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史通论与近现代中国史学研究

出版时间:2011-3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越  页数:288  

内容概要

在北京师范大学的百余年发展历程中,历史学科始终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今天的北师大历史学院业已成为史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国家“211”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单位,首批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单位。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一系列学术平台。科研实力颇为雄厚,在学术界声誉卓著。
近年来,北师大历史学院的教师们潜心学术,以探索精神攻关,陆续完成了众多具有原创性的成果,在历史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上连创佳绩,始终处于学科前沿。特别是崭露头角的部分中青年学者的作品,已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为了集中展示北师大历史学院的这些探索性成果,也为了给中青年学者的后续发展创造更好条件,我们组编了这套“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探索丛书”,希冀在促进北师大历史学科更好发展的同时,为学术界和全社会贡献一批真正立得住的学术力作。这些作品或为专题著作,或为论文结集,但内在的探索精神始终如一。

书籍目录

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发展路径与研究趋向
史学史研究中的中国史学通史撰述
中西史学比较研究的回顾与检讨
史学批评与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学科的关系
“新史学”思潮的产生及其学术建树探析
近代新式中国史撰述的开端——论清末中国历史教科书的形式与特点
学术期刊的出现与近代中国史学
五四时期中国史学的转型
五四时期史学的理论建树:“科学”与“求真”
中国近代史学中的民族史研究与撰述
《古史辨》与“古史辨派”辨析
对顾颉刚疑古学说及古史论辩的简要回顾与评析
20世纪中国史学方法的发展和演变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历程与学科特性
从对“整理国故”和“古史辨派”的评价看郭沫若的史学思想
对《十批判书》的评论与争议之回顾与认识——一个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评价问题的个案研究
《新史学通讯》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书评”中的学术批评——《燕京学报》“书评”栏目的特色
史学与学术刍议——张岂之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读后
尹达对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贡献——读尹达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
辨章学术 以启后人——简评内藤湖南著《中国史学史》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20世纪80年代,中国史学史的研究重新得到重视。数年之间,相继出版了多部通述中国史学的专著。其中,尹达主编的《中国史学发展史》①一书,是非常具有新意和特色的著作。这本著作不仅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水平,而且在许多方面还展现了中国史学史研究继续发展的趋向。苏联学者多罗宁在一篇介绍当时中国史学发展情况的文章中,特别提到以尹达为首的一批专家撰写的《中国史学发展史》一书,称这项研究成果“是当前中国史学中出现的一种新现象,认为目前在史学研究中出现的许多新的趋势都在这部著作中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反映”。②中国史学向以注重“通识”为其自身的一大特色。早在先秦时期就有“疏通知远”(《礼记·经解》)的认识,从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撰史宗旨到郑樵的“会通”思想,从刘知畿的《史通》到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古代史家无论是在历史撰述中还是在对史学的阐述中,都一再强调以通的史识去认识历史的重要意义。要达到这个目标,至少在时间上要贯通各个时代,在观念上要具备意蕴深远的通史精神。具体到中国史学史的研究中,对中国史学通史的研究与撰述也是备受关注并具有集大成意义的。这不仅因为史学通史可以系统反映著者个人对史学史研究的心得,而且最能体现史学史研究的旨趣,因为只有在史学史研究中贯穿古今,才能真正反映中国史学发展的整体面貌。事实上,一部有分量的史学通史的撰著与面世,或许就具有超出著者个人研究行为的更为广泛的学术意义,也更能够引发我们对史学史学科建设与学科发展层面的积极思考。

编辑推荐

《史学史通论与近现代中国史学研究》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探索丛书之一。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史学史通论与近现代中国史学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后面的部分是文集,很多历史部分貌似没有,不那么全面哈。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