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评传

出版时间:2001-5-1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作耀  页数:566  字数:412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曹操(155-220),东汉末年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魏的实际建立者。他出身于既有权势,又其富有的家庭。祖父曹腾是汉末有名的宦官,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出钱买官,竟至太尉。曹操自幼养成了放荡不羁的性格,因而从少年时代起即为世人所注目。二十岁时举孝廉为郎,进入仕途。他在镇压农民起义军和军阀混战过程中壮大了自己,进而迎帝都许,“挟天子以令诸侯”;他鞍马劳顿,倥偬军旅数十年。平袁术,擒吕布,消灭袁绍父子,收降张鲁,战马超,北讨乌桓,南击孙权,西战刘备,终于打下了北方一片天下。    《曹操评传》全面评述曹操的一生。上篇对其事功进行总结,作出评价;下篇将其在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重要思想给予梳理,力求作出客观的分析和研究。《评传》认为,曹操是一代军事大家,对中国军事思想作出重大贡献;曹操谋求集权,礼刑并用,唯才是举,不信天命等主张,和行屯田以资军食、抑刑并用,唯才是举,不信天命等主张,和行屯田以资军食、抑兼并无令弱民兼赋等诸多经济主张,以及力除社会陋习、以先王之道为教和文学主张,都是对中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评传》对于曹操总体评价的历史定位是,肯定其事功,非难其为人。因而,他的功业及其思想大都得到了肯定,为人谲诈的一面也如实作出反映和评论。该肯定的,充分肯定、该否定的,用语也不乏尖刻。

作者简介

张作耀,1931年生,山东平度人。1959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历任人民出版社副总编、《新华文摘》主编,编审。代表作有《谈太平天国革命性质》、《中国农民战争与宗教关系》、《论语新探初辨》、《廖仲恺思想刍论》等,编著或主编有《中国历史便览》、《中国历史辞典》、

书籍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导言上篇 第一章 社会、家世及其青少年时代 第二章 大乱中谋发展 第三章 迎帝都许 第四章 用兵东南 第五章 统一河北 第六章 兵败赤壁 第七章 计破马超与韩遂 第八章 统筹谋敌,屡次击孙权 第九章 得陇不复望蜀 第十章 最后的岁月下篇 第十一章 “兵之变化非一道” 第十二章 不慕虚名重实权及其尚礼崇法思想 第十三章 唯才是举 第十四章 不信天命之事 第十五章 抑兼并,无令弱民兼赋 第十六章 以先王之道为教 第十七章 文学贡献及其主张附: 曹丕  一 生平  二 军事主张及其没有建树的军事行动  三 政治思想  四 经济主张  五 文学贡献  六 余论 曹植  一 生平  二 自然观、人生观  三 政治观  四 文学理论及其创作特点附录一:三曹年表附录二:人名索引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社会、家世及其青少年时代  一、动荡的社会背景  曹操,姓曹名操,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毫州市)人。他死于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庚子(公元220年3月15日),终年六十六岁。据此推算,他的生年当在东汉桓帝永寿元年(公元155年)。  曹操处在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社会矛盾空前尖锐。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此话很有道理。正是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培育了曹操,也为一大批人,特别是为曹操提供了发挥才干、表演自己,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换言之,如果没有东汉中晚期的社会动乱,东汉则不会灭亡得那么快,也不会出现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一批叱咤风云的人物。  那么,当时的社会环境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有哪些重要事件把社会推向混乱,最终导致东汉政权衰亡,并对曹操的成长、为人及其建功立业产生过重大影响呢?概言之,其中最主要的是如下几点。  第一,外戚与宦官交互专权与斗争,动荡了东汉社会根基。  众所周知,影响社会的“治”与“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社会大治与稳定的时期,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个帝明臣智的统治集团在主持大政;相反,在社会大乱或动荡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个腐朽的集团把持着政权。东汉中晚期也正是这后一种情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曹操评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条)

 
 

  •   丛书开创了当代学界成功编撰大型原创性学术著作的先例。丛书覆盖文、史、哲、经、法、理、工、医、农、兵等诸多领域,生动再现了这些杰出人物的学术精神和思想特质,见微知著地展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总体面貌。
    《丛书》以时代计,先秦从孔子到韩非子,共12部、传15人;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间,共39部、传65人;唐代22部、传30人;宋代26部、传32人;元代11部、传18人;明清以来为90部、传110人。除了汉族翘楚外,还入选了拓跋宏、成吉思汗、耶律楚材、忽必烈、王岱舆、刘智、马德新、宗喀巴、玄烨等少数民族的若干杰出人物。
    本丛书由众多知名学者撰写,是集大成的思想智慧传之后世的大作!
    值得珍藏阅
  •   真正喜欢三国的人必看,很好的一本书,别的现在的一些所谓专家出的书,狗屁不通
  •   与《品三国》不分伯仲,值得一读。
  •   出了易中天的品三国 就是这本书最好了
  •   这书肯定是正版的,但是纸张实在是不怎么样……
  •   曹孟德不是贼!
    在这本书中会有解释的
  •   写得挺好,质量还行,正在读
  •   本书不错,但史料不太多,内容稍有重复,评述不太精彩,但还算中肯
  •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     魏文帝曹丕,魏朝开国皇帝。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建安文学代表者之一。是三国时代第一位皇帝,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统治。
      
      魏文帝曹丕(游戏《三国志12》形象)
      汉中平四年(187年)冬,曹丕生于谯。少有逸才,广泛阅读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年仅八岁,即能为文。建安十六年(211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运用各种计谋,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帮助下,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弟弟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
      延康元年(220年(庚子年)),魏武帝曹操去世,世子曹丕继位为魏王、丞相、冀州牧,他对外平定武威三种胡[2]、酒泉和张掖的叛乱,从刘备集团手里收复上庸三郡[3];对内积极调节曹氏与士族之间的矛盾,果断采纳陈群的意见,确立九品中正制,成功缓和了曹氏与士族的关系,取得了他们的支持,为称帝奠定基础。当年十月,立刻逼迫汉献帝禅位,登基为大魏皇帝。定国号为大魏,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定都于此。曹丕坚持大权独揽,设立中书省,其官员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下宦人为官者不得过诸署令,限制了宦官的权力;定令妇人不得预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提倡节俭、薄葬,预作《终制》。他推行九品中正制后,用人权从地方收归了中央,但也导致魏国的统治实权逐步被士族垄断。
      曹丕的一些措施体现了他在政治上的才能,然而在军事才华上他远不能和父亲曹操相比,三次率大军南下伐吴没有取得太大的效果,但他的文学有相当高的成就。是中国三国时代第一位杰出的伟大诗人。其《燕歌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他的五言和乐府清绮动人;所著《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题论文,所论的“文”是广义上的文章,也包括文学作品在内,涉及了文学批评中几个很重要的问题,虽不免有些粗略,但在文学批评史上起了开风气的作用。
      总体来说,在位六年,统治期间,曹魏国力进一步增加,版图得以扩大[3],多次击败羌胡、鲜卑等族的进犯。公元226年,曹丕回到洛阳后一病不起,临终前托付曹叡于陈群、曹真、司马懿等人,终年四十岁,按其生前的文告,不树不坟,葬于首阳陵。
  •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者和主要缔造者,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1]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      兵败赤壁之后的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率号称步骑四十万大军进军濡须口。
       “曹操‘坚守不出’,难以为攻,又值春雨,再次出现不宜于北方将士作战的条件。孙权看准了这点,但又自知不可能把曹操击溃,因而写信给曹操,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另外又夹上一张纸条写了八个字:‘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据说,曹操阅后,不仅不怒,反而很高兴地对诸将说:‘孙权不欺孤。’于是撤军而还。孙权亦未追。”
       这段话我来回看了三四遍,回味无穷。曹操和孙权在这个事件中表现得都很真实,很给力,很男人。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