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

出版时间:1997-8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金元欢,王建宇 著  页数:352  

内容概要

区域的整体性是指区域内具有较一致的某种特性,这种一致性往往是由于区域内部单元的联系造成的。

书籍目录

一、导言  (一)区域  (二)区域经济学  (三)区域经济理论二、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一)区域自然条件  (二)区域社会经济条件三、区域发展的指标体系  (一)区域发展指标体系的构成  (二) 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发展指标幽默交  (三)我国现代化国际城市指标体系四、经济区域与区域规划  (一)经济区  (二)经济区划  (三)我国经济区划方案  (四)区域规划五、区域经济定量研究  (一)灰色系统简介  (二)灰色系统协调与预测社会总产值  (三)经济发展的灰色波折预测  (四)区域经济网络的定量表达  (五)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六、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及可持续发展概述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模式  (三)全球可持续发展  (四)中国可持续发燕尾服七、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一)区域经济开发理论  (二)区域经济开发的空间模式   (三)中国区域经济开发与布局总模式  (四)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八、中国区域经济总论  ……九、中国区域经济分论十、流域经济开发十一、区域经济合作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依据陆栖脊椎动物的地理分布,中国的动物区系组成分属于世界动物分布区划的古北、东洋两大界:青藏高原和秦岭以北,包括新疆、内蒙古、华北、东北与广大的亚洲北部、欧洲及北非,同属古北界,这里是旧大陆寒温带动物的分布区;秦岭及长江中、下游以南的亚洲东南部,包括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及其附近岛屿为东洋界,动物区系以东南亚的热带一亚热带树栖类型为主。两大界在我国境内虽以秦岭及长江为界,但这个地区地势平坦,两界动物相互渗透,形成宽广的过渡地带。呈南北走向的横断山地中,东洋界动物可沿湿暖的河谷北上,两大界动物混杂现象明显。  产于我国的陆栖脊椎动物中,有不少种类为我国所特有,或主要分布于我国。鸟类特有种很多,以鸡形目为例就有19种,除竹鸡、角雉、三种马鸡、蓝鹇、白冠长尾雉及种锦鸡外,还有松鸡科的斑尾榛鸡、雉科的雉鸡;四种山鹧鸪,即四川山鹧鸪;两种长尾雉,即白颈长尾雉和黑长尾雉。其他的特有鸟类有黑颈鹤和丹顶鹤等。兽类特有种有大熊猫、羚羊、毛冠鹿、梅花鹿、麋鹿等。麇鹿俗称四不象,是一种珍贵的兽类,在动物学研究上具有特殊的意义。目前野生四不象已经绝迹,其原产地大致在黄河流域。大熊猫被称为“活化石”,只分布于横断山区的中部和北部,并向东延伸至秦岭南坡。长江中下游还留存有珍稀的扬子鳄。栖于洞庭湖及长江中下游的白鳍豚与北美的密河鳄为亚科中仅存的两种淡水鲸类。吻长而有背鳍,为白鳍豚特征。产于广西瑶山的的鳄蜥自成一亚科,也是世界珍贵动物。大鲵,也称娃娃鱼,为现存有尾两栖类中最大而原始的种类,在我国分布较广,产于湖南、湖北、贵州、广西北部、四川、陕西、山西及河南的山溪中。  中国的资源动物也极丰富,仅毛兽就有70多种,占全国兽类总数的17%以上,视为保护和利用动物资源,现建有不少自然保护区。各自然保护区内除保护整个自然条件与生态环境外,还根据地区特点,各有重要保护对象,并开展有关科研工作。饲养业也得到发展,在养鹿及活取麝香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④畜牧业和渔业  中国广大的国土上,草原宽广、水面辽阔,有发展畜牧业渔业生产的良好条件。从很早的古代起,中国各民族就开始从事渔猎生产,至今,仍有一部分少数民族主要从事渔、牧生产活动。中国渔、牧生产一直处于相当原始的状态,靠天养畜、捕鱼,一旦疫病流行,人民生活贫困。  牧业生产方面,现已逐步改游牧为定居牧,大力建设草场,修渠、打井,灌溉草原,改良牲畜品种。渔业逐步改造了渔船个体流动的生产方式,大力建设渔场,驯化、选育鱼类的优良品种,充分利用和繁殖、保护水产资源。积极发展海洋捕捞业,大力发展淡水渔业和海水养殖业。这些措施促进了渔牧业生产的发展,使渔牧业生产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的牧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高原和山地的草原带,以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等省区的牧区最为广大。牧业是当地农业经济的主要部门,以放牧为主,牲畜主要有马、羊(山羊、绵羊)、牛(黄牛、牦牛)、骆驼。东南部,畜牧业作为耕作业的副业而得到相应的发展,以饲养为主,肉用或乳用、役用,产猪、牛、羊、马、骡、驴,还有多种家禽,如鸡、鸭、鹅等。机械化饲养业正在蓬勃兴起。  陆地上众多的河渠、湖泊、水库、池塘主要是淡水渔区、下游的水网稠密地区为最主要渔产区,青、草、鲢、鳙为著名的淡水四大养殖鱼类,还有鲤、鲈、鲂等名产和各地特有的名贵鱼类。沿海宽广的大陆架有广大渔场,盛产多种经济水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为四大主要海产,还有对虾、龙虾、海参、扇贝等名贵海产品。此外,福建沿海的文昌鱼为世界稀有的鱼类(据唐蟾珠,1984)。  (二)区域社会经济条件  1.人口  人口是区域经济条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尤其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第一大国来说更是如此。  衡量人口的指标主要有人口数量及其分布人口密度、人口结构、人口迁移、人口质量以及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者的相互协调关系等等。  根据1990年7月1日中国第4次人口普查统计,中国有人口约11.6亿,居世界首位,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自然增长率为1.47%。中国的人口年龄构成较年轻,O~14岁占27.7%,15~64岁占66.7%,65岁以上占5.6%。全国劳动力资源接近世界发达国家劳动力数量之总和,在业人口和被抚养人口约各占一半。在业人口构成上,第一产业占60.2%,第二产业占21.9%,第三产业占17.4%。城乡人口构成上,城镇人口占26.23%,农村人口占73.77%。全国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8人,是世界平均水平(34人)的3倍多。但是,人口分布极不均匀,沿海13个省(市、区)每平方公里近400人,内地18省(区)为80人,其中内蒙、藏、青、新4省(区)只有9人。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有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傈僳、佤、畲、高山、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布朗、撒拉、毛难、仡佬、锡伯、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鄄温克、崩龙、保安、裕固、京、塔塔尔、独龙、鄂伦春、赫哲、门巴、珞巴、基诺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中国人口的90%;少数民族的居住地区占全国面积的50%~60%。  从下表(见下页表2—1)中大致可看出我国各大区域的人口条件状况。  2.资金  与人才、技术一样重要的另一个条件是资金状况。资金的投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从表2—2中大致可看出中国各大区域的资金状况,可见资金状况与经济发展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这一程度以人来统计时。  3.科技水平  科技水平(见表2—3、表2—4)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越来越大。  从总体上说,科学文化水平低、劳动者的技术业务素质差、管理水平落后等是中国目前的实际国情。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都不是经济成长快慢的决定性因素。决定性因素是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而其基础又在于人才,在于劳动者的素质。在这些方面,中国的水平是比较落后的。旧中国是科技极端落后、教育很不发达的国家。经过建国后几十年的努力,中国的科学技术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在某些领域,已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教育事业也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总的来看,科技和教育落后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目前,中国具有大学水平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0.5%,具有中学文化水平的只占总人口的22%,而文盲、半文盲还占总人口近25%。在发达国家,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重一般在30%以上,而中国只占3%。各方面经营管理水平也比较落后。一些管理干部不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需要,缺乏竞争意识。总体上看,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资金和劳动力投入推动的,而科学技术、经营管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之于发达国家有明显的差异(张文合等,1994):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区域经济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