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伦理新批判》之批判

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作者:郭齐勇 主编  页数:70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儒家伦理新批判〉之批判》是对邓晓芒《儒家伦理新批判》一书的回应。共收录24位作者的43篇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关于“亲亲相隐”与儒家伦理的评价;第二部分涉及孔子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在亲情、家庭观上的共同性以及对柏拉图《游叙弗伦篇》的理解;第三部分论述中国古代社会的容隐观念与制度及其现代意义;第四部分主要阐发牟宗三的康德哲学研究。并且辨析牟宗三是否“误读”了康德。这些文章对于正确理解儒家传统的历史作用及其现实价值。正确把握中西哲学与文化的特点和共性,乃至在中华民族走向全面复兴的时代背景下树立既具包容性、又具根源性的文化观念。都有相当积极的作用。

书籍目录

“亲亲相隐”“容隐制”及其对当今法治建设的启迪——在北京大学的演讲论道德心性的普遍性——兼评儒家伦理是所谓“血亲情理”批评传统是怎样成为一种“传统”的?——邓晓芒对儒家伦理“澄清”之再澄清逻辑、法律与“原子”公民——邓晓芒先生的“连环锁子甲”反思与反省——邓晓芒〈儒家伦理新批判〉题外之思“逻辑”是否可以取代“仁德”?——答邓晓芒先生对儒家“亲亲”伦理的质询批判的前提——回邓晓芒教授“植根于身体感受”之心的“自我反思、自我批判——邓晓芒〈儒家伦理新批判〉之我见指“误”者之误——〈再议“亲亲相隐”的腐败倾向〉一文谬误举隅辩误者再误——析〈就“亲亲互隐”问题答四儒生〉迷误者终误——回应邓晓芒先生,兼答张传文、黄邦汉两先生全盘皆错的“判决性实验”诬妄的批判——答邓晓芒教授《儒家伦理新批判》的贫困为“亲亲互隐”正名——回应邓晓芒教授苏格拉底、柏拉图与孔子的“亲亲互隐”及家庭伦常观苏格拉底对“子告父”表示赞赏吗?——就柏拉图〈欧绪弗洛篇〉的“虔敬”问题等商榷于邓晓芒教授逻辑、理性与反讽——就《游叙弗伦篇〉的解读与邓晓芒教授商榷从《游叙弗伦》看苏格拉底的敬神亲属权利的法律之痛——兼论“亲亲相隐”的现代转化俞荣根“期待之可能性”与我国刑事法的“法治圣贤定位——从“亲亲相隐”的角度观察“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亲亲互隐”的迷局“父子相为隐”与亲属间举证——亲情、法律、正义的伦理中道问题关于“亲亲相隐”问题的若干辨正孔子“父子相隐”思想新解……

章节摘录

版权页:牟先生指出:“性是道德行为的超越根据……性体既是绝对而无限地普遍的,所以它虽特显于人类,而却不为人类所限,不只限于人类而为一类概念,它虽特彰显于成吾人之道德行为,而却不为道德界所限,只封于道德界而无涉于存在界。它是涵盖乾坤,为一切存在之源的。不但是吾人之道德行为由它而来,即一草一木,一切存在,亦皆系属于它而为它所统摄,因而有其存在。所以它不但创造吾人的道德行为,使吾人的道德行为纯亦不已,它亦创生一切而为一切存在之源,所以它是一个‘创造原则’,即表象‘创造性本身’的那个创造原则,因此它是一个‘体’,即形而上的绝对而无限的体,‘吾人以此为性,故亦日性体’。”①儒者所讲的本心或良知是根据孔子所点醒的“仁”而来的。仁与天地万物一体,仁心体物而不遗,所以仁即是体,即是创造原则。但是,我们如无法妙悟本心,则本心受限制而忘失本性,乃转为习心或成心而受制于感性,梏于见闻,即丧失其自律性。然本心、仁体的本质是无限的,具有绝对普遍性,当我们就无条件的定然命令而说意志为自由自律时,此自由意志必是绝对而无限的,此处不需另外立上帝,只是一体流行,孟子所谓恻隐之心即本心之呈现。所以不能只是一个假设,而是一个事实。牟先生说:“智的直觉既可能,则康德说法中的自由意志必须看成是本心仁体底心能,如是,自由意志不但是理论上的设准而且是实践上的呈现。智的直觉不过是本心仁体底诚明之自照照他(自觉觉他)之活动。自觉觉他之觉是直觉之觉。自觉是自知自证其自己,即如本心仁体之为一自体而觉之。觉他是觉之即生之,即如其系于其自己之实德或自在物而觉之。智的直觉既本于本心仁体之绝对普遍性、无限性以及创生性而言,则独立的另两个设准。

编辑推荐

《〈儒家伦理新批判〉之批判》是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儒家伦理新批判》之批判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如果要说什么中西方文化交流,拿什么交流?还是得回到“实践的道德哲学”(牟宗三语),谈孔孟,朱王学说的“理气心性”之说。中国的思想现状从五四到文革将传统革灭殆尽,而深受传统文化浸濡的鲁迅理想中的“新人”,却在一百年后依然没有建立起来。没有“根”的嫁接是无法成活株植的。儒学由汉末式微,面对佛教,到宋明学者将其重新提拔振奋而起,有约五百年。现代中国有研究西哲的大家数人,研究传统的学者虽屈指可数,但亦不乏其人,而问题在于要有学贯中西的学者,在中西方的文化交融后能自成一家,要出现像周敦颐那样的学者估计还得到300年后!——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的工作都是各有意义的。
  •   中哲的学术批评只能用这种论文集的方式来写了,可悲。书中充满非学术的人身攻击和挑衅之词,论证除了大幅引经据典毫无新意,逻辑异常混乱,只会挑人家诸如是“连坐”还是“连座”之类的错误(不免令人想起孔乙己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的故事),可笑。相比之下,邓老师以一当十,论证严谨有力,孰高孰下读者一看便知。
  •   加上个:之批判,,就可以冒充一个战场的了。。
  •   就我个人而言,从以前致力于西方哲学,到现在钟情于中国哲学,实在说是有个转变的。正是因为都曾浸淫过,各怀尊敬之意,故实在不想作是非之论。其实西哲未必铁板一块,从古典的前苏格拉底、希腊化时期的斯多亚学派到启蒙的卢梭、休谟,以及现代的意志论者、存在主义,甚而方兴未艾的后现代,都不同于由苏格拉底奠基的理性主义传统,而更有东方特色。作为黑格尔、康德专家的邓晓芒,难免以其所志之学而立论,我不敢说他对中国哲学的特质是有同情的把握的。就邓郭争论本身而言,是邓不停地举批判之大旗挥向中国文化和哲学,而郭实为辩驳、反击,本各自耕耘自家田地,郭未曾主动论及此是彼非。以此而观,似邓多了些意气而有失厚道。聊聊数语,或为不当,共识之。
  •   各说各话,水平参差不齐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