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后现代话语

出版时间:2004-1  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岳川 编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当代世界性的文化思潮已经来临。它不仅已经越来越引起西方和东方各国学者的注目,而且使中国学者也从不同方面进行价值判断,对其在中国当代文化上的影响作出恰当分析。本书从世纪之交中西学术交汇与当代中国文化的关系上,分析西方后现代思潮与中国学术文化体系建构的复杂关系,不仅注意到了现代、后现代后殖民思维拓展打破僵化格局的积极意义,也注意到当代西方学术文化批评思想价值观的消极意义,对这些思潮在当代中国文学艺术等领域的新的文化表征作出了深刻反思。21世纪已经到来,人们重新回首20世纪文化思想的大转型和根本性问题,发现中国当代学术发生了重大转型:无论是知识分子的价值论争问题,还是现代学术的规范化问题,无论是消费主义问题的讨论,还是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问题的论争,都在当代学术界产生了不同寻常的重大影响。这些转型的关键在于后现代文化的冲击。因此,后现代文化问题成为了解世纪思想转型的钥匙,并成为当今世界的学术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汇集当代中国知名学者对后现代问题的讨论,展示当代学术思想史的轨迹,对这一个课题进行广泛的跨文化研究,可以使我们在21世纪的新文化建设中,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更好地开创超越后现代的新格局。  本书适合大学生、研究生作为当代文化研究参考书,同时可以作为从事文学、美学、思想史、学术史研究者的重要参考书。

作者简介

王岳川,1955年出生,四川人。以研究后现代主义而在学术界闻名,著名学者、书法家、美学家。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93年以来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华全国美学会高校委员会秘书长。
主要著作有《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艺术本体论》、《书法艺术美学》、《中国镜像:九十年代文化研究》、《目击道存:九十年代文化研究散论》、《思·言·道》、《文化话语与意义踪迹》、《后殖民与新历史主义文论》、《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本体反思与文化批评》、《后现代后殖民主义在中国》、《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等。

书籍目录

序言:后现代问题与中国思想拓展上篇 后现代主义哲学景观 后现代后殖民文化哲学的思想踪迹 现代学的问题意识 关于后现代思潮的哲学评论 后现代反省中的个人自律问题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论后现代主义的三种形态 步入后现代:以尼采为转折 从后现代主义视角看新实用主义 后现代“帝国”:一个正在扩张的版图 “现代”与“后现代”之争的神学反思中编 后现代主义文化美学 “后学”与中国新保守主义 后现代与中国的对话:已有的和应有的 从跨文化语境看中国泛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在当代中国 后什么现代,而且主义 关于“后”以后是什么的思考 西方文论的发生与后现代危机 从“现代”到“后现代”--小说观念的变化 后现代思维与中国诗学精神下编 后现代主义文艺形态 关注当代文学中的“后现代”现象 后现代文学研究的任务 20世纪中国文学评论与西方解构思维的撞击 先锋小说:走向后现代主义 填平鸿沟,划清界线--“精英”与“大众”殊途同归的当代潮流 中国跨世纪的后现代文化症候 不幸的类比:“后现代主义”理论的中国市场 “新写实小说”的终结--兼及“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文学中的命运 后现代语境中的汉语诗歌写作方式 诗眼看后现代现象 后现代音乐探究 后现代主义艺术美学特征与创作论 告别了普罗米修斯之后--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电影 中国港台后现代戏剧简论附录一 中国后现代主义研究著作目录附录二 中国后现代主义研究论文目录附录三 作者简介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                         二两种现代性与后现代的真义    历史地看,在启蒙运动伊始,启蒙的元叙事便遭到了一些哲学家的反洁,尽管这种反思和批判的指向并不一致。比如,卢梭率先使用了现代性这个概念,也最早对现代性表示了深刻的质疑。不难发现,现代性作为一种文化的现象,它首先体现出一种内在的张力,以及自身不可避免的反思性和自我批判。有些西方学者提出,现代性是一种内在的矛盾态度,一种既爱又恨的二难困境(dilemma),此类说法颇为传神。卢梭自不待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也在相当程度上揭示了这种二难: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但它同时又造成了空前的阶级压迫;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又使这种压迫神秘化了,使得社会主义成为可能。韦伯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了这种二难:现代性一方面造成了社会生活的合理化以及管理的官僚化;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压制和服从,使得合理化变成为僵死的“铁笼”。    随着思考的深入,现代性的复杂性逐渐呈现出来。它自身的内在矛盾性呈现为两种现代性之间的对抗,或者反映为现代存在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紧张。于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存在着两种现代性。换言之,现代性具体体现为两种形态:一是启蒙的现代性,它追求数学的精确、明晰和统一,追求形而上学和绝对、合理化和工具理性是其基本表现,它具体展现为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用卡利奈斯库的话来说,这种现代性就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科技进步、工业革命、经济和社会急速变化的产物;用维尔默的描述来讲,这是启蒙的现代性,是不断发展的合理化、官僚化和工具理性对社会生活的侵蚀过程,是乌托邦主义、科学主义和基础主义的现代主义。另一种现代性是文化的现代性,或审美的现代性,它是从启蒙的现代性中萌生出来的,受到启蒙精神的恩惠。但这种现代性却又不可避免地反对启蒙的现代性。卡利奈斯库将此界定为“审美的现代性”,并指出它的内在规定就是对前一种资产阶级现代性的全面拒绝,是一种激烈的否定情绪维尔默则从历史的角度,将这种现代性规定为“浪漫的现代性”。尽管卡利奈斯库和维尔默分析这一问题的出发点有所不同,但他们的结论是相近的。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们都把现代主义艺术视为“审美的现代性”或“浪漫的现代性”的基本表现形态。    由两种现代性的对立冲突,必然延伸出两个无法回避的问题:①两种现代性与现代主义运动有何联系?②两种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或后现代主义之间有何联系?    从比格尔关于现代主义和先锋派不同这一有争议的观点出发,我们不难发现,现代主义时期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倾向和潮流。如果我们把先锋派和现代主义粗略地视为一个相对同一的大范畴(而不是像比格尔那样截然区分),那么,有理由认为,存现代主义中的确存存着不同的形态。从历史角度说,甲期的现代主义租盛期的现代主义有所区别。大体说来,前者带有鲜明地反对现存资产阶级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倾向性,而后者则逐渐被制度化了,这种反抗相对来说大大削弱了。在这里,我以为比格尔有一个观点值得商榷,即他坚信自律性是现代主义艺术得以制度化的根本原因,这种说法只说对一半。另一半应表述为,自律性也是现代主义反抗资产阶级日常生活的前提。即是说,自律带有双重后果,一方面它为现代主义从包裹严实的资产阶级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提供了可能(韦伯),正是这种与日常生活的“间离”(布莱希特语)使得现代主义艺术家可以站在社会的对立面(阿多诺语),进而否定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启蒙现代性所导致的极权主义、民族主义、科学主义和工具主义;但同时,它又在另一方面造成艺术与社会生活实践的分离,逐渐被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加以制度化,进而成为这个社会体制力量的一部分。从共时的角度看,即使是在盛现代主义时期,也同时存在着两种不同声音的艺术,这就是比格尔所说的现代主义和先锋派的差异。由于盛现代主义在相当程度上已经被制度化了,所以它本来所具有的那种颠覆和反抗的功能已大打折扣;恰恰是在这时,先锋派(或称为激进现代主义)则扮演了一种不断批判现存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及其弊端的文化角色。这个现象不妨举两个例子来证明。    我们知道,建筑中的现代主义发展就有一个明显的转变。作为建筑现代主义最典型代表的包豪斯学派,在“一战”以前,具有鲜明的表现主义色彩。一些著名的表现主义画家都曾和包豪斯学派有过复杂的联系。而当时表现主义艺术带有鲜明地反抗传统和现存资本主义日常生活的倾向性。随着纳粹法西斯的上台,该学派逐渐转移到美国寻求发展。从它在美国发展的历程大体上看,有一个抛弃表现主义倾向,进而被制度化的过程。以包豪斯学派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建筑,最终成为美国发达资本主义制度化的产物,它蜕变成为大公司办公建筑、商业建筑以及大资本家豪宅这样一些典型资本主义产物的设计和规划。尤其是包豪斯学派后期作品中讲求功能主义,强调简单、统一和冷峻的风格,带有明显的工具理性、科学主义甚至极权主义色彩。不仅现代主义建筑如此,作为现代主义衰落标志的抽象表现主义更是如此。因为它已经完全蜕变成美术馆、大学、拍卖会、出版业争相竞购宣传的物品。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一个分析可以用于此处。他从韦伯关于宗教社会学中两种基本角色——牧师和先知出发,分析了不同的艺术家角色及其社会功能。在韦伯那里,牧师是现存宗教体制和禁忌的捍卫者,而先知则是颠覆者。布尔迪厄把这两个概念引入19世纪法国艺术界的分析。他发现,当印象派作为一种先锋派艺术兴起时,与之对立的是官方正统的艺术家、批评家和赞助人等。这样,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就出现了两类角色:先锋派艺术家类似于韦伯的“先知”,而正统艺术家等则扮演了“牧师”角色。前者以反抗后者所代表的体制为目标,而后者则极力捍卫这种体制。依据布尔迪厄的这个分析模式,我们可以推导出一个普遍现象,即现代主义或先锋派最初的文化角色,是一种“对抗文化”或“反文化”的角色。    然而,现代主义的这种真精神,却随着它不断地被制度化而逐渐丧失了。制度化在这里是一个关键的概念。依据比格尔的观念,所谓的制度化是指在一个社会中形成了具有一些特定目标的制度,“它发展形成一种审美符号,起到反对其他文学实践的边界功能;它寅称具有某种无限的有效性(这就是一种制度,它决定了在特定时期什么才被视为文学)。……它决定了生产者的行为模式,又规定了接收的行为模式”①。一言以蔽之,制度化在某种意义上是在施行一种福柯所说的“认知范式”的排斥功能,是一种以“求真意志”或“求知意志”为导向的“权力话语”。从现代主义运动的源起和内在冲动来看,它有一种似乎与生俱来的颠覆性,即对现存的文化规范和价值的批判和否定。换言之,现代主义的基本精神乃是一种对制度化的反抗。但是,随着资本主义日常生活意识形态的广泛渗透,随着消费社会的交换逻辑的作用,随着各种公共机构和制度(出版、美术馆、大学、公司等等)对现代主义艺术的认可、接纳和赞助,现代主义艺术便从反文化角色转向了对现存社会的默认和依从。这种现象在抽象表现主义时代已是彰明较著。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主义的确衰落了,终结了,因为作为对抗文化的现代主义转变成了它所对抗的文化的一部分。所以,现代主义的经典文学作磷演变成大学讲坛学院派分析的对象,而现代主义的绘画则成为富有者的收藏和装饰,等等,不一而足。……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言当代中国知识界、学术界和艺术界确实出现了一种“后现象”,即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结构主义(甚至有人提出后当代、后革命、后东方主义)等一系列新思潮的涌动,而影响最大的当是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进入中国语境后问题不是变简单了,而是变得更为复杂。这倒不是因为中国属于前现代或在时间断裂中走向现代,而是传统、现代、后现代、东方和西方、后殖民话语一下子搁上工作平台,使得问题的当代处理变得相当棘手。这一状况促使我们必得弄清后现代的范畴及其基本精神,因为其与当代中国形象的塑型和基本问题的解答,有着非此不可的关系。    中国的后现代主义研究中,研究者大多不是从某种固有体系出发对后现代潮流加以把握,而是从自己所困惑的问题、当前论战的话题,或由论争激烈态度所引发的学术兴趣开始言说。因此,中国的后现代问题与中国急剧转型的政治话语、经济问题、文化论争紧密相关,从而无可避免地显出芜杂和非体系性:个人介入问题的角度和其对问题的误读或有意误读的层面不同,个体言说的问题和盲区的殊异,知识背景所造成的学术资源和研究角度的差别,以及其提出问题并加以审理的内在动机各异,成为当代后学多元多维的现实问题。    一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播撒    对中国后现代而言,与其将之作为一种主义、流派、时尚,不如将之看成是一个胶着的问题集合体。在这个集合体上,前现代的传统性、现代性的理性、后现代的当下性,以及个体与群体、民间与主流、思想史与学术史、个体身位存在与价值信仰等都网状地编织在话语观念体上。遭遇这一问题就意味着进入这一网状结构,同时又不可能将其体系化、绝对化,而只能进入个体的言说中看每个个体的有限性和不确定性。但正是这种有限性和不确定性,使我们有可能逃离形而上学、中心主义和所谓终极价值的绝对性,进入到言说的个体有限性中去。    (一)后现代在中国的文化症候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研究日深,进人问题日深,问题与困惑就越大。进入“主义”的陷阱,必然遭致“阐释”的失效,不仅是用“后”理论对西方的阐释失效,用这一理论对当代中国问题的阐释也同样可能失效。换言之,中国处于一种“杂糅语境”中,任何单一的方法想透彻分析这一现象及其意义都必然落空。在后现代理论的盲点上,也许后殖民主义理论可以从另一角度补充,使得对中国“后学”问题的理解具有某种新角度。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出现有其现实条件和思想基础。在经历过僵化话语的秩序和思维惯性后,后现代主义中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以及消解中心话语僵化模式的基本思路在中国学术界受到重视,而对走出那种非此即彼的一元心态大有好处。这使不少学者开始走出本质主义模式,对问题既不是简单地否定也不是简单地肯定,而是力求揭示事物更深入、复杂的内在机制。同时,不少学者从各自不同的学术理路、知识话语和学术层面进入这一领域,并通过这一阐释代码对当代复杂的文化和文学状态加以阐释,寻绎出新的问题和问题意识。通过这不同于往昔学术研究的角度,对我们今天所面临的若干精神价值问题,传统和现代冲突的精神模式,甚至整个文化思潮的重大转型加以新的把握。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后现代话语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王岳川和朱立元写得最好!!!还有一些关于后现代小说创作了就更好了!!
  •   与现实贴得很近,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读此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许多社会问题!
  •   豁然开朗
  •   应该永远去掉邮费,这样会大大增加销售量!!!!!!!!!
  •   这么老的书居然还能淘到真不容易。
  •   中国还没有进入后现代,所以话语就弱
  •   还没来得读,粗翻了翻,觉得信息量,应该不错。
  •   看看后现代的主力军们的作品,比如海氏,拉康,德里达,福柯,再看看这本中国的后现代话语,怎么就反差那么大呢,深邃宁静与浮躁喧嚣,探寻真理的勤谨质朴与作为教授的居高临下。
    觉得好浮躁。好吵。
  •   汇编了点较新资料,可做参考
  •   著作矫饰,有词无境。没有沉思,浮,钓文学青年,还勉强。
  •   包含了很多论文,可以对后现代主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