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系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

出版时间:2003-5  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作者:彭鹏  页数:277  字数:226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读大学的时候,少年不识愁滋味,总以为曾经有一个年代,那是自己生命的乡愁……于是找史书看、找诗歌读,去到“五四”,发现在那前后的十年里,竟然有许多人是可以做知音的,不知不觉,喜欢亲近那些以“底”字做“的”字的诗与文,那些文人逸事、抒情美文乃至于无病呻吟,都翻得烂熟,学得极像。到了要写博士论文了,自然挑那些熟悉的人去写。可是在我写博士论文的时代,新文化运动中的人与事好像是非是极分明的,我不喜欢在这睦确定性中去重复什么,于是找了些看起来暧昧、尴尬的人与事来研究。这种研究下面的心态,未必不是一种少年时代头判逆的无意识痕迹。    现在,当年一起谈尼采、徐志摩的人均已四散,我自己也极平常地在做着学术和事功间的野狐禅,只是在不把“研究”、“出书”当成普升、谋职的手段时,重新看自己的文字,竟然有一种纯净感。我不在意这一本书的分量,我在意自己感觉到的这种纯净。所以,当书的清样摆在面前的时候,我自然地回到了读书的年代。这时候,想起了故交、同窗,想起生命中一去不复返的岁月,心中有一种痛,这种痛没有什么可以弥补,但我宁愿它存在。我亲爱的老师、同学、朋友,那时候曾经相敬、相昵、相怨的人们,我怀念他们,如同我依然怀念着的似水流年。    记得写完博士论文草稿的时候,看着房间里堆满的民国时代报纸、杂志的复印件,我心中只反复着一句话:“那些曾经活着的人,他们现在去了哪里?”现在看了这本书,我的疑问依然。    历史始于疑问,永无疑终结。    本书是博士论文,所有材料以论文完成时所见为限。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研究系研究的学术史  一、20世纪30年代以前对研究系的指称及简记  二、20世纪40年代以后研究系研究的概况  三、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研究  注释第二章  研究系渊源及其文化关怀由来  一、来自立宪运动的渊源  二、进步党  三、研究系及研究圈子  四、《庸言》及《大中华》的文化关怀  五、政治挫折与文化运动的意欲  注释第三章  研究系参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一、研究系报刊的举措——从1918年开始  二、研究系与新文化运动中主要力量关系大略  三、讲学社个案  四、共学社及其他  注释第四章  研究系身份与个体观念歧异——从梁启超《欧游心影录》及科学玄学论战来考察  一、梁启超引起的事端  二、科学与玄学论战——考虑到研究系背景的一种观察  注释第五章  蓝公武与《国民公报》——以1919年为中心  一、《国民公报》介入新文化运动之缘起  二、蓝公武与傅斯年、胡适等人的文字之交  三、对“问题”与“主义”争论的补充认识  注释第六章  论《学灯》与1919年前后的新文化运动  一、《学灯》介入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二、宗白华主持的《学灯》  三、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四、简论《学灯》与文学研究会及《时事新报》的《社会主义研究》专刊  注释第七章  以《晨报副镌》为中心的《晨报》·蒲伯英与戏剧  一、《晨报》副刊改革  二、《晨报副镌》  三、《晨报》·薄伯英与戏剧  注释第八章  从《解放与改造》、《必造》看研究系  一、《解放与改造》的倾向  二、从《改造》到本书结论  注释主要参考文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研究系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本书丰富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史的研究,对一群徘徊在“政治与文化”之间的具有“官僚文人”身份的知识分子,在现代中国启蒙与救亡双重压力下的文化选择,以及他们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所作出的特殊贡献。五四新文化运动,正如历史学家周策纵所说,并不是没有主流的运动,然而,它又并非一元,又很多的组成部分。陈独秀,胡适的新文化派固然引领了文化运动的主流,然而,梁启超等具有一定参政经验的知识分子,对社会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贡献是独特而重要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