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成本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作者:邓正红  页数:259  

前言

面对这个高成本时代的严冬,企业最需要的是棉衣。棉衣分为两层:内层是在不确定性变化环境中生存的坚定信心,外层是确保企业安然过冬的有效措施。这件棉衣不是等到冬天来了才缝制,而是早已备好。冬天都一样,对于不同的人其寒冷的程度却是不同的。这个严冬异常酷冷,往常的棉衣可能不足以御寒,这个时候需要企业内心更加坚定,并采取超常措施来应对。在我看来,寒冬是显性的,并不足惧,且应对在平时;怕的是寒冬中潜伏的不确定性因素,因为充满变数,无疑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风险。正如美国著名管理学权威彼得·德鲁克所说:“世界的经济与技术正面临一个不连续的年代,在技术和经济上,在产业结构和经济理论上,在统领和管理的知识上,我们正处于一个瞬息万变的年代。”比如,这次金融危机所引发的经济寒冬,到底还会持续多久?次贷危机下一波还有多大?股市震荡是否已经探底?楼市风雨飘摇还有多久的历程?这些都是对企业生存信心和智慧的严峻考验。

内容概要

严冬来临,你的棉衣准备好了吗?如果还没有,危机下抢制也不失为良机,但生存信心在于你自己。措施上如何应对?本书特此奉上25种顺利过冬的成本策略,供你选择。所谓“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不管有无棉衣,不管棉衣厚薄,一切的关键在于迅速行动起来,能力不足的企业一定要挺得住,能力强的企业要借机发展。希望经历这个冬天,中国的企业能够有更加卓越的代表脱颖而出。

作者简介

邓正红,中国软实力权威专家、著名企业生存管理专家、企业未来生存管理思想创立者,运用企业未来生存管理思想独创邓正红企业软实力理论,填补国内企业软实力理论空白,引领中国企业软实力学术潮流。知名财经、IT网站和平面媒体专栏专家、特约撰稿人,现为中国软实力建设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北京中企慧博企业管理咨询中心总顾问、邓正红软实力研究应用中心主任。主要代表作品:《企业生存准则》(东方出版社)、《企业未来生存法宝》(清华大学出版社)、《软实力:中国企业的破局之道》(武汉大学出版社)。

书籍目录

第1篇:创新成本 1.消化成本,改进工艺流程   海绵一样的工艺线   成本有限,改进无限 2.替代成本,开发廉价原料   紧急寻找新的替代品   成本决定替代品成败 3.盘活成本,挖掘资源潜力   激活“休眠”的资源   “零浪费”成本管理 4.整合成本,创新赢利模式   精准定位,有效投放   “左手进,右手出” 5.吃透成本,提升附加值   成本的竞争力在附加值   核心成本成就附加值第2篇:压缩成本 1.收缩成本,突出核心业务   刺猬战略   朝一个方向冲刺 2.拧紧成本,砍掉旁枝侧节   成本中的“板块运动”   成本如何砍 3.摊薄成本,发挥规模效应   同质竞争就是大吃小   在“洗牌”中做大规模 4.节约成本,堵住跑冒滴漏   “遍地是黄金”该休矣   开动脑筋过好紧日子 5.压扁成本,精兵简政瘦身   低效率与高成本   割掉肉瘤,疏通筋脉第3篇:控制成本 1.监测成本,重视过程控制   成本背后的“成本”   把成本放在显微镜下 2.倒逼成本,以市场为导向   刀架在脖子上   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标 3.考核成本,巧使绩效杠杆   变中求进,重解绩效   “铱星计划”失败的启示 4.软控成本,持续累积信任   把钥匙交给员工   信任——成本最低的管理方式 5.硬控成本,强化岗位责任   肩上有责任,手中有指标   执行不力是最大的成本第4篇:拉动成本 1.转移成本,进军新的市场   把成本消化在市场   与客户一起“冬泳” 2.分散成本,聚合共同力量   像企鹅一样抱团过冬   资源共享,成本外包 3.比较成本,比对手有优势   成本低一点就是优势   将对手成本抬起来 4.转嫁成本,适当提升价格   后有成本尾追,前有价格堵截   不妨将成本甩到一边 5.周转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让这个冬天动起来   零库存与第一时间第5篇:固化成本 1.牵住成本,以标杆为引擎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跳起来摘桃子 2.区分成本,确定合理边界   最后的成本边界   在教堂与集市之间 3.虚拟成本,信息化不可少   就怕“不确定性”过冬   消灭“成本控制孤岛” 4.规范成本,统一消耗标准   将成本“定格”在流程中   成本没有“差不多” 5.夯实成本,将基本功练熟   化繁为简,做最关键的事   企业创新的最后一公里后记:创新才是削减成本的根本

章节摘录

第1篇:创新成本1.消化成本,改进工艺流程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造成企业固定成本绝对上升;市场萎缩,产品价格下跌,同样也使企业成本相对上升。企业应对的策略是:反向深耕、勤练内功、抓好技术改造、改进工艺、控制生产成本;眼睛盯住市场,工夫下在现场,把外部成本压力传递到生产内部,化为推动工艺技术进步的动力,通过改进工艺流程,优化工作程序,将各种损耗和消耗降到最低。 海绵一样的工艺线在全球危机的大背景下,企业硬实力普遍受挫,企业能否抬起头来挺过难关,取决于企业是否具备软实力素质。按照企业未来生存管理思想,如果企业被硬实力困扰,举步维艰,说明企业正处于求生存的基本阶段,这个时候企业主要靠创新、挖潜、改进、变革等构成软实力的内在行动维持生计。尽管这些内在行动是惨淡的外部环境逼出来的,只要企业把握得好,不但能渡过基本生存关,同时也在渐渐生成企业的核心生存力,为企业未来生存做准备。“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客观地说,原料价格的波动也能起到一种调节企业发展的作用,会逼迫企业进行改造和调整。当原料价格适中或下落时,企业会自光向外,市场扩张成为焦点;当原料价格上涨时,企业目光向内,内部挖掘就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所以,把原料波动比喻成一杯苦药,企业不得不喝,但喝后可能会发现,由于药力的作用,企业的“病”好了,自身素质提高了。对于生产制造企业来说,工艺线就像一条绵延不息的河流,将企业内部每个工作环节、每个工作细节的劳动成果汇聚在一块,最终形成走向市场的目标产品。涨价的原材料送上工艺线之后,其增加的成本要靠后续的工艺流程来消化。就像自来水厂,从江河中取来的水,要通过净化、消毒等众多工序的处理,才能供给千家万户使用。工艺生产是通过一定的工艺技术对原材料进行整合、创造,同样,如何消化成本,也是一个工艺整合、创造的过程。就像水渠,由于年久失修,有的地方可能堵塞造成流动不畅,有的地方可能出现漏洞造成水资源流失,有的地方可能污染造成影响水质。消化成本的关键无非是两个字:一是“提”,就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生产效率;二是“降”,就是降低投入、降低损耗。围绕这两个字,生产中的每个工艺点、每个工序环节、每个工作细节,都大有削减成本文章可做。如何通过工艺改进,达到消化成本的目的?有家工厂的涂装生产线设计于1992年,工艺路线是本色漆或金属漆,单色工艺路线,而工厂现采用的是套色漆工艺(即双色面漆),现有产品工艺路线与原有的工艺路线相比要复杂得多。面对技术困难,只有通过创新、改进,才能在设备工艺落后的情况下,完善现行工艺路线,保证生产节拍,确保工厂产品按时交货,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在工艺生产线上,成本按流程要求分散而有序分布,按市场要求,成本能否再降,取决于工艺技术的成熟程度。如果工艺技术还只是探索改进阶段,成本的降幅与工艺技术的提升成正比;如果工艺技术已相当成熟,也就是说,目前的生产条件决定成本没有多大的削减余地了,这时候,工艺成本的降低取决于工艺技术的创新或转型。举个例子,现在空调产业技术相当成熟,很多空调生产企业都面临成本压力,这就迫使企业必须寻求差异化,必须融入价值创新,并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正如奥克斯空调公司总工程师朱建军所说,“空调行业竞争激烈,要消化成本上涨,最核心的还是技术创新,因为它不仅可以创造价值和用户新的利益点,而且可以创造差异化。”奥克斯空调消化成本上涨因素,主要是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的。比如,它们研发的铝替代铜的新材料替代技术,铝可以用不同的配方来做,而且导热和强度都不错,可以满足市场的不同要求。尽管铝的很多性能还待开发,但铝替代铜材料的技术创新能为企业降低成本取得极大突破。工艺技术创新是一个由粗到细的渐进过程。当市场压力不太大,现有的成本水平还足以维持企业生存的利润空间时,企业一般不会花太多的精力关注生产细节。一旦大家的技术差距日趋拉近,也就是大家都在以相同的技术争夺同一块价值蛋糕时,这样成本降低的空间就不是很大了,在关键技术还没有获得突破之前,企业都只能靠自己的生产管理功夫来深挖微观利润。实际上,这就是精细化管理,按照这一思想所进行的精益化流程设计也是一种技术创新。比如,空调在流程设计时采用粗细铜管,价格就不一样。奥克斯空调做过外机冷气片型的模具更改,从粗管径改成细管径,内外排的配合做得更好,仅这项技术创新每台机子的平均成本就降低了70元。我把工艺生产线比作削减成本的海绵,就因为成本主要集中在产品价值的形成阶段,即以工艺生产线为经纬载体的物料加工过程,按照“成本在现场、利润在市场”的原则,当产品具备一定的价值,却不能在市场上获得理想的利润,企业就有生存压力,就必须重新审视产品价值的成本构成,理清是哪些消耗吞噬了产品价值的利润。这时候,工艺线在市场压力的倒逼下就变成了可不断再塑的柔性海绵了。你只要用力挤一下,就有水渗出,这多余的水就是企业实实在在的价值利润。以能源消耗为例,随着全球能源消耗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世界各国的绿色消费和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许多国家相继出台有关能源的法规和标准,通过实施能效标签制度以限制高能耗产品的使用,并在国际贸易中将能效标签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壁垒来使用。美国修订的《器具标签法规》中就提出了一个非常先进并且科学的技术指标,那就是“能效”,而国内许多企业的观念还停留在“能耗”上。一个“效”和一个“耗”,就反映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和质量上的差距。“效”体现了能源利用的价值创造,是集约型经济;而“耗”是传统意义上的能源消耗,是粗放型经济。如果我们不能从消耗的圈子中跳出来,我们的经济发展是难以实现质的转变的。如果国内家电企业都能按《器具标签法规》的要求,对产品工艺线进行改进,不仅我们的家电产品能够在国际市场上畅通无阻,同时还可以拿回本应属于我们的产品价值利润。当然,降低能源消耗,这样的改进属于本质性的技术创新,是需要付出足够甚至巨大成本的,但从长远看,这个成本也是在为企业、为环境、为社会创造价值。美国修订《器具标签法规》对我国家电业是一个巨大压力,迫使我国家电业必须走内涵发展、结构升级之路。老产品的改进和新产品的开发,不能简单地满足于安全、性能、外观等因素,更重要的是要将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耗能的大小、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对自然资源的影响都要考虑进去。这对国内企业技术水平和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新的能耗标准,企业该如何来努力挤好工艺线这块海绵?奥克斯是通过引入新设备和改进工艺来解决的。比如,通过引入先进设备,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来提升产品性能,促使生产成本降低。在焊接技术方面,原来用氧炔液、煤气或天然气等,现在用超声波技术等,工艺改进就可减少能耗。而采用R410a绿色节能技术用在高端机型上,能节能20%~30%。另外,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降低成本,生产过程更多地运用自动化。比如,同样一条生产线,一分钟出四台与一分钟出两台,能耗差不多,但平分到单台上,能耗就降低不少。这样,生产效率提高了,能耗减少了,人力成本也降低了。成本有限,改进无限企业软实力是一种优良素质的持续体现,而不仅仅是一次或几次改良行动。企业要保持持续的低成本优势,就需要持续的创新与改进来支撑。工艺线虽然纵横交错,但工艺过程的每个细节都是可以不断完善和改进的。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行之有效的创新,在一开始可能并不起眼。意思是讲,一个企业要创新,必须加强对细节的关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关注细节,谁就把握了创新之源,也就在竞争中抢占了先机。一向以创新意识著称的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曾经说过:“创新存在于企业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事实上,海尔集团在细节上创新的案例数不胜数,每年仅公司内以员工命名的小发明和小创造就有几十项之多,并且这些创新已在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瑞典山特维克公司是一家有着150多年历史的生产型企业,其生产的切削刀具、矿山工程机械、特殊医疗器械等不但在全球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而且还能够满足客户不断追求生产效率改进的要求,这主要依靠其生产工人在具体操作环节的创新。

后记

在笔者的企业软实力理论中,创新居于核心地位。所谓“核心不变,时刻在变”,就是说,创新是企业必须永远坚持的核心法则,任何时候都动摇不得,而创新又贯穿于战略、战术和执行中,根据实际情况,随时都在变化。按软实力层次划分,履行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是企业的基本软实力,由创新形成的持续的核心能力,则是企业的核心软实力。这个高成本的寒冬,直接引发了企业的成本危机,进一步地讲,就是企业的硬实力受挫,从另一侧面也反映了企业的硬实力不足。因此,摆脱这场危机的策略不外乎两种:一种是以硬实力补硬实力。比如,资金不足就直接加大注入资金,价格下滑市场仍很大就直接做大规模。价格落底没有利润空间就直接砍费用,等等。另一种是以软实力提升硬实力。比如,开发新的廉价材料,开辟新的市场领域,变革管理加速运营,提升产品附加值,改进工艺技术,等等。笔者以为,“以硬补硬”的成本策略只能维持一时,在当下也仅仅只能维持这场经济危机气候下的大冬天,却不能摆脱企业因软实力欠缺而永远存在的小冬天;而“以软强硬”的成本策略是穿越冬天走向未来希望所在,尽管冬天里的软实力行动可能会给企业带来阵痛,并付出代价,可一旦挺过来,不仅是摆脱了目前的冬天。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企业内部,只有成本。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多挣钱的方法只有两个:不是多卖,就是降低管理费。  ——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总裁李·艾柯卡省钱就是挣钱。  ——美国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经营管理,成本分析,要追根究底,分析到最后一点。  ——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为顾客节省每一分钱。  ——沃尔玛创始人萨姆·沃尔顿

编辑推荐

《魔鬼成本:企业过冬的成本策略》教你如何砍掉一半成本,暖和的过冬。谁能够最大限度地削减成本?谁就最有活下去的可能?削减成本不是以硬伤为代价,而是通过创新,把每一分钱用在刀口上。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魔鬼成本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有借鉴作用。如果选择深圳市智天下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可提供落地派的咨询辅导。具体内容可上智天下顾问官网***.chitas*******或致电全国免费热线:800-6300-556了解。
  •   在凤凰网上看到这本书,看过后来买的,很好,特买一本留着、有时间再来读读。
  •   很好的一本书,还会购买邀请同事们一起看
  •   内容通俗易懂,对于现阶段经营困难的企业比较实用!
  •   我自己买了一本读的觉得蛮好,推荐给领导。现在公司需要定购20本。很急!!!谢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