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彷徨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南京大学  作者:鲁迅  页数:233  字数:248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呐喊》是鲁迅早期小说创作的一个结集,共收入十四篇小说,大体可分三类题材:封建势力及其卫道者的罪恶、愚弱的“国民性”的深重负担、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反抗和悲剧命运。在这些小说中,尽管没有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冲突,既没有展现瑰丽壮阔的时代风貌,也没有用豪言壮语明白宣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但是从种种习见惯闻的凡人小事的背后,人们同样能够感受到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时代问题,在一个个看似无意插入的细节中同样能捕捉到社会大变动的信息。    虽然这些小说都是有着各自独立的主题,但从整体来看,无论在题材、人物形象的典型内涵,作品的思想倾向和审美倾向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也可以说是从不同侧面、不同视角和深度上,集中展示了一幅从辛亥革命前到20世纪中期中国社会的灰色图景:这是一个风雨如磐的中国,是一个从愚昧和落后的重压下挣扎向前的中国,也是一个需要经过“涅槃”然后才能新生与腾飞的中国。    作者不仅以独特的方式,从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结构这三个重要层面,曲折地反映了中国现代历史的某些本质方面,而这些本质的审美力度和魅力又都集中体现在对各类人物性格的艺术再现中。而且还以其对中国社会历史与现状的明察秋毫和对中国民族痼疾的深切理解,牢牢地抓住了这根套在中国脖子上、使其沉沦于苦难深渊之中的封建绳索和由它编织成的笼罩在中华民族之上的那张封建巨网,并以强大的审美力量,将它们无情地撕破、毁坏。    当然,在《呐喊》中,鲁迅既没有特别着重描绘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也没有从中国社会政治革命的角度,对现实作出评判,而是从看似琐碎的民众生活事件的角度,将笔力集中于对封建思想、文化、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质疑、揭露和抨击上。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作者以全部审美判断的历史深度和现实力度,把火力集中在“吃人”二字上,对封建统治势力作了宏观的、整体性的批判与否定。这种批判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空前的、深刻的意义。    由于作者所营造的社会环境和所塑造的人物具有极高的普世性,使得“国民性”问题,在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在审美效果的持久性和再创造性方面,远远超过了五四时期同类作家和他们的同类题材作品。    《彷徨》收录了鲁迅的十一篇小说,创作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后的1924年至1925年。当时,大凡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曾经满怀希望,然而这希望却破灭了的鲁迅,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感到自己就像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无依,进退失据,心中充满了彷徨与无奈。就像他后来在《题》中所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便是题名《彷徨》的来由。    当然,这“彷徨”虽是没有明确的方向,但却不是消极的犹豫和踯躅,而是一种积极的探索,正如其在扉面题辞中引用的《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虽然,跟《呐喊》相比,“冲动”的成分少了一些,但在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上,却更深入,写作技巧也更臻于圆熟——有了更深广的历史背景;对人物命运的叙述也更加人性化;“画眼睛”“勾灵魂”的白描手段已然纯熟;丰满的人物形象也更具有典型的意义。    很显然,《彷徨》中的人物都是悲剧性的,他们的悲剧是藉由其命运的恶化或曾经纯真美好信念的消亡而呈现的。在鲁迅先生有意识营造的灰暗阴霾的大背景下,这种悲剧显然无法抗拒。也许这些文字可以引人深思,引入追寻和鞭挞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然而命运的恶化仅仅只是改造社会便可以彻底消除的么?人群之中,种种畸形的集体无意识,仅仅只是一句“国人劣根性”所能概括的吗?难道在现实生活中,就不存在与鲁迅笔下相似的悲剧吗?    其实在我看来,鲁迅先生冷冷道来的,便如同是一张铺开了的生活的绝望的巨网。网中之入可以选择挣扎或不挣扎,而结果并无不同。灰暗阴冷的调子挟裹着湿冷的风席卷而来,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在生活的泥沼中沦陷,无论他或她以何种姿态与生活对话,无论他们是逆来顺受地妥协麻木不仁地顺逐还是孤独地守望心灵月亮。而鲁迅先生只是带着我们站在高处,热肠挂住,冷眼看穿,打量着主人公们匆匆奔赴命运既定的悲剧下场。他们的悲剧,有其社会的原因,但根子却在他们自己身上——人性。    要知道,即使给我们一根杠杆,社会历史文化这个庞然大物也不是哪个人随随便便就可以撬得动的,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人性本身,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就是对国家民族最大的贡献!    改变社会的抱负是伟大的,也是遥远的;相比之下,改变自己的做法虽然是微小的,然而却是现实的。毕竟一切的伟大,都必须从我开始做起!否则,便如同高呼民主自由却从不参加居委会选举投票的入一样虚妄。

内容概要

  《呐喊》:《呐喊》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写于1918——1922年“五·四”运动前后,鲁迅说他“呐喊”几声,目的在于慰藉那些斗争 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们勇敢直前。作者创作《呐喊》的目的是: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不悼于前驱。
  《彷徨》写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象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彷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

作者简介

贾平凹(其中凹读wa),中国当代作家。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的主要作品有:《商州初录》《浮躁》《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天狗》《黑氏》《美穴地》《怀念狼》《病相报告》等。曾获得全国文学奖三次,并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那文学奖和法兰西文学艺术荣誉奖。其作品以英、法、德、俄、日、韩、越等文字翻译出版了二十余种版本。长篇小说《秦腔》获2008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书籍目录

自序
一件小事
狂入日记
鸭的喜剧
端午节
故乡
孔乙己

阿Q正传
兔和猫
社戏
风波
头发的故事
明天
白光
祝福
在酒楼上
幸福的家庭
肥皂
长明灯
示八人
高老夫子
孤独者
伤逝
弟兄
离婚

章节摘录

版权页:一件小事【赏析】从篇幅来讲,《一件小事》只能算是一篇小小说,而且也不像一般小说那样,人物、环境、故事情节一应俱全。它情节比较单一,语言也很朴实,手法也只是很简单的对比。粗读起来,似乎只有即兴挥洒的议论抒情,但是仔细品读之下,就会发现:在这一千余字里,所包含的情感和“我”对灵魂的拷问历程却极为深刻,可以说是精准剖析一个人灵魂深处感悟人生奥秘的手术刀。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作者在写作本文时改变了其一向隐晦的写法,以直抒胸臆的方式,把“我”的“皮袍下的小”赤裸裸地剥露给世人看,这也更有力地拨动了人们的心弦,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共鸣。固然,小说中的“我”反映了作者的某些思想,如谴责军阀统治、严于解剖自己等,“我”的心理活动可以说是贯穿全文的。但是,这个“我”并不完全等同于当时的作者,没必要进行更深的挖掘,也不必将其上升到“作者因之发生思想嬗变”的高度来看待。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问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大北风刮得正猛,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一路几乎遇不见人,好容易才雇定了一辆人力车,教他拉到s门去。不一会,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车夫也跑得更快。刚近S门,忽而车把上带着一个人,慢慢地倒了。跌倒的是一个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伊从马路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车夫已经让开道,但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微风吹着,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伊定要栽一个大斤斗,跌到头破血出了。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自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路。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问伊说:“您怎么啦?”“我摔坏了。”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仍然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我有些诧异,忙看前面,是一所巡警分驻所,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①来。我的活力这时大约有些凝滞了,坐着没有动,也没有想,直到看见分驻所里走出一个巡警,才下了车。巡警走近我说,“你自己雇车罢,他不能拉你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呐喊•自序》

编辑推荐

《呐喊•彷徨》是语文新课标推荐读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呐喊.彷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条)

 
 

  •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写于1918——1922年“五·四”运动前后,鲁迅说他“呐喊”几声,目的在于慰藉那些斗争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们勇敢直前。作者创作《呐喊》的目的是: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不悼于前驱。《彷徨》写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象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彷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
  •   青少年课外阅读中外名著系列
  •   鲁迅先生的书永远是华人的经典
  •   字又大,又好看,纸质也很好,才10块3!学校统一订书还要20块钱,网购完胜!耶!
  •   这年头,学校让读鲁迅先生的书,难得呀!保持性格和风骨,虽然刻薄一点儿,但是痛彻心扉,强胜于盲目自大,自以为是,坐井观天!
  •   价格适中,封面以及内容都很不错
  •   经典永流传,给孩子,也给大人看。
  •   送给朋友的,朋友很喜欢~!
  •   应女儿的要求买的,本以为她不一定看得懂,没想到她很喜欢。经典的书,值得购买。
  •   这个不错 ,这个不错,这种书多出点,孩子们爱看,好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