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

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侯慧勤  页数:537  字数:59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视角,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为根本方法,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系统研究,为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本书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具有前沿性和系统性特点。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及其历史演化,意识形态的功能及其对执政党的意义,意识形态在科技、道德与宗教上的现实表现,作为意识形态的保守主义、新自由主义及相关社会思潮的理论实质,以及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核心的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历史依据与现实意义。就当代而言,国际上意识形态领域渗透和反渗透斗争十分尖锐复杂,国内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特征更加明显,在此背景下,本书的相关理论研究无疑可以达到正本清源、明辨是非、服务实践的目的。

书籍目录

导论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意识形态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精神实质
 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科学的文本解读
 三、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
 四、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虚假性判断的方法论前提
 五、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核心价值观
第一章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
 一、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发生语境
 二、意识形态与虚假意识
 三、意识形态与阶级政治
 四、意识形态与市场社会
第二章 意识形态的功能
 一、意识形态功能的内涵与分类
 二、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条件
 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幻象
 四、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第三章 意识形态终结论研究
 一、意识形态终结论研究综述
 二、意识形态终结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三、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历史演绎
 四、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原因探析
第四章 后现代意识形态分析
 一、“后意识形态”的缘起分析
 二、消解政治意义的“后意识形态”论
 三、建构政治话语的“后意识形态”论
 四、“后意识形态”理论的分析方法和价值
第五章 意识形态与科技
 一、科学与技术
 二、“虚假”还是“真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之争
 三、科学还是意识形态:社会科学的属性之争
 四、生产力还是意识形态:科学技术的属性之争
 五、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关系之争的启示
第六章 意识形态与道德
 一、马克思主义道德意识形态的特点
 二、马克思哲学思想变革与道德意识形态
 三、当代意识形态冲突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第七章 意识形态与宗教
 一、原因探析:宗教何以为意识形态
 二、功能分析: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力量的宗教
 三、落脚点厘定:以马克思主义破解宗教之谜
第八章 作为意识形态的保守主义
 一、保守主义:一种价值视角的解读
 二、保守主义基本价值观分析
 三、保守主义意识形态的哲学心理学考察
 四、保守主义与意识形态
 五、对保守主义的再反思
第九章 作为意识形态的新自由主义
 一、自由主义的逻辑演变
 二、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研究
 三、新自由主义影响当代世界的实践后果批判
 四、新自由主义悖论分析
第十章 无产阶级阶级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核
 一、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的无产阶级
 二、对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界定
 三、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形成机理分析
 四、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理论的突破
 五、以无产阶级阶级意识为核心建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术语中英文对照表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二)“地形学隐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在列举了由劳动分工所引发的各种矛盾与冲突之后,马克思将目光集中于市民社会内部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为此马克思提出了一个用于分析的社会结构框架,或者说一个用来阐释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论空间:“市民社会一国家”(在《序言》中这种结构发展为地形学隐喻式的“经济基础一上层建筑”)。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他对于意识形态的分析基本上是围绕市民社会展开的。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市民社会只是随同资产阶级发展起来的,因此它带有浓厚的资本主义特色或缺陷,关于这一点,黑格尔早有定论:第一,市民社会的发展受市场自发性的支配,表现出一定的“偶然性与任性”。第二,“在市民社会中,每个人都以自身为目的,其他一切在他看来都是虚无。但是,如果他不同别人发生关系,他就不能达到他的全部目的,因此,其他人便成为特殊的人达到目的的手段。”这两个方面特征必然使市民社会成为一个私欲间的无休止的冲突场所,它使社会发展上的整体和谐遭到破坏:“市民社会在这些对立中以及它们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既提供了荒淫和贫困的景象,也提供了为两者所共同的生理上和伦理上蜕化的景象。”由此可见,市民社会不可避免地具有一种自我削弱的趋势,其根本要害在于市民社会本身无力克服自身的溃垮,也无力消弭其自身内部的利益冲突。因此市民社会如果要维持其“市民性”,就必须诉诸一个外在的却是最高的公共机构——国家。在黑格尔看来,国家作为“伦理理念的现实”可以充当“社会正当防卫调节器”,通过向市民社会提供睿智的领导和道德的旨意,避免市民社会的混乱状态和滑向“恶的无限”。 马克思不赞同黑格尔关于“国家高于市民社会”的理念,因为“认定国家或政治的至上地位以及一切问题都可以最终诉求国家或依凭政治而获致解决的观点,实际上隐含着国家权力可以无所不及和社会可以被完全政治化的逻辑”,但是黑格尔对国家向市民社会渗透的必要性的强调以及国家对市民社会具有统合作用的认识得到了马克思的认可。在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上,马克思做出了有别于黑格尔的两点“变调”:一方面,肯定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另一方面,作为普遍利益的代表和一种虚幻的共同体形式,国家实际上是建立在现实利害关系特别是阶级利益关系的基础之上,国家向市民社会的伦理渗透体现着统治阶级意志对整个社会的思想支配。

编辑推荐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大概翻了一下,内容挺好,写论文有很多可以用得上,不错····
  •   侯教授的书充满意志力
  •   正文排版过密,看起来费力。内容尚可。
  •   难,看不懂,体系乱。不大喜欢,极学术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