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日中文对照版

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高华平  页数:216  字数:170000  

前言

古代中国不仅是人类的文明摇篮之一,也是人类的精神摇篮之一。    按照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1883—1969)的观点,在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和中国文明出现之后,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世界上又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文明,可以称之为轴心时代(Axial Age)。这些文明中出现了一些大思想家,对人类和世界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提出了思考,提出了解脱或超越的目标与途径。中国的孔子、老子、墨子、庄子等思想家,印度的《奥义书》和释迦牟尼佛,希腊的诗人荷马,悲剧家修昔底德,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柏拉图、阿基米德,巴勒斯坦的先知等等,几乎是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互不了解的情况下出现。他们创立了人们至今赖以为精神基础的思想范式或世界宗教,他们仍然与我们生活在一起。    如果以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历史为坐标,再用雅斯贝尔斯的观点来衡量,那么生活在公元前551年至前479年间的孔子恰恰是中国文明进入轴心时代的代表人物,他处在中间点和转折点上:中国文明出现到孔子,孔子到我们现今的时代,前后各2500年左右。孔子以前,中国有思想但没有思想家;孔子以后,中国古代思想家层出不穷,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而孔子开创的“温故知新”、“信而好古”的思想原则,影响了中国的阐释传统,即尊重古人的思想遗产,不断地理解、发展古人的思想,从中获得思考和应对宇宙、社会、人生问题的资源,这也是我们今天为读者奉献这套《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的缘由。    纵观悠久的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思想家们贡献出的成果具有极高的造诣与价值,在世界思想史上独树一帜,很多思想对于当代中国乃至世界而言,可谓日久弥新,极具生命力。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博大宏深的汉唐经学、简易幽远的魏晋玄学、尽心知性的宋明理学是思想学术的奇葩;佛教的色空禅悦、道教的神仙修养是宗教信仰的沃土;其他如经世济民的政治、经济理想,巧夺天工的科技、工艺之道,风雅传神、丹青不老的文学艺术……都蕴蓄着丰富的思想。中国的思想一方面激烈辩论,水火不容,一方面百虑一致,殊途同归;一方面开宗立派,门户林立,一方面互相启发,入室操戈。儒、释、道三教可以论衡而融合,九流十家可以并行而不悖。总之,中国的思想成就丰富多彩,贯穿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刚健中和等精神传统,在继承、阐释中变化演进,一代有一代之胜,表现出综合创新的特色。    不过,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并没有思想家、思想者、哲学家之类的称呼和概念,只有圣人、贤人、哲人、智者、诸子、大师等等,这些词汇恰恰概括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特征:他们的社会身份往往是教师或学者,他们的思想往往追求道德与智慧。当然,从更广泛的范围看,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法律、工艺、科技、文学、艺术、宗教等诸多文明领域内皆有贡献巨大、自成一家或集大成的杰出人物,他们的言论、著作或被后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内容。早在孔子之前,中国人就以“三不朽”作为追求超越的途径,即“立功”、“立德”、“立言”,也就是说,为人类社会立下的大功、个人道德修养的成就和思想、智慧、学说等都是不朽的历史遗泽。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思想家的内涵大大地超出了我们现代人习惯认为的职业思想家、哲学家或宗教先知,我们在撰写《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时,也本着这样的标准选择传主。    众所周知,由南京大学已故名誉校长匡亚明教授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是中国20世纪以来最为宏大的中国思想家研究工程。在这套简明读本系列编撰和出版之际,首先要对这200部《评传丛书》工作表达深深的敬意。站在这位巨人的肩上,简明读本不仅具有深厚的学术基础,而且一定会呈现出新的风貌。这种新的风貌就是深入浅出和引人入胜:精炼的选择,简明的评述,生动的故事与智慧……在倡导中国文化“走出去”和多元文化共存的今天,本读本通过介绍古代中国的思想家,向每一个愿意了解中国思想的读者提出一个又一个我们和古人共同面临的问题,引导大家与中国古代思想家展开心灵的对话。    编委会    2008年9月

内容概要

老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也是惟一可与孔子并驾齐驱的思想家,古往今来,人们对老子的争论最多,误解也最深,《老子》以全球文化的眼光和现代学术的方法,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讨论,力图展现一个原原本本的老子思想,作者高华平着重阐发了老子在价值观念、道论、辩证思维、政治智慧等方面对中国传统哲学所做了的无与伦比的贡献,强调了以老子为主要代表的道家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主干地位和老子实现了中国“哲学的突破”的重要观点。对郭店楚简等新出土文献的充分利用、努力澄清古往今来对老子思想的种种误解、充分揭示老子思想对中国文化乃到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并对老子思想进行重新定位,是《老子》的三个主要特点。

作者简介

  高华平,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笠原、祥士郎,现为日本北陆大学教授。

书籍目录


一、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
二、老子思想的来源
三、尊道而贵德——老子的道论和德论
四、无为而治——老子的社会政治思想
五、知足知止——老子的人生哲学思想
六、唯美与恶,相去若何——老子的美学思想
七、老子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延伸阅读书目

章节摘录

(一)神龙见首不见尾    在当今世界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化典籍中,有两本书被翻译的次数最多、流传最为广泛:一本是西方的《圣经》,另一本就是中国的《老子》。    如果你想了解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有两个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你必须认识。这两个人,一个是儒家的孔子,另一个则是道家的老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仁和礼,教人积极人世,上进有为,事君事父,做一番改造社会的事业;而老子,则是道家(教)的祖宗,他主张自然无为,治国要无为而治,为人要谦卑居下,以柔克刚,以便全身养性,做到“无为而无不为”。    在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中,老子虽然和孔子一样,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但史书上关于他的生平事迹记载得极其简单,他的著作中也无一言半语讲到自己的活动,因而人们对他所知甚少。20世纪初期,中国的学术界出现了对中国上古历史广泛质疑的“疑古思潮”,产生了一个“疑古学派”。他们对许多上古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文献典籍,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其中包括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他们之中有人认为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出现比较晚,应该在孔子和墨子之后,可能产生于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中后期,或者在西汉的文帝(公元前179—前158年在位)时代;甚至有人否认有老子这个人的存在。    然而,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是可信的,即老子其人和《老子》这部书出现于中国的春秋(公元前771—前474年)末期。特别是中国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著的《史记》中,有一篇《老子韩非列传》,其中就有一部分是关于老子的传记,尽管它的篇幅很短,只有二三百字。    这篇传记明确地告诉人们,老子是中国春秋时期楚国的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苦县位于今河南省鹿邑县,春秋时代本属陈国,公元前478年楚国灭亡陈国,苦县成为楚国属地)。姓李,名耳,字聃,是周朝守藏室之史(即管理文化典籍和史书的官吏)。    这篇传记记载,孔子曾到周朝去,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学问。老子对孔子说:“你所说的西周的礼,制作礼的人和他的骨头都已经腐朽成灰了,只有他说的话还在。再说君子得到了时机就去实行自己的主张,没有时机就像蓬草那样随风飘行。我听说,精明的商人会把自己的好商品藏起来,德行高超的君子,外表看起来像个傻子。把你身上的骄傲之气与各种欲望都去掉吧,还有那种气色与过高的志向,这些东西对你没有任何好处。我所能告诉你的,只有这些了。”    孔子回去以后,对他的弟子们感慨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奔跑的野兽可以用罗网捕捉,游走的鱼儿可以用丝线钓起,飞翔的鸟儿可以用箭射下。至于龙,我就没法知道它了,它可以乘风浮云飞上天去。我现在见到的老子,大概是条龙吧!”孔子称老子为龙,一是表示对他的尊敬,另一种可能是对他摸不清底细,一个知识极为丰富、精通周礼的人,怎么把礼贬得一文不值呢?这真是一条见首不见尾、难窥真相的龙啊!    老子这个人研究道德之术,他的目标是做一个隐士,不要名声。老子在周朝当了很长时间的守藏室之史。公元前516年,周朝的景王去世,他的两个儿子(王子猛和王子朝)为争夺王位打起了内战,结果王子朝失败,带着周朝王室所藏的典籍逃到楚国去了。老子看到周朝日渐衰败,便辞官而去。老子走到周朝的边关,守关官吏叫尹喜(也有人说叫关尹)的,把老子拦下,说:“先生从此就要隐遁了,你勉力为我写一本书吧!”老子没有办法,只好为他著书,写了上下两篇,讲述道德之意,一共五千多字。这才离关而去,从此不知去向。    司马迁的这篇传记,告诉我们的只有这些。老子其人,不知所始,不知所终,也不知他的经历,真像一条一闪即逝的龙。司马迁是一位严谨的历史学家,他的《史记》历来被尊为“实录”。他的著史原则是“信以传信,疑以传疑”。历史材料如果可信,他就如实记载,即使材料少,也不乱写。在《老子列传》的主体之后,他还用“或日”的方式提到另外两个人物,一个是老莱子,与孔子同时,一位是周太史儋。有的研究者认为老莱子就是老子,因为他修道而长寿,活了160岁,或者200多岁。但老子和老莱子不是同一个人,司马迁是很清楚的。《史记》中还有一篇《仲尼弟子列传》,其中说:“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楚,老莱子……。”意思是:孔子所规规矩矩拜师学习的人,在周朝是老子;在楚国,则是老莱子。说得很清楚。至于老莱子究竟活了多少岁,司马迁用“盖”(大概)表示,我们也就不必深究了。也有人说,周太史儋就是老子。但这位太史是在孔子死后129年去见秦献公的,怎么可能是孔子向他学礼的那位老子呢?司马迁记载的“或日儋即老子”,仅仅是记载下一种传说而已。    至于有人否定老子其人在历史上的存在,也是没有根据的。固然,《论语》、《墨子》、《孟子》中没有提到老子,但老子在先秦其他典籍中却被多次述及。《庄子》、《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墨子》佚文中都不怀疑老子其人及与其学说的关系。如果认为《庄子》是寓言,不可信,《韩非子》中有《解老》、《喻老》两篇,该怎么样解释呢?再说,儒家的典籍中也有许多孔子从老聃受教的记述(见《礼记·曾子问》等)。儒家人物不可能降低自己祖师的身份而抬高道家学派的老聃。可见,孔子向老子问礼的事是可信的。    老子的生卒年,史传上没有确切的记载。已知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他曾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学问。如果把老子看成孔子的师辈,大约年长孔子20岁,则老子的生年大概在公元前571年。问礼的那一年,孔子51岁,老子约71,岁,从任职的年龄上有可能性。至于老子的卒年就更不可考了。    P135-138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老子-日中文对照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