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

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沈国荣,隋雪莉 编著  页数:181  

前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第一门必修的计算机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概括性地介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中的一些基础性知识和重要概念,并配合必要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结构与组成原理;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与其中一些重要概念;了解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多媒体等技术基本概念、相关技术和应用领域;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与本书配套的《大学计算机应用技能》(耿茜、周晓宁、迟少华编著)一书,系统介绍了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可作为本书配套的实验教材,供学生上机使用。  本书共分9章,分别是:第1章计算机发展与信息社会、第2章计算机基础知识、第3章微型计算机硬件组成、第4章操作系统、第5章计算机网络、第6章多媒体技术、第7章信息安全、第8章程序设计基础、第9章数据库技术基础。教学安排建议讲授32~48学时,上机32学时,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取部分内容进行讲授。  本书第1、2、3、4、5章由沈国荣编写,第6、7、8、9章由隋雪莉编写,全书由沈国荣统稿。顾利民教授一直关心和支持本书的编写工作,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加之时间仓促和编著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当之处,敬请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内容概要

本书是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中有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组织编写的。全书共分9章,分别介绍计算机发展与信息社会、计算机基础知识、微型计算机硬件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信息安全、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等内容。  本书全面地介绍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中的一些基础性知识和重要概念,可作为高等院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培训教材和自学参考书。与本书配套的《大学计算机应用技能》一书,系统介绍了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可作为本书配套的实验教材,供学生上机使用。

书籍目录

第1章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1.1 计算机发展简史  1.1.1 近代计算工具  1.1.2 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1.1.3 计算机的四个发展阶段  1.1.4 未来新型计算机的展望 1.2 计算机的分类与应用  1.2.1 计算机的分类  1.2.2 计算机的应用 1.3 信息技术概述  1.3.1 信息与信息处理系统  1.3.2 信息技术发展简史 习题第2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2.1 计算机组成原理  2.1.1 计算机系统  2.1.2 计算机硬件系统  2.1.3 计算机软件系统 2.2 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  2.2.1 计算机的指令系统  2.2.2 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 2.3 数制及其相互转换  2.3.1 进位计数制  2.3.2 数制间的相互转换 2.4 数值数据的编码  2.4.1 定点表示与浮点表示  2.4.2 无符号整数的表示  2.4.3 有符号整数的表示 2.5 非数值数据的编码  2.5.1 数字的编码  2.5.2 西文字符的编码  2.5.3 汉字的编码 习题第3章 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 3.1 微型计算机的分类与主要性能指标  3.1.1 微型计算机的分类  3.1.2 微型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3.2 微型计算机主机系统  3.2.1 主板  3.2.2 CPU  3.2.3 内存条 3.3 微型计算机外部存储系统  3.3.1 软盘和软盘驱动器  3.3.2 硬盘与硬盘驱动器  3.3.3 光盘和光盘存储器  3.3.4 U盘存储器(Flash存储器) 3.4 微型计算机的常用输入和输出设备  3.4.1 微型计算机的常用输入设备  3.4.2 微型计算机的常用输出设备 习题第4章 操作系统第5章 计算机网络第6章 多媒体技术第7章 信息安全第8章 程序设计基础第9章 数据库技术基础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一般认为,现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源于图灵。1966年,美国计算机协会ACM为纪念电子计算机诞生20周年,也是图灵的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历史意义的论文发表30周年,决定设立计算机界的第一个奖项,专门奖励那些在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做出创造性贡献、推动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杰出科学家,并将其命名为“图灵奖”,以纪念这位计算机科学理论的奠基人。它是计算机界最负盛名、最崇高的一个奖项,具有“计算机界诺贝尔奖”之称。  到19世纪后期,随着电学技术的发展,计算装置开始从机械向电气控制方向发展。1938年德国工程师朱斯采用电器元件来制造计算机,制造了第一台机电式计算机。1941年制造了第一台全部采用继电器的计算机,这也是世界上真正的第一台通用程序控制计算机。1944年,在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公司)的支持下,霍华德·艾肯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程序控制的自动数字计算机——MARK-I,在美国哈佛大学投入运行。这些机器的常用部件是普通继电器,而继电器开关速度大约是百分之一秒,使运算速度受到限制,并很快被电子计算机替代。  1.1.2 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开始由机械向电子时代过渡,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无线电技术和无线电工业的发展为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20世纪40年代初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解决新武器弹道的复杂计算问题,在美国陆军作战部的资助下,由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物理学家莫奇利博士和埃克特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于1943年开始设计制造了电子计算机,并于1946年2月研制成功。这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该机于1946年2月正式通过验收并投入运行,一直服役到1955年,这是世界上首台真正能自动运行的电子数字计算机,它的出现标志着第一代计算机的诞生。  ENIAC是一个庞然大物,其占地面积为170平方米,总重量达30吨。机器中约有18800只电子管、1500个继电器、70000只电阻以及其他各种电气元件,每小时耗电量约为140千瓦。这样一台“巨大”的计算机每秒钟可以进行5000次加减运算,相当于手工计算的20万倍,机电式计算机的1000倍。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学计算机基础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