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科学原理

出版时间:2001-3  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作者:施雪华  页数:1008  
Tag标签:无  

前言

  历经四年,几易其稿,由国内22所高校合作完成的国家教育部面向2l世纪课程体系、内容与方法改革基金项日之一--政治科学原理课程改革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政治科学原理终于要与读者见面了。在书稿即将付梓的时候,作为本项目的主持人和本书的主编,我要代表全体项目组成员和本书作者,向下列部门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教育部高教司及其文科处的有关领导对本项目的关心和支持;感谢来自全国各高校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课题评审组专家们的信任和支持;感谢本书学术顾问们多年来对我们的悉心指导和奖掖劝勉;感谢北京大学李景鹏先生拨冗为本书作序,李先生的序既是对本书积极探索的肯定和鼓励,更是对年青一代政治学者的期望和鞭策;感谢吉林大学周光辉先生对本书出版事宜所给予的帮助;感谢武汉大学和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两校教务处、科研处、法学院及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系的领导和同事们对本项目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感谢中山大学出版社的领导、杨权编审以及本书的责任编辑施国胜先生的鼎力支持和辛勤劳动;最后还要感谢国内外的政治学研究者,他们出色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丰富的学术思想和资料基础。  作为惯例,在书的后记中应当交待一下课题工作安排和书稿作者的分工情况。作为课题负责人和本书主编,我主要负责课题的申请、学术顾问和编撰人员的约请、与出版社和各位作者的联络、书稿大纲的总体思路和章节结构的设计、对书稿的统稿和定稿等项工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如果没有各位作者从结构到内容的创造性劳动,本书不可能达到现在这样的质量。因此,这是共同劳动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合作研究过程中,大家就某些学术问题经常开展书面的或口头的多种形式的研讨,既激发了大家的学术思想,又增进了彼此的友谊,这是一次十分令人愉快而难忘的合作。  本书的具体章节撰写分工如下:  武汉大学   施雪华         绪论、第三章  中山大学   唐兴霖         第一章  浙江行政学院 任玉秋(女)       第二章  苏州大学   钱玉英(女)       第四章  西南民族学院 吴玉宗  张为波  第五章  中国人民大学 李景治         第六章  浙江大学   林松乐(女)       第七章  吉林大学   王印          第八章  南京大学   孔繁斌         第九章  湖北行政学院 李又才         第十章  湖北大学   王晓芸(女)       第十章  浙江大学   吕有志         第十一章(第l~3节)  武汉大学   汪波          第十一章(第4节)  南京大学   金太军         第十二章  上海空军政治学院  孙力          第十三章  四川大学   雷咏雪(女)       第十四章  山西大学   王臻荣  李俊清  第十五章  深圳行政学院 付小随         第十六章  国家行政学院 马宝成         第十七章  南开大学   程同顺         第十八章  云南大学   周平          第十九章  复旦大学   刘建军         第二十章  厦门大学   陈振明 李 刚     第二十一章  武汉大学   储建国         第二十二章  上海师范大学 桑玉成  袁峰     结语  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书稿中一定会有许多缺点,甚至谬误,敬请学界前辈和同行及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施雪华  2000年10月识于珞珈山

内容概要

  《政治科学原理》是由国内22所高校中一批有造诣的青年政治学者合作编写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的教科书。《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政治科学原理》适应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需要,篇幅巨大,内容丰富,体系构筑新颖独特,深入系统地研究了人类社会的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绪论”概述政治与政治学的发展线索和发展规律;“上编”侧重于静态政治研究,主要阐述成为政治体系的基本结构要素的各种政治主体自身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及各种政治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下编”侧重于动态政治研究,除阐述政治行为和政治过程的基本理论及实践问题外,主要分析政治主体的各种政治行为的特点以及政治过程的发展规律;“结语” 研究政治的未来走向和政治科学的发展前景。

作者简介

施雪华,1963年12月生,复旦大学法学(政治学)博士,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去英国、法国、突尼斯等国从事研究。已经或即将出版的个人专著有:《政党政治》(香港三联书店)、《政府权能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当代英国政治体制》(兰州大学出版社)、《现代西方国家政府与政治比较研究》(上、下卷,中山大学出版社,即出)。译著有:《行政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另有参著10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季刊》、《政治学研究》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曾获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基金大奖、华东地区优秀社科图书一等奖、中国行政管理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等众多奖项。目前正主持霍英东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基金、中欧高等教育合作研究基金等资助的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

书籍目录

序言    李景鹏绪论政治、政治学和政治科学  第一节 政治    一、政治的发生、发展与消亡    二、政治的涵义  第二节 政治学和政治科学    一、从传统政治学到现代政治科学    二、政治学或政治科学的涵义  第三节 西方政治学    一、伦理主义政治学    二、理性主义政治学    三、功利主义政治学    四、科学实证主义政治学    五、科学主义政治学和现实主义政治学    六、行为主义政治学    七、后行为主义政治学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特点和作用  第五节  中国政治学    一、古代中国政治学    二、近现代中国政治学    三、当代中国政治学  第六节 作为一门学科的政治科学    一、目的和意义    二、结构及其变动    三、方法和技术上编  政治主体、政治利益和政治关系之研究  第一章 政治主体、政治利益和政治关系    第一节 政治主体      一、政治主体的涵义、类型和特性      二、传统社会的政治主体      三、现代社会的政治主体    第二节 政治利益      一、利益和政治利益      二、政治利益的形成和构成    第三节政治关系      一、政治关系的涵义、类型和特性      二、传统社会的政治关系      三、现代社会的政治关系    第四节政治体系:政治主体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      一、政治体系的涵义和特性      二、传统社会的政治体系      三、现代社会的政治体系      四、从传统政治体系向现代政治体系的转型    ……

章节摘录

书摘    再次,从理论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在批判和借鉴人类历史上各种学科的重要的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条件创立的一种新型的政治学理论与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历史上一些重要的理论学说与方法,特别是19世纪欧洲的三大学科的最新最高研究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启蒙学说、大革命后的阶级斗争学说和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批判和借鉴。批判了这些理论中为资产阶级服务的阶级本质和许多不科学的结论和观点,借鉴了德国黑格尔的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英国配第、斯密和李嘉图等人关于劳动是财富和价值的源泉、劳动分工和生产法则的研究,法国启蒙思想家关于“人民主权”、大革命后基佐等人对阶级和阶级斗争所作的分析、空想社会主义者对私有制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等理论与方法精华,逐渐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当然,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自身也有一个从萌芽到产生和发展的一个漫长过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早期著作。在这些著作中已包含了许多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思想,但还不很成熟和系统o《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趋于成熟和体系化的标志。而1848年《共产党宣言》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达到成熟和体系化的标志。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全面分析了人类的历史,特别是人类的政治史,得出了“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的著名观点。①这就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在政治学领域中的延伸即阶级分析方法,②从而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增添了一个方法论支柱。马克思、恩格斯用阶级分析法分析了人类历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及其动力,分析了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分析了共产党人的性质和历史使命,认为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最后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的必然。③   继《共产党宣言》之后,马克思、恩格斯又发表了《1848至1850年韵l法兰西阶级斗争》、《法兰西内战》、《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哥达纲领批判》、《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资本论》、《马克思古代社会历史的四篇笔记》、恩格斯晚年致康·施米特等人的几封信等著作和信件。在这些著作和信件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阶级分析法等方法,对政治学的许多具体问题,如法国、德国等国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国家的起源,经济与政治、法律的关系,公共权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使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更加丰富和完善。    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列宁和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国家与革命》、《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等著作中,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阶级分析法等方法运用来分析帝国主义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国家理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建设和行政管理等问题,为我国及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斯大林在《列宁主义问题》、《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等书中不仅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含列宁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而且还应用其原理和方法来研究民族问题等俄国革命和建设中面临的新问题。这就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毛泽东和邓小平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媒体关注与评论

后记历经四年,几易其稿,由国内22所高校合作完成的国家教育部面向2l世纪课程体系、内容与方法改革基金项日之一——政治科学原理课程改革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政治科学原理终于要与读者见面了。在书稿即将付梓的时候,作为本项目的主持人和本书的主编,我要代表全体项目组成员和本书作者,向下列部门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教育部高教司及其文科处的有关领导对本项目的关心和支持;感谢来自全国各高校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课题评审组专家们的信任和支持;感谢本书学术顾问们多年来对我们的悉心指导和奖掖劝勉;感谢北京大学李景鹏先生拨冗为本书作序,李先生的序既是对本书积极探索的肯定和鼓励,更是对年青一代政治学者的期望和鞭策;感谢吉林大学周光辉先生对本书出版事宜所给予的帮助;感谢武汉大学和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两校教务处、科研处、法学院及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系的领导和同事们对本项目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感谢中山大学出版社的领导、杨权编审以及本书的责任编辑施国胜先生的鼎力支持和辛勤劳动;最后还要感谢国内外的政治学研究者,他们出色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丰富的学术思想和资料基础。    作为惯例,在书的后记中应当交待一下课题工作安排和书稿作者的分工情况。作为课题负责人和本书主编,我主要负责课题的申请、学术顾问和编撰人员的约请、与出版社和各位作者的联络、书稿大纲的总体思路和章节结构的设计、对书稿的统稿和定稿等项工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如果没有各位作者从结构到内容的创造性劳动,本书不可能达到现在这样的质量。因此,这是共同劳动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合作研究过程中,大家就某些学术问题经常开展书面的或口头的多种形式的研讨,既激发了大家的学术思想,又增进了彼此的友谊,这是一次十分令人愉快而难忘的合作。    本书的具体章节撰写分工如下:武汉大学           施雪华                  绪论、第三章中山大学           唐兴霖                  第一章浙江行政学院       任玉秋(女)              第二章苏州大学           钱玉英(女)              第四章西南民族学院       吴玉宗   张为波         第五章中国人民大学       李景治                  第六章浙江大学           林松乐(女)              第七章吉林大学           王印                    第八章南京大学           孔繁斌                  第九章湖北行政学院       李又才                  第十章湖北大学           王晓芸(女)              第十章浙江大学           吕有志                  第十一章(第l~3节)武汉大学           汪波                    第十一章(第4节)南京大学           金太军                  第十二章上海空军政治学院   孙力                    第十三章四川大学           雷咏雪(女)              第十四章山西大学           王臻荣   李俊清         第十五章深圳行政学院       付小随                  第十六章国家行政学院       马宝成                  第十七章南开大学           程同顺                  第十八章云南大学           周平                    第十九章复旦大学           刘建军                  第二十章厦门大学           陈振明  李  刚          第二十一章武汉大学           储建国                  第二十二章上海师范大学       桑玉成    袁峰          结语    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书稿中一定会有许多缺点,甚至谬误,敬请学界前辈和同行及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施雪华                                                  2000年10月识于珞珈山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政治科学原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书不错!回来看后,与预期差不多,给赞一个!
  •   不错 很系统 很全面 基本把方方面面都说到了
  •   很厚的一本书啊,超级厚的
  •   和书店的一样,还比书店便宜,喜欢喜欢!一定好好利用!
  •   书质量不错,卓越服务也很好,望再接再厉
  •   谢谢!我以后不买这本书了哈!这本书我已经有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