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读本系列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卢广伟 编  页数:128  

内容概要

  《京师读本:高中历史读本(必修2)》具有以下特色:  一、实用性 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按主流教材编排顺序,知识点与新课程标准和主流教材关联紧密,是学生在教材之外理想的“补充教材”,更是教师备课的一手资料。  二、趣味性 通过鲜活的时文选读、精粹的经典释义等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引出相关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打破传统教辅编写方式,.将日常生活与相关知识融为一体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深入浅出。

书籍目录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第一节 光辉灿烂的华夏农耕文明第二节 享誉世界的中国古代手工业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第四节 从井田制到重农抑商第二单元 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第一节 文明的链接第二节 血与火的征服第三节 “蒸汽”的力量第四节 走向整体的世界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迁第一节 北洋水师的兴衰第二节 “实业救国”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一节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第二节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三节 打开国门 走向世界第五单元 中国近观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一节 民国初年的传统婚礼和新式婚礼第二节 “美丽”的革命 近代以来女子服饰的变迁第三节 中国的票证经济第四节 中国的高铁之路第五节 中国的电影之路第六单元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第一节 繁荣的背后第二节 炉边谈话第三节 田纳西水利工程第四节 十七大和“福利国家”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没第一节 斯大林模式是历史的选择第二节 迅速消失的大国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第一节 通行世界的“美金”第二节 走向联合的欧洲第三节 共用一个规则参考答案

章节摘录

  沟洫系统从挖掘田间的排水沟——“畎”(音同序)开始,人们把沟土翻到田面上,形成长垄,称做“亩”。人们在这种畎亩农田上实行垄作,创造出条播和中耕技术。垄作、条播和中耕技术的结合,加上适当的密植,就可以形成行列整齐、通风透光的作物群体结构,使作物的生长由无序变为有序,这成为我国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最初表现形态。可以说,精耕细作农业技术首先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农业实践中“应对”自然条件而产生的。  不独畎亩技术为然,形成并成熟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旱地“耕——耙——耢——压——锄”防旱保墒耕作体系,也是当地先民为了缓解黄河流域春旱多风的威胁而造的。唐宋以来成为全国粮仓的长江下游精耕细作农业区,劳动人民为了克服低洼易涝的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危害,经过长期摸索,建立了治水与治田相结合的圩田系统,发展了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保障了江南的农业丰产。所以,干旱半干旱的黄河流域与水资源丰富的长江流域独特的自然环境,是精耕细作生产模式产生的环境基础。  其次,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类型农业文化的交流是精耕细作形成的又一重要条件。我国古代农业不是像其他文明古国那样发生在自然条件单一的一隅之地,而是发生在十分宽广的地域内,它跨越寒、温、热三带,有辽阔的平原盆地,连绵的高山丘陵,众多的河流湖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形成大大小小有相对独立性的地理单元。活动于不同地理单元的居民,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构成博大恢弘的多元交汇体系。在这样一个农业体系中,中国古代人民的农业实践,无论广度和深度,在古代世界都是无与伦比的。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丰富的农业实践,他们之间农业文化的交流和融汇,为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由于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在现今汉族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的历史成果中,实际上包含了历史上许多民族的贡献在内。例如,现今人们的主食稻和小麦,在我国首先是百越族和西部少数民族首先栽培的;大豆则与从东北地区的山戎传进“戎菽”有关;棉花、甘蔗、茶树、漆树等重要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木的栽培利用,也以少数民族为早。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京师读本系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