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事

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作者:郭小东  页数:356  字数:271000  
Tag标签:无  

前言

  40多年前,中国的大地上发生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波澜壮阔”四个字,不是我特意选用的形容词,而是当年的习惯说法,广播里这么说,报纸的通栏大标题里这么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年还是毛泽东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是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  这一说法,也不是我今天的特意强调,而是天天在我们耳边一再重复宣传的话,以至于老知青们今天聚在一起,讲起当年的话语,忆起当年的情形,唱起当年的歌,仍然会气氛热烈,情绪激烈,有说不完的话。  说“波澜壮阔”,还因为就是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和召唤之下,1600多万大中城市毕业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奔赴农村,奔赴边疆,奔赴草原、渔村、山乡、海岛,在大山深处,在戈壁荒原,在兵团、北大荒和西双版纳,开始了这一代人艰辛、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  讲完这一段话,我还要作一番解释。首先,我们习惯上讲,中国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有1700万,我为什么用了1600万这个数字。其实,1700万这个数字,是国务院知青办的权威统计,应该没有错。但是这个统计,是从1955年有知青下乡这件事开始算起的。研究中国知青史的中外专家都知道,从1955年到1966年“文革”初始,十多年的时间里,全国有100多万知青下乡,全国人民所熟知的一些知青先行者,都在这个阶段涌现出来,宣传开去。而发展到“文革”期间,特别是1968年12月21日夜间,毛主席的最新最高指示发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掀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那个年头,毛主席的话,一句顶一万句;毛主席的指示,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且落实毛主席的最新指示,要“不过夜”。于是乎全国城乡迅疾地行动起来,在随后的lO年时间里,有1600万知青上山下乡。而在此之前,知识青年下乡去,习惯的说法是下乡上山。我最初到贵州山乡插队落户时,发给我们每个知青点集体户的那本小小的刊物,刊名也是《下乡上山》。在大规模的知青下乡形成波澜壮阔之势时,才逐渐规范成“上山下乡”的统一说法。  我还要说明的是,1700万知青上山下乡的数字,是国务院知青办根据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的实际数字统计的,比较准确。但是这个数字仍然是有争议的。  为什么呢?  因为国务院知青办统计的是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知青的数字,没有统计千百万回乡知青的数字。回乡知青,也被叫作本乡本土的知青,他们在县城中学读书,或者在县城下面的区、城镇、公社的中学读书,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他们读到·初中毕业,照样可以考高中;他们读到高中毕业,照样可以报考全国各地所有的大学,就像今天的情形一样,不会因为他们毕业于区级中学、县级中学不允许他们报考北大、清华、复旦、交大、武大、南大。只要成绩好,名牌大学照样录取他们。但是在上山下乡“一片红”的大形势之下,大中城市的毕业生都要汇入上山下乡的洪流,本乡本土的毕业生理所当然地也要回到自己的乡村里去。他们的回归对政府和国家来说,比较简单,就是回到自己出生的村寨上去,回到父母身边去,那里本来就是他们的家。学校和政府不需要为他们支付安置费,也不需要为他们安排交通,只要对他们说,大学停办了,你们毕业以后回到乡村,也像你们的父母一样参加农业劳动,自食其力。千千万万本乡本土的知青就这样回到了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里。他们的名字叫“回乡知青”,也是名副其实的知青。  而大中城市的上山下乡知青,和他们就不一样了。他们要离开从小生活的城市,迁出城市户口,注销粮油关系,而学校、政府、国家还要负责把他们送到农村这一“广阔天地”中去。离开城市去往乡村,要坐火车,要坐长途公共汽车,要坐轮船,像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长沙的知青,有的往北去到“反修前哨”的黑龙江、内蒙古、新疆,有的往南到海南、西双版纳,路途相当遥远,所有知青的交通费用,都由国家和政府负担。而每一个插队到村庄、寨子里去的知青,还要为他们拨付安置费,下乡第一年的粮食和生活补贴。所有这一切必须要核对准确,做出计划和安排,国务院知青办统计离开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知青的人数,还是有其依据的。  其实我郑重其事写下的这一切,每一个回乡知青当年都是十分明白的。在我插队落户的公社里,我就经常遇到县中、区中毕业的回乡知青,他们和远方来的贵阳知青、上海知青的关系也都很好。  但是现在他们有想法了,他们说:我们也是知青呀!回乡知青怎么就不能算知青呢?不少人觉得他们的想法有道理。于是乎,关于中国知青总人数的说法,又有了新的版本,有的说是2000万,有的说是2400万,也有说3000万的。  看看,对于我们这些过来人来说,一个十分简单的统计数字,就要结合当年的时代背景、具体政策,费好多笔墨才能讲明白。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还有多多少少类似的情形啊,诸如兵团知青、国营农场知青、插队知青、病退、顶替、老三届、工农兵大学生,等等等等,对于这些显而易见的字眼,今天的年轻一代,已经看不甚明白了。我就经常会碰到今天的中学生向我提出的种种问题:凭啥你们上山下乡一代人要称“老三届”?比你们早读书的人还多着呢,他们不是比你们更老吗?嗳,你们怎么那样笨,让你们下乡,你们完全可以不去啊,还非要争着去,那是你们活该……  有的问题我还能解答,有的问题我除了苦笑,一时间都无从答起。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武汉大学出版社推出反映知青生活的“黄土地之歌”、“红土地之歌”和“黑土地之歌”系列作品这一大型项目.实在是一件大好事。既利于经历过那一时代的知青们回顾以往,理清脉络;又利于今天的年轻一代,懂得和理解他们的上一代人经历了一段什么样的岁月;还给历史留下了一份真切的记忆。  对于知青来说,无论你当年下放在哪个地方,无论你在乡间待过多长时间,无论你如今是取得了很大业绩还是默默无闻,从那一时期起,我们就有了一个共同的称呼:知青。这是时代给我们留下的抹不去的印记。  历史的巨轮带着我们来到了2012年,转眼间,距离那段已逝的岁月已40多年了。40多年啊,遗憾也好,感慨也罢,青春无悔也好,不堪回首也罢,我们已经无能为力了。  我们所拥有的只是我们人生的过程,40多年里的某年、某月、某一天,或将永久地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风雨如磐见真情,  岁月蹉跎志犹存。  正如出版者所言:1700万知青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虽谈不上“感天动地”,但也是共和国同时代人的成长史。事是史之体,人是史之魂。1700万知青的成长史也是新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不可遗忘,不可断裂,亟求正确定位,给生者或者死者以安慰,给昨天、今天和明天一个交待。  是为序。

内容概要

  本书以1979年知青返城前后为主线,描写了一批从广州下放到云南农场的知识青年的生活遭遇,刻画了不同性格的各种人物,展示了不同人物的命运、理想和追求,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那段特定的历史和知青这种特定的历史现象。
《中国纪事》的作者是郭小东。

作者简介

郭小东,国家一级作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授。著有《1966的獒)、《风的青年时代》、《突破北纬十七度》等。获中华文学基金会庄重文文学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广东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四届、第七届和第八届广东省鲁迅文学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奖,广东省宣传文化精品奖,广东省文学评论奖等奖项。

书籍目录

自序 南北方的痉挛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后记

章节摘录

  方炜骑着车子,横穿了整个广州城,在三元里一条小街上找到肖湘家。那是一座法国式的红砖小楼,她和父母住在一起。他敲响了一层的铁门。  手气不错!娘的,再来一局然后走人。黑屋里一盏鬼火似的电灯,灯泡早已油烟斑斑。牌桌上十几只手,各自按在自己的钱码上。那些手,一概在极度静默中痉挛战栗,有的钩曲多毛,指甲乌黑嵌满汗泥;有的苍白圆润,诡诈奸巧;有的如铁如钢,透着残暴的乖戾;有的筋弛力懈,瘫在那儿,作死亡的最终期待。等待着石破天惊的最后瞬间。何亚义今晚手气很好,已经赢了不少票子。见好就收,他时刻在做着退却开溜的准备,嘴里不停地喊着:“最后一盘!最后一盘!娘的,将令不如屎尿急。”一手捂着屁股,做着恋战又因为要拉屎不得不暂离一会儿的情状。他不得不如此,否则他赢了这么多钱脱脚就走,说不定就倒在门口起不来。那晚他刚到这黑屋,推门一看,桌下倒着一个赌友,满脸是血,大腿被戳了一刀,地上几张脏极了的钞票。其他人早已作鸟兽散。这是一个倒霉的赢家。何亚义先踢了他一脚,然后臭骂着这个窝囊透顶的赌友一通,把他拖出来,叫一辆三轮,给20元。“给拉去医院收拾!”他说,然后扬长而去。这种事见.导多了。放点血算什么?死人都是常事,赌起钱来,个个都是疯子。  何亚义摸起三块牌,贴在掌心。憋着气,运足冬藏力,把吃奶的力气也使上。神情紧张地、庄严地绷紧脸上的肌肉,用食指和拇指捏住牌角,一点一点地往外抻,第一张牌露出一个小黑点,半边K、全K,第二张牌又是一个黑点,半边K。他兴奋得脸膛发紫,双眼像两道闪电放着血红的光芒,粗黑的眉毛紧紧地凑到一起,在眉毛即将相碰瞬间,他“啪”地一弹纸牌,亮相,大叫:“哈!三K!”雷鸣一般的吼叫威震黑屋,所有的人都怵然,颓然。所有的手都死了,瘫了。何亚义赢了全局,他把三张纸牌甩在桌上,并不去拢钱。却一只脚踏到牌桌上,双手叉在腰间,敞开的牛仔装,露出一壁热汗涔涔的胸脯,那胸脯在向众人示威:这儿可顶得上千军万马的践踏呢!他必须先镇一镇满桌的鼠辈。  有人不屑一顾,有人愤愤然,有人讨好地谄笑,有人脸色惨白,有人简直死了一样靠着点男人意识撑持才不致嚎啕大哭……  何亚义开始拢钱,他的手毫不犹豫地把对面一个面相凶残的矮个儿的钱堆刮过来。好家伙!足足有几百块吧,都是50元一张的大票子。这家伙做银元生意,何亚义几年前和他交过手,大打一场,把他制服了。他面不改色,额上几道皱纹蓄着春光,幽幽的,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亚义笑嘻嘻地对着他看看:“行!老哥够气魄。暂借小弟花几天。赢家轮流做,小意思!”何亚义知道如何对付他,给他戴高帽,他一点办法也没有。酥了。收拾了他,其他人都好办。何亚义又在其他钱堆里有选择地拈了几张大票,然后非常气概地宣布:  “小弟今日特来向各位好汉借几张票子,老农友得了绝症,缺钱花。我代老农友向诸位作揖。后会有期。”说罢一个鹞子翻身,从条凳上腾空而起,直扑黑屋门外,消失在茫茫夜中。  这是郊区一间花农看花守夜的小屋。夜夜开赌。它远离市区,警察已多次光临扫荡,但山高皇帝远,隐患依旧。  他凭手感,估摸口袋里至少有千余元。除去本钱,大约赢了六七百,与昨夜拉平,不输不赢。昨天林大川找了他,告诉他肖湘得了绝症,没得救了。其他话没说。何亚义手头正有千余元,刚刚与人做了一批手镯形电子表生意,本想给母亲凑钱买屋的。心想何不去赌上一回,轻车熟路的,赢上千儿八百,给肖湘送去,也算尽了农友的情分。他与车剑洪是铁哥儿们,回城之后,他在心理上时常扮演肖湘保护人的角色,只是自惭出身低微,不敢太常去上大学讲师家的门。车剑洪生死未卜,看她苦挨着,何亚义曾打过肖湘的主意。论相貌自己不敢恭维,但论钱财,论其他,他何亚义足可以让肖湘过得舒坦。他曾几次怀揣着大把钞票兴冲冲去找肖湘。他知道她苦极了,带着个孩子。到了她家门,即退缩,大骂自己存心不良,乘人之危。朋友妻不可欺呀!垂头丧气转回来。他每每想送钱给肖湘,又送不出手,怕有什么嫌疑。人家是大学讲师的女儿,你算什么?下九流。  那天他在三元里游荡,在路边小店里喝啤酒,一瓶又一瓶,开了四五瓶“珠江”,居然有几分醉意。这是一间在路边拐角处草草搭起的席棚,里面用苇席和塑料布隔成一个一个的小间。何亚义自然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从外地流窜来的一些生意人,在远离城区的干线公路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开起饭店,弄几个外地女孩子当女招待,偶尔做些“打野食”的勾当。隔着一层塑料布的小间里,时时传出些男女压低了嗓门的调笑,逗得何亚义心里发烧发热。他叫来老板,从兜里抓出一把钱,压在桌上的啤酒瓶底,往塑料布乜了一眼。老板也不言语,淫邪却深藏不露的一笑。  “卫生,出活?”他说着行话,迫视着老板。老板是个40开外的中年人,多年漂泊生涯在他脸上印着许多飘忽不定的神情。他马上觉出这小伙子不是正道人物,糊弄不得,随即变得恭敬。他本想狠狠敲他一笔,转而打消了这个念头。  老板把何亚义引进另一小问。围墙后面是田野。偶尔有蛙鸣,夜气从席缝沁进来。一盏捻得很暗的油灯。人呢?  那使他很晚才回到家。他彻底地打消了对肖湘的欲望。  他想真真实实地帮助她一回,然后永远不再见她。可是现在,她要死了。  求求你们,别抽烟了!现代派小巴半是求饶半是嗔怪地嚷嚷。编辑部就她一个女的。天气这么热!男编辑们可以脱光了膀子伏在那儿改稿。就她不行。她有些不服气,男女不平等,几时我也脱光了才惬意。她发狠地想着。敞开的落地窗,涌进来一股股热流,仅有一台吊扇在头顶呼叫,反倒把那热流搅散到每一个角落。她的办公台紧挨着林大川,唯有他正襟危坐,背心和衬衣全湿透了,白花花的头发沾在一起,汗涔涔的,可还一个劲地吸烟。编辑部人人都吸,五六支烟囱对着她。她也抽烟,可那需要气氛。在奥林匹克餐厅,全空调,叫上一杯柠檬茶,酸里微苦带甜,抽上一根薄荷烟,长把的。听老琴师拉《印第安小夜曲》。那情调才叫棒。再在红木地板上旋上几圈,那才叫惬意。可现在,满屋子男人的汗味,烟味。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纪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很好!很不错!看了很有收获!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