得利益。市场竞争的实质就是优胜劣汰,只有敢于竞争,勇于竞争,不怕冒险,才能成为市场中的优胜者。公平竞争推动创新,在当今全球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建设市场经济,知识创新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市场经济既给了每个劳动者无数的机会,又不确保给予某个机会。一切皆是可能的,但任何成功又不是由某个外在的意志所能确保的。在社会生活领域中,市场经济行为规范亦有其积极的意义,表现为人的自主、自由、自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互信以及道德共识的发展。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是植根于人们思想深处的特权意识,因为这是与我们所提倡的主体性道德人格极不相容的。对特权的敏感,对特权的向往与眼热,都表明这才是根除特权意识的最紧要之处。

后记

本书是在我申请博士学位的论文《论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基础上给予了一些必要的丰富和充实而成的。正式的写作前后历时6年,如果算上从1992年发表《人道主义、教育民主化与教育主体性》的文章至今,已整整10年有余,也可谓“十年磨一剑”了,尽管这把剑不很锋利,不很精致。有道是,“充分发挥潜力就是成功”,也只有在这一意义上,本书的出版才使我有一丝成就感。从书名来看,很容易被视为关于道德教育的著作,其实它主要是探讨培养目标的问题。不过,在我的观念中,教育是一个整体。研究者可以有自己的切入点,但最终都不得不面对教育各个部分之间的复杂关系。相反,囿于一隅的研究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易成井蛙之见。在教育领域中,一个理论或是研究课题是否有价值,可以从这样三个方面去评估:其一,看这个理论所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可以在经验中、常识中、理论直觉中来把握;也就是在理论上能否还原为最基本的问题。其二,看这个理论是不是向我们展现了新的景观,也就是以前的理论所未曾看到的问题和现象;有价值的理论必须能建构出一个新的视界。其三,看这个理论能否转化为实践操作模式,或者改变(或有助于改变)人们的实际行为。所谓实践操作模式即活动过程中最基本的活动要素的有序结构。

编辑推荐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着眼于对时代精神的把握,提出我们的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应以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生成与确立为目标,实现向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转向,使道德教育,进而使整个教育获得与时代发展的主旋律相一致的品性与意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