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学科理论

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方汉文  页数:513  字数:66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本《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由方汉文主编,是一部代表21世纪以来比较文学教学与研究新进展的国际化教材。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涵盖比较文学学科的全部领域,可以为各相关专业所使用。观念新颖,视域广阔,充分反映当代国际比较文学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重点介绍中国比较文学理论建构;系统全面,侧重本研究领域的主要方向与观念。

书籍目录

第一编  比较文学学科基本范畴
第一章 学科的定义和理论体系
第一节 比较文学定义的历史语境
第二节 定义与学科构成的观念演变
第三节 学科定义在中国
第四节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的理论体系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起源与学科历史
第一节 引导比较文学学科形成的历史思潮
第二节 比较文学学科的历史简述
第三节 进入世界视域的中国比较文学
第三章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联域
第一节 “世界文学”所指的差异
第二节 “世界文学”概念的产生与演变
第三节 多元化的世界文学视域
第四节 “世界文学”与国别文学的关系:
第四章 比较诗学和比较文学史
第一节 比较诗学分支
第二节 比较诗学的研究模式
第三节 比较文学史研究
第四节 国际学术新话语:“东西方比较文学”
第五节 对比较文学学科史料的梳理
第二编 学科理论的构成要素
第五章 比较文学的主体与认证
第一节 主体认证的意义与价值
第二节 比较文学主体的学科归属
第三节 文化主体认证
第四节 世界文学经典的重构
第五节 文学接受与主体认证
第六节 主体间性与比较阐释学
第六章 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与客体世界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世界文学
第二节 多元化的对象客体:世界文学体系划分
第三节 文学文本的客体世界与文化关系
第七章 诗歌的比较文类学研究
第一节 比较文类学:世界文学的形式论
第二节 史诗与抒情诗的比较研究
第三节 叙事诗的同异之比
第四节 跨越文化体系的诗歌交流
第五节 “诗可以群”:20世纪中西诗歌的因缘
第八章 小说的交流与比较
第一节 东西方小说的源与流
第二节 古典与现代小说的交流和转型
第三节 拉丁美洲小说的本土化与世界性
第四节 中国现代小说与西方文化
第五节 西方现代主义的东方化
第九章 世界文学中的戏剧比较
第一节 东西方戏剧的源与流
第二节 古代东西方的戏剧交流
第三节 17-19世纪的中国戏剧西传
第四节 关于戏剧的平行比较:莎士比亚与关汉卿
第五节 现代主义戏剧与中国
第三编 认识论与方法论
第十章 比较文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辩证理性认识论
第二节 东西方文学认识论的发展史
第三节 从认识论到方法论
第四节 学科方法论的创新
第十一章 交流(影响)比较范式
第一节 世界文学体系的交流主潮
第二节 理论维度的交流(影响)研究
第三节 发展维度中的文学交流研究
第十二章 审美(平行)比较范式
第一节 审美(平行)研究的特性与形成
第二节 主题题材与神话原型的审美(平行)比较
第三节 中西审美观念比较:道与理念
第四节 东西方艺术心理的比较
第五节 文学审美:从范畴到体系的比较
第十三章 比较叙事学
第一节 作为交叉学科的比较叙事学
第二节 比较叙事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比较叙事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第四节 比较叙事学:视域与立足点
第十四章 比较文学形象学
第一节 什么是比较文学形象学
第二节 形象学研究的历史
第三节 形象学研究的基础理论
第十五章 主题学研究
第一节 主题学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第二节 主题与母题的联系和区别
第三节 主题学的文化积存与审美价值
第四节 比较文学主题学的意象与情境
第五节 母题的兴替
第十六章 文学思潮与流派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比较视域中的文学思潮与流派范畴
第二节 文学思潮与文化体系
第三节 东方与西方文学思潮流派的兴起与流传
第四节 比较视域中的主潮: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
第十七章 比较文学阐发研究
第一节 阐发研究概述
第二节 结构主义批评在阐发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节 原型批评在阐发研究中的应用
第十八章 当代西方比较文学理论观念
第一节 当代美国比较文学的反思
第二节 苏珊巴斯奈特的比较文学学说
第三节 斯皮瓦克《学科的死亡》中的观点评价
第四编 研究模式
第十九章 译介学研究
第一节 译介学的兴起及其学科属性
第二节 译介学的概念内涵
第三节 译介学和翻译研究的差异和同一
第四节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与译介学研究
第二十章 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
第一节 跨学科研究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跨文化与跨学科研究
第三节 跨学科对话的途径
第四节 跨学科对话与科际阐发
第五节 跨学科研究与总体知识学的建构
第二十一章 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和比较文化
第一节 当代“文化研究”的兴起及其研究范式
第二节 比较文学的“文化转向”
第三节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明文化学
附录 比较文学简明辞源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第二节 比较诗学的研究模式 比较诗学的实践起源很早,19世纪欧洲比较文学研究中就有大量的诗学比较。但是,作为一种分支学科,比较诗学则是在建立其研究模式以后才真正有了学科存在的价值。从研究模式来看,以下方面可以作为基础研究的构成: 其一,文学理论流派与类型的比较研究。这是比较诗学最基础的构成,如中国文学理论(包括诗话、词话)与西方文学理论(包括各种理论流派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之间的比较研究。但恰恰这种研究的内部差异最为突出。余宝琳的《中国诗论与象征主义》、诺夫乔伊的《浪漫主义的中国起源》、陈世骧的《中国诗学与禅学》等论文在这一研究领域有较深入的论述。我们以刘若愚的《中国文学理论》为例来展示这种研究的特色。 刘若愚的《中国文学理论》共分七章:“导论”、“形上理论”、“决定理论与表现理论”、“技巧理论”、“审美理论”、“实用理论”、“相互影响与综合”。虽然作者宣称“本书的主题是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但我们从具体的章节分明能够看到和感受到“比较诗学”的分量,如“形上理论与模仿理论和表现理论的比较”、“形上理论与象征主义的比较”、“形上理论与现象学理论的比较”、“中西表现理论的比较”以及“中西文学理论综合初探”等。西方的文学理论、文艺思潮、文学现象,均在作者自觉的“比较”意识中自然地流露于对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阐述,而贯穿全书的广泛而透彻的比较已经超出了该书的范围。刘若愚指出,他撰写这本著作的目的之一,“在于提出渊源悠久而大体上独立发展的中国批评思想传统的各种文学理论,使它们能够与来自其他传统的理论比较,从而有助于达到一个最后可能的世界性的文学理论(an eventual universal theory of literature)”。为了实现这个“遥远而且被认为不可达到的目标”,刘若愚对西方学界提出忠告:“希望西方的比较文学家与文学理论家对本书所提供的中国文学理论加以考虑,不再只根据西方的经验,阐述一般文学理论。”如前所言,尽管这本著作没有以“比较诗学”来命名,却是真正意义上的“比较诗学”或日“中西比较诗学”的理论著作。 其二,诗学思想观念与创作论和文体论的比较研究。这是范围最广、涉及面最大的比较诗学研究。

编辑推荐

《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教材系列: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由方汉文主编,是一部代表21世纪以来比较文学教学与研究新进展的国际化教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讲解细致很有启发性,我是在图书馆看完了才买的,真的很不错,虽然有点小贵,毕竟物有所值,值得拥有
  •   内容比较喜欢,就是包装有一点破损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